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衡水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限时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衡水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限时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9-11-12 06:47: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物质的分类限训
1.据中央电视台报道,近年来我国的一些沿江城市多次出现大雾天气,致使高速公路关闭,航班停飞,雾属于下列哪种分散系
A. 乳浊液 B. 溶液 C. 胶体 D. 悬浊液
2.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将金属氧化物分为不同的类别。例如,从某种意义上讲,可将Na2O、CuO、MgO、Fe2O3等归为一类,则下列氧化物中与它们同属一类的是
A. CaO B. Na2O2 C. Al2O3 D. Mn2O7
3.下列对Na2CO3所属分类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钠盐 B. 含氧酸盐 C. 酸式盐 D. 碳酸盐
4.下列关于胶体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的粒子直径在10-9~10-7 m之间
B. 光束透过Fe(OH)3胶体时,可产生丁达尔效应
C. Fe(OH)3胶体静置片刻后会出现沉淀现象
D. Fe(OH)3胶体能够使水中悬浮的固体颗粒沉降,达到净水目的
5.有一碘水和Fe(OH)3胶体的颜色极为相似。不用化学方法将它们区别开来,这样的方法有(  )
①丁达尔效应 ②加热法 ③电泳实验法 ④加电解质法
A. ②④ B. ③④ C. ②③④ D. 全部
6.下列区分Fe(OH)3悬浊液和Fe(OH)3胶体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A. 静置片刻出现分层现象的是Fe(OH)3胶体
B. 用放大镜观察,颗粒大小为1~100 nm的是Fe(OH)3胶体
C. 用光束照射,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是Fe(OH)3胶体
D. 看颜色,有色的是Fe(OH)3胶体
7.Fe(OH)3胶体虽然是由FeCl3溶液制得,但两者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物质。FeCl3溶液、Fe(OH)3胶体共同具备的性质是(  )
A. 都呈透明的红褐色 B. 分散质颗粒直径相同
C. 都比较稳定,密封保存一段时间都不会产生沉淀 D. 当有光线透过时,都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8.向胶体中加入电解质能使胶体凝聚。使一定量的胶体溶液在一定时间内开始凝聚所需电解质的浓度(a mol/L)称作“聚沉值”,电解质的“聚沉值”越小,则表示其凝聚力越大。实验证明,凝聚力主要取决于和胶粒带相反电荷的离子所带的电荷数,电荷数越大,凝聚力越大,则向Fe(OH)3胶体中加入下列电解质时,其“聚沉值”最小的是
A. NaCl B. FeCl3 C. Na3PO4 D. K2SO4
9.向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滴入少许蓝墨水,一段时间后溶液变蓝。这表明(  )
A. 分子可再分 B. 分子不可再分 C. 分子在不停运动 D. 分子静止不动
10.在①MgO、CuO、CaO、SO2;②C、Fe、S、P;③ZnCl2、BaCO3、HNO3、NaNO3三组物质中,每组各有一种物质在分类上与组内其他物质不同,这三种物质分别是(  )
A. CuO、Fe、ZnCl2 B. SO2、S、NaNO3 C. CaO、C、BaCO3 D. SO2、Fe、HNO3
11.不能用有关胶体的观点解释的现象是
A. 在河流入海口处易形成三角洲 B. 由豆浆制成豆腐
C. 在NaCl溶液中滴入KN03溶液看不到沉淀 D. 同一钢笔同时使用不同牌号的墨水可能发生堵塞

12.符合下图中阴影部分描述的物质是 (  )
A. Na2CO3 B. Cu2(OH)2CO3 C. NaCl D. NaHCO3
13.关于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正确操作方法是
A. 在氯化铁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 B. 加热煮沸氯化铁溶液
C. 把氯化铁溶液滴入热水中 D. 把饱和的氯化铁溶液逐滴滴入到沸水中
14.下列有关实验现象正确的是(  )
A. 用四氯化碳萃取碘水,下层溶液呈紫色
B. 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沉淀不消失,一定有SO42-
C. 往氯化铁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可制得氢氧化铁胶体
D. 某溶液滴加紫色石蕊试剂呈红色,该溶液一定含有某种酸
