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2.8 生理与适应 冀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2.8 生理与适应 冀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11-11 17:07: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生理与适应》说课稿
一、?说教材 《生理与适应》本课将在引导学生学习感觉、思维、情绪等功能的过程中,渗透神经系统在维持人体正常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说学情 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掌握了一些科学概念和规律,在教学中重在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课标要求和学生学练发展的要求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探究目标 ⑴能说出产生“反应时”现象的原因,辨别出刺激源和受刺激的感觉器官。 ⑵分析“适应现象”,举出生活中遇到的适应现象。
⑶说明什么是错觉,找出利用错觉现象的实例。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兴趣,在活动中主动参与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通过真实的体验活动感悟人的心理感觉、思维等功能。
五、说课前准备 课前的充分准备是上好课的基础,所以我做了如下准备:
1、?相关多媒体课件、错觉图片 2、?学生做游戏用的小棒
六、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教材特点,我除了运用常用的教学方法外,还运用(一)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多媒体有声像并茂的特点,在课堂上运用符合儿童形象性占优势的思维特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注意力,便于提高课堂效果。(二)引导探究法。小学科学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主。(三)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参与意识,使他们乐于交流不同意见。
? 教是为了更好的学,本节课我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小组合作,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自行获取信息。
七、?说教学思路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思路:
1、指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逐步了解感觉器官的作用,知道人体的各种感觉是对外界的反应。
2、结合图片了解一些适应现象。
3、体验错觉,巧用错觉。
八、?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体验刺激与反应;认识适应现象;体验错觉;教师总结。(看课件)
在体验刺激与反应这一环节中,又分为激趣导入、做游戏体验刺激与反应、大胆猜想、应用科学解释现象、合作探究五个方面。
1、体验刺激与反应 ①激趣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开始我由学生“起立!请坐!”的动作中提出了一个问题:大家同时听到老师的指令,但你们的动作却有快有慢,这是什么原因呢?
设计理念:这个平时司空见惯的现象,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都急于想知道问题的答案。 ②做游戏体验刺激与反应 看着他们那着急的样子,我又说:“现在我们来做快速抓棒的游戏,谁想到前面来表演?”孩子们的积极性更高,跃跃欲试,纷纷举起了小手 我找了四位同学分为两组来做游戏。表演之后我问,“你能从中发现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设计理念:通过这样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高涨,下面的同学对游戏进程也很关注。 ③ 大胆猜想 思考片刻,有的同学抓住小棒了,有的没有抓住;有的同学抓住了小棒的上部,有的抓住了小棒的下部,有的抓住了小棒的中间部分;
我接着问: “同是一根小棒,在它下落的过程中,为什么大家抓住的位置会不同呢?”经过讨论他们认为:动作快抓小棒就快,位置就靠下,说明反应快;动作慢抓棒就慢,位置就靠上,说明反应慢。 ④应用科学解释现象 面对学生大胆的猜想,我说,这是你们的猜想,到底有没有科学根据呢,请你们用“科学在线”的内容证实一下吧。学生则快速打开书,认真读了起来。用这样的方法,极大激起了学生读书的欲望。
设计理念:课件中的习题不仅形式新颖,还有助于学生记住知识点。
⑤ 合作探究 在初次体验之后,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刺激——反应游戏:逃避打手游戏、快速抓棒游戏、指认五官游戏, 再次体验刺激与反应的过程。
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结果完成课本38页的表格。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了刺激与反应的过程,大胆猜想之后的科学知识学习,使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让学生经历了一次完整的探究过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2、认识各种适应现象
因为在课前我向教室里喷了香水,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刚一进教室的时候同学们闻到了什么?现在你还能闻到么?为什么会这样?当你从较暗的地方走到阳光下时,你的眼睛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学生的积极性又一次被调动起来了,由此很自然地过渡到第二环节的学习中,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了解、分析各种适应现象和列举适应现象的实例两方面。
①了解、分析各种适应现象
在学生积极性高涨的情况下,我用多媒体出示图片再刺激一下他们的眼球,并告诉他们不光看还要试着分析。下面我们以第一幅图片为例,我引导说:在我们刚进入电影院的瞬间,什么也看不清,过一会儿会怎样?因为学生有亲身体验,会说不定式一会就看清了。我又问:这是为什么?并告诉他们这是因为过一会我们的眼睛就适应了周围黑暗的环境,这就是一种适应现象。在这一现象中刺激物是黑暗的环境、所作用的感觉器官是我们的眼睛。再让学生试着分析第二幅、第三幅图片。 在学生对适应现象有了一些了解的基础上,我及时告诉他们适应是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官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②列举适应现象的实例
这些生活中图片唤醒了学生的记忆,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纷纷讲起了自己的经历。(有的说家里来了客人,在屋里抽烟,刚进去时很炝人,过一会后就好了,这就是适应。有的说爸爸爱打呼噜,一开始和父母在一起睡时怎么也睡不着,后来就慢慢适应了;有的说老是吃糖就感觉不出甜来了。) 设计理念: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加深他们的理解。让他们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接着我说:除感觉器官方面的适应外,还存在另一类适应现象,你们想不想体验一下?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想。接下来我指导他们用左右手写自己的名字,体验左手对写字的适应过程。写后让他们说说左手写字时的感受。
(一开始写时,左手很别扭,后边几个越写越顺手,逐渐适应了写字这个动作。这5个名字中,左手写出的第一个名字很难看,而后面的几个名字越来越好看。)
设计理念:此环节又是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再次亲历科学。
3、体验错觉 接下来的第三环节“体验错觉”是本课的拓展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较全面地认识人体对刺激的感觉。 ①感受错觉
我先让学生用半分钟的时间完成课本中四幅图的判断题 ,学生判断之后,再让他们实际量一量,让他们发现自己的判断与实际并不相符,这是我及时解释“这就是错觉”,并告诉他们错觉是人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可以有效利用)
这样就水到渠成,学生的理解也更加形象深刻了。
接着让学生欣赏有关错觉课件和图片,先判断,再实际测量。
设计理念:不仅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了错觉,而且利用课件、图片,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②巧用错觉
在学生对对错觉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我及时发问: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过其他错觉现象吗?人们是怎样应用错觉现象的?学生一开始并没有想出来,在我的引导下,逐渐说了出来(例如:早晨初升的太阳看起来大、各种魔术,用镜子来装饰房间可以增大面积;较瘦的人穿横条的衣服,横条会让人显得胖一些;相反胖人穿竖条衣服会显得瘦些)
设计理念:让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出发去搜寻身边的错觉,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去思考,更能让他们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在我们的身边。
4、教师总结 课后我是这样总结的:“今天我们大家一起研究了神经系统刺激与反应这一复杂的心理过程,还认识了生活中的错觉和适应现象。原来科学就在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用心探索,就会有更多的发现与收获。” 学生的探究活动应该以课的结束为起点。总的来说,这节课我突出了以下几点:
1、充分体现了科学要以探究为中心。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在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体验,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
2、关注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
各位请看,这是我设计的板书,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
板书设计:
1.刺激——反应游戏。
生理与适应 2.适应现象。
3.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