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新版九年级上册《第5单元 定量研究化学反应》2019年单元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向原煤中加入适量生石灰制成“环保煤”,可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生石灰吸收二氧化硫的化学方程式为:2CaO+mSO2+O2=m CaSO4,则m的值是( )
A.1 B.2 C.3 D.4
2.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色,同时放出大量的热,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根锯此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B.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C.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
D.发生反应前,一氧化碳和氧气的质量比是7:4
3.现将10gA和足量的B混合加热,A和B发生化学反应,10gA完全反应后生成8gC和4gD,则参加反应的A与B的质量比是( )
A.1:1 B.2:1 C.5:1 D.4:1
4.芯片是所有电脑、“智能家电”的核心部件,它是以高纯度单晶硅(Si)为材料制成的。制取高晶硅的反应原理:SiO2+2C Si+2X↑,则X为( )
A.C B.CO2 C.SiC D.CO
5.下列科学家与他的贡献对应不正确的是( )
A.侯德榜﹣﹣﹣联合制碱法
B.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
C.阿基米德﹣﹣﹣杠杆原理:F1l1=F2l2
D.欧姆﹣﹣﹣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Q=I2Rt
6.氨基钠(NaNH2)是合成维生素A的原料。工业上将钠于97~100℃熔融,向反应容器中缓慢通入无水的液氨(NH3),再加热至350~360℃生成氨基钠和氢气。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钠可能与水反应
B.钠的熔点比铁的熔点低
C.维生素A中一定含有钠元素
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NH32NaNH2+H2↑
7.如图是四位同学对某一个化学方程式意义的描述,他们描述的化学方程式是( )
A.2H2O2 2H2O+O2↑
B.Na2CO3+Ca(OH)2=CaCO3↓+2NaOH
C.2NaOH+H2SO4=Na2SO4+2H2O
D.C2H5OH+3O2 2CO2+3H2O
8.甲烷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CH4+O2CO2+H2O
B.2CH4+3O22CO+4H2O
C.CH4+2O2CO2+2H2O
D.2CH4+4O22CO2+4H2O
9.下列化学方程式符合变化事实的是( )
A.铝在空气中易形成氧化膜:4Al+3O22Al2O3
B.实验室用氯酸钾制氧气:2KClO32KCl+3O2↑
C.蒸馒头时,用纯碱除去发面时产生的酸:Na2CO3+2HNO3═2NaNO3+CO2↑+H2O
D.烧碱与二氧化硫反应:2NaOH+SO2═Na2SO3+H2O
10.下列化学的方程式符合题意且书写正确的是( )
A.工业上用高温煅烧石灰石的方法制生石灰:CaCO3CaO+H2O
B.医疗上用氢氧化镁中和过多胃酸:Mg(OH)2+HCl═MgCl2+H2O
C.除去铜中少量铁粉的方法之一:2Fe+6HCl═2FeCl3+3H2↑
D.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的原因:CO2+H2O═H2CO3
11.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Na2CO3+HCl═NaCl+H2O+CO2↑
B.Mg+O2MgO2
C.CH4+2O2CO2+2H2O
D.2Fe+6HCl═2FeCl3+3H2↑
12.CuO和Cu(OH)2固体混合粉末20g,其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2%,放入一定量的稀硫酸中,恰好与两种固体完全反应,反应后形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8%,则加入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A.21.6% B.12.25% C.22.5% D.10.8%
13.现有一定量的NaHCO3固体,将其加热一段时间后得13.7g固体,将固体加水充分溶解,得无色透明溶液,再向其中加入100g7.3%稀盐酸,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恰好为中性,请计算在加热过程中分解了得NaHCO3得占原固体中NaHCO3得质量分数为(NaHCO3受热分解生成Na2CO3、H2O、CO2)( )
A.50% B.60% C.70% D.80%
14.向盛有一定质量的NaCl和Na2SO4固体混合物的烧杯中加水,固体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BaCl2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过滤烘干得到23.3g沉淀,经测定滤液中含有氯元素的质量为21.3g(不考虑过程中物质质量的损失),计算原固体混合物中NaCl的质量为( )
A.5.85g B.11.7g C.14.2g D.23.4g
15.如图表示两种气体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相同的球代表同种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
C.生成物一定是氧化物
D.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16.甲和乙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丙和丁,结合微观示意图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变
B.甲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
C.生成的丙和丁的质量比为16:9
D.发生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1
17.在一定条件下,一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 30 5 10 15
反应后的质量/g x y 20 20
A.a一定是反应物
B.x+y=20
C.x的取值范围一定是0≤x≤30
D.反应生成c与d的质量比为2:1
18.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中发生某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的值为22
B.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C.W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D.W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85%
19.关于化学方程式4P+5O22P2O5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保持不变
B.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五氧化二磷
C.每四份质量的磷和五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
D.在点燃的条件下,磷和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
20.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C+2CuO═2Cu+CO2↑
B.2Fe+3H2SO4═Fe2(SO4)3+3H2↑
C.NaOH+HCl═NaCl+H2O
D.Ca(OH)2+Na2CO3═CaCO3+2NaOH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7分)
21.在电缆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含铜废料.据报道,在通入空气并加热的条件下,铜与稀硫酸反应转化为硫酸铜.
