山东省高三二轮复习地理备课参考教学案-专题十 农业与工业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高三二轮复习地理备课参考教学案-专题十 农业与工业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3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09-07-23 11:4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专题十 农业与工业
【重难点突破】
农业
一、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光照、热量、水分)——决定作物种类分布、复种制度、产量;
地形(类型、海拔、坡向)——影响作物种类分布、规模化生产;
土壤(肥力、盐碱性)——影响作物的产量、宜种作物;
水源(灌溉条件)——是半干旱、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
2.人文因素:
因素 影响 实例
市场 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订单农业”的发展;城郊乳、肉、禽、蛋、菜、花农业生产基地的发展
交通运输 交通便利有利于商品农业的发展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及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农产品市场在地域上大为扩展,世界大市场逐步形成。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成为世界粮食输出国;阿根廷、丹麦、新西兰等国成为世界主要乳畜产品供应国;拉丁美洲、非洲、东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政策(收购指导价) 影响作物种类、播种面积、产量 收购指导价高,单产低的地方也可种植;收购指导价低,单产高的地方才可种植
劳动力 数量的多少、素质的高低影响着农产品的成本和质量 云南昆明附近发展“彩色农业”(花卉业)具有地价低、劳动力廉价而丰富的优势
科技 通过机械化、良种化、化肥化、水利化等农业现代化过程影响农业的发展 ①通过培育良种扩大农业区位选择的范围,如我国将小麦种植高限扩展到海拔4000米高度;将双季稻生产推广到江淮平原②利用农业科技,提高土地生产率和粮食产量,如北美单产高,非洲单产低③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如利用玻璃温室和塑料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无土栽培和植物工厂可使农作物全年播种、全年收获;智能机器人从事农业生产
二、农业区位的合理选择
1.大范围地区农业区位的选择
农业类型或作物 农业区位的选择
种植业 湿润、半湿润平原和盆地地区
林业 山地、丘陵地区
畜牧业 半干旱、干旱地区
渔业 湖泊、水库、沿海海域
水稻 水分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
玉米 夏季高温多雨、生长季较长的地区
棉花 光照充足、夏季高温的平原地区
甘蔗 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甜菜 气候温凉的中温带地区
柑橘 气候湿润的亚热带丘陵地区
苹果 湿润、半湿润的暖温带地区
2.小范围地区农业区位的选择
考虑因素 农业区位的选择
农业类型单位产值 从单位产值看,由高到低的顺序一般是:花卉>乳牛>塘鱼>果园>蔬菜>粮棉
地价 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成本越高。城镇周围只能布局单位产值高的农业类型,如花卉业、乳牛业、禽蛋业、蔬菜业等
需水量 需水量大的花卉等应接近河流、湖泊等水资源丰富的地方
交通运输 鲜花需要保鲜,鲜奶容易变质,乳牛、花卉等生产应布局在近城镇和交通方便的地方
三、农业生产“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原则的一般规律
1.季节性→因时制宜——不违农时
2.地域性→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1)水热配合好的平原、三角洲地区——种植业→充分利用水热资源
多数山区——发展林业→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半干旱、半湿润草原地区——发展牧业→垦荒种田会引起土地荒漠化
降水丰富、河湖较多的地区——不能围湖造田→阻塞水道,洪水泛滥
(2)三大粮食作物的地域性分布
作物名称 主要分布的气候区 主要分布国家或地区
小麦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 美国、加拿大、阿根廷、俄罗斯、中国、澳大利亚、南非等
水稻 热带与亚热带季风区、热带雨林区 东亚、南亚、东南亚
玉米 高温多雨区 美洲、亚洲、欧洲、非洲
四、世界的农业生产
农业地域类型 分布 基本概况 案例分析
水稻种植业 东亚、东南亚、南亚的季风区;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区位条件:①高温多雨的气候②平坦的地形③丰富的劳动力 亚洲水稻种植特点:①小农经营②单产高,商品率低③机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⑤科技水平低
大牧场放牧业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 ①特点:技术水平高,商品率高②条件:大面积干旱、半干旱气候区③畜种:牛、羊 ①潘帕斯草原的区位条件:气候温和、牧草优良、地广人稀、距海港近②潘帕斯牧场的促进措施:培育良种牛、改善交通、开辟水源、种植饲料
商品谷物农业 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 ①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②作物:小麦、玉米 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①自然条件优越②水陆运输便利③地广人稀④高度发达的工业⑤先进的科技
