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汾湖高级中学期中考试质量检测
高二历史试卷(合格性测试)
试卷分值:100分 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共38题,每小题2分,共76分)
1、古代有学者论及中国早期国家的的政治制度,谓:“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这反映了
A.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 最高执政集团权力的高度集中
C. 血缘关系亲疏不再作为权力分配依据
D. 政治权力的分配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
2、儒家思想是不断发展的,不同时期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差异很大。宋代以后儒家思想的新发展是
A.经世致用 B.民贵君轻 C.君权神授 D.仁者爱人
3、唐诗《田家》中写道:“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这反映了
A.农村商品经济发达 B.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
C.家庭手工业规模扩大 D.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4、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是古代中国社会内部的一对主要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历朝采取的措施有
①秦代设郡县 ②唐代“三省”的设置 ③元代推行行省制 ④清朝军机处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5、据《清史稿》记载,光绪二十年九月,“丁汝昌率北洋兵舰与日本战于大东沟,失致远、经远、杨威、超勇四舰。”以上史料可以用来研究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吕思勉为晋朝惋惜:“然而大权始终为自北南迁的贵族所把持,使宋武帝(出身贫寒) 一类的人物,直到晋末,才得出现于政治舞台上,这也是一笔很大的损失。”造成这一损失的制度原因是( )
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7、唐代规定左丞统吏部、礼部,右丞统兵部、刑部、工部。左丞与右丞两个官职所隶属的中央机构是( )
A.中书省 B.尚书省 C.门下省 D.枢密院
8、康熙皇帝曾发出感慨:“臣下可仕则仕,可止则止,年老致仕而归,抱子弄孙,犹得优游自适;为君者勤劬一生,了无休息。”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A.皇权集中 B.皇位世袭 C.皇帝独尊 D.皇帝勤政
9、王安石诗云:“取车当要津,膏润及远野。与天常干旋,如雨自漾泻……”该诗描写的工具是()?
? A B C D
10、下图生动反映了我国古代一项技术发明的工艺流程。该技术发明
A. 唐朝末年开始应用于军事 B. 为远洋航行提供技术支持
C. 最终成熟归功于北宋毕升 D. 曾促进西欧文化事业发展
11、近代某一法律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该法律的进步性是( )
A.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B.宣告了封建制度的终结
C.宣示了中华民族独立 D.开启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12、五四运动比辛亥革命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主要是因为
A.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B.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D.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
13、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培育了一系列体现时代要求、彰显政党性质的?伟大中国精神,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其中“红船精神”源于()
A.?五四运动?????B.?中共成立??C.?国共合作??????D.?北伐战争
14、下表是解放战争时期某一战役“作战计划”的最初方案与“批示”。据此判断该战役是
阶段
作战力量
进攻目标
中共中央军委批示
第一阶段
苏北兵团
淮阴、淮安、宝应、高邮
以歼灭黄(百韬)兵团为目标
第二阶段
三个纵队
海州、连云港
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15、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报道:“(20日)下午五时五十五分,执行主席宣布表决结果:投票数共一千一百九十七张,同意票一千一百九十七张。这时,全场欢腾,全体起立,为这个伟大文献的诞生而热烈欢呼。”投票通过这部“伟大文献”的会议是()
A.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6、“这部宪法明确地规定了我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和道路,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该宪法
A. 初步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 正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保障了改革开放顺利进行 D. 开启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历程
17、话说明朝有个叫陆二的商人,他从苏州贩了一船灯草运往南京,灯草总共只值八两银子,但过了几个税关,商税就缴了四两,还没到南京,又遇上了税关,陆二无奈之下只好一把火烧了灯草。这个故事的主题表明当时实行
A.重商政策 B. 抑商政策 C. 海禁政策 D. 锁国政策
18、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流行一副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其中“三十年后又分地”指
A.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B. 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C.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亚洲最大国家的代表第一次在西方未亚洲讲话……周恩来今天是地球上人口最多国家的代表,成为全世界注意的焦点。”这是某西方报纸对一次重要国际会议的评论,该国际会议是
A.布雷顿森林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万隆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20、1920世纪90年代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大陆随后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会。1992年这两个组织在推动两岸关系方面取得的最重要成果是( )
A.两岸达成“一个中国”共识 B.两岸确立和平统一方针
C.促成两岸三通的完全实现 D.两岸认同“一国两制构想”
21、“我们一定要联合苏联,要以苏联为首,这样就可能使资本主义国家不敢妄动。”为此,新中国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
A.一边倒 B.求同存异 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外交策略也发生相应调整。主要目标是( )
A.打破了西方对中国的孤立政策 B.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C.解决国家安全问题 D.联合美国对抗苏联
23、1896年,杨宗濂、杨宗瀚兄弟在无锡开办的业勤纱厂尽管日夜开工,仍无法满足常州、江阴、镇江等地的需要……1907年,业勤纱厂声誉鹊起,盈余50万两白银。这一现象出现的客观因素是 ( )
A.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B.?南京临时政府的推动
C.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24、“陈启沅(源)……壬申岁(1872年)返粤,在简村乡创设缫丝厂,名曰继昌隆,容女工六七百人。”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
A.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民族工业兴起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清政府设置工厂
25、孙中山在《同盟会宣言》中说:“肇造社会的国家,俾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为此,他提出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26、有学者指出:“这场运动是鸦片战争后最为深刻的思想文化革新运动,对现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塑造作用。”“这场运动”最大的历史意义是( )
A. 动摇了旧思想统治地位 B. 弘扬了科学民主精神
C. 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思想 D. 开启了思想解放潮流
27、鲁迅笔下提到了“新本领旧思想的新人物”;茅盾笔下提到了欢迎西方的机器货物、保存中国旧思想旧制度的买办。这里的“新人物”“买办”指的是( )
A.洋务派 B.维新派 C.革命派 D.激进派
28、985工程”是1998年中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建设工程。国家启动这一工程具体是为了( )
A.落实过渡时期总路线??? ? B.贯彻“双百”方针
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实现“十二五”规划