(1)请完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Cu+2H2SO4+O22CuSO4+
(2)若选用的稀硫酸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2%,则用100 mL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g/cm3)可配制该稀硫酸 g,需加水 g.
22.碲(Te)被誉为“现代工业、国防与尖端技术的维生素,创造人间奇迹的桥梁”。实验室模拟提取碲的一个实验是:取某含碲溶液于烧瓶中,加入适量NaC1,加热到一定温度,持续通入SO2,待反应一定时间,过滤得到粗碲。
(1)反应的总化学方程式为:TeOSO4+2SO2+3XTe↓+3H2SO4,则X为 (填化学式)。
(2)为探究获得较高粗碲沉淀率的反应条件,某研究小组在控制NaC1浓度和SO2流量不变的条件下,进行下述对比试验,数据如下:
实验 温度/℃ 反应时间/h 粗蹄沉淀率
a 65 3.0 65.0
b 80 3.0 98.9
c 80 2.0 98.9
d 90 2.0 97.0
①该小组研究的反应条件是 和 。
②实验a和b的目的是 。
③在上述四组实验中,最佳的反应条件是 ℃和 h。
④为了提升设备利用效率和节约能源,可进一步优化反应条件测定粗碲沉淀率。若再设计对比实验,选择的反应条件还可以是 (填选项)。
A.80℃,1.5h B.80℃,2.5h C.70℃,2.0h D.95℃,2.0h。
23.化学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以下实验.
(1)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打开止水夹 和 ,关闭 ,从分液漏斗向装置A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写出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当看到D中有大量浑浊产生时,CO2已集满,写出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关闭止水夹K1和K3,打开止水夹K2,从分液漏斗向装置C中加入适量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直至实验结束,请写出此过程中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中观察到的现象中,能证明CO2与NaOH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的是 .
24.(1)在H、C、O、Na、Fe、Cl几种元素中,选择适当元素组成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将其化学式填在下面相应横线上.
①遇到干旱时节,可用于人工降雨的干冰 ;
②厨房中常备,可用作调味剂的是 ;
③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
④可用来冶炼铁的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是 .
(2)学好化学,必须要熟悉物质的组成与分类.图中“”和“”分别表示质子数不同的两种原子,则下列图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填字母)
(3)随着日本福岛核电站放射性碘泄漏,碘这种元素被人们所关注.图1是元素周期表中提供的碘元素的部分信息及碘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由此可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填字母)
A.碘原子的核电荷数为53
B.碘原子核外有五个电子层,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C.碘属于非金属元素
D.碘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6.9
(4)甲、乙两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可能有多个选项)
A.随着温度的升高,甲的溶解度增大,乙的溶解度减小
B.t1℃时,30g甲加入到50g水中最多可得80g溶液
C.t2℃,等质量的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时,所得溶液质量的大小关系为:甲<乙
D.t2℃,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时,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甲>乙.