混合农业 欧洲、北美洲、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 ①作物:小麦、玉米②畜种:牛、羊、猪 墨累-达令盆地的优点:①农场是良性生态系统②农民可有效安排农事③对市场适应性强
墨累-达令盆地的不足:灌溉与东水西调
乳畜业 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 农产品:牛奶及乳制品;主要特点: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1)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2)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
五、我国主要农业基地的地域性分布
分布地区
九大商品粮基地 生产条件和基础好的地区——①太湖平原、②洞庭湖平原、③江汉平原、④鄱阳湖平原、⑤成都平原、⑥珠江三角洲增产潜力的地区——⑦江淮平原粮食商品率高的地区——⑧松嫩平原、⑨三江平原
五大商品棉基地 ①江汉平原②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③长江中下游滨海、沿江平原④黄淮海平原⑤南疆
油料作物基地 花生 温带、亚热带沙土和丘陵地区,山东、辽东半岛产量大
油菜 长江流域最多,有“北移南迁”趋向
糖料作物基地 甘蔗 热带、亚热带地区,川、粤、桂、滇、闽、台是主产区
甜菜 中温带地区,内蒙古、新、吉、黑四个省区是主产区
出口商品基地 花卉、蔬菜、水果、塘鱼禽畜 ①太湖平原②珠江三角洲③闽南三角地带
六、我国的农业国土整治(老教材知识点,但高考却屡屡涉及)
(一)东北农林基地的开发建设
1.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商品粮基地的建设
(1)黑土的利用
我国最肥沃的土壤之一,为了保证作物稳产高产,必须保持和不断提高黑土的肥力。加强对坡面、沟壑进行治理,并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注意土壤的培肥,主要是增施有机肥料,秸秆还田是近年来保持和提高黑土肥力最有效的办法。
(2)沼泽的保护
三江平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沼泽是蓄水也、水源地,对于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东北的沼泽是我国特有珍禽丹顶鹤、天鹅等栖息地,沼泽植物又是一项重要资源
(3)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能够提供的商品粮化比重在全国最大。中部松辽平原玉米产量大,已成为我国的玉米带。东北农业基地的综合开发,就是要在继续发展种植业,不断提高种植业本身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使农产品多层次大幅度地升值
2.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林业的现状与问题
现状: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是我国最大的木才供应基地,其中黑龙江省最多,是我国最大的木材调出省
问题:采育失调。采伐大于更高,资源减少、材质下降;森林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采伐以皆伐为主,对森林资源造成严重浪费,也不利于森林的天然更新
(2)森林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培育和恢复森林资源是东北林区的一项首要任务,具体措施是
坚持合理采伐。坚持以蓄积量定采伐量。按采伐量不超过生长量的原则,严格控制采伐量积极营造人工林。从长远看,营林利于森林的可持续利用,是林业和平的根本;
促进珍贵树种的更新;
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
加速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和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
(3)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
挖掘森林工业发展的潜力,关键在于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深加工。最大限度地增加林产品的附加值。是东北林业基地发展的重点,从事采集、养殖、载培森林中的动植物资源,是林区人民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辽东半岛和辽西丘陵发展温带水果,辽宁省东部和吉林省南部的丘陵柞林地区,发展作蚕生产等途径,辽东半岛和辽西丘陵发展温带水果,辽宁省东部和吉林省东南部的丘陵柞林地区,发展柞蚕生产等。
(二)黄淮海平原农业低产区的治理
1.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
(1)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
位于黄河下游,由黄河、海河、淮河冲积而成,河流的堆积作用对地貌取决定性影响
(2)严重的旱涝、盐碱和风沙灾害
黄淮海平原的气候具有春早多风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等特点。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加上和缓的地势,使黄淮海平原极易发生旱涝、盐碱和风沙灾害。干旱时节,尤其是春季,气温升刘很快,蒸发旺盛,风沙多。此时,地下水位较高的低平地区,或排水不畅的洼地,会出现土壤中盐分向地表积聚的现象,形成盐碱地。雨季洼地积水,形成洪涝灾害。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加重黄淮海平原的旱涝、盐碱和风沙灾害。
(3)中、低产田分布比较集中
冲积低平原和滨海平原地区,耕地中存在一些限制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因素,主要有:
排水或灌水条件很差的低洼或山坡地,容易遭受涝灾和旱灾;
