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3张PPT。
音画歌曲:《十送红军》材料一 从1928—1930年,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系列重要的革命根据地……红军不断发展壮大,全盛时发展到30多万人。
材料二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中国东北,进而向华北进逼,中国的领土和主权不断沦丧。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集中力量“围剿”红军。
材料三 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指挥红军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发动的四次“围剿”。 红军的壮大,成了蒋介石的心腹大患, 已经威胁到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蒋介石不顾国难,不顾民族大义,坚持反共策略,积极围剿红军。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正确指挥,红军前四次反“围剿”取得胜利。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你知道吗?红军为什么要长征?1、外部原因:
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围剿红军。
2、内部原因:
“左”倾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1928到1930年先后建立十几个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红军全盛时发展到30多万人。蒋介石的反应如何?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随着根据地的壮大发展,敌人十分惊恐,从1930年10月—1933年春,连续对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反革命“围剿”。 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命令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红军英勇奋战一年,付出了重大牺牲,也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的原因是什么? 制定违背实际情况的“左倾”战术:阵地战、全面出击、御敌于国门外等制定和执行了符合根据地特点的战略战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退我追,敌疲我打等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上指挥上犯了“左”的错误。对比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你认为在战争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 战争的胜败不在于力量的悬殊,而是取决于正确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 长征开始1.原因:
2.出发:
由于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从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开始长征。瑞金云石山—长征出发地红二十四师和地方部队共1.6万余人则被留下在项英、陈毅等人领导下进行游击战,开始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王明前期作战情况:敌人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红军拼死冲杀,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人员损失惨重,只剩下三万多人。湘江之战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突破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红军诗人陈靖《湘水黔山》:血染十里溪,三年不食湘江鱼,河底遍尸体。
,
湘江之战中,第34师师长陈树湘率领全师与十几倍于自己的敌人殊死激战四天五夜,后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突围时他腹部中弹,部队弹尽粮绝,陈树湘伤重被俘。……陈树湘乘敌不备,咬紧牙关,忍着巨痛,用手从伤口伸入腹部,抠出肠子,使尽全力,大叫一声,绞断肠子,壮烈牺牲。时年29岁。实践了他“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豪迈誓言!毛泽东
贵州
敌人力量薄弱讨论遵义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1、时间地点:1935年1月贵州遵义
2、主要内容:
(1)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2)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会后分工,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新三人团”负责军事指挥。
1、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
2、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内容军事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组织 红军进行整编取消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意义让我们跟随先烈的脚步,走入那段艰难而峥嵘的长征岁月……二、过雪山草地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军民鱼水情突破腊子口
突破敌人重兵把守的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长征胜利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1)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带中央红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陕北吴起镇1.会师陕甘到达陕北吴起镇的红1方面军部分将士 长征到达陕北后的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秦邦宪
会宁会师楼(2)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红军会师纪念塔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一方面军会宁会宁1934年10月开始长征1935年10月到达陕北1936年10月三大主力会师2.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1)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2)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3)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长征是宣传队,它向全中国人民宣传了红军的主张;长征是播种机,它把革命的火种撒遍了沿途的十一个省。长征结束,新的革命形势就开始了。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长征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如何理解长征精神?今天如何弘扬传承长征精神?困难和问题:敌人的围追堵截;恶劣的自然条件;缺少粮食给养;内部矛盾斗争长征精神:(1)不怕牺牲、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以苦为乐、不畏艰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艰苦奋斗、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4)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弘扬与传承:坚定理想信念、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培养艰苦奋斗精神。一起来动动脑筋吧……长征胜利的时间和标志是什么?答: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的这首诗概括了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下列有关红军长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原因是红军主动放弃根据地,在运动中打败国民党军队
B.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D.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红军长征中跳出敌人的包围是在哪一事件后( )
A.四渡赤水 B.渡过乌江
C.渡过金沙江 D.飞夺泸定桥 CA3.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七律·长征》诗中“大渡桥横铁索寒”指的军事行动是( )
A.渡过湘江 B.四渡赤水 C.巧渡金沙江
D.强渡大渡河
4.历史兴趣小组要举办红军长征图片展,同学们搜集到了下面四幅图片,按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排序,应是( )
A.①②③④ B. ③②①④ C.④①②③
D. ②③④①
BD5.张华同学在一次红色线路的旅游活动中拍摄了一张照片(右下图)。如果为它配上一句话,最符合的是( )
A.开天辟地 党的诞生???
B.首义成功 军旗升起
C.生死攸关 历史转折???
D.开国大典 国旗飘扬
6.1935年10月,毛泽东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赋诗一首《七律·长征》,其中“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广为传诵的名句。这首诗创作于哪一历史事件结束之后( )
A.井冈山会师 B.遵义会议 C.吴起镇会师
D.会宁会师CC 答: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革命骨干力量,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6、红军长征的意义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