25.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或符号表达式:
①碳酸氢铵受热易“失踪”: ,
②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③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
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26题10分27题10分共20分)
26.实验课上,为检验镁条能否在N2中燃烧,某兴趣小组开展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氮化镁(Mg3N2)是一种淡黄色固体,能和水反应,生成Mg(OH)2和NH3;
【实验步骤】
①将足量白磷在空气中点燃后,迅速伸入钟罩内,塞紧橡皮塞(图1);
②待钟罩内水面不再变化时,向水槽中加水,使水槽中液面与钟罩内液面相平;
③打开橡皮塞,将燃着的螺旋状镁条迅速伸入钟罩内,塞紧橡皮塞(图2);
④待钟罩内水面不再变化时,观察钟罩内壁及表面皿中固体颜色,取少量固体加入水中。
【分析】
(1)步骤①中足量白磷在钟罩内燃烧的目的是 ;
(2)步骤③中镁条剧烈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步骤④中钟罩内壁及表面皿中出现淡黄色固体,加入水中,产生白色浑浊及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结论】镁能在N2中燃烧,并生成Mg3N2。
(4)请你判断:2.40g镁条在某充满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完全燃烧,所得固体质量可能为 。
A.3.33g B.3.93g C.4.00g D.3.96g。
27.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来探究影响锌与稀硫酸反应速率的因素(实验过程中杂质不能与稀硫酸反应),实验数据记录如表:
实验编号 试剂 产生50mL氢气的时间/s
不同纯度的锌 稀硫酸的浓度 稀硫酸的用量/mL
a 纯锌 30% 30 52
b 含杂质的锌 30% 30 47
c 纯锌 20% 30 68
d 纯锌 30% 40 50
(1)实验 和实验 (填实验编号)的实验目的是为了研究硫酸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对比实验a和实验b,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 .
(3)计算9.8g纯硫酸与足量的锌完全反应,可制得氢气多少克?请你帮他们完善计算过程:
四、计算题(共2小题,28题4分,29题9分共13分)
28.某同学按如图装置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实验探究,结果观察到反应后天平不平衡,由此得出这个化学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否正确?为什么?
29.往100g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液中,逐滴加入8%的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根据实验事实绘制了如图所示曲线,分析并计算:
(1)a→b段表示氢氧化钠与混合物中的 发生反应。
(2)求反应前混合液中硫酸铜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鲁教新版九年级上册《第5单元 定量研究化学反应》2019年单元测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解答】解: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钙原子的数目不变,则1×2=m,m=2。
故选:B。
2.【解答】解:A、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因此属于化合反应,不是置换反应,故说法不正确;
B、从图示看出,该反应中共有两种不同的小球,代表两种不同的原子,故该反应中共有两种元素,反应前后不变,故说法正确。
C、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和数目都发生了变化,故说法不正确;
D、从图示可以看出,发生反应前,一氧化碳和氧气的质量比是(28×2):(32×4)=7:16,故说法不正确。
故选:B。
3.【解答】解:10gA完全反应后生成8gC和4gD,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2g,故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比是10g:2g=5:1。
故选:C。
4.【解答】解:在反应 2C+SiO2Si+2X↑中,左边有1个硅原子、2个氧原子、2个碳原子,右边有1个硅原子,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所以2个X分子中有2个氧原子、2个碳原子,可推测X分子中有1个氧原子、1个碳原子,X的化学式为CO。
故选:D。
5.【解答】解:A、侯德榜是联合制碱法的创始人,故A正确;
B、1869年门捷列夫,编制了元素周期表,故B正确;
C、杠杆原理与浮力定律的发现者是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故C正确;
D、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做了大量实验,于1840年最先精确地确定了电流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即Q=I2Rt,故D错;
故选:D。
6.【解答】解:A、由于金属钠可以和NH3反应生成氢气,因此也有可能和含有氢元素的水发生反应,所以要让反应不能发生在钠和水之间,因此控制在无水环境中进行。故A正确;
B、由于金属钠在97~100℃熔融,而铁的熔点是1535℃,故B正确;
C、由于氨基钠是合成维生素A的原料,但在生成维生素A的同时有可能也生成了其他物质,因此维生素A中不一定含有钠元素,故C错误;
D、根据题意可得,金属钠和氨气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氨基钠和氢气,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NH32NaNH2+H2↑,故D正确;
故选:C。
7.【解答】解:A、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而题目中是复分解反应,故A错误;
B、中和反应是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B中反应物中没有酸,故B错误;
C、符合题目中要求,故C正确;
D、反应条件是点燃,题目中是常温,故D错误;
故选:C。
8.【解答】解:甲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
故选:C。
9.【解答】解:A、铝在空气中能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4Al+3O2═2Al2O3,故选项错误。
B、该化学方程式缺少催化剂,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2KClO32KCl+3O2↑,故选项错误。
C、蒸馒头时,用纯碱除去发面时产生的酸,该酸不是硝酸,故选项错误。