只用地,不养地,土壤肥力日益下降;
在风沙活动强烈的地区,土壤锓蚀和土壤沙化,导致土壤肥力不断降低;
由于灌溉方法或灌溉系统不合理,致使地下水位抬高,引起土壤盐碱化;
黄滩海平原提高农业产量的着眼点应该是挖掘现有耕地的生产潜力;对黄淮海平原的整治,是黄淮海平原发展农业,尤其是种植业的关键所在;
2.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
(1)低湿地的治理与开发——辛店洼为例
特点:地势低平;渍涝严重;成土母持为黄河沉积物,土壤质地较好;水资源丰富,水质较好
治理:鱼塘——台田模式挖鱼塘,在水中养鱼、养鸭、载种水生经济作物;筑台田,在田里种粮、果、棉
优点:鱼塘一台田相互促进,立体开发、综合利用
(2)盐碱地的治理与开发
形成:频繁的旱涝气候变化,强烈地影响着土壤中盐分的水迁移,也称水盐运动。旱季,土壤孔隙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大量盐分便在土壤表层积累。雨季,土壤表层的盐分又被雨淋洗,使土壤表层脱盐。雨季过后,随着蒸发的加强,土壤又开始了积盐过程。因此,土壤中水盐运动,具有春季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盐分相对稳定的特征。
(3)调节和控制水盐运动的主法
引淡淋盐:引淡水灌溉,降低作物土壤根区含盐量;
井灌井排:抽取盐水、补充淡水;
覆盖:选择适当覆盖物,抑制水分蒸发返盐;
生物措施:营造防护林带,果与椿棉间作等;
(三)山区与低山丘陵区农业资源的开发
1.山区农业资源开发的地理背景
(1)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
南方低山丘陵区范围:指淮河以南、云贵高原以东、雷州半岛以北广大的低山丘陵地区;
人口数量增加,耕地不断减少,人地关系出现了明显矛盾;
大量非耕地利用方式粗放,经济效益不高,自然资源潜力没有充分发挥。
(2)农业资源的优势和问题
气候资源:光、热、水资源相当丰富,而且大部分地区配合较好,但因季风活动及其在年际和年内的不稳定性,伴随着多种农业气象灾害发生;
生物资源:口种多样,植物生长速度快,更新能力强,具有较高的产品产出能力,利用的生物资源品种单一,潜力没有得到发挥;
土地和土壤资源:气候、生物、土壤的垂直分异明显,土地类型多样,为农业的分层立体布局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水土流失引起生态环境恶化,红壤面积大,有机质少,酸性强,土持黏重,是南方低产土壤之一,需要大力改造。
水资源:河流多,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建立水电工程和发展灌溉农业。
结论:南方低山丘陵区的水、热等最难改造的生产条件并不存在根本缺陷,但因地貌差异形成的多种土地类型,可以因地配置繁多的生物品种,因此这一地区是我国农业发展潜力最大、开发难度较小的地区之一。此外,这里劳动力资源充足,而且邻近商品粮基地,工业城市一海港,有开发低山丘陵的人力和市场条件。
(3)生态建设任务繁重
人地关系日趋紧张:乱砍滥伐森林。向大自然强取耕地和薪柴等,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在全国仅次于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危害大于黄土高原:其一这里人均土地少,每单位面积土地的生物生长量和产值较高,因此,同样单位面积流失土地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比较大。其二,这里多为较薄的地表疏松层覆盖的石质山地,一旦地表被蚀去,石质裸露,恢复原业的面貌几乎是不可能的。其三,本区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对这些地区会造成重大影响。
2.山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与生态建设
(1)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
①综合开发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和合理利用低山丘陵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山区日益繁荣,综合开发有利于低山丘陵多种自然资源的利用;
②走立体农业之路
低山丘陵区山地与平原的比例为4:1,立体农业按照农、林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因地制宜安排相应的品种,有利于充分发挥丘陵土地资源的潜力;
本区人口密度大,而人均耕地少,可耕地的后备资源不足。立体农业有利于减少有限耕地的压力,把大量闲置的劳动力转移到低山丘陵的综合开发中去,促进林业、畜牧业和多种经营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低山丘陵区生态系统脆弱,立体农业可以多层次布局农、林、牧各业,改变单一种植粮食作物局面,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循局面。
千烟洲的立体农业:“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果鱼粮”的立体农业布局和以林果为主的土地利用结构模式,是一种建立在良性循环基础上的生态农业。这种农业既可以促进中、远期才能受益的林果生产,又能带动当前即或受益的农、牧、渔业的发展,达到致富的目标。
③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通过鸭、野生猕猴桃、残次木材的加工,大大提高农民收
(2)生态建设
农村生活用能短缺是重要原因,封山育林是保持水土的有效措施:但是其真正实现,必须首先解决农民的生活能源问题:大力推广生活用煤。进行炉灶的技术革新,使炉灶大大节约燃料。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
工业
一、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鞍钢区位特点:近煤铁产地→接近原料产地和消费市场
宝钢区位特点:海陆交通便利,铁矿石主要从澳大利亚、印度、巴西进口;煤来自安徽淮南、山西等地。→接近消费市场
