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1-11 14:18:32

文档简介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教学设计
课题
中古时期的欧洲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历史
年级
高一
教材分析
本课在该教材中的地位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专题《中古时期的世界》的第一课,上承《古代世界的大帝国》中罗马帝国的衰落与分裂史实,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也正标志着世界历史进入中古时期;下启中古时期的亚非美洲的文明与发展,拜占庭帝国也正为西亚奥斯曼帝国的兴起而消失于历史长河。既有贯穿欧洲上古、中古时代文明发展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古时代欧、亚、非、美各区域文明交流的横向联系。
(二)本课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分为三部分:一、中古时期欧洲的政治制度、庄园经济,以及城市兴起。二、中世纪王权、教会的关系。三、拜占庭帝国和俄罗斯帝国的情况。第一目主要讲述了以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为核心特征的欧洲封建社会。封君与封臣的相互关系实质体现了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而以庄园作为基本农业经济组织则是欧洲社会的封建经济基础。这也体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第二目意在说明教会的强大精神与经济力量、城市的兴起与繁荣对推进王权加强的历史性意义,这一时期法兰西基本统一、英国甚至开始逐渐发展出相对规律的“议会”、西班牙与葡萄牙国家在稍晚些也最终形成;最后一目意在表现中古时期欧洲两大主要帝国的成长:“拜占庭帝国的法律成就”与“俄罗斯沙皇制的逐渐成熟”,封建制度几经波折、在动荡中发展。内容比较多,教师讲解时要有所侧重,抓住重点,找到三个板块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构建中世纪的整体结构。授课时需要学生结合初中所学和教材,梳理知识结构。教师结合教材适当展开分析。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的政治制度、庄园经济,以及城市兴起的社会状况,感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
结合史料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中世纪王权、教会的关系,分析中世纪教会权力影响力,提高学生史料实证能力。
观察拜占庭帝国兴衰史、俄罗斯帝国兴起与发展,了解帝国发展的基本历程,加深学生的时空观。识记《查士丁尼法》的构成、内容与重要地位。
重点
西欧封君封臣制度、封建庄园的特点、中世纪王权和教会的关系、拜占庭帝国和俄罗斯帝国兴起、发展。
难点
封君封臣制度内容、封建庄园特点、中世纪王权和教会的关系、查士丁尼及其法典。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文字材料】通过穿越欧洲的方式导入新课。引出欧洲封建社会的产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西欧封建社会开始的标志,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进入了近一千年的中世纪。
中世纪含义:欧洲封建社会,一般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止。
思考:从哪些方面来认识封建社会?中世纪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主要的帝国的政治特点及对当时产生的影响,构建对中世纪的整体把握。
背景介绍。为后面新课做铺垫。
讲授新课
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和城市自治。
(一)封君封臣制度
背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8世纪后逐渐与封土联系在一起。
内容
(1)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
(2)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由于土地被层层分封,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实际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各种权力。
3、影响
(1)国王或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形成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
(2)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二)庄园
西欧中古世纪在政治上表现为封君封臣制度,在经济上表现为庄园经济。
结合图示和书本材料分析
庄园的布局有什么特点?
庄园的面积有大有小,大多以村庄为基础,有住房、作坊、耕地、草地、林地、荒地、池塘;以农业为主,面粉、奶酪、火腿、蔬菜等食物均可自给,鞋帽、衣服也自己制作,很多庄园还有铁匠、金银匠等。大的庄园往往成为地方经济的中心。小的领主可能只有一个庄园,而大贵族可以拥有十几个甚至更多庄园。
材料:农奴生活的世界以庄园为中心,终年辛劳仍得不到温饱,低矮的茅舍内潮湿拥挤,许多人因饥饿和营养不良过早死去。农奴是社会的主要生产者,但他们地位最低,受压迫最重。
通过材料分析庄园的土地占有情况和阶级关系是什么?
