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情景交融的山水画 课件(42张幻灯片)

文档属性

名称 5.情景交融的山水画 课件(42张幻灯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岭南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9-11-10 21:33: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2张PPT。情景交融山水画我们看画面时可以体会到画的意境 ,那么什么是意境呢?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在传统绘画中通过时空境象的描绘,在情与景的高度结合后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中国画是一种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其最高境界是“诗情画意”。
中国画的三大画科人物、
山水、
花鸟赏析对比西方油画《林间小道》;中国画《渔庄秋霁图》
讨论:同样都是山水画,对比观察两幅画在思想、技巧和表现形式上有何不同?
《渔庄秋霁图》倪瓒(元)
《干草车》康斯泰勃尔 英国
学 会 比 较两幅画在思想、技巧和表现形式上有何不同? ? ?(1)、西方绘画采用固定一点的焦点透视法;中国画采用远近观察均可的散点透视法。???
????????
???(2)、西方绘画遵循自然真实,讲究光色变化;中国画投入自然追求笔墨情趣,画面中大面积空白,代表水波,有含蓄的韵味。崇尚气韵生动。
??(3)、西方绘画物我两分忠实再现;中国画投入自然,情感与自然融为一体。学会欣赏
《渔庄秋霁图》倪瓒(元)1.这幅作品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2.讨论分析画面的构图、空白。墨色构图:“三段式”平远构图法
笔墨:浓淡相间、剔透松灵的笔墨
空白:
国画中有“密不透风、疏可走马”之说,这幅画中中景空白较大,是一片浩瀚而宁静的水面,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意境:
整幅画不见飞鸟、不见帆影、也不见人迹,一片空灵孤寂之情,他的画面冷落荒凉的情调,也表现出当时处在外族统治下的一部分汉族知识分子的内心苦闷。1.你能从这幅山水画中感受到深秋迷人的景色吗?讨论分析画面构图、空白、墨色。
2.这幅作品表现了怎样的意境?构图:全景构图,画面给人饱满的感觉
空白:本画空白很少,给人感觉密不透风
墨色:很浓,用积墨法表现山的深厚,朱砂层层点满画面,使画面呈现出迷人的景色。
意境:本画题目借用毛泽东诗词中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歌颂欣欣向荣的时代,呈现出浓郁醇厚、宁静祥和的气氛。通过古今两幅作品欣赏,
我们了解到画家的人生经历、理想、对生活的感悟和当时社会生活决定画家的意境风格
画面的构图、墨色、空白是为意境设计的。追求意境……
山水画的雄浑厚重,小桥流水的清秀恬淡,山间云雾缭绕,小路蜿蜒曲折,楼台耸立,船帆点点...让我们感受画家对故土的对大自然的眷恋和痴情,带给我们充满情趣,有独特意境美的享受。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对意境的创造是山水画家毕生的追求。 ??? 请你通过一首小诗或散文,概括地表达你喜欢的山水画意境。 ?【江山如此多娇】? 傅抱石? 关山月
?? 整个画面要表现出我们伟大祖国的风貌:近景是江南青绿山川、苍松翠石;远景是白雪皑皑的北国风光;中景是连接南北的原野,而长江和黄河则贯穿整个画面。周总理看了画稿以后,指示说,画面还要画上红太阳,体现“东方红,太阳升”之意。周总理说:“画上红太阳,也是象征毛主席、共产党的领导。”‘近景青山绿水,代表祖国的南方,远景的冰天雪地是代表祖国的北方,中以长城、黄河贯穿,这是我们祖国的两大动脉,画上两大动脉,使整幅画面连贯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象征我们伟大祖国的团结统一、繁荣昌盛……’