(1)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主要因素: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
主导因素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
工业部门类属名称 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 代表部门
原料指向型工业 运输原料成本较高(原料到产品重量大大减轻)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动(易变质等) 甜菜、甘蔗制糖等水果、水产品加工
市场指向型工业 运输产品成本较高(体积减少不多或有增加)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易变质、破碎等) 家具、印刷、啤酒、部分食品
动力指向型工业 消耗大量电能的工业 炼铝厂、冶金及化工等重工业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应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鞋等
技术指向型工业 技术要求高,应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原料地对工厂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加强,如宝钢
交通运输仍对工业布局很大吸引力,但在发达国家运输已相当完善,交通运输已不再成为主要因素,如日本沿海,我国沿江沿海。
信息网络的通达性越来越突出
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加
(3)社会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发达国家集中→分散,发展中国家以集中为主;从经济角度而言,需要集中,从生态环境而言,需要分散。
二、世界工业区主要类型
1、传统工业区
(1)特点:丰富的煤、铁资源;工业部门: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
(2)鲁尔区
附:(1)法国洛林地区的产业转型:法国传统的煤炭、钢铁等重工业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逐渐走向低谷,洛林地区发挥本地传统的制造业优势,发展家电制造等轻工业,将其作为新的经济“火车头”
(2)匹兹堡工业的变迁:美国的“钢都”,经济结构从单一的钢铁工业向多样化的服务行业转变,其中先进科技领域发展最为迅速,如因特网软件制造公司和IBN公司。
2、新兴工业区
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美国“硅谷”等
(1)意大利新兴工业区
发展条件:大批廉价劳动力;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政府的大力支持
特点:以中小企业为主;轻工业为主;生产过程分散;资本集中程度低;大多分散在小城镇或农村
发展模式:以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为独特的发展模式
普拉托小区:靠近佛罗伦萨、著名的毛纺业小区,形成一个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在独立经营、密切协作的基础上,实现规模经济生产
(2)高技术工业区
高技术工业部门:电子、半导体、核工业、航天、高分子合成、遗传工程、激光
高技术工业的特点: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比例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高技术工业的先驱和典范——硅谷
主导工业:微电子工业
发展变化: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硅谷”的土地被占用殆尽,新工厂建在得克萨斯等州,以及东南亚、墨西哥等地,以利用这些地区劳动力、土地、住房都很便宜的优势条件
注意:①印度“硅谷”班加罗尔——环境优美,有“花园城市”之称。“科学之都”、“计算机之都”
②日本“硅岛”——九州岛、科学城——筑波(世界最大、设备最完善的科学城)
③中国:中关村、台湾——新竹科技园
三、我国的主要工业基地和工业地带
工业基地 特点 发展条件 工业中心和部门 发展方向
辽中南 全国著名重工业基地 雄厚的工业基础;丰富的资源(鞍山、本溪铁,阜新、抚顺煤,辽河油田;便利的交通(京哈、哈大铁路和大连港);能源、水源不足 鞍山、本溪钢铁,沈阳机械,大连造船、石油加工 适当限制耗能大当地又缺乏资源的工业
京津唐 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资源丰富(华北油田、开滦煤矿、长芦盐场、棉花)交通便利(海陆空)能源充足(紧靠山西能源基地,统一电网)水源不足 主要工业中心北京、天津、唐山,主要部门有机械、冶金、化工纺织、食品、陶瓷 资源型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沪宁杭 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历史悠久、基础雄厚;科技力量强;水陆空交通便利;农产品丰富;有统一电网;能源、矿产缺乏 上海、南京、无锡、杭州、苏州。主要部门有钢铁、化工、纺织、机械、造船、微电子、汽车、计算机 向高精尖方向发展,使结构轻型化
珠江三角洲 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交通便利;侨乡多;农产品丰富 中心城市有广州、深圳、珠海,主要部门有:家电、服装、食品、玩具等 出口为主的加工工业和制造业
东部沿海工业地带
1、范围:包括沿海的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沿海开放城市(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和经济开放区(辽东半岛、长江三角洲、福建沿海、珠江三角洲、广西沿海等)。
2、地位:是我国引进外资和技术,发展外向型企业和对外贸易的重要地带。
