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级高中统编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课时教学案设计
班级 姓名
教学内容 第14 课 主题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时
教学目标 知 识 与技能 【课程标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知识与技能】了解清朝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通过了解清朝前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过 程 与方法 1.结合教材、利用史料,了解清朝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表现;运用地图等形式明确清朝版图的奠定。运用唯物史观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做客观评价。(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2.运用教材相关史料,在了解清朝危机表现的基础上,深刻理解这些危机对中国造成的深刻影响。渗透家国情怀感悟经过清朝的统治,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整体凝聚力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加强。(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史料实证探究康乾时期的君主专制,嘉庆、道光两位皇帝在位时,统治危机出现,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明确历史解释研思清朝国家疆域的奠定具有重要历史意义;渗透家国情怀感悟经过清朝的统治,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整体凝聚力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加强
教 材 分 析 重点 归纳清朝初年加强专制皇权的措施,分析其特点和影响。了解清初经略边疆的史实,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历史意义。
难点 认识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历史意义。归纳19世纪前期中国统治出现危机的表现,对比认识中西方不同的历史发展趋势
学情分析
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自主学习 归纳提升 学生依照教学目标参照课本归纳,完成基础再现部分。第一学习时间:自主学习、归纳提升(30分钟)网控全局——知识结构化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1.背景:康乾盛世(1)时间:清朝皇帝 、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100多年的鼎盛局面。 (2)表现: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2.表现(1)皇帝独断大政:三位皇帝都以勤政著称,不仅独断朝廷大政方针,对于地方具体事务也总是详加过问, 得到加强。 (2)奏折制度①内容:康乾时期,部分官员向皇帝 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②影响:这种迅速、机密的联系方式,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 ,强化了对 的控制。 (3)中枢秘书机构的变化①军机处:雍正时,设立 ,军机大臣由被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军机处官员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 ,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②内阁:负责处理一般文书。 (4)文字狱①概况:清朝统治者对思想文化的控制非常严密,频繁制造 。②影响: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合作探究一】清朝君主专制加强材料一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军机处的特点,并说明其反映的时代特征。 材料二 “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雍正帝时的一位进士因写这两首诗而被斩首。(2)材料二中的进士为何招来杀身之祸?谈一谈这一历史现象的影响。 二、疆域的奠定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版图得到了进一步的开拓和巩固。1.东南版图的奠定——台湾的收复和统一(1)1662年, 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2)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后裔投降。 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 。2.东北版图的奠定——签订《尼布楚条约》 (1)背景:17世纪中叶,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 。 (2)过程:康熙前期,清军围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迫使沙俄同意进行谈判。 (3)结果:1689年,两国签订《 》,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3.北方版图的奠定——平定蒙古(1)背景①明朝末年,鞑靼分为漠南蒙古和 ,瓦剌被称为漠西蒙古。②清朝入关前,打败并收降 ,漠北和漠西蒙古也遣使朝贡。③17世纪后期,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首领 占据天山南北,又向东进攻漠北和漠南蒙古。 (2)与漠西蒙古的斗争①清军与 及其后继者进行了长期的斗争,最终在1757年将准噶尔部彻底击败。②不久,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兄弟起兵反清,很快被平定。 (3)结果①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 、 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②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 总领军政事务。4.西南:加强对西藏的管理(1)清初,西藏最有影响的佛教格鲁派领袖五世达赖被清廷册封以“ ”尊号;五世班禅在康熙时被赐予“ ”尊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经由清朝政府册封。 (2)从1727年起,清朝开始派遣 ,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3)1793年,清政府颁布《 》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清朝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5.