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第1课时 1~5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1、会数数量是5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用l~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2、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1~5各数,初步建立数感。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1~5各数的写法。
难点:使学生掌握1~5的基数含义。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一起去王奶奶家看看吧。
(课件出示课本第14、15页的彩图)
王奶奶家的院子里都有些什么呢?快来数一数它们的数量,并用相同的小圆片表示出来。 (学生观察图画,数数,并动手摆圆片)
(1)与组内的小朋友交流。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它的数量是多少。
你是用几个圆片表示它的数量的?
(2)交流汇报。
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说说你看到的事物的数量是多少?
(学生在实物展示台上摆出相应的圆片数量,边说边摆,全班进行简单评价)
(3)小结。
同学们摆出的圆片的数量都在1~5之间,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1~5。
(板书课题:1~5的认识)
2、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1)摆一摆。
师:你们能根据老师摆出圆片的个数,从你们的学具卡片里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吗?找一找,看谁找得对。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操作情况)
组内同学相互评价谁找得正确,请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摆出圆片和拿出相应的数字卡片,全班交流。
(2)感知数的顺序。
①逐次感知1~5的顺序。
课件演示,学生跟着摆。
先摆1个圆片,再摆1个是几?这个“2”是在哪个数字后面?
再摆1个是几个?
依次感知3、4、5的顺序。
②整体感知1~5的顺序。
a.出示点子图,你们来给它们5个排排队。
请两名学生上台摆,其他学生动手自己摆。
b.摆好后教师提问。
师:5前面的一个数是几?
(生:5前面的一个数是4)
师:2的前面和后面一个数分别是几?
(生:2的前面是1,2的后面是3)
c.同桌间互问互答。
③数一数。
a.让学生从l数到5。
b.让学生从5数到1。
3、巩固运用,深化拓展。
(1)联系生活,运用知识。
你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1~5这几个数?
学生可能说出:我每天上学、放学坐5路公共汽车;我家住2号楼4单元……
四、教学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先互相说一说,再告诉老师和同学们。
第2课时 比大小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符号“>”“<”和“=”及其含义,能够借助“>”“<”和“=”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正确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难点:认识符号“>”“<”和“=”,并理解其含义。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课件展示:
(1)3只小猴在美丽的大森林里玩耍的情境。
(2)3只猴子共进午餐。草地上摆放着3种水果——梨、桃和香蕉。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一共有几种水果?它们各有几个?怎样能够一眼看出哪种水果够吃、哪种水果不够吃?
(3)学生用学具卡片按自己的想法,摆放小猴和3种水果。
(4)学生展示自己摆放的结果。
(5)课件展示:主题图中的猴、梨、桃和香蕉,从画面上挑下来,排成教材第17页的象形图。
提问:观察摆放的图形,数一数,几只猴子吃几个桃、几个梨、几根香蕉?
学生回答:3只猴子吃3个桃、4个梨、2根香蕉。
2、学习新知。
(1)教学“3=3”。
①(画外音)小猴说: “我可喜欢吃桃了,可我们每一只猴都能吃到一个桃吗?”
学生回答后,出示课件。
②提问:每只猴能吃上一个桃,桃子‘不多不少’,猴的只数与桃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生:相同,相等,同样多)
师:不错,猴的只数与桃的个数同样多。同样多可以用符号“=”表示。
(板书:3=3)
③教师教读“3=3”这个式子。
(2)教学“3>2”。
方法和教学“3=3”的方法相同。
告诉学生:3比2多,可以用符号“>”表示。
学生说一说“>”的形状,可用语言表示,也可以用手势表示。
教师教读“3>2”这个式子。
(3)教学“3<4”。
方法同上。
让学生说一说“<”的形状是怎样的,与大于号的形状对比来说。
四、教学总结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教师引导概括。
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可以用关系符号“>”“<”和“=”来表示。比较时仍然可以用一个对着一个的方法来比较。
第3课时 第几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感知自然数序数的含义,知道自然数除了可用来表示物体的数量外,还可以用来表示事物的次序。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能区分“几个”和“第几”。
难点:掌握区分“几个”和“第几”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出示排队买票情境课件。
2、学会观察画面,以小组为单位,每一个人都说一说,画面上有哪些人?一共有多少个人?他们在干什么?