15.下列有关胶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实验室可用丁达尔效应鉴别胶体与溶液
B. “雨后彩虹”既是一种自然现象又是光学现象,同时也与胶体有关
C. 在溶有1mol Fe(OH)3的胶体中,含有NA个Fe(OH)3胶粒
D. 分散质粒子大小介于1 nm~100 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
16.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分散系一定是混合物 B. 胶体的分散质不能透过滤纸
C. 任何物质在水中都有一定的溶解度 D. 胶体和其它分散质的本质区别是能发生丁达尔现象
17.下列关于胶体和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胶体带电荷,而溶液呈电中性
B. 胶体中加入电解质可产生沉淀,而溶液不能
C. 胶体是一种不稳定的分散系,而溶液是一种非常稳定的分散系
D. 胶体能够发生丁达尔效应,而溶液则不能
18.下列有关胶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制备Fe(OH)3胶体的离子方程式为:Fe3++3H2O===Fe(OH)3↓+3H+
B. 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别溶液和胶体
C. 向胶体中加入硫酸钠溶液会发生聚沉现象
D. 胶体中分散质颗粒直径范围:1~100 nm
19.下列有关分散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溶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是能否发生丁达尔效应
B. 含0.1 mol FeCl3溶质的溶液形成胶体后,胶体粒子为0.1 mol
C. 分散质粒子的直径:Fe(OH)3悬浊液>Fe(OH)3胶体>FeCl3溶液
D. 可通过观察液体是否澄清透明,来区别溶液和胶体
20.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用半透膜除去淀粉胶体中的NaCl溶液 B. 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小于1 nm
C. 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溶液和胶体 D. 用滤纸能分离胶体和悬浊液
21.分别由1mol FeCl3制得的FeCl3稀溶液和Fe(OH)3胶体都具有的特点是
A. 都属分散系且分散质粒子数相同 B. 都呈红褐色 C. 都能透过滤纸 D. 都能透过半透膜
22.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是
A. 雾 B. 稀豆浆 C. 氢氧化铁胶体 D. 硫酸铜溶液
23.下面有关Fe(OH)3胶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Fe(OH)3胶体可用将FeCl3饱和溶液滴入沸水的方法来制备。
B. Fe(OH)3胶体电泳时,可以观察到阳极颜色加深。
C. 向 Fe(OH)3胶体中逐滴滴加稀盐酸,现象是先产生红褐色沉淀后沉淀溶解
D. 不断搅拌Fe(OH)3胶体,溶液会变浑浊。
24.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  )
A. 分散质粒子的大小 B. 是否能通过滤纸 C. 是否均一、透明、稳定 D. 是否有丁达尔现象
25.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凡含有添加剂的食物对人体健康均有害,不宜食用
B. “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
C. 人体缺乏铁元素,可以补充硫酸亚铁,且多多益善
D.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屠呦呦对青蒿素的提取属于化学变化
26.河流入海口通常会形成三角洲,这种现象源于胶体的下列性质的是
A. 聚沉 B. 电泳 C. 渗析 D. 丁达尔现象
27.有关胶体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胶体粒子带电,溶液溶质粒子不带电 B. 渗析实验可以鉴别胶体和溶液
C. 胶体与溶液都可以通过滤纸、半透膜和分子筛 D. 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胶体和溶液
2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通直流电后,溶液中溶质分子分别向两极移动,而胶体中分散质粒子向某一极移动
B. 向Fe(OH)3胶体中不断滴加稀硫酸,最终胶体聚沉产生红褐色沉淀
C. 硫酸铜溶液通过一束光无特殊现象,淀粉溶液中通过一束光侧面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
D. 溶液中溶质粒子的运动有规律,胶体粒子运动无规则
2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溶液中能电离出H+的化合物叫做酸