?? 《江山如此多娇》一画作于1959年。这是为特定场合的需要而绘制的巨幅图画。傅抱石为此画过一些完整的画稿,最后在七米高九米宽的宣纸上完成其全部构思。虽然由于是合作限制了个人风格的发挥,但这是一幅规模空前的宏制巨作,画面所达到的雄伟壮丽、使人心胸开阔的艺术效果,对画家来说仍是一次可贵的成功的尝试。画面上,初升的红日灿烂辉煌,雪原莽莽,长城巍巍,黄河涛涛,近处是苍松飞瀑。不同季节和地域的景物都被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真可谓气象万千。回想当年,画家挥动如椽画笔,在巨大的画面上尽情地把江山图画,那种气概和激情,的确令人难忘焦点透视包括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等。它就象照相一样,观察者固定在一个立足点上,把能摄入镜头的物象如实地照下来,因为受空间的限制,视域以外的东西就不能摄入了。 中国画的透视法就不同了,画家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下定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凡各个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这种透视方法,叫做“散点透视”,也叫“移动视点”。 山石的画法 山、石是同一种物质的两种形态。画石要有聚散之分,散为个体,聚许多个体的石则成为整体。山头的碎石和山脚的石块均为山的组成部分,石块的组成方法大小相同。山的结构不仅仅是石块简单的堆积,他有起伏蜿蜒、绵延的走向。山石的画法很多,前人概括为勾、皴、擦、点、染五种基本技法,也可以分为皴擦和点染两个步骤。掌握这些技法就可以山石的体积感、重量感、质量感、空间感及形态变化具体地表现出来。
山石的技法历代多变,风格各异。山石的技法最能表现画家的个性,是形成不同风格流派的重点。
山水画法 现代 梁中华山石的构成山石的构成约分为两大类以俊俏山石为主的,多用
硬线条表现。以土或碎石为主的,多用柔线条表现。
这些不同的线条,就是要下大力认真研究的皴法。直线硬笔大刀劈斧山石
曲线软笔披麻皴山峦山坡石分三面 画石是画山的基础,因此应从石头画起。步骤是:先起稿,然后勾墨线。古人讲:“石分三面”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一个立方体有六个面。一般能看到三个面。而山的形状不规则,凹凸不平,是个多面体,因此在能见到的为三个面中,又能看到许多小面。否则就没有立体感。
元黄公望《写山水诀》讲:“画石之法,先从淡墨起,可改可救,渐用浓墨者为上。”一般来说,阳面线细墨淡,阴面线粗墨浓,通过勾墨线可以大体表现出山脉的阴阳向背。勾石步骤——先淡后浓先淡后浓擦 有人说擦是“不带笔处的皴”。此话虽不全面但是也有道理。
擦就是以干的、较松的笔触侧锋扫擦,也可以用干湿兼备的墨或
用干的淡墨,必要时也可以用彩墨。这种方法并不是每张画都要
用到的,用的时候也并不是很多,过多会使画面产生、枯、燥、
脏、腻等,要适当的运用,使画面产生灵动之感。皴(CUN) 国画画山石时,勾出轮廓后,再用淡
干墨侧笔而画,叫做皴。
皴是中国山水画技法之一,即用干、湿不
同的笔墨画出树、石、山体的纹理,增强其质感。
唐以前,山水画中的石头无皴,到了唐代后
期至五代,山石才出现了皴法有了皴法,山石就有了立体感、体积感、重量感和质感。在千百年的积累下,皴的技法复杂,名目繁多,如大、小斧劈皴,刮铁皴、折带皴、雨皴、牛毛皴,大、小披麻皴等,皴法的变革往往是新的山水画风诞生的契机。
这是由于各地山石不同的地质情况,形成了上是不同的地质和地貌,在画法的表现上也产生了较多的皴法。这些都是历代山水画家从客观事物中体验得来的。