如果说正在买票的阿姨排第一,那小男孩排第几,小男孩的前面、后面各有几人?解放军阿姨排第几,她的前面、后面又各有几人?最后一位叔叔排第几?
学生分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各组的活动之中,并加以指导。
3、各小组派代表汇报。
4、从图上同学们除了知道一共有5人在排队买票,每个人所处的位置及前后各有多少人外,你们还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四、教学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几个”是表示物体的个数是多少,“第几”是表示物体所处的位置。
第4课时 分与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掌握4和5的数的组成,能够熟练地说出5以内数的组成。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有序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
难点: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说出5以内数的组成。
三、教学过程
1、学习4的组成
今天老师请大家做一个分花朵的游戏,想不想做?
请同学们拿出4个圆片代替花朵,看谁动作又轻又快。
把4个圆片分成两份,看谁方法多。分完以后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指名学生上台来展示分的过程)
刚才大家想了很多办法,它的分法有哪些呢?
(学生交流后,教师指名展示)
(学生可能这样分:左边2个,右边2个;也可能这样分:左边3个,右边1个;还可能这样分:左边1个,右边3个)
教师板书:
4 4 4
/\ /\ /\
2 2 3 1 1 3
2、学习5的组成。
请同学们拿出5根小棒代表5根玉米,把它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分分看。
以小组为单位,结合4的组成的操作过程,人人动手操作。互相启发帮助,总结出5的几种不同分法。
交流展示、汇报。引导学生将5的组成加以整理。
5 5 5 5
/\ /\ /\ /\
4 1 l 4 2 3 3 2
四、教学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5课时 加法(一)
一、教学目标
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初步了解加法的含义,认识“+”这个符号,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能通过操作计算5以内的加法,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并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并灵活应用。
难点:能从不同的计算方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观察,初步感知加法的含义。
师:同学们不仅在课堂上可以学到数学知识,在平时的游玩中也能发现并学到数学知识呢!你们看,游乐园里的小丑正在干什么? (利用课件动画展示主题图)
(1)通过电脑反复演示,小丑右手拿着3个气球,左手又拿来1个气球。
(2)让学生说一说图意。
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自己的直观感受和体验,再在全班交流。也可由老师引导说:把右手3个气球和左手1个气球放在一块儿就是“合起来”的意思。
(一边说一边做手势表示“合起来”)
反复演示再指名学生说题意,让学生体会到把两部分放在一起就是要把这两部分合起来,从而引出要知道它们合起来有多少,在数学上要用加法计算。
2、学习加法算式。
(1)引导学生说出:由右、左手的气球的数量抽象出要分别用数字3和1表示。
(2)教师说明:在数学上,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气球,就是要把数字3和l合起来。我们可以用符号“+”表示合起来,教师板书“+”。
(3)引导学生数一数3和l合在一起是多少,并说说用数字几表示。说明:等于4,用“=4”表示。
3、学生借用学具动手操作,加深体验加法含义。
操作活动:让每个学生一只手拿3根小棒,另一只手拿l根小棒,求一共有几根小棒。
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把两只手里的小棒合并在一起,也就是把3和1加起来,用算式3+1=4表示。
4、发散思维,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教师启发、引导,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能用加法算式表示的事例,并会口头列加法算式。
四、教学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第6课时 加法(二)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加法的意义,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使学生初步体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最简单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适合自己的、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难点:体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最简单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电脑演示:美丽的森林里松鼠在四处活动,还伴随着清脆的松鼠的叫声。
(2)老师想知道有几只松鼠,谁愿意帮我?你是怎么知道的?
(3)多媒体继续演示.又跳来两只松鼠。 (学生观察)
师:这时你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些什么?