D、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
故选:D。
10.【解答】解:A、高温煅烧石灰石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CaO+CO2↑。
B、该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Mg(OH)2+2HCl═MgCl2+2H2O。
C、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
D、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
故选:D。
11.【解答】解:A、该方程式没有进行配平,正确的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故A错误;
B、镁元素的化合价常显示+2价,正确的方程式为:2Mg+O22MgO,故B错误;
C、该方程式应用原理正确,化学式符合客观规律,满足质量守恒定律,故C正确;
D、铁在置换反应中常显示+2价,正确的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故D错误;
故选:C。
12.【解答】解:混合物中铜元素的质量为20g×72%=14.4g,
设恰好完全反应后溶液中硫酸铜的质量为x,加入稀硫酸的溶质质量为y,
Cu(OH)2+H2SO4=CuSO4+2H2O;CuO+H2SO4=CuSO4+H2O;
由铜元素守恒可知,
Cu~H2SO4~CuSO4
64 98 160
14.4g y x
==
解得x=36g,
y=22.05g
反应后溶液质量为=200g,
加入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12.25%,
故选:B。
13.【解答】解:设原碳酸氢钠的质量为x,
根据:2NaHCO3Na2CO3+H2O+CO2↑,Na2CO3+2HCl=2NaCl+H2O+CO2↑,NaHCO3+HCl=NaCl+H2O+CO2↑一系列的反应可得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关系式:
NaHCO3 →HCl
84 36.5
x 100g×7.3%
x=16.8g
设分解的碳酸氢钠的质量为y
2NaHCO3Na2CO3+H2O+CO2↑ 质量差
168 62
y 16.8g﹣13.7g=3.1g
y=8.4g
在加热过程中分解了得NaHCO3得占原固体中NaHCO3得质量分数==50%。
故选:A。
14.【解答】解:
设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x
Na2SO4+BaCl2═2NaCl+BaSO4↓
117 233
x 23.3g
x=11.7g
滤液中氯化钠的质量=21.3g÷=35.1g
原固体混合物中NaCl的质量为35.1g﹣11.7g=23.4g
故选:D。
15.【解答】解:A、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故A说法正确;
B、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故B说法正确;
C、由生成物的微观构成可知,生成物是由两种不同的原子构成的同种的分子构成,若一种原子是氧原子,就是氧化物,否则就不是氧化物,故C说法错误;
D、该反应是由两种单质参加了反应,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故D说法正确误。
故选:C。
16.【解答】解: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了甲醇和水,反应的方程式是:CO2+3H2CH3OH+H2O。
A、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了变化,故错误;
B、甲是二氧化碳,甲的相对原子质量=12+(16×2)=44,故错误;
C、由反应的方程式可知,生成的丙和丁的质量比为(12+1×4+16):(1×2+16)=16:9,故正确;
D、由上述方程式可知,发生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3.故错误;
故选:C。
17.【解答】解:A.c的质量增加了10g,d的质量增加了5g,都是生成物,共增加了15g。若b质量也增加,则a一定是反应物,若b质量减少,则最多减少5g,因此a也一定是反应物,总之a一定是反应物,故说法正确。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x+y=(30+5+10+15)﹣20﹣20=20;故说法正确;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且x+y=20,则0≤x≤20;故错误;
D.参加反应的c与d的质量比为(20﹣10)g:(20﹣15)g=10:5=2:1;故说法正确。
故选:C。
18.【解答】解:A、x=8g+4g+2g+36g﹣4g﹣22g=24g,故A错误;
B、二氧化碳增加了22g,水增加了18g,W减少了,氧气减少了,所以该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故B错误;
C、增加了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22g××100%=6g,增加了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18g××100%=2g,所以W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故C正确;
D、W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75%,故D错误。
故选:C。
19.【解答】解:A.由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前后分子总数发生改变,故A错误;
B.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物是磷和氧气,生成物是五氧化二磷;故B错误;
C.表述错误,应为124份质量的磷与160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284份质量的五氧化二磷,故C错误;
D.表述正确,故D正确。
故选:D。
20.【解答】解:A、高温条件下,氧化铜和碳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CuO2Cu+CO2↑,该选项书写不正确;
B、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H2SO4═FeSO4+H2↑,该选项书写不正确;
C、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该选项书写正确;
D、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该选项书写不正确。
故选:C。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7分)
21.【解答】解:(1)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物中铜、氢、硫、氧原子个数分别为2、4、2、10,反应后的生成物中铜、氢、硫、氧原子个数分别为2、0、2、8,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横线上物质的分子中共含有由4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则横线上的化学式应为2H2O.