边疆统治的特点(1)清朝政府专设 管理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2)对于边疆地区采取 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保证了局势的稳定。6.清朝的版图与区划(1)清朝的疆域:清朝中期疆域西跨 ,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 ,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赤尾屿等,南包括南海诸岛,西南抵 。现代中国的版图至此基本奠定。 (2)地方制度①在清朝疆域内,内地分立 省,分设巡抚或总督治理。②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 和办事大臣辖区。【合作探究二】清朝前期的边疆管理 史料一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郑成功荷兰无时不垂涎台湾,如果他们乘机再次占领台湾,一定会窥视内地。他们的战舰精良坚固,天下无敌,沿海各省肯定难以安定…… ——施琅《陈台湾放留利害疏》译文史料二 清政府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主要内容有:驻藏大臣督办西藏事务,地位与达赖、班禅平等;达赖喇嘛的转世必须由驻藏大臣监督,用清朝颁发的金奔巴瓶抽签决定;达赖、班禅的坐床典礼,也由驻藏大臣主持等。 (1)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收复台湾后,清政府是如何加强对台湾的管理的。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1.背景:清朝由盛转衰(1)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统治已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 (2)19世纪前期 、道光在位时,衰象更为明显。2.政治危机(1)原因①清朝 迅速。②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③政治腐败和 的积累。 (2)表现①从乾隆后期起, 屡屡爆发,大部分是由民间秘密宗教白莲教领导的。②四川、湖北、陕西等省的白莲教大起义持续了十年。③嘉庆后期,白莲教支派 发动的一次起义还攻入了北京皇宫。3.外部危机及其对策(1)表现 以 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 。 (2)对策——闭关自守①清朝起初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 一处,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 ”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②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 的交往,都受到严格约束。③严厉禁止民间船只出海贸易。 (3)影响 这种 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知识问题化——学生带问题阅读下面材料并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问题思考3 对照提纲,知识系统整理,归纳记忆。
合作探究 高分跨栏 第二学习时间:合作探究、高分跨栏——知识技能系统化老师指导学生根据高分跨栏部分互动探究本课重点难点:一、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1)以强化君主权力为核心:明朝废除宰相制度,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清代设立军机处,直接听命于皇帝,皇权空前强化。(2)措施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3)决策权发生变化:由外朝转向内廷,非法定机构取代法定国家机关的职权。(4)内容详尽而全面: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和思想文化等各方面。 (5)程度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废除丞相、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等方面。(6)体现了时代特征: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本质上反映出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2.影响(1)积极影响: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对于稳定和重建封建统治秩序,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镇压内部分裂叛乱、抵御外来入侵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都起了重要作用。 (2)消极影响: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最大限度地把对全国的统治置于皇帝一人之下,这就违背了时代发展的潮流,阻碍了历史进步,从根本上潜伏了更大、更强烈的统治危机。二、评价明清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1)积极影响:作为一种消极的防御手段,在一定时期内对西方殖民主义侵略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2)消极影响①它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它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③它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从而助长了封建统治者的故步自封、盲目自大。 三、清朝前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方式和特点方 式 军事 进攻 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兄弟叛乱、1683年清军进军台湾,郑氏家族战败投降 设立 机构 在新疆设伊犁将军管理维吾尔地区,设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事务 册封 加冕 顺治帝赐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康熙帝赐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封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特点 平叛与加强联系相结合;礼遇与军事行政管理相结合;反抗外来侵略
默写过关 当场检测 【体系构建】