(4)“一共有几只松鼠?”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3+2=)
2、合作交流,探索发现
(1)小组合作,探索多种算法。
师:3+2等于几?
你是怎样算出来的?请把你的方法告诉你小组内的同学们。
(2)全班交流算法。
(对使用不同算法的小朋友给予鼓励,并在“3+2=”的等号后面板书“5”)
师:刚才有一位小朋友是用我们学过的“3”和“2”组成“5”来计算的,这个办法很好,你们能用这种方法来算一算吗?
(同桌互相说一说)
四、教学总结
今天同学们都学得很认真,谁能谈谈自己的收获?
第7课时 减法(一)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减法的概念,理解减法的意义。
2、认识减号“-”,会读、会写减法算式,能正确进行减法计算。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计算减法。
难点:理解减法的意义,确定被减数。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出示卡片
3 2
/\ /\ /\
1 1 2 1
学生填空,回忆5以内数的组成。
师:你能根据2和3的组成情况列出几道加法算式吗?
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1+1=2 2+1=3
“2+1=3”表示什么意思?
除了加法之外,还有一种算法叫减法,它是与加法运算相反的算法。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减法。
(板书课题:减法)
2、探究新知
(1)调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
师:有关减法的知识,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知道得真不少!老师也想把自己知道的和你们进行交流,可以吗?学习减法首先就要认识一个符号,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生答:减号)
对,它就是减号(出示“-”),减号表示去掉的意思。有了它,我们就可以做减法了,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减法。
(2)建立减法的概念。
多媒体课件展示。 (教材上“放气球”的主题图)
教师提问:
①这个小丑手里原来拿着几个气球? (4个)
②由于他不小心,结果怎样? (飞走了1个)
③还剩几个?(还剩3个)
教师引导学生口述题意: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图意?
(小丑原来有4个气球,飞走了1个,还剩几个?)
师:“小丑原来有4个气球,飞走了1个,求还剩几个。”你知道用什么方法计算吗? (用减法计算)
对!要用减法。
教师边演示,边讲解,边板书:
原来有4个气球,飞走了1个,就是从4个里面去掉1个,应该用“4-l”。
引导学生思考:
a.4表示什么?
b.为什么要把4写在减号的前面?
(是从总数4里面去掉一部分,所以要把4写在减号的前面)
c.4个气球,飞走1个,还剩几个?(还剩3个)
d.4减1等于几?(4减1等于3)
(板书:4-1=3)
师:谁会读这个算式?
学生试读:
e.“4-1=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从总数4里面去掉飞走的部分l,剩下了另一部分3)
(3)总结算法。
师:如果不摆学具、不看图,怎样想减法的得数?
(3-2= 想:3可以分成2和几?3可以分成2和1,所以3-2=1)
四、教学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什么情况下要用减法?怎么计算减法的得数?
第8课时 减法(二)
一、教学目标
1、会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计算5以内的减法。
2、初步学会用减法计算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适合自己的算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
难点:学生能说出自己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1)复习5以内的组成。
3 5
/\ /\ /\ /\
1 2 2 4 1
(2)对口令。 (说5以内数的组成)
(师:我说5;生:5可以分成l和4)
2、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主题图。
①你能说说图意,并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②同桌互相交流。
③组织交流。
(引导学生这样说:原来有5只松鼠,走了3只,还剩几只?)
(2)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
启发提问:
①要求还剩几只松鼠,应该怎样想?
(就是从5只里面去掉3只)
②要求还剩几只松鼠,用什么方法计算呢?算式是怎样的?
(用减法计算,算式是:5—3=)
③5-3得多少?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可能这样想:5可以分成2和3,所以5减3等于2;也可能这样想:因为2和3组成5,所以5减3等于2;
还可能这样想:因为2+3=5,所以5-3=2)
(板书:5-3=2)
师:同学们有的用5的组成来计算,有的用想加法算减法的方法来计算。你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办法来计算减法。现在请同学们再相互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5-2”的?