(2)设需加水的质量为X.
100 mL×98%×1.8g/cm3=(100 mL×1.8g/cm3+X)×12%,解得X=1290g.
故若选用的稀硫酸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2%,则用100mL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g/cm3)可配制该稀硫酸的质量为1290g+100mL×1.8g/cm3=1470g.
故答案为:
(1)2H2O;(2)1470;(3)1290
22.【解答】解:(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可以推出X 的化学式H2O;
(2)①本实验目的是研究粗碲沉淀率的影响条件,由数据可以知道,本实验研究反应条件是“温度”和“反应时间”这两个条件;
②由实验a 和实验b 对比,反应时间一样,反应的温度不一样,所以通过a 和b 实验目的是“比较相同时间,不同的反应温度对粗碲沉淀率的影响”;
③根据四组实验对比,在温度80℃,反应时间为2.0h 时粗碲的沉淀率最高;
④由表中数据可知,温度为80℃时,不管反应时间是2.0h还是3.0h,粗碲的沉淀率最大都是为98.9%,所以选择A。
答案:
(1)H2O;
(2)①温度、反应时间;
②比较相同时间,不同的反应温度对粗碲沉淀率的影响;
③80℃、2.0h;
④A。
23.【解答】解:(1)打开止水夹K1和K3、关闭K2,从分液漏斗向装置A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稀盐酸与A中大理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此时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当看到D中有大量浑浊产生时,CO2已集满,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2)关闭K1和K3,打开止水夹K2,从分液漏斗向装置C中加入适量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装置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锥形瓶中的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压强变小,B装置中的压强大,就会将烧杯内的盐酸流入C中,然后盐酸与反应生成的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因此有气泡生成;
故答案为:
(1)K1 ; K3 ; K2 ;
CaCO3+2HCl=CaCl2+H2O+CO2↑;CO2+Ca(OH)2=CaCO3↓+H2O;
(2)2NaOH+CO2=Na2CO3+H2O
Na2CO3+2HCl=2NaCl+H2O+CO2↑;
C中有气泡产生.
24.【解答】解:(1)①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其化学式是CO2;
②厨房中常备,可用作调味剂的是氯化钠,其化学式是NaCl;
③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其化学式为CH4;
④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其化学式是Fe2O3;
故答案为:(1)①CO2;②NaCl;③CH4;④Fe2O3;
(2)A、图中四个分子构成相同,为同种物质的分子,该图所示物质为纯净物;每个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为化合物的分子;故A图所示物质为化合物;故A正确;
B、图中四个分子构成相同,为同种物质的分子,图所示物质为纯净物;而每个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单质分子,则该图所示物质为单质;故B不正确;
C、图中四种分子其中有两个分子构成相同,而其余两个分子构成不同,图中共有三种分子,图所示物质为混合物;故C不正确;
D、图中四个分子为两种构成不同的分子,为两种物质的分子,图示物质为化合物的混合物;故D不正确;
故选A;
(3)A、由元素周期表中提供的碘元素的部分信息及碘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碘的原子序数是53,因此核电荷数是53,故说法正确;
B、由碘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碘原子核外有五个电子层,最外层有7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故说法错误;
C、由汉语名称“碘”,可知其为非金属元素,故说法正确;
D、由元素周期表中提供的碘元素的部分信息及碘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碘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6.9,故说法正确.