29、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主张“殊途同归”。“同归”是指两派都致力于( )
A.实行三民主义 B.实行君主立宪 C.推动民主进程 D.建立共和政体
30、1917年,布尔什维克党彼得格勒委员会向全体工人发出了“人人起来斗争,人人都上街去”“彻底推翻沙皇专制政府”的口号。在这一口号的号召下,俄国( )
A.掀起了二月革命 B.爆发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C.发表了“四月提纲” D.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31、马丁·路德指出:“俗世的权力既然是上帝派来惩罚恶人,保护善人的,所以它应在整个基督徒中自由地行使它的职务,无论对教皇、主教、神甫、修士、修女或对任何人,都不循情面。”在此他强调的是( )
A.信仰即可得救 B.建立民族教会 C.简化宗教仪式 D.王权高于教权
32、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某法案,不仅规定了企业公平竞争的法则,还规定了工人的一些基本权利。凡是接受该法案的企业,政府一律发给印有“我们尽我们的职责”的蓝鹰标志。该法案体现了
A.重农抑商政策 B.重商主义政策 C.自由放任政策 D.国家干预政策
33、1921年,列宁在会见美国富翁阿曼德·哈默时表示:“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用这些来使我们国家的轮子再次运转。”列宁使苏俄“国家的轮子再次运转”采取的政策是(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优先发展重工业 D. 农业集体化
34、美国1787年宪法第一条第十款规定,各州“不得缔结任何条约、结盟或组织邦联”,“不得铸造货币;不得发行纸币”。这些宪法条文体现了
A.联邦制原则 B.民主原则 C.三权分立原则 D.自由平等原则
35、下图是某同学进行历史学习是的课堂笔记,其中反映的历史阶段特征是( )
A.“冷战”下的国际关系 B.二战后美国独霸世界
C.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 D.国际恐怖主义肆虐
36、三大经济支柱的出现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三大经济支柱”指的是
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②国际复兴开发银行③关税和贸易总协定 ④布雷顿森林体系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37、联合国定2005年为国际物理年,以纪念1905年这个科学史上的“奇迹之年”。这年一位青年人发表的几篇论文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物理学,为造福后世的诸多技术奠定了基础。这位“青年人”是
A. 伽利略 B. 牛顿 C. 爱因斯坦 D. 普朗克
38、某文学流派“把理性、规范、道德等劝诫如旧衣般脱去,唤醒人们的情感,使人的精神可以自由地驰骋……强调自由抒发个人情感,具有强烈的主观性”。下列美术作品与该流派艺术特征相似的是( )
A B C D
二、材料题(共2题,第39题12分,第40题12分)
39.重大的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往往以思想解放为前提。(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18世纪的世界正处在急剧的变革之中,东西方几乎同时产生了反映此种变革的启蒙思想。在西方,伏尔泰是他们的代表,中国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黄宗羲。欧洲的启蒙运动成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人类历史向近代化迈进;而明清之际中国的启蒙思想只存留在思想家的著作之中,并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变革。 ——摘编自《17-18世纪东西方启蒙思想比较》材料二?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倡言学习西方,主张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实现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并为此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但五四以前的历史表明,中国走西方国家老路的尝试没有成功,此后,中国人民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前赴后继,实现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艰苦的探索。 ——摘编自《中国历史十五讲》(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外启蒙思想家的共同主张是什么? (1分)(2)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分别提出了怎样的救国方案?(4分)(3)促使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由向西方学习转变为向苏俄学习的因素有哪些?(3分)(4)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走自己道路的过程中分别有什么突出贡献?(4分)
40.人类历史经历了一个从分散的、局部的向整体的、全球化发展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观察下图?????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500周年邮票??史蒂芬孙制造的火车机车 材料二:有学者指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因为,有两种因素促使了这种变化……其一,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其二,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材料三:有人说: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时,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时,21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时,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材料一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2分)对世界市场的形成分别有何影响?(2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技术上、体制上”这两种因素的具体含义。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3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说明三十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和行动来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3分)从中可以总结出哪些成功的经验?(2分)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汾湖高级中学期中考试质量检测
高二历史试卷(合格性测试)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B
C
C
C
B
A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B
B
C
C
B
B
D
B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B
A
B
D
A
A
C
C
A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答案
D
D
B
A
A
D
C
A
39.共同主张:限制君权。(1分)(2)通过维新变法,在中国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4分)(3)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无产阶级队伍壮大;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推动。(3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4)毛泽东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或“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邓小平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4分)
40.(1)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2分)
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世界市场基本形成(2分)
2)信息技术的发展(1分)市场经济体制的广泛建立(1分)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1分)
(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分)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1分)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分)
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国情出发;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抓住机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答出两点即给2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