B. 实验测得2mol某气体体积为44.8L,则测定条件一定是标准状况
C. 摩尔是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D. 化合物分为酸、碱、盐和氧化物是用树状分类法分类的
30.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直径介于1~100纳米之间的微粒称为胶体
B. 当光束通过胶体时,看到的“光柱”是由于光被胶体粒子散射而形成的
C. 胶体的分散质不能透过滤纸的孔隙
D. 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
34.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按照下面的实验方法制备氢氧化铁胶体:首先取少量蒸馏水于洁净的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向烧杯中逐滴滴加饱和的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透明的红褐色。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1)判断胶体制备是否成功,可利用胶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做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实验时,有些同学没有按要求进行,结果没有观察到胶体,请你预测其现象并分析原因:
①甲同学没有选用饱和氯化铁溶液,而是将稀氯化铁溶液滴入沸水中,结果没有观察到红褐色液体,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乙同学在实验中没有使用蒸馏水,而是用自来水,结果会生成红褐色沉淀,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丙同学向沸水中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后,长时间加热,结果会生成红褐色沉淀,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丁同学按要求制备了Fe(OH)3胶体,但是他又向Fe(OH)3胶体中逐滴加入了稀H2SO4溶液,结果出现了一系列变化。
①先出现红褐色沉淀,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随后沉淀溶解,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用白磷还原法可制得一种金的分散系,该分散系在临床诊断及药物检测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其操作步骤如下:①取20%白磷的乙醚溶液0.5 ml,加蒸馏水60 ml。②先滴加1%氯化金水溶液0.75 ml,再滴加0.1 mol·L-1的K2CO3 0.6 ml ,振荡变成棕红色③加热煮沸至变成透明红色。④分离提纯,除去无机溶质。所得分散系中,金颗粒直径为5 nm ~12 nm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分散系属于____,其分散质是______。
(2)用一束强光照射该分散系,从侧面可看到______ 。
(3)步骤④的分离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所得红色溶液_____(填“能”或“不能”)继续加热。
36.(1) 如图所示是分离混合物时常用的仪器,回答下列问题:

① 写出仪器C、E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分离以下混合物应该主要选用上述什么仪器(填字母符号)
a.粗盐和泥沙:____________ b.花生油和水:____________
(2) 下列实验与物质微粒大小无直接关系的是____________

A.过滤 B.渗析 C.萃取 D.丁达尔效应
(3) 按照物质的树状分类和交叉分类,硫酸应属于____________
①酸 ②能导电的纯净物 ③含氧酸 ④混合物
⑤化合物 ⑥二元酸 ⑦强电解质
A.①②③④⑦ B.①③⑤⑥⑦
C.①②③⑤⑥⑦ D.②③⑤⑥⑦
(4) 往Fe(OH)3胶体中逐滴加入过量的3mol/L硫酸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
(5) 6.02×1023个氢氧根离子的质量约为____________,其中所含原子的物质的量约为____________,含电子的物质的量约为____________。


37.下图为实验室某浓盐酸试剂瓶标签上的有关数据,根据有关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该浓盐酸中H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mol/L。
(2)取用任意体积的该盐酸溶液时,下列物理量不随所取 体积多少而变化的是____________。
A、溶液中H+的物质的量浓度 B、溶液中HCl的质量
C、溶液中H+的数目 D、溶液的密度