故选B;
(4)A、甲的溶解度曲线在起初那一段是略有下降的,所以不能完全说随温度升高甲的溶解度增大,说法错误;
B、根据甲、乙两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可知,t1℃时,甲的溶解度是2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20g甲,因此30g甲加入到50g水中最多溶解10g,可得60g溶液,故说法错误;
C、降低温度甲的溶解度减小析出晶体,乙的溶解度增大,不会析出晶体,所以t2℃时等质量的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时,所得溶液质量的大小关系为:甲<乙,说法正确;
D、t2℃时,将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甲大于乙,所以该温度下甲乙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也是甲大于乙;降低温度甲的溶解度减小析出晶体,溶质质量分数减小,乙的溶解度增大,但不会析出晶体所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降温到t1℃甲仍是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100%;温度从t2℃降温到t1℃时乙不饱和,溶质质量分数小于×100%,t1℃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所以得出该温度时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甲大于乙,故说法正确.
故选:CD.
25.【解答】解:①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碳酸氢铵氨气+水+二氧化碳;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为:NH4HCO3NH3↑+H2O+CO2↑;
②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钙+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③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能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氯酸钾氯化钾+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2KClO32KCl+3O2↑;
故答案为:①碳酸氢铵氨气+水+二氧化碳;NH4HCO3NH3↑+H2O+CO2↑;②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钙+水;CO2+Ca(OH)2=CaCO3↓+H2O;③氯酸钾氯化钾+氧气;2KClO32KCl+3O2↑;
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26题10分27题10分共20分)
26.【解答】解:(1)要验证镁条在氮气中能否燃烧,需将空气中的氧气除去,因此步骤①中足量白磷在钟罩内燃烧的目的是 除去钟罩内空气中的氧气,防止空气中氧气对实验的干扰,以便镁条在氮气中燃烧;
(2)由题意可知,镁条在氮气中剧烈燃烧生成氮化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Mg+N2Mg3N2;
(3)步骤④中钟罩内壁及表面皿中出现淡黄色固体。此固体为氮化镁(Mg3N2),能和水反应,生成Mg(OH)2和NH3,因此加入水中,产生白色沉淀氢氧化镁及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 蓝色的气体氨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Mg3N2+6H2O═3Mg(OH)2+2NH3↑;
(5)设2.4g镁全部与氧气反应,则生成氧化镁的质量为:═4g 设2.4g镁全部与氮气反应生成氮化镁,则生成的氮化镁的质量为:=3.33g;因此2.40g镁条在某充满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完全燃烧,燃烧生成的固体质量应大于3.33g小于4g,所以,BD正确。
故答为:(1)消耗完钟罩内的氧气,防止空气中氧气对实验的干扰。(2)3Mg+N2Mg3N2;(3)Mg3N2+6H2O=3Mg(OH)2+2NH3↑;(4)B D。
27.【解答】解:
(1)研究硫酸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则只能硫酸的浓度不同,而其他条件保持一致,所以对应的实验是a和c.
(2)实验a和实验b的稀硫酸相同,稀硫酸的用量相同,只有纯度不同,所以可以得出的结论为: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含杂质的锌与稀硫酸的反应速率更快.
(3)设9.8g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x
Zn+H2SO4=ZnSO4+H2↑
98 2
9.8g x
=
x=0.2g
故答案为:
(1)a; c;
(2)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含杂质的锌与稀硫酸的反应速率更快.
(3)设9.8g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x
Zn+H2SO4=ZnSO4+H2↑
98 2
9.8g x
=
x=0.2g
答:生成的氢气的质量为0.2g.
四、计算题(共2小题,28题4分,29题9分共13分)
28.【解答】解:这个结论不正确。
因为参加反应的碳酸钠和盐酸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总和,因此这个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天平不平衡是由于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出的缘故。
29.【解答】解:
(1)根据溶质的变化可以看出,ab段是硫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所以a→b段表示氢氧化钠与混合物中的 硫酸发生反应。
(2)根据图,可以看出与硫酸铜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150g﹣50g=100g。
设反应前混合液中硫酸铜的质量分数为x。
2NaOH+CuSO4=Na2SO4+Cu(OH)2↓
80 160
8%×100g 100gx
=
x=16%
答:(1)a→b段表示氢氧化钠与混合物中的 硫酸发生反应。
(2)反应前混合液中硫酸铜的质量分数为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