第一部分土地:领主自营地 耕种者:依附于庄园的农奴;
第二部分土地:农奴份地;
耕种者 :农奴;负担最重的人:农奴;
阶级关系:领主占有土地,通过地租剥削农奴,农奴对领主有依附关系。
(三)中世纪城市的兴起
1、兴起的背景:背景:随着欧洲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
2、城市自治背景:但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
典型:琅城起义。
教师引导学生探索:中世纪的王权和教会关系演变。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王权和教会关系演变,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进行点评,给学生一个及时的反馈。
教师引导学生探索:中世纪的王权和教会关系演变。
教师结合图片分析讲解本节课的难点:王权和教会关系演变。学生自行观看课件,教师对一些难点如“卡诺莎事件”、阿维尼翁之囚进行简单介绍(后边会讲到,只做简单阐述)。
二、教会和王权
(一)中世纪主权国家的出现
法国:公元5世纪法兰克人征服高卢,建立法兰克王国。
法兰西王国在15世纪末基本上完成了统一。15世纪末到 16世纪初形成中央集权国家。
17世纪中叶,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
英国: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于1066年率军入侵英国,史称“征服者威廉”。英国自诺曼征服后逐步形成比较强大的王权。
经过1455-1485年的玫瑰战争,旧贵族力量大大削弱,为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得到新贵族和资产阶级支持的亨利七世即位,开始了都铎王朝的统治。
15 世纪末,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国家。
教会和教皇国
结合图示和书本材料分析教会和教皇建立的情况。
【材料探究】
材料一:天主教会拥有大量田产。此外,教民按照教会当局的规定或法律的要求,捐纳本人收入的十分之一供宗教事业之用,主要用于神职人员薪俸、教堂日常经费以及赈济。
材料二:德皇亨利四世召开宗教会议,宣布废黜教皇。教皇随即宣布开除亨利四世教籍,并策动德国贵族反叛。最后,亨利四世向教皇请求宽恕,他赤足披毡在城堡外的雪地里等候了三天,方得进见。
材料三:西欧中古时期,广大民众普遍没有文化,不少上层贵族也目不识丁,由教士垄断了文化教育。教皇宣称“不学无术是信仰虔诚之母”,强调知识服从信仰,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天主教神学。
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
政治上:凌驾于各国君主之上
思想文化上:控制西欧思想文化
影响:教会利用强大的经济和精神力量,在西欧社会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中世纪的帝国
(一)拜占庭帝国
分析拜占庭帝国大事年表,理解它的兴衰。
探究:查士丁尼及其法典
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因而她们不能担任法官,或行使地方官吏的职责,或提出诉讼,或为他人担保,或担任律师。
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对逃亡的奴隶、隶农严加惩治。
——《民法大全》
世代相传的习俗应受到尊重和服从,不得轻视,但其有效性不应凌驾于理性或法律之上。
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皇帝敕令具有法律的效用,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
分析概括材料妇女、奴隶被剥夺政治权力(只是男性公民自由民拥有政治权利);严格限制奴隶和隶农。
(2)强调理性和法律的最高权威。
(3)维护罗马奴隶主特权。
分析探究:查士丁尼及其法典的实质是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
教师讲解拜占庭帝国的灭亡,学生对这个知识点做简单理解即可。
(二)俄罗斯帝国
兴起:13世纪中期,被蒙古征服,成为金帐汗国的臣属。在反抗蒙古统治过程中,莫斯科公国逐渐兴起。
诞生:1547年,莫斯科公国大公伊凡四世加冕为沙皇,俄罗斯国家诞生。
帝国建立:彼得一世统治时期,俄罗斯已经将疆界推进到太平洋,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并于18世纪中后期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时达到鼎盛。
探究:概括材料中关于西欧民族国家建立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
通过图示,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探讨封臣对国王的义务、封君封臣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含义,和中国的君臣关系进行分析比较。
  