(3)若现有1L1mol/L的稀盐酸,欲使其浓度增大1倍,采取的措施最合理的是_______。
A、通入标况下HCl气体22.4L
B、将溶液加热浓缩至0.5L
C、往原溶液加入5mol/L盐酸0.6L,再稀释至2L
D、往原溶液加入1L 3mol/L盐酸混合均匀。



































































1.C
【解析】试题分析: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溶液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1nm,胶体分散质微粒直径介于1nm~100nm之间,浊液分散质微粒直径大于100nm。雾的粒子的大小在1—100nm之间,为胶体,故选C。
考点:考查了胶体的相关知识。
2.A
【解析】Na2O、CuO、MgO、Fe2O3都属于金属氧化物,且属于碱性氧化物。A、CaO属于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碱性氧化物,故A正确;B、Na2O2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以及氧气,不属于碱性氧化物,故B错误;C、Al2O3属于两性氧化物,故C错误;D、Mn2O7属于酸性氧化物,故D错误;故选A。
3.C
【解析】A、碳酸钠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组成,属于钠盐,A正确;B、碳酸钠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组成,属于含氧酸盐,B正确;C、碳酸钠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组成,不属于酸式盐,属于正盐,C错误;D、碳酸钠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组成,属于碳酸盐,D正确,答案选C。
点睛:明确碳酸钠的组成特点是解答的关键,注意物质分类的依据和标准,标准不同,分类方式不同。
4.C
【解析】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的粒子直径在1nm∽100nm,即10-9~10-7 m之间,A项正确;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B项正确;使胶体发生聚沉的方法有加热、加入电解质等,Fe(OH)3胶体静置片刻不会出现沉淀,C项错误;氢氧化铁胶体中分散质是氢氧化铜的集合体,具有较大表面积,可以吸附悬浮在水中的杂质起到净水作用,D项正确。
点睛:此题重点考察了该题考查胶体的性质,对与胶体的性质应该从本质的角度进行理解,如在胶体分
散系中,胶体粒子可能带电荷,但不能说成胶体带电荷。胶体是一个体系,与溶液一样呈电中性。
5.D
【解析】丁达尔效应用于鉴别胶体和溶液,故①可以区分;加热能使胶体发生聚沉,而碘水不能,②可以区分;Fe(OH)3胶体中的胶粒带正电荷,能发生电泳现象,而碘水不能,③可以区分;加电解质,能使胶体发生聚沉,而碘水不能,④可以区分。故答案选择D。
6.C
【解析】A.这两种分散系中,Fe(OH)3胶体是较稳定的,静置片刻出现分层现象的是Fe(OH)3悬浊液,故A错误;B.用放大镜观察无法观察到纳米级微粒,所以无法观察到颗粒大小为1~100nm的是Fe(OH)3胶粒,故B错误;C.胶体的胶粒对光发生散射,所以,用光束照射Fe(OH)3胶体能发生丁达尔效应,故C正确;D.氢氧化铁胶体和Fe(OH)3悬浊液都呈红褐色,无法通过观察颜色判别,故D错误;故选C。
7.C
【解析】A.FeCl3溶液与Fe(OH)3胶体的颜色分别为棕黄色、红褐色,故A错误;B.胶体的分散质颗粒直径在1-100nm之间,而溶液的分散质颗粒直径小于1nm,分散质颗粒直径不相同,故B错误;C.胶体属于介稳定体系,溶液属于稳定体系;所以密封保存一段时间都不会产生沉淀,故C正确;D.Fe(OH)3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而FeCl3溶液不具备,故D错误;故选C。
8.C
【解析】A.稀硫酸是溶液,不是胶体,故不产生丁达尔效应,故A错误;B.硫酸铜溶液是溶液,不是胶体,故不产生丁达尔效应,故B错误;C.氢氧化铁胶体是胶体,产生丁达尔效应,故C正确;D.酒精溶液是溶液,不是胶体,故不产生丁达尔效应,故D错误;故选C。
9.C
【解析】Fe(OH)3胶体粒子带正电荷,故加入的阴离子可以相互中和电性,减小同种电性相互排斥而使之聚沉。依据题意,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数越大,聚沉能力越大,“聚沉值”越小。A、NaCl中一个氯离子带一个负电荷;B、FeCl3中一个氯离子带一个负电荷;C、Na3PO4中一个磷酸根离子带3个负电荷;D、K2SO4中一个硫酸根离子带2个负电荷,因此“聚沉值”最小的是磷酸钠,答案选C。
10.C
【解析】一段时间变蓝,说明分子在不停做无规则的运动,故选项C正确。
11.D
【解析】①MgO、CuO、CaO、SO2中SO2是非金属氧化物,而其它三种物质为金属氧化物;②C、Fe、S、P中Fe是金属单质,其它为非金属单质;③ZnCl2、BaCO3、HNO3、NaNO3中HNO3为酸类物质,其它为金属与酸根组成的盐类物质。故选D.