目前我们将皴法大概分为三大类:披麻类、斧劈类、点皴类。

披麻类皴法 披麻皴多由参差松软的线条组成。中锋用笔,线条轻松灵活。
用笔的次序是县勾勒轮廓,然后按轮廓加皴,以表现山石的走
势、脉络、结构和体积感。这种皴法常用来表现江南土质松软,
形体元顺的山石。
岭·披麻皴法 现代 梁中华 披麻皴中,笔线条长的称为长披麻皴;
短的为短披麻皴;线条更短的被称为豆瓣
皴或雨点皴;线条硬挺而作不规则的交叉
时则称为乱柴皴;线条松而屈居者,叫解
索皴。还有荷叶、乱麻、折带等皴法大致
都是从披麻皴派生来的。因此披麻皴被视
为画山石的基本功来训练,可得到举一反
三的效果。
披麻皴法用笔要干要毛,线条要求流畅活泼,松而不散,
同时还要注意虚实疏密关系。画时可以皴擦兼用,先以干笔
作皴擦,以求骨力,逐渐过渡到湿笔,注意体现“干湿球风,
润含春雨”的效果。披麻皴法易用积墨法,先从淡墨画起,
可改可救,次笔增添。可得到浓淡适宜的的效果,由苍茫浑
厚之感。披麻皴画法 现代 潘望森斧劈类皴 斧劈类皴法分为大斧劈和小斧劈,利用劈斧皴要以方折挺
劲之笔出之触,但不能妄生圭角,要以方笔之侧锋,根据山石
的形态结构,爽快地“劈”过去,不易重叠,或直劈或横劈,
要恰到好处。斧劈皴法笔触多呈三角形,笔中含墨要饱和,下
笔要用力,速度要快,才能得到峻爽之效。通常用以表现质地
坚硬、棱角分明的岩石。石纹断裂的高耸山岩,多用大斧劈皴
法来表现;侧面悬崖、石纹细碎则宜用小斧劈皴。披麻皴和斧劈皴的比较硬线条——劈斧皴软线条——披麻皴点类皴法 笔法中的点,不仅限于绘画苔藓。点的形状也有横、直、
圆、尖、瓜子形、马蹄形等等
点类皴法可以表现杂草杂树以及山石的明暗和形体,有助
于画面的气氛和精神的显露。“米家山水”就是用点类皴法来
表现“雨中春树万人家”的意境。
现在表现郁郁葱葱的山岭也用这种方法来表现。
各种皴法的综合运用 皴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柔性的、有刚性的、有纵向的、有横向的、有线类的、有块面的、点类的等等。如何将这些技法融合在一起呢?下面我介绍几种方法。
1、不同的皴法结合运用:运用这种技法时,要记住“互让互谅”。柔性的披麻类皴法要与刚性的劈斧类皴法往往不易协议,可采用过渡的方法。
2、将同一类皴法系统中的不同皴法结合起来,比较容易掌握,这类皴法很容易协调在一个画面之内。
3、各中点类皴法的运用主要是根据画面的具体情况来定的,要灵活运用,千万不可拘泥。
4、运用泼墨 破墨留白等方法过度不同的皴法:首先要讲究清浑,讲究虚实。留白是实中之虚,起到缓解画面气氛的作用。
所谓点法,是指山水画中的点叶、点苔、点树、点山等技法。点有圆、扁、秃、尖、粗、细、老、嫩、横、斜、
平、直的不同的形态。点的作用很多,如:有的是为了表现画面完整、草木丰茂;有的是为了点睛提神,以弥补画面色调的灰平;有的是因为画面皴笔缭乱,加点以掩盖毛病。当然在皴染之后,如果感觉画面笔墨自然爽朗,在可点可不点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加点。点勾 勾就是利用线条来勾勒山的轮廓、结构和形态。一般从左上方起笔,然后顺势成其石形。勾勒用笔要有起伏、转折、停顿、刚柔、虚实和粗细变化。勾勒的轮廓线不能重复,用笔要活泼,不可板滞,用墨要浓淡自然,有湿有干。山的阳面的轮廓线多偏锋,可细些轻些:阴面则相反。这样有助于表现体积感。勾好外轮廓以后,再分成数来表现石头的形体结构。
画数石聚合,大小石块要前后左右分布得当,避免平铺罗列,或是以大间小,或是以小间大。但不可散乱、互不相应、互不相关,应聚散得益,层次分明。
染 染可以分为墨染和色染两种,有时两者通用。染可以表现物体的色调,加强山水的厚重感、质感、空间感,丰富、协调画面的每一个地方。还可以表现特定的天气状况。渲染法有积染法、分染、烘染、罩染、接染、点染、渲染等。总之,然不等于平土,着墨色也要讲究笔法,墨接色域要柔和,千万不能“糊” 、“腻” 、“脏” 、“闷”。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