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数》教学设计
遵化第六实验小学 孙海艳
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练习活动理解因数的意义,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2、通过一个数的因数求法,学生懂得因数的某些特征。
3、理解质数与合数的含义, 能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会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难点:会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作业纸。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师:我们先来做一道练习题:请说出积是12的所有乘法算式。
生:同学说
师:还记得乘法算是的各部分名称吗?这叫做——(老师指着数让学生说出乘法算是的各部分名称)
师:乘数也叫做因数(同时板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因数(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师:在这几个乘法算式中哪些数是因数?
师:像1、2、3、4、6、12这些乘数都叫做12的因数。也就是说12的因数有:1、2、3、4、6、12
师:请大家仔细想一想我们是怎样找出12的因数的?
生:先找出积是12的乘法算式,那些乘数就是12的因数。
2、师:我们一起来看这道题:说出积是18的所有乘法算式并找出它的因数
师:我们先来完成第一问说出积是18的所有乘法算式。 生:
师:那18的因数有——? 生:
注意强调:
(1)我们说因数时最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
(2)找一个数的因数时不能遗漏任何数。这叫做找因数不遗漏。
3、师:我们再看一道题:说出积是16的所有乘法算式并找出它的因数
师:我们还是先来完成第一问说出积是16的所有乘法算式 生:
师:那16的因数有——?
生:
师注意强调: 找一个数的因数时不能重复。这叫做找因数不重复。也就是说找因数时我们要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4、师:找因数我们要做到什么? 生齐答
师:请直接说出14的因数 生:
师:说出9的因数 生:
5、 认识质数和合数。
师:下面请同学们在作业纸上写出1-10各数的所有因数及因数的个数
生:独立完成
师:填完了吗?请大家放下笔,我们一起来完成一下表格的填写。
师生共同完成
师:下面我们就以组为单位仔细观察1-10各数的因数,看看你们会有什么发现?
生:讨论发现
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生:自由说
这里学生要说出的重点有:
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自己;有的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有的数有3个或4个因数,也就是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其他的因数;1只有一个因数
师当学生说出有的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有的数有3个或4个因数,也就是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外还有其他的因数;1只有一个因数。这几点时要及时板书备用
师:有些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我们把这样的数叫质数.(板书质数)
师:什么是质数?
生:对着板书说(3-4个学生)
师:谁能找出1-10各数中的质数? 生:
师:最小的质数是几?
师:那有些数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外还有其他的因数,我们把这样的数叫合数.(板书合数)
师:什么是合数?
生:对着板书说(3-4个学生)
师:谁能找出1-10各数中的合数? 生:
师:最小的合数是几? 生:
师:那1是质数还是合数呢?
生:说想法
师:我们认识了质数合数的特点,我们就根据质数合数的特点判断一下这些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课件)
师生共同完成
师:现在我们就根据今天的学习来完成一组练习
三 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1、填一填
(1)(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最小的质数是( ),最小的合数是( ),它们的乘积是( )。
(3)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 ),最大的因数是( )。
(4)质数有()个因数,合数最少有()个因数。
2、判断
(1)一个数的因数总比这个数小。( )
(2)任何一个自然数最少有两个因数。( )
(3)36的因数有:2,3,4,6,9,12,18,36( )
(4)16的因数有:1,2,4,4,8,16。( )
(5)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 )
(6)所有的偶数数都是合数。 ( )
四、课堂总结 :汇报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因数
乘数也叫因数
质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其它因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教学反思: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感受颇深觉得只有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完善教学思路,才能更好达到教学目标。下面我就说说我对本课在教学设计上的一些想法和反思。在讲授认识因数时,不再运用整除的概念为基础,引出因数而是直接从乘法算式(说出乘积是12的乘法算式)引出因数的概念,目的是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紧接着通过写出乘积是18的乘法算式来找18的因数。在此基础上练习了学生独立找出24的因数,师适时点拨找因数应注意的问题,突出了教学重点。然后通过在作业纸上找出1—10的因数及因数的个数来揭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由于本节课容量比较大,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还不够充分,同时由于我水平有限,对课堂的生成和调控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