教师通过图示和材料分析结合图示和书本材料分析 庄园的布局特点:生产、生活设施齐备;体现出森严的等级界限;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分析封君封臣制度、庄园经济与西欧封建社会的关系。
通过试题分析了解:庄园的分散性和封建等级制的特殊性使西欧社会处于王权衰微、分裂割据的局面。
总结整理封君封臣制度、庄园经济与西欧封建社会的关系。
教师讲解城市的兴起的情况,重点介绍琅城起义情况。
材料分析探究问题,让学生分析回答,小组讨论。通过材料分析,对本节重点内容进行概括,达到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学生自行阅读教材,之后小组讨论,分析探索:中世纪的王权和教会关系演变,掌握双方力量的消长情况。
通过图示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探讨英国和法国等主权国家的发展。
  
教师通过图示和材料分析结合图示和书本材料分析英国的有限王权。
通过材料分析教会对欧洲政治、经济、思想的控制。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分析材料,引导学生思考教会在中世纪的影响。
教师讲解拜占庭帝国和俄罗斯的兴衰。材料分析探究问题,让学生分析回答,小组讨论。通过材料分析查士丁尼及其法典的情况,了解它的实质。并进一步分析罗马法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俄罗斯帝国发展情况通过讲解伊凡雷帝、彼得一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故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通过图示引出本节课重难点和知识结构,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小组讨论、教师引导、总结的方式。这样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动手能力,运用好课后的思考题也能较好接收到学生学习后的及时反馈。
通过图示分析封君封臣制度和庄园情况,引起学生兴趣。通过材料、谚语等提问学生,引起学生思考。
介绍琅城起义的故事了解城市自治情况。
通过观看视频,帮助学生理解中世纪教会的影响力。
通过图示和故事,引起学生兴趣。通过材料等提问学生,引起学生思考。
课堂小结
本节课重点讲解西欧封君封臣制度、封建庄园的特点、西欧王权和教会、拜占庭帝国和俄罗斯帝国。通过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引发学生思考,把握重点难点,中世纪政治、经济进行透彻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识记。
板书
课件31张PPT。1、了解并掌握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庄园经济。
2、理解中世纪王权、教会的地位和关系,掌握法兰克和英国等主权国家的兴起情况。
3、把握拜占庭帝国和俄罗斯的兴起、发展概况。课标要求第三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穿越中世纪寻梦一
中世纪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城市骑士和城堡日耳曼人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进入了近一千年的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一般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止。公元395年,狄奥多西一世驾崩。临终前他将罗马帝国分给两个儿子,封次子霍诺里乌斯为西罗马帝国皇帝,长子阿卡迪乌斯为东罗马帝国皇帝,从此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西欧进入封建社会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欧洲封建社会特征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农奴制度。 (1)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
(2)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由于土地被层层分封,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实际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各种权力。
