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朝花夕拾》的相关知识。
2.仔细揣摩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体会文章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文章中心的写法。(重点)
3.理解插叙部分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重点)
4.了解旧式教育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闭性和落后性,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永葆童心的情怀。(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导入
(课间播放歌曲《童年》,营造学习氛围)每每谈及童年,同学们总是兴奋不已,浮想联翩,诸如喜悦、热爱、期盼、赞美之情也油然而生……然而,当我们拿起笔来描写时,不少同学却面露难色,不知从何写起……怎么办呢?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还是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吧,说不定它能使我们茅塞顿开,从中悟出不少写作的真谛呢!
学习指导(一)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桑椹(shèn)皂荚树(jiá)油蛉(líng)蟋蟀(xī shuài)斑蝥(máo)缠络(chán)
攒(cuán)珊瑚(shān hú)豁(huō)脑髓(suǐ)书塾(shú)渊博(yuān)
蝉蜕(chán tuì)窦(dòu)秕谷(bǐ)金叵罗(pǒ)锡箔(xī bó)
2.理解词义
(1)倜傥:洒脱;不拘束。
(2)拗:弯曲,弯转。
(3)确凿:确实。
(4)菜畦:有土埂围着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种蔬菜的田地。
(5)轻捷:轻快敏捷。
(6)拥肿:文中形容何首乌块根的粗大。现在写作“臃肿”。
(7)相宜:适宜。
(8)方正:正直。
(9)博学:学问广博精深。
(10)渊博:(学识)深而且广。渊,深;博,丰富。
(11)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12)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
2.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华盖集》等。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3.背景连接
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被反动当局列入北京文教界五十人拟通缉名单。因此他无法公开与反动势力作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而离开北京。鲁迅到厦门大学时正值暑期,学生还没开学。鲁迅在辗转流徙,心情苦闷的时候经常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就写了这篇散文发表于《莽原》上,发表时加的副标题是“旧事重提之六”。
三、学习指导(二)
整体感知
1.从文章的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点拨】文题中出现的两个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都是作者曾经生活、学习过的地方。题目用“从……到……”点明了作者所回忆的童年生活的地点和范围,又表明文章是按空间顺序写了两部分内容:一是百草园,二是三味书屋。
2.初读课文,你能找到下列哪些问题的答案?(学生阅读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展示)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什么样的?课文哪些段落写百草园,哪些段落写三味书屋?
【点拨】文章层次划分:
第一部分(第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第一层(第1段):介绍百草园的总体情况。点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第二层(第2段):写百草园春、夏、秋三季的景物。
第三层(第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及“我”的感慨。
第四层(第7、8段):写冬天百草园的乐趣。
第二部分(第9段):写“我”告别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过渡段)。
第三部分(第10—24段):回忆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经历。
第一层(第10、11段):写“我”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第二层(第12—16段):写“我”提问“怪哉”一事并阐明自己的想法。
第三层(第17—23段):写三味书屋后面的园和先生教“我”读书的情形。
第四层(第24段):写“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3.本文所写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观点1:两部分是对比关系。把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适合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
观点2: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百草园自由欢乐的生活来衬托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观点3: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四、板书设计
从 自然景物
百
草 百草园(乐园)传说故事
园雪地捕鸟
到 书屋陈设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
三 提问读书
味 三味书屋 后园玩耍
书 师生读书
屋 描绣像
第二课时
一、课前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阅读,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梳理了课文结构。今天我们要继续走进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去体会作者写景状物的妙处。
二、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1.朗读第2自然段,作者对百草园的景物有些详写,有些略写,为什么这么安排?
【点拨】作者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的详略安排与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意思紧密相关。例如对菜畦、石井栏、鸣蝉、云雀等作者只是点到为止,通过罗列这些景物,交代了整个百草园的背景,渲染了一个有趣的环境氛围,对“泥墙根一带”详写的内容进行了烘托。而详写的内容又能以“点”映“面”,既然这里都有“无限趣味”,可见百草园里好玩的地方很多,突出了“我”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2.文章第4自然段写了哪些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拨】这段文字写了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使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长妈妈所讲的这段传说,符合儿童的好奇心,深深地吸引着“我”,引起了“我”的担忧、幻想,并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因此,写美女蛇的故事,还是为了突出百草园是一个充满无限情趣的乐园。
3.第7自然段中,作者写捕鸟方法时运用了一系列动词,分析使用这些动词的表达效果。
【点拨】作者用“扫、支、撒、系、牵、看、拉”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了捕鸟的全过程,让人如同身临其境,表现了儿童顽皮、活泼的特点,以及冬日里百草园的乐趣。
4.怎样评价三味书屋的先生?
【点拨】对这位先生应一分为二地看,先生是私塾教育时代的老师,其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难免会打上时代的烙印。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回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这种教育思想挫伤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但先生仍有可亲可敬的一面。如打戒尺、罚跪是私塾管理学生的方式,但先生有戒尺却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这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而且先生对学生很和蔼,对“我”渐渐好起来,这些都说明了先生仍是值得尊重的。
三、板书设计赏美好景物
自由快乐
百草园听神秘故事
捕觅食之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拜孔子拜先生
勤读书乐请教枯燥无奈
三味书屋
做游戏画画儿
四、拓展延伸
1.文中具体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哪些生活?
【点拨】百草园的景色和乐趣,如泥墙根一带的无限乐趣、美女蛇传说、雪后捕鸟。三味书屋的生活,如私塾学习、询问“怪哉”一事、上课时的游戏等。
这些生活中,你对哪个最感兴趣?试说出理由。
【点拨】对作者在百草园的生活最感兴趣。百草园主要写了鲁迅小时候在百草园的童年生活乐趣,百草园这个荒园充满着无限的乐趣,那儿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里无疑是一座儿童的乐园,充满了生气,充满了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