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中地理会考考纲条目解读(三)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高中地理会考考纲条目解读(三)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09-07-23 11:4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3.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考点目标:①了解地球生物进化的一般序列、生物进化对地球环境的改造作用和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②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人地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条目解析:(条目后括号内的字母表示考试要求,其中“a”为了解,“b”为理解,“c”为应用。)
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⑴地球生物进化的一般序列(a):
无机物→简单有机物→复杂有机物(蛋白质、核酸等)→原始生命→最原始的生物→现代生物圈。
⑵生物进化对地球环境的改造和环境突变对地球生物的生存威胁(b):
生命出现后,生物演化极其活跃,促进了地理环境的演变。地球早期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释放大量自由氧,改变大气的性质,促使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真核细胞生物出现后,加速了自由氧在海洋和大气中的积累,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大大减弱,扩大和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环境。
但环境变化对生物生存也会产生威胁。地质史上的两次生物大规模灭绝,如古生代末期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原始鱼类和两栖类动物灭绝;以及中生代末期,恐龙和大量无脊椎动物的灭绝都与此有关。
[例题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原核细胞生物演化出真核细胞生物与环境没有关系,是一种自然进化
B.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对地表环境影响不大
C.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与生物进化无关
D.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为生物进化奠定了环境基础
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⑴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a):
人类是地理环境的产物,也是地理环境的要素之一。人类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也愈来愈大,给自然环境带来各种破坏,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例如,人类燃烧化石燃料、砍伐森林等,致使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氮、臭氧、氟利昂等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到大气中,改变了大气圈的组成和运行模式,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⑵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b):
作为人地关系的主导因素,人类既可以通过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改善环境,开发资源,造福社会,又能够给自然环境带来各种破坏,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因此,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
[例题2]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类既是自然环境的产物,又是地理环境中特殊的要素
B.产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已经造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显著变化
C.人类应停止或减缓自身发展,以帮助自然地理环境恢复原始面貌
D.人类应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3.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考点目标:①了解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
②理解不同自然因素对土壤发育和性状的作用及自然资源利用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影响。
▲条目解析:(条目后括号内的字母表示考试要求,其中“a”为了解,“b”为理解,“c”为应用。)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⑴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b):
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⑵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a):
小尺度范围而言,某一地理要素的变更容易对其他要素产生连锁反应,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
大尺度范围(全球尺度、全海洋尺度或全大陆尺度)的自然地理环境,虽不易被局部要素的变更所影响,但人类应当重视保护好每一个小尺度范围的自然环境,才能确保大尺度范围自然地理环境的良性发展。
[例题3]读“环境问题示意图”,将下列选项的代号填入相应的空格内。
A.气候恶化 ( )
B.水旱灾害增多 ( )
C.农业减产 ( )
D.土壤肥力下降 ( )
E.威胁人类生存 ( )
F.全球变暖 ( )
2、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⑴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a):
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有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和人类活动。
⑵不同自然因素对土壤性状的作用(b):
与土壤的关系 具体说明
成土母质 成土母质是土壤的物质基础和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有极重要影响。 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土壤粗细状况)关系密切。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气候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并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从干燥的荒漠带或寒冷的苔原带,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带,生物与化学逐渐增强,有机体归还逐渐增多,风化壳(风化物残留原地)逐渐加厚。