封君封臣制度内 容背 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8世纪后逐渐与封土联系在一起。观察、分析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仔细观察《欧洲封建制中封臣对国王的效忠》一图的细节,你能看出哪些地方体现出封臣对国王的义务?封臣跪地表示效忠国王。封臣身后的武士持有剑和盾牌,表示为国王服役。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是指封臣和封君之间没有互有义务的封建主从关系。在最高王权与最底层的农奴之间,不止是有一层领主,而是有好几个层次,每个领主都可将自己的领地划成数块封给自己的属下,从而形成了一种金字塔形的阶梯网络。探究: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1)国王或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形成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
(2)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影 响:封君封臣制度结合图示和书本材料分析 庄园的布局有什么特点? 生产、生活设施齐备;体现出森严的等级界限;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庄 园 庄园的面积有大有小,大多以村庄为基础,有住房、作坊、耕地、草地、林地、荒地、池塘;以农业为主,面粉、奶酪、火腿、蔬菜等食物均可自给,鞋帽、衣服也自己制作,很多庄园还有铁匠、金银匠等。大的庄园往往成为地方经济的中心。小的领主可能只有一个庄园,而大贵族可以拥有十几个甚至更多庄园。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庄园的土地分成哪两部分?这两类土地都由什么人耕种?其中负担最重的是什么人?庄园的阶级关系是什么?农奴生活的世界以庄园为中心,终年辛劳仍得不到温饱,低矮的茅舍内潮湿拥挤,许多人因饥饿和营养不良过早死去。农奴是社会的主要生产者,但他们地位最低,受压迫最重。农 奴第一部分土地:领主自营地 耕种者:依附于庄园的农奴;
第二部分土地:农奴份地;
耕种者 :农奴;负担最重的人:农奴;
阶级关系:领主占有土地,通过地租剥削农奴,农奴对领主有依附关系。齐世荣主编的《西欧封建社会》中描述:问一位中世纪学者是哪里人,他的回答不是“法国”、“英国”或“意大利”等国人,相反,他总以出生和生活的地方作为答词,“我是坎特伯雷人”、“我是加泰罗尼亚人”等。这种现象表明( )
B. 封建等级制下封臣只向封主宣誓,忠诚于自己的领主而非国王及其所代表的国家
C. 在当时情况下,西欧中世纪的人们还没有形成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清晰的国家观念
D. 学者们处于对自己领主的忠诚、家乡的热爱以及对王权的鄙视有意回避国家概念A. 庄园的分散性和封建等级制的特殊性使西欧社会处于王权衰微、分裂割据的局面
封君封臣制度、庄园经济与西欧封建社会的关系背景:随着欧洲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
时间:10—11世纪
城市兴起中世纪城市是工商业者的聚集地、是一个相对自治的共同体,这些城市在交通要道、商业集市和旧的城市遗址上形成,构成中古西欧的经济中心。城市自治斗争金钱换取自由反抗换取自由 背景: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1108年法国琅城市民用钱购买自治权,但不久主教出尔反尔。1112年,琅城人民处死主教,打败国王军队,最终取得胜利,赢得自治权。城市自治琅城起义穿越中世纪寻梦二
中世纪王权、教会
中世纪处于教皇和王权的共同控制之下,两者之间的关系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教会得到世俗王权的庇护。如丕平献土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
(2)教皇权势强硬阶段。查理曼帝国分裂,西欧世俗王权衰落,这为教会权势的加强提供了难得的良机,如“卡诺莎事件” 。
(3)教皇权力受到王权压制。14世纪,随着英法等国王权的逐渐加强,教皇权力开始受到王权的压制。如阿维尼翁之囚。
探索:中世纪的王权和教会关系演变?
法王腓力四世禁止法国教会和诸侯向教皇纳贡,并派人到意大利囚禁为此同法王发生激烈冲突的教皇卜尼法斯八世。1305年选出的新教皇将教廷从罗马迁至靠近法国边界的阿维农,连其在内连续七任教皇都是法王控制下的傀儡,都驻在阿维农,史称“阿维农之囚”,教皇权力受到王权的强力压制。 公元5世纪法兰克人征服高卢,建立法兰克王国。
法兰西王国在15世纪末基本上完成了统一。15世纪末到 16世纪初形成中央集权国家。
17世纪中叶,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中世纪主权国家的出现王权>教权法兰西的统一阿维尼翁之囚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中世纪主权国家的出现 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于1066年率军入侵英国,史称“征服者威廉”。英国自诺曼征服后逐步形成比较强大的王权。
经过1455-1485年的玫瑰战争,旧贵族力量大大削弱,为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得到新贵族和资产阶级支持的亨利七世即位,开始了都铎王朝的统治。
15 世纪末,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国家。教会和教皇国 1.背景:

2. 教皇国建立

西罗马灭亡后,罗马教会成为延续罗马正统的权力象征。①有利条件:地方分权,教会扩张