点睛:明确物质分类标准,能正确利用分类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是解答本题关健,解题要点:根据物质的分类进行解答,物质按照组成物质的种类分成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按照组成元素的种类分成单质和化合物,单质又分为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化合物分成氧化物、酸、碱、盐,氧化物按照组成元素不同分成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
12.C
【解析】A.河流中的泥浆属于胶体,江河入海口三角洲的形成是胶体遇到电解质溶液海水聚沉的结果,故A错误;B.豆浆是胶体,遇电解质发生聚沉,故B错误;C.氯化钠与硝酸钾不反应,与胶体性质无关,故C正确;D.不同墨水胶体的胶粒所带的电荷不一样,混在一起时有可能使两种带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聚沉.故D错误;故选C。
13.A
【解析】试题分析:图中阴影部分的物质既属于钠盐,又属于碳酸盐,还属于正盐。Cu2(OH)2CO3属于碳酸盐的碱式盐,是一种铜盐;NaCl属于盐酸盐的钠盐,是一种正盐。NaHCO3属于碳酸盐的酸式盐,是一种钠盐。
考点:物质的分类
14.B
【解析】A、氯化钠溶液是溶液,不是胶体,故A错误;B.豆浆,分散质粒度介于1nm-100nm之间属于胶体,故B正确;C.酒精是乙醇的水溶液,是溶液而非胶体,故C错误;D. BaSO4属于纯净物,不是胶体,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胶体的判断,判断时抓住分散质的粒度大小并记住常见的胶体。胶体是分散质粒度介于1nm-100nm的混合物,常见的胶体有牛奶、豆浆、血液、肥皂水、河水、雾、大气等。
15.D
【解析】A.在氯化铁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FeCl3+3NaOH=Fe(OH)3↓+3NaCl,生成氢氧化铁沉淀,故A错误;B.氯化铁在溶液中水解生成氢氧化铁,加热促进水解,煮沸会出现红褐色沉淀,得到的是氢氧化铁沉淀,故B错误;C.把氯化铁溶液滴入热水中,氯化铁溶液浓度稀,得不到氢氧化铁胶体,故C错误;D.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方法是在沸水中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加热,得到红褐色液体为氢氧化铁胶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l3+3H2OFe(OH)3(胶体)+3HCl,故D正确;故选D。
16.A
【解析】A. 用四氯化碳萃取碘水,四氯化碳密度大于水,下层溶液呈紫色,故A正确;B. 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沉淀不消失,可能有SO42-,也可能是Ag+ ,故B错误;C. 向沸水滴加几滴饱和氯化铁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即停止加热,可制得氢氧化铁胶体,故C错误;D. 某溶液滴加紫色石蕊试剂呈红色,该溶液一定呈酸性;故D错误;故选A。
17.C
【解析】A.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特有的性质,溶液无此性质,可用来鉴别溶液与胶体,故A正确;B.“雨后彩虹”与胶体的知识有关,雨后空气中含有纳米级的小水珠,与空气形成胶体,故B正确;C.在溶有1mol Fe(OH)3的胶体中,含有小于NA个Fe(OH)3胶粒,故C错误;D.直径介于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为胶体,而小于1nm的为溶液,大于100nm的为浊液,故D正确;故选C。
18.A
【解析】A项,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混合物体系,叫做分散系,所以分散系一定是混合物,A正确;B项,胶粒能透过滤纸,B错误;C项,如果说任何物质都可以在水中溶解,是对的,即使是最难溶的物质也会有微量溶解,但是说任何物质在水中都有一定的溶解度就不对了,因为有许多物质于水是互溶的,这就不存在溶解度了,如乙醇与水互溶,就没有溶解度,C错误;D项,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来分类,把分散系划分为:溶液(小于1nm)、胶体(1nm~100nm)、浊液(大于100nm),所以,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本质的区别在于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分散系、溶解度、胶体的性质等,难度较小,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掌握。
