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科学课件-5.18 盐到哪里去了 |冀教版 (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下册科学课件-5.18 盐到哪里去了 |冀教版 (共3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11-11 14:38: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 一、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主要围绕“运动与变化”这一组概念,整合课程表中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及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

学情分析
本课以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导入,设计了“物体与水混合”的探究活动。便于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记录的过程中认识不同物体与水混合后,其变化是不一样的。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溶解现象。重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及验证预测的能力。
◆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设计和操作混合与分离实验,帮助理解混合、分离的区别和作用。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愿意合作与交流,愿意通过合作的方式同大家一起学习。
b.意识到溶解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3.科学知识目标
a.知道不同的分类标准会产生不同的分类结果。
b.知道溶解是指物质在水中变成极小的微粒,均匀分散到水中的过程。
c.知道过滤是混合物分离的一种方法,知道过滤在生活具有很广泛的应用。
d.知道汽水生产的基本过程,知道汽水中溶解有二氧化碳。
◆ 三、实验内容(包含实验重点及难点)
1.实验意义:
在《盐到哪去了》这一课中,溶解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只能通过课本中的定义了解像什么样的现象才叫溶解。本实验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从而更直观、生动的理解溶解。
2.理论依据 :
有的物体能在水中溶解,有的能溶解一部分,有的不能溶解。
3.实验重点:
指导学生做物体与水的混合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
4.实验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 四、实验准备

PPT课件、情境小故事、记录表、烧杯、玻璃棒、水、食盐、白糖、锯末、铁粉、沙等。 (一次性塑料杯、一次性筷子、矿泉水瓶、旧汤勺等自制教具在实验中的应用,是我的一个创新点。)

◆ 五、实验组织与实施(包含教法和学法)
1、教学方法:
本次实验所采取的教学法有故事导入法、实验探索法、小组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在上课开始首先教师用故事导入,提起学生的兴趣,课程中间需要学生分组讨论、预测实验结果、合作实验、探究实验结果。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当点拨。

2、在老师提出了溶解概念后,又给学生做了演示实验,让学生更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动手实验,有利于学生对刚才所学的溶解的掌握。
· 分组操作实验,观察记录现象。

·为了保证实验合理,每只烧杯中的水量、固体的量、搅拌的次数均应相同。

· 小组间可以相互参观、相互学习。
加入水中的物体 预计的现象 实际的现象 水的变化

铁粉
食盐
锯末
白糖
分类标准 分类结果
标准1
标准2
将烧杯中倒入相同多的水
搅拌相同的次数
一名同学做记录,其他人实验
激烈的讨论:如何分类
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 物体在水中的变化有什么不同?食盐和
白糖到哪去了?
· 像食盐或白糖这样,在水中变成极小的微粒,均匀分散到水中的过程叫做溶解。
自制漏斗,进行分离实验
合作、互助,体验实验
带来的成就感!
分离是利用一定的方法将混合物中各种成分分开。分离有沉淀、过滤、结晶等方法。

过滤是分离物体的一种方法,过滤时将滤纸对折俩次,把折叠的滤纸分开,一边为单层,另一边为三层,呈漏斗状,把它放在漏斗中,使纸的下部达漏斗颈上口,纸的上边略低于漏斗口。用清水把滤纸润湿,使其紧紧贴在漏斗上:把漏斗放在漏斗架上,在漏斗下边放一只烧杯,使漏斗颈口的纸面贴在烧杯壁上:把玻璃棒指向三层滤纸那面,沿着玻璃棒将浑浊的泥水缓缓倒入漏斗,水位不要超过滤纸。
食盐结晶的方法:把透明的滤液倒入蒸发皿,把蒸发皿放在铁架台的圆圈上,用酒精灯加热。在加热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以免蒸发皿局部过热,而使液滴飞溅出来。等到器皿中出现大量固体时,停止加热。
· 盐在水中会不见,这是溶解现象

· 利用加热或加水的方式,可以增加水中盐溶解的量

· 搅拌可以加速盐的溶解,但不能增加盐在水中的溶解量

· 生活中有许多溶解的例子,例如洗衣粉溶解水中,利用加热泡咖啡等
请你帮帮忙!
前两天,老师从超市买来一些物品,你们能帮我把这些物品分为“易溶于水”和“不易溶于水”两大类吗?
易溶于水
洗衣粉
不易溶于水
小苏打
味精
婴儿米粉
芝麻糊
五香面
1.像食盐或白糖这样 ,在水中变极小的微粒,均匀分散到水中的过程叫溶解。
2.做混合实验时,为了保证实验的合理,每只烧杯中的水量、固体的量、搅拌的次数均应相同。
1.把油菜放入水里尽量搅拌,在静置一段时间,油菜会( )。
A.沉入水底 B.溶解在水中 C.漂在水中

2.把一块糖放入水中,稍等一会儿取出,这时糖的重量( ) 。
A.不变 B.加重了 C.减轻了

3.下列物质不能溶解的是( ) 。
A.白糖 B.味精 C.小苏打 D.茶叶
C
C
D
◆ 六、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从效果看来,比较成功的地方就是给学生创造了“自由、平等”的探究环境,让学生进行的自我尝试和合作探究。不足的是时间分配不够合理,课的结尾有点仓促,在举例时没有让学生利用溶解的概念作进一步的解释,在实验操作的环节时间用得多了一点。
板书设计

18盐到哪里去了

活动:混合

1.物体与水的混合:提出问题——预测——制定计划——实验——分析交流——得出结论

2.溶解:物质在水中变成极小的微粒,均匀分散到水中的过程叫做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