3、发展方向:现在,大秦铁路和秦皇岛煤炭输出港的建成,以及秦山,大亚湾核电站和一批水电站,火电站的建成,将给本地带内工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前景。
长江沿岸工业地带
1、范围:包括沪宁杭工业基地,以武汉为中心的钢铁、轻纺等工业基地,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的电力、钢铁等工业基地,以贵州乌江水电站为中心的矿业基地,以攀枝花为中心的钢铁工业基地等。
2、地位:这个地带是我国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矿产和水力资源丰富,水运条件得天独厚,由沿海深入内地,综合性强的一个地带。
3、发展方向:这个地带将逐步向着拥有水电,有色冶金,化工,钢铁,轻纺,机械,电子等多种工业地带的方向发展。
陇海—兰新工业地带
1.范围:这个地带东起连云港,向西拥有徐州煤炭工业,郑州轻纺工业,洛阳机械工业,西安飞机制造等工业,兰州石油化工,新疆境内的石油工业等工业基地。
2.发展方向:兰新铁路西段巳与中亚铁路接轨。兰新—陇海铁路将成为从西欧通向亚洲,太平洋地区最近便的陆上通道,工业发展的前景广阔。
四、消除工业“三废”的主要措施:
①要预防;
②综合利用化害为利:有色金属冶炼厂排放的“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可回收利用制成硫酸;火电厂排放的粉煤灰可制成建筑材料
③作无害处理:处理污水可建立污水处理场;处理废渣,在综合利用以外,可建立焚烧炉或采取掩埋;消除废气可用化学手段
④加强法制
【经典高考题】
1.(2008年全国卷一,文综,1-2)张某承包了O.5公顷耕地.种植结构变化如图1。当地1月平均气温3℃。完成(1)-(2)题。
(1)张某承包的耕地可能位于
A.珠江三角洲B.太湖平原C.华北平原D.松嫩平原
(2)导致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市场需求B.生产经验C.自然条件D.国家政策
2.(2008年四川延考卷,文综,36)阅读资料和图5、图6,完成下列要求。
自1971年9月天津无线电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彩电起,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彩电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作为消费类电子工业中较为悠久的传统产业,1988年全国有120家彩电生产企业,产量约为1037万台;1996年有90家彩电生产企业,产量约为2711万台;2004年彩电生产企业减少到40余家;2005年彩电产量约为8283万台。
图51988~2005年中国彩电产量前6位省份所占的比重
图61997~2005年中国彩电制造业空间变化
(l)简要说明1988~1996年、1997~2005年我国彩电制造业的发展与空间变化。
(2)指出我国彩电制造业集聚产生的效益。
(3)推测未来10年我国彩电制造业空间布局的变化趋势。
3.(2008年山东卷,文综,26)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加强区域联系,协调人地关系,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图6表示的是我国某地区及该地区某时近地面天气形势。表2是图6中A、B、C三省和东北三省以及全国两个年份的粮食总产量、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变化资料。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此时图中甲城市的风向,并指出锋面系统过境后该地的天气状况。
(2)图中A,B,C三省均为我国著名的粮食生产基地,与东北三省相比,其粮食生产自然条件的优势是什么?A,B,C三省、东北三省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各有何变化?据表说明A,B,C三省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3)图中乙、丙两城市之间已有内河航道连接,为何还有建沿江高速公路?
(4)针对图中A省湖区某种生态环境问题,有关专家指出了“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的治理思路。该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结合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谈谈你对这一思路的理解。
【高考题答案】
1.(1)B(2)A
2.(l)1988~1996年彩电产量大幅度增长(由1988年的1037万台增加到1996年的2711万台);生产企业减少;(六省区)集中度提高(由1988年的50%提高到1996年的80%):广东、四川、江苏增势明显。
1997~2005年彩电产量进一步大幅度增长(2005年达8283万台);省区集中度变动不大;省区间转移明显(广东高速集聚,山东、辽宁不断增加,四川下降幅度较大)。
(2)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管理水平;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
(3)未来我国彩电制造业空间布局将更加集聚于沿海地区(珠三角、长三角、山东半岛以及辽宁等)。
3.(1)西南风。
气温、湿度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2)水热资源丰富。
A,B,C三省比重下降;东北三省所占比重上升。
A,B,C三省粮食播种面积下降;A,B,C三省(与全国或东北三省相比)粮食单产增长幅度教小
(3)与航运相比,高速公路更为快捷;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不断增长
(4)泥沙淤积造成的潮泊萎缩及引起的洪涝频繁问题。
(依据地球环境的整体性说明)该问题主要与人潮河流泥沙增多密切相关;人潮河流泥沙增多,又主要与上游山区因滥垦乱伐导致水土流失有关,因此湖、江、山应当综合治理。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