19.D
【解析】A. 胶体的胶粒带电荷,胶体是电中性的,A错误;B. 胶体中加入电解质可产生沉淀,而溶液也可以,例如向盐酸中加入硝酸银沉淀白色沉淀,B错误;C. 胶体是也一种稳定的分散系,C错误;D. 胶体能够发生丁达尔效应,而溶液则不能,D正确,答案选D。
20.A
【解析】A. 制备Fe(OH)3胶体的离子方程式为:Fe3++3H2O=Fe(OH)3(胶体)+3H+,A错误;B. 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因此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别溶液和胶体,B正确;C. 胶体遇电解质发生聚沉,因此向胶体中加入硫酸钠溶液会发生聚沉现象,C正确;D. 胶体中分散质颗粒直径范围:1~100 nm,D正确,答案选A。
点睛:明确胶体的概念、性质以及制备方法是解答的关键,选项C是易错点,注意胶体凝聚的方法:加入电解质:电解质电离出的阴、阳离子与胶粒所带的电荷发生电性中和,使胶粒间的排斥力下降,胶粒相互结合,导致颗粒直径>10-7m,从而沉降;加入带异性电荷胶粒的胶体:加热、光照或射线等:加热可加快胶粒运动速率,增大胶粒之间的碰撞机会。如蛋白质溶液加热,较长时间光照都可使其凝聚甚至变性。
21.C
【解析】A、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不同,分散质微粒直径介于1-100nm的为胶体,故A错误;B、胶体粒子是大量氢氧化铁的聚集体,所以含0.1mol FeCl3溶质的溶液形成胶体后,胶体粒子小于0.1mol,故B错误;C、根据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来分类,把分散系划分为:溶液(小于1nm)、胶体(1nm~100nm)、浊液(大于100nm),所以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Fe(0H)3悬浊液>Fe(0H)3胶体>FeCl3溶液,故C正确;D、有的胶体也是澄清透明的,可以根据能否发生丁达尔效应来区别溶液和胶体,故D错误;故选C。
22.B
【解析】A. 胶体不能透过半透膜,可以用半透膜除去淀粉胶体中的NaCl溶液,A正确;B. 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于1 nm,小于100nm,B错误;C. 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溶液和胶体,C正确;D. 胶体能透过滤纸,用滤纸能分离胶体和悬浊液,D正确,答案选B。
23.C
【解析】A.FeCl3稀溶液含有约1mol FeCl3, Fe(OH)3胶体含有的胶粒是由许多Fe(OH)3聚集而成的,胶粒数小于1mol;B. FeCl3稀溶液呈棕黄色,Fe(OH)3胶体呈红褐色;C.都能透过滤纸 ;D. FeCl3稀溶液能透过半透膜,Fe(OH)3胶体不能透过半透膜。故选C。
点睛:胶体能透过滤纸,不能透过半透膜。
24.D
【解析】
A.雾分散质微粒直径在1-100nm之间,是胶体,有丁达尔效应,故A错误;B.稀豆浆分散质微粒直径在1-100nm之间,是胶体,有丁达尔效应,故B错误;C.氢氧化铁胶体分散质微粒直径在1-100nm之间,是胶体,有丁达尔效应,故C错误;D.硫酸铜溶液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1nm是溶液,没有丁达尔效应,故D正确;故选D。
25.B
【解析】A. 向沸水中滴加几滴 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一会儿,得红褐色的Fe(OH)3胶体,故A正确; B. Fe(OH)3胶体微粒带正电荷,电泳时,可以观察到阴极颜色加深,故B错误;C. 向 Fe(OH)3胶体中逐滴滴加稀盐酸,发生胶体的聚沉,氢氧化铁沉淀能够被盐酸溶解,现象是先产生红褐色沉淀后沉淀溶解,故C正确;D. 不断搅拌Fe(OH)3胶体,会发生氢氧化铁胶体的聚沉,溶液会变浑浊,故D正确;故选B。
26.A
【解析】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其中溶液小于1nm,浊液大于100nm,胶体介于1nm和100nm之间,答案选A。