②奠定基础: 丕平献土(756年),教廷立国。
(标志教皇国建立)丕平(714—768),法兰克国王(751—768),查理曼大帝的父亲,加洛林王朝的创建者。他原为宫相,751年在教皇的支持下篡夺王位。为了报答教皇,丕平将意大利中部一片领土赠给教皇,史称“丕平献土”。从此,罗马教皇国的基础得以奠定。 材料一:天主教会拥有大量田产。此外,教民按照教会当局的规定或法律的要求,捐纳本人收入的十分之一供宗教事业之用,主要用于神职人员薪俸、教堂日常经费以及赈济。

材料二:德皇亨利四世召开宗教会议,宣布废黜教皇。教皇随即宣布开除亨利四世教籍,并策动德国贵族反叛。最后,亨利四世向教皇请求宽恕,他赤足披毡在城堡外的雪地里等候了三天,方得进见。

材料三:西欧中古时期,广大民众普遍没有文化,不少上层贵族也目不识丁,由教士垄断了文化教育。教皇宣称“不学无术是信仰虔诚之母”,强调知识服从信仰,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天主教神学。分析概括教会的权势(地位)思想文化上:控制西欧思想文化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政治上:凌驾于各国君主之上探 究一穿越中世纪寻梦三
中世纪的帝国兴起独立鼎盛灭亡4世纪末,罗马帝国东西分立1453,被奥斯曼帝国灭亡衰落11世纪,仅剩希腊半岛和爱琴海地区527年,查士丁尼继任皇帝大


表拜占庭帝国查士丁尼及其法典“皇帝的伟大不仅要以武器来装饰,而且必须以法律来武装,以便不论是战时还是平时,都可以得到正当的治理”
--查士丁尼《法学阶梯》序言时间:6世纪
过程: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构成:《查士丁尼法典》
《法学汇编》
《法理概要》
《新法典》
影响: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拜占庭帝国-东罗马时期* 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因而她们不能担任法官,或行使地方官吏的职责,或提出诉讼,或为他人担保,或担任律师。
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对逃亡的奴隶、隶农严加惩治。
——《民法大全》
*世代相传的习俗应受到尊重和服从,不得轻视,但其有效性不应凌驾于理性或法律之上。
*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皇帝敕令具有法律的效用,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
查士丁尼及其法典思考:结合材料,说说你对《民法大全》的看法。妇女、奴隶被剥夺政治权力(只是男性公民自由民拥有政治权利);严格限制奴隶和隶农。维护罗马奴隶主特权。强调理性和法律的最高权威。探 究二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东侵(1096—1270)是一场罗马教皇、西欧封建领主和城市富商向地中海东部地区发动的侵略战争,先后共8次,历时近200年。对穆斯林世界和拜占庭帝国造成了严重危害。但是,十字军东征在客观上扩大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往来,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兴起:13世纪中期,被蒙古征服,成为金帐汗国的臣属。在反抗蒙古统治过程中,莫斯科公国逐渐兴起。
诞生:1547年,莫斯科公国大公伊凡四世加冕为沙皇,俄罗斯国家诞生。
帝国建立:彼得一世统治时期,俄罗斯已经将疆界推进到太平洋,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并于18世纪中后期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时达到鼎盛。俄罗斯帝国 彼得大帝,被称为“俄国之父”,他亲手将俄国推入了现代世界。 17世纪末,俄国派遣了250人的庞大的高级使团考察西欧,乘坐和装载物资的雪橇达千乘之多。使团里有一位自称米哈依洛夫的下士随员,进了荷兰的船厂当了一名普通木匠。令人疑惑不解的是:他写信回国时,总要盖上一个图章,上面刻的是“一个寻师问道的学生;使团里的官员经常来看望他,而且态度很恭敬。彼得一世 1745年与彼得结婚并皈依东正教,改名叶卡捷琳娜。在1762年率领禁卫军发动政变后即位。她主张开明专制、倡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其统治期间,不断扩张领土,使俄罗斯的疆域达到鼎盛。叶卡捷琳娜二世 随着西欧社会的变动,特别是14世纪后资本主义的萌芽,逐渐产生了一批市民阶级。这个阶级为了确保与扩大自身的经济刺益,迫切要求统一国内市场。而他们所面对的现实是诸侯割据,争乱不已的分裂动荡的局面,这一局面不仅使市民阶级也使所有的人们渴望建立一种强大的政治秩序。历史赋予这个时代的中心任务就是,加强君主在国家范围内的权力,使之能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具有无上的权威,用国王的世俗统治战胜和代替罗马教皇的精神统治,建立一个享有主权的独立国家。这时处在封建诸侯割据和罗马教皇二重夹击下的国王也迫切希望摧毁这两种势力,特别是罗马教皇对王权的限制和剥夺,加强王权,实现统一。于是,市民阶级与王权结成了联盟,通过宗教改革,摧毁了罗马教皇的一统