高效训练 不练不讲 高效训练、不练不讲——知识题目化、能力具体化当场训练、同步测控:一.选择题1.从明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说明( ) A.皇权日益加强 B.皇权、相权矛盾日益加剧 C.相权战胜皇权,得以恢复 D.皇权、相权矛盾得到调和 2.清雍正帝命令地方大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密折奏事制度。对这一制度认识正确的是( ) A.有利于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 B.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C.造成官员相互猜忌,激化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D.提高了决策效率,避免了决策失误 3.清代军机处有官无吏,因此其洒扫庭院、勤杂送水等工作皆由15岁以下不识字的儿童充任。这说明清代军机处( ) A.独掌政务决策大权 B.重视保密,较为封闭 C.理政人员素质低下 D.职官简练,事务清闲4.明朝地方设“三司”,互不统属。清朝固定督抚制度,十八省均设巡抚,为一省之长,每两道三省设总督一名,相当于大军区长官,不再设立巡按御史。清朝行政机构的调整( )A.有利于地方事权的统一B.从根本上防止吏治腐败C.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D.违背了中央集权制原则5.“皇帝召见军机大臣,不许太监在侧,也不准王公及部院大臣擅入军机处,军机大臣不得擅自结交外任官员。”这说明军机处( )A.组织严密有利于政令执行B.为君权附庸无行政决策权C.职官干练提高了行政效率D.权力巨大凌驾于六部之上6.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政府向中国商人颁发海外渡航证明书(见图)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中国商人经济安全 B.加强对航海管理 C.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往来 D.打击海上走私活动7.据《清史》记载,1696年康熙帝亲征,噶尔丹仅“引数骑逃去”。其战争的性质是( ) A.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 B.抗击外来侵略的战争 C.巩固统一的平叛战争 D.争夺北方统治权的战争以下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整理的资料卡片。据此判断,他研究的主题是( )东南: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西南: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西北:清朝设置伊犁将军。A.君主专制的强化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侵略与反抗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9.乾隆朝入值军机大臣大多为六至七员,嘉庆朝则以四至五员为常。乾隆朝,军机章京的选任范围是内阁及各部院衙门司员。嘉庆时,不但确定了军机章京的员额,而且皇帝开始直接插手军机章京的选任。这反映了清朝军机处( ) A.人员构成复杂 B.日益完善,备受重视 C.其官员随时增减 D.大臣的职责不够明朗10.康雍乾三朝平定西北等边疆叛乱后,不仅遵循汉族凯旋礼仪,告成于太庙和祖陵,还立告成碑于太学之中,全国各地文庙纷纷仿效。到了乾隆年间,类似的造碑运动达到了高潮。这使得清代( ) A.民间叛乱日趋沉寂B.文人竞相从军建功立业 C.传统礼仪革故鼎新D.大一统意识进一步发展1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始终在不断巩固和发展。下面表格内容能充分说明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是( ) 时期 机构 西汉 西域都护 唐朝 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清朝 伊犁将军、行省 A.西藏 B.库页岛 C.新疆 D.南海12.乾隆后期爆发的白莲教大起义持续十年之久。导致这场大起义的社会根源是( ) A.经济凋敝 B.宗教信仰 C.人口膨胀 D.民族矛盾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清初为便于统治明代故土,仍沿用明制承宣布政使司,仅改北直隶为直隶,南直隶为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即废除了南京为留都的地位。康熙初,改布政使司为省,因认为全国区划为十五省,其制过大,所以分湖广省为湖南、湖北两省,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分陕西省为陕西、甘肃两省,汉地被析为十八省。在边疆,清朝施行与内地不同的行政区划制度,乃由中央设辖区,委派重臣,如在东北地区设奉天(盛京)、吉林、黑龙江及在外蒙古设乌里雅苏台、在新疆设伊犁5个将军辖区,但伊犁将军一直待在中原,在西藏、西宁设办事大臣辖区,蒙古则采取其民族的盟旗制,连同内地18省,全国共为26个政区,为中国现代省的政区划分奠定了基础。 清代省以下的各级行政区划单位基本上是沿用明制,省下辖府和直隶州,府下领散州和县。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清代行政区划设置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行政区划的历史影响。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三代时期,理想中的天下是一个以华夏为中心的政治共同体。春秋时期,华夏大地上出现了多个政治实体并存的格局,身处乱象时代的孔子并未动摇对“天下共主”的追求,而是在规划并指点着中国历史如何重新迈向大一统。 ——摘编自闾小波《共识依赖:中华政治共识之传承与更张》 材料二 迨始皇吞六国,统一宇内,统治时期虽极短促,于“古人之遗法,无不革除;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 ——摘编自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材料三 清代的雍正皇帝曾说:“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 ——摘编自刘晓东《“华夷一家”与新 “大一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代”是哪三代?身处乱象时代的孔子提出的政治主张及其政治目的分别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的表现。 (4)概括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主题。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案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一】答案 清朝君主专制加强
(1)处理全国机要事务;地处内廷,便于皇帝宣召;跪受笔录,秉承皇帝旨意,完全听命于皇帝;主要是承旨、缮撰、传述;亲信重臣,保密性强。
时代特征: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2)原因:清朝推行文字狱,进士的诗中含有讽刺大清王朝的意思。