27.B
【解析】A.我国把营养强化剂也归为食品添加剂的范畴,包括对人体有益的某些氨基酸类,盐类,矿物质类,膳食纤维等,故A错误;B.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属于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故B正确;C.人体缺乏铁元素,可以补充硫酸亚铁,但是不是多多益善,因为人体内铁过量,也会引起各种疾病,故C错误;D.对青蒿素的提取利用的是萃取原理,萃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答案为B。
点睛:食品添加剂包括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着色剂、护色剂、酶制剂、增味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甜味剂、增稠剂、香料等;在食物中添加适量添加剂有利于改善食物的保鲜、防腐、口感等,但要适量,不能过量,因为添加剂有益必有害。
28.A
【解析】河流入海口,泥土胶体遇到海水中的电解质发生聚沉,形成三角洲,故选A。
29.D
【解析】A. 胶体粒子带电,溶液溶质粒子也可能带电,例如钠离子等,A错误;B. 渗析实验可以分离提纯胶体和溶液,B错误;C. 胶体与溶液都可以通过滤纸、溶液通过半透膜,胶体不能通过半透膜、分子筛,C错误;D. 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溶液没有丁达尔效应,所以丁达尔效应可用于鉴别胶体和溶液,D正确;答案选D。
30.C
【解析】A、胶体是分散系,应是微粒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故A错误;B、胶体本身不带电,故B错误;C、导电性与离子浓度和所带电荷数有关,1mol·L-1Na2SO4溶液中含有c(Na+)=2mol·L-1,c(SO42-)=1mol·L-1,1mol·L-1的NaOH溶液中c(Na+)=1mol·L-1,c(OH-)=1mol·L-1,离子浓度不同,所带电荷数不同,因此导电能力不同,故C正确;D、氢氧化铁胶体本身不带电,因为吸附带电微粒,因此能够导电,不属于电解质,故D错误。
31.C
【解析】试题分析:A.通直流电后,溶液中溶质分子由于是中性微粒,因此不会向两极移动,而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由于带有电荷,会向某一极移动,错误;B.向Fe(OH)3胶体中不断滴加稀硫酸,开始由于胶粒的电荷被中和,会聚沉产生红褐色沉淀,后与硫酸发生中和反应产生硫酸铁和水,得到的是黄色溶液,错误;C.硫酸铜溶液通过一束光不会对光线发生散射作用,因此无特殊现象,淀粉溶液属于胶体,可以对光线发生散射作用,因此通过一束光侧面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即发生丁达尔效应,正确;D.溶液中溶质粒子的运动及胶体粒子运动都无规则,错误。
考点:考查溶液和胶体的性质正误判断的知识。
32.D
【解析】试题分析:A.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叫做酸,错误;B.由于影响气体体积的因素有微粒数目及外界的温度、压强,因此实验测得2mol某气体体积为44.8L,则测定条件不一定是标准状况,错误;C.摩尔是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物质的量的单位,错误;D. 根据树状分类法分类方法可以把化合物分为酸、碱、盐和氧化物,正确。
考点:考查基本概念正误判断的知识。
33.B
【解析】A.微粒不是分散系,不是胶体,故A错误;B.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属于光的散射现象,当光束通过胶体时,看到的“光柱”是由于光被胶体粒子散射而形成的,故B正确;C.胶粒能透过滤纸,故C错误;D.溶液中正电荷总数等于负电荷总数,所以溶液是电中性,胶体微粒有的吸附带电,有的不吸附电荷,故D错误;故选B。
34. 丁达尔效应 FeCl3溶液太稀,生成的Fe(OH)3太少 自来水中含有电解质,胶体发生聚沉 长时间加热胶体发生聚沉 电解质H2SO4使Fe(OH)3胶体聚沉而产生沉淀 Fe(OH)3+3H+===Fe3++3H2O
