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国内贸易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第二学期第四章《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第一课。
贸易是第三产业中另一个重要行业。它是通过商品的买进、卖出的经营活动,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实现商品交换活动,是专门从事商品流通的一个独立经济部门。发展贸易有助于促进商品生产,发展商品流通,繁荣城乡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起到桥梁、纽带作用,是社会经济运转中必不可少的必要环节。
贸易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工农业、交通运输业等部分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首先贸易从事商品买卖,必须得靠工农业生产部门,源源不断地提供市场需要的多种多样的商品,而工农业生产本身也要靠商品流通这个环节周而复始地完成其整个再生产过程,因此工农业生产部门是实现贸易活动的物质基础,而活跃的贸易活动又可促进工农业的生产。其次贸易要实现不同规模的商品流通,必须依靠交通运输业帮助其完成商品的调运,实现不同地区间的商品流通。所以交通运输业是贸易的活动媒介。本章节的设置能帮助学生了解贸易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门,理解其与各部门之间的联系,认识该行业部门的地位和重要作用。
贸易分为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两种,国际贸易是从事国与国之间的商品和劳务交换,国内贸易是在本国内进行的商品和劳务交换。在国内贸易一课中,国内贸易被简称为商业,更显通俗,拉近学生与之的距离。本课教材共分三大部分内容:我国商业中心的分布、商业中心的形成条件、国内贸易的地区差异。教学重点是我国商业中心的分布,难点为商业中心的形成条件。通过本课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初步懂得商业中心的含义及其形成基本条件,认识我国商业中心分布东密西疏的主要原因,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大幅增长中感受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二、教学目标
1、能举例说明商业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了解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稳步增长,感受我国近几年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激发民族自豪感。
3、能读图说出我国主要的大型商业中心名称、分布特点
4、能从人口、经济、交通等方面分析形成我国商业中心分布特点的主要原因,从而理解商业中心形成的基本条件。
5、能比较我国东西部地区在商品种类、营销方式、贸易量和商业网点分布上的差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商业中心的分布和商业贸易的地区差异
难点:商业中心的形成条件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举例法、比较法、讨论法、提问法、读图法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设计
主要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提问1:工农业为我们生产了丰富的生活资料,那这些生活所需又是怎么来到我们手中的呢?
提问2:从生产部门到我们消费者手中,中间经过了哪一个重要的经济部门?
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启发式的提问,让学生快速抓住新课主题,自然而然地进入新课学习。
简要阐述商业的定义(它是专门从事商品收购、销售、调运、存储的行业,是联系生产与消费的重要桥梁),点明商业即国内贸易,由此引入新课。
活动一:
商业与国民生活
结合学生课前调查单,从衣、食、住、行、文化、娱乐等方面来说明商业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吗。
联系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激发活动积极性,并能从中切实体会到商业对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活动二:
商业与国民经济
过渡:商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是反映国家经济发展与繁荣的一个窗口。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又是反映商业繁荣度的一个窗口。
1、阅读和完成“1998—2010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变化曲线图”:
2、思考: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总体呈现怎样的变化态势?
3、依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反映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指标,也是反映经济景气程度的重要指标,结合变化曲线图,你还可以推出什么结论?
(社会的生产能力、人民购买力和生活水平)
通过阅读分析图表,学生学会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感受到我国商业的繁荣发展,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激发民族自豪感。
活动三:
探寻我国商业中心的分布及形成条件
阅读地图册P22“中国主要商业中心和边贸口岸”图:
1、看一看,想一想:说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200亿以上的商业中心分布特点。
2、比一比,赛一赛: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商业中心分布与交通条件、人口、经济条件之间的关系。
3、想一想,连一连:帮助学生理解人口、经济、交通与各商业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4、总结出商业中心形成的几个基本条件。
考察学生查阅地图,观察、总结分布特点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学会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原因,理解商业中心形成的基本条件,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活动四:
国内贸易的地区差异
从商品种类、营销形式、商业零售额、商业网点分布这几方面来认识东西部地区的贸易差异。
1、情景活动:如果你是一家经销全国土特产商品的商店经理,要组织采购一批土特产货物,你会选择去哪些地方采购?
2、通过列举上海著名的商业街和商业区,观看乡村集市视频,讨论现代贸易形式——电子商务,来帮助学生了解认识国内贸易在营销形式上的地区差异。
培养学生自主读图、用图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情景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商品种类差异是贸易地区差异的一个体现。
结课
根据板书来回顾本课重点。
布置课后作业。
帮助回顾、梳理、巩固本课知识重点。
附1:
课前小调查
调查一下自己家中在衣、食、住、行、用、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具体生活消费品名称、品牌、产地、购买地。(每个方面限2项)
生活消费品名称
品牌
产地
在哪个商店购买的
衣
例如:运动鞋
安踏
福建
巴黎春天百货
食
住
行
用
文化娱乐
附2:
课堂学习活动单
商业与国民经济:商业是反映国家经济发展与繁荣的一个窗口。
1、读一读,画一画:根据所给的表格数据完成1998—2010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变化曲线图。
1998—2010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变化曲线图
年份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998年
29153
2000年
34153
2002年
40911
2004年
53950
2006年
79145
2008年
108488
2010年
154554
2、依据1998年—2010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变化曲线图,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依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反映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指标,也是反映经济景气程度的重要指标,结合以上变化曲线图,你还可以推出什么结论?
探寻我国商业中心的分布和形成条件
1、看一看,想一想:阅读地图册P22“中国主要商业中心和边贸口岸”分布图,说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200亿以上的商业中心在地区分布上有何特点?
数量上:东部_____,西部______,
密度上:东部_____,西部______。
2、比一比,赛一赛,在5分钟内看哪一组找到最快、最多、最全。
1)、列出位于我国铁路干线上的商业中心:
2)、列出位于我国主要高速公路交汇点上的商业中心:
3)、列出属于我国主要港口的商业中心
主要河港:
主要海港:
4)、列出属于我国行政中心的商业中心:
5)、列出人口密度在400人/平方千米以上的商业中心:
6)、列出位于或紧靠我国四大工业基地的商业中心:
其中_________工业基地区域的商业中心最为密集。
3、总结:商业中心一般都分布在交通________、人口__________、工农业经济条件_________的地区。
4、想一想,连一连:人口、经济、交通与各商业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商品生产能力
人口密度 商品供应量
商品消费量
经济条件 居民购买力
商品交换和流通规模
交通条件 客流量
5、商业中心形成的基本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商业中心,请分析上海成为大型商业中心的优势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景活动:
如果你是一家经销全国土特产的商店经理,想要采购一批价廉物美的土特产,以下是一份未完成的采购清单,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帮助其完成。
货品
采购地
羊毛地毯
鹿茸
竹器
牦牛肉
葡萄干
枸杞
普洱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