影响:①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②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合作探究二】答案 清朝前期的边疆管理
(1) 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2)确立册封达赖、班禅的制度;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确立金瓶掣签制度;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
【高效训练】参考答案
1.【答案】A。【解析】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过程中,一直贯穿着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题干中涉及的两种现象都是当时君主专制加强的核心措施,都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重要表现。故选A项。
2.【答案】A。【解析】密折奏事制度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有利于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A项正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是军机处的设立,B项错误;激化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说法过于绝对,C项错误;密折奏事制度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但不可能避免决策失误,D项错误。
3.【答案】B。【解析】由材料中的“皆由15岁以下不识字的儿童充任”,可知军机处重视保密工作,较为封闭,B项正确;A、C、D三项材料均没有体现,排除。
4.【答案】A。【解析】材料讲述的是清朝把明朝地方互不统属的“三司”变为固定的督抚制度,实际上把行政权力归三为一,有利于地方事权的统一,故A项正确;行政制度调整不可能从根本上防止吏治腐败,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做法能够有效地增加地方行政效率,故C项错误;材料中由多长官制变为一长官制实际上能够加强中央集权,并未违背中央集权原则,故D项错误。
5.【答案】A。【解析】材料“皇帝召见军机大臣,不许太监在侧,也不准王公及部院大臣擅入军机处,军机大臣不得擅自结交外任官员”说明军机处组织严密,这有利于政令执行,故A项正确。
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往来,材料中清政府向中国商人颁发海外渡航证明书即是重要体现,C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B、D三项与清政府此举的主要目的不符,排除。故选C项。
7.【答案】C。【解析】[清政府和噶尔丹的斗争,具有镇压分裂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的正义性质。]
8.【答案】B。【解析】从本题资料卡片内容看,清政府设置台湾府、设置驻藏大臣和伊犁将军,主要是为了加强对台湾、西藏和新疆的统治,其目的是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据此判断,他研究的主题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故本题答案为B。
9.【答案】B。【解析】根据题目“军机章京的选任范围是内阁及各部院衙门司员”,故A项错误;题目中是“嘉庆时,不但确定了军机章京的员额”并未说明官员随时增减,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皇帝开始直接插手军机章京的选任”强调的是君主对军机处控制权限的不断增强,并未牵涉大臣的职责不够明朗的问题,故D项错误。
10.【答案】D。【解析】造碑运动不能对民间叛乱有实质性作用,故A项错误;清朝循汉族军礼,对文人广泛从军并未产生重大影响,故B项错误;遵循汉族军礼,不能代表整个传统礼仪的革新,故C项错误;材料中平定叛乱受到广泛宣扬,地方造碑运动响应了中央造碑,有利于加强国家的凝聚力,故D项正确。
11.【答案】C。【解析】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唐朝在西域设立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清朝在新疆地区设立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地区。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由此可见,表格内容能充分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故C符合题意。
12.【答案】C。【解析】康雍乾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导致人口急剧膨胀,出现资源危机,并进而激化了社会矛盾,故A错;白莲教是组织起义的方式和手段,但不是社会根源,故B项错误;民族矛盾不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故D项错误。
13.【解析】(1)由“仍沿用明制承宣布政使司,仅改北直隶为直隶,南直隶为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得出清承明制,略有损益;由“汉地被析为十八省”得出分化汉地省;由“在边疆,清朝施行与内地不同的行政区划制度”得出边疆因俗而治;由“蒙古则采取其民族的盟旗制”得出具有民族特色;由“乃由中央设辖区,委派重臣,如在东北地区设奉天(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辖区”得出突出满洲地位。(2)根据材料“为中国现代省的政区划分奠定了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行政区划、国家统一、民族关系、文明多样性等方面分析。
【答案】(1)特点:清承明制,略有损益;分化汉地省;边疆因俗而治;具有民族特色;突出满洲地位。
(2)影响:奠定现代中国行政区划基础;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交流;保持中华民族文明多样性。
14.【答案】
(1)“三代”是指夏、商、周。政治主张:主张“天下共主”和“礼治”,讲求大一统。政治目的:维护西周的统治。
(2)历史事件: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影响: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其创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沿袭了2 000多年,影响深远。
(3)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西藏成为我国的正式行政区;1727年,清雍正帝设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区事务。(平定准噶尔叛乱,稳定西北边疆;伊犁将军的设置,对达赖、班禅的册封等史实亦可)
(4)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