【解析】(1)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可利用此性质来证明此胶体已经制成,当用激光笔照射时,会有一道明亮的光路;(2)①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方法为:向沸水中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加热到红褐色,将稀氯化铁溶液滴入沸水中,FeCl3溶液太稀,生成的Fe(OH)3太少,无红褐色;②自来水生产时需向水中通入氯气,氯气遇水会产生次氯酸HClO,用于消毒,同时生成盐酸,盐酸、HClO电解质电离生成的阴离子Cl-、ClO- 中和了Fe(OH)3胶粒所带的正电荷,使胶粒聚集成较大的颗粒而形成红褐色沉淀;③制备氢氧化铁胶体时,当溶液呈红褐色时应停止加热,否则生成的胶体在加热条件下发生聚沉,形成红褐色沉淀;(3)①电解质H2SO4电离出的SO42-使Fe(OH)3胶体发生聚沉,生成红褐色沉淀;②氢氧化铁胶体聚沉后会产生氢氧化铁沉淀,继续加入硫酸,会发生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Fe(OH)3+3H+=Fe3++3H2O;
点睛:本题考查Fe(OH)3胶体的制备知识,注意氢氧化铁胶体的聚沉以及沉淀的溶解原因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5. 胶体 金或Au 明亮的光路或光亮的通路 渗析 不能
【解析】(1)金颗粒直径为5~12nm,所得分散系为胶体,分散质是金颗粒;(2)胶体有丁达尔效应,用一束强光照射该分散系,从侧面可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3)胶粒不能透过半透膜,可用渗析提纯胶体;(4)所得红色溶液不能继续加热,否则会发生聚沉。
36. 分液漏斗 冷凝管 BD C C B 开始滴加时有红褐色沉淀出现,继续滴加沉淀溶解,得到黄色溶液 17g 2mol 10mol
【解析】本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胶体的性质。
(1) ① 仪器C、E的名称分液漏斗、冷凝管。
② a.粗盐和泥沙:运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泥沙和食盐水,再通过蒸发得到食盐,主要选用BD,b.花生油和水:运用萃取的方法分离花生油和水,主要选用C。
(2) A.悬浊液颗粒大,不能通过滤纸,而溶液中的分子、离子直径较小,可以透过滤纸;B.胶粒不能通过半透膜,而溶液中的分子、离子直径较小,可以透过半透膜;C.与物质微粒大小无直接关系;D.胶体产生丁达尔效应,而溶液中的分子、离子直径较小,丁达尔效应微弱。故选C。
(3) 按照物质的树状分类和交叉分类,硫酸属于纯净物而不是混合物,属于共价化合物而不能导电,属于二元含氧酸,属于强酸,故选B。
(4) 硫酸属于电解质,可使胶体产生凝聚,往Fe(OH)3胶体中逐滴加入过量的3mol/L硫酸产生的现象是开始滴加时胶体凝聚有红褐色沉淀出现,继续滴加氢氧化铁沉淀与硫酸发生反应沉淀溶解,得到黄色硫酸铁溶液。
(5)氢氧根是两原子、10电子原子团, 6.02×1023个即1mol氢氧根离子的质量约为17g,其中所含原子的物质的量约为2mol,含电子的物质的量约为10mol。
37. 11.9 AD 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关于物质的量浓度综合题,主要考查物质的量浓度换算的部分知识点。特别是第三小题,解题时要注意溶液体积的变化。
解析:(1)这是用质量分数计算物质的量浓度,代入公式直接计算。 。答案:11.9。(2)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A、c(H+)与取用溶液体积无关,A正确。B、c(HCl)不变,当取用体积不同时,n(HCl)不同,m(HCl)也随取用体积不同发生变化,B错误。C、c(H+)不随取用体积发生变化,但是取用体积变化时,n(H+)将随之改变,C错误。D、溶液的密度也取用体积无关,D正确。正确答案AD。(3)A、通入的HCl为1mol,但是再溶入1molHCl后,溶液体积不再是1L且无法计算,所以最终浓度不一定增大一倍,A错误。B、HCl溶液加热浓缩时会导致HCl挥发,所以溶液浓度也无法计算,B错误。C、混合后溶液浓度为:,因此C正确。D、加入稍浓的HCl溶液后,由于混合溶液体积不是2L,因此浓度无法计算,D错误。正确答案C。
点睛: 物质在混合时,质量、物质的量、微粒数可以相加,但是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密度、体积等一般都会发生变化,且体积大多数情况下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