四、教学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得很好,在计算减法算式时,我们可以根据数的组成和想加算减的方法来计算。只要我们多动脑,就能发现原来数学世界很奇妙。
第9课时 0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0”的两种含义:①表示没有;②表示起点。
2、规范“0”的写法,学生能工整地书写“O”。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O”的两种含义。
难点:使学生能够正确地书写“0”。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位好朋友,看看是谁?看他的表情是怎样变化的?猜一猜,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同时出示三幅表情各异的猴子图。
(学生描述三只猴子的表情及其原因,可以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只要合乎情理怎么说都可以)
2、揭谜底,教学第一种含义:什么也没有
师:猴子吃桃子你们猜对了,但要吃几个桃子,为什么有那么丰富的表情?让我们数数看
(1)提示第一种含义——什么也没有
出示2个桃子,问:用几表示?(小猴看到2个桃乐呵呵)学生举起数字卡片2
出示1个桃,问:用几表示?(小猴吃了1个桃,嘴巴鼓鼓的)学生举起数字卡片1
出示空盘子,问:用哪张卡片表示?有吗?
师:什么也没有用:0“来表示。
板书:0的认识
板书0并领读“0”
(2)发散思维,充分想像
①老师竖起2根手指问学生读几
②老师握起拳头,一根手指头也没有,这时一个指头出没有伸出来,谁知道可以用几表示?
③请说一说有关0的物体。
3、出示直尺,揭示第二种含义。
(1)揭示第二种含义——起点
出示直尺图
师:表示什么也没有时用0,直尺上也有0,看看0在哪儿?在几的前面。
(直尺上从0开始越往后数就越大,反过来,数越大,离0就越远)
利用这个原理可以用直尺量东西,这时0就表示起点。要用0对齐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到几,达到的数越大,东西就越长。
强调:量东西长短时,0就是起点
(2)学生活动,体会“起点”
师:见过运动会上赛跑吗?运动员跑步的起点就相当于“0”。见过跳远吗?0也可以表示跳远的起点。
教师可以示范性的量,说出大概远近
强调:尺子的0起点要对齐跳远起跳的0起点
学生活动:说一说在测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发散思维,充分联想
想:生活中还有什么用0表示起点?
4、教学书写0
(1)学生说说怎样写好0?应该注意什么?
(2)师示范,学生认真观察,然后学生与教师一起书写
(3)学生写0:在书中第29页描红,另请两位同学上台写,写完后,全班评价优缺点。
(4)在准备好的空白卡片上写0
四、教学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0”,你有什么收获?
第10课时 0的加减法
一、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并掌握有关0的加减法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难点:让学生弄懂有关0的加减法计算的算理。
三、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师:昨天,我们学习了有关0的知识,有谁还记得,0表示什么?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既可以表示起点,也可以表示没有
探索新知
1、电脑出示小鸟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1)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有三只小鸟正在鸟窝里聊天)
(2)点击出现动画:三只小鸟从鸟窝里飞走了。
问:你又看到了什么?这时鸟窝里还剩下几只小鸟?
飞走的3只小鸟是从几只小鸟里面飞走的?
(3)你能够把这个图的意思完整的说给大家听吗?
(先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并比一比,看谁说的最好)
(4)要求剩下几只小鸟,有谁能列出算式?
板书:3-3=0
(5)谁知道:算式里面的每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2、电脑出示青蛙图,学生认真观察
(1)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有4只小青蛙正在荷叶上休息)
(2)点击出现第二张荷叶问:这张荷叶上有几只青蛙?
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3)你能够把这个图的意思完整的说给大家听吗?
(先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并比一比,看谁说的最好)
(4)这两张荷叶上一共有几只青蛙?谁能列出算式?
板书:4+0=4
(5)谁知道:算式里面的每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3、观察这两个算式:3-3=0 4+0=4 你发现了什么?
归纳得出:相同的两个数相减等于零,任何数与零相加或相减等于任何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