生物 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①矿物养分的富集;②有机质的积累。一般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低于草地。
地形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山区土壤的组成和理化性质有显著的垂直分化。坡度和坡向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陡坡土层薄,阳坡水分差。
[例题4]有关气候与土壤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多
B.从干燥的荒漠地带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增强
C.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少
D.气候只能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例题5]成土过程开始的标志是
A.岩石风化,形成疏松的成土母质 B.动物的参与
C.一些微生物、低等植物在成土母质上着生 D.人类活动的参与
[例题6]陡峭的山坡上难以发育深厚土壤的原因是
A.地表物质疏松,迁移速度快 B.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率较低
C.光照及热量条件太差 D.水分不足,影响土壤的生物和化学过程的强度
[例题7]下图示意的成土过程环节中,A缺少的是:
①矿物养分 ②有机质 ③土壤肥力
④物理、化学风化过程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资源利用对环境整体性的影响(b):
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某种单项资源,甚至是单项资源的一部分,都与其他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自然资源的开发必然会影响或改变周围的其他地理要素。
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也是相互影响的。人类在某一地区的资源开发行为,也有可能造成其他相关地区环境要素的变化。另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对其他环境要素也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因地制宜、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尽量减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例题8]人们要特别重视河流上、中游地区的植被的恢复和保护及水土流失的治理,是因为
A.一个地区要素的变化,可能会对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危害
B.水土流失给河流中、上游地区带来的危害最大
C.因为河流中上游地区发生洪涝灾害的频率比较高
D.河流中上游地区一般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易受风沙的侵袭
3.3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考点目标:①认识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表现。
②了解地球表面地域分异的四种基本规律及产生的主导因素。
③了解陆地主要自然带的基本类型、分布和特征。
▲条目解析:(条目后括号内的字母表示考试要求,其中“a”为了解,“b”为理解,“c”为应用。)
1、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
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现象(b):
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如海洋与陆地的差异,陆地上不同自然地带的差异等。
2、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⑴地球表面地域分异的四种基本规律(b):
地球表层的地域分异表现出一定的有序性和普遍性。其分异的四种基本规律是: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分异(又称经度地带分异)规律、垂直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
⑵产生地表不同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b):
分异规律 自然带更替方向 形成分异的主要因素 举 例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南北(沿纬度或经线)方向 热量 从海南岛至漠河,依次出现的自然景观是: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混交林-亚寒带针叶林。
经度地带分异规律 东西(沿经度或纬线)方向 水分 从北京向西到乌鲁木齐,依次出现的自然景观是:(温带)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垂直分异规 律 垂直(由山麓向)山顶更替 水分和热量 珠峰南坡的自然带谱由山麓向山顶依次为: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寒温性针叶林-高山草甸-高山冰渍地衣等。
地方性分异 规 律 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变化 地方地形、气候及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差异 华北平原的地势地貌分异,从滨海到山麓依次为:滨海平原、冲积平原、洪积-冲积平原,其间有两个过渡性洼地区。
[例题9]下列地域分异规律以水分为基础的是
A.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有明显的更替变化 B.同一山体南北坡在同一海拔高度上的植被差异
C.陇海-兰新线沿途看到的植被景观的变化 D.新疆塔里木盆地中的绿洲景观的分布
[例题10]下图中,正确表示坡向对自然带影响的是
[例题11]读“珠穆朗玛峰垂直自然带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⑴垂直自然带产生的原因是 ,此规律同 的地域规律有些相似。
⑵北坡没有森林植被的原因是

⑶图中A、B、C、D四个自然带所代表的植
被类型中属于常绿阔叶林的是 。
⑷北坡常年积雪区的下限比南坡 (填高或低) ;原因是 。
3、主要陆地自然带
陆地自然带的基本类型、分布及其特征(a):
基本类型 分 布 特 征
森林自然 带 热带雨林带(如非洲刚果盆地、南美亚马孙平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寒带冻原带 湿润、半湿润地区 森林是生产量最大的陆地自然带。
草原自然 带 热带草原自然带(如非洲大陆上的热带草原)、温带草原自然带(如欧亚大陆中部、北美洲中部的温带草原) 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 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夏季,植被以草本植物为主。
荒漠自然 带 热带荒漠自然带(如非洲撒哈拉大沙漠、阿拉伯半岛沙漠)、温带荒漠自然带(如欧亚大陆内部、美国中西部) 干旱地区 降水稀少,气温日较差大,植物种类贫乏,结构简单,以旱生小乔木、灌木或仙人掌类为主。
[例题12]读亚洲部局部图,回答下列问题:(18分)
⑴ 如果①和②表示两种自然带,则
① 带 ② 带
其大致分界线是: 。
⑵ 如果③和④表示两种气候类型,则
③ 气候 ④ 气候
⑶ 图中④→③→②→①自然带的更替,体现的是
变化规律,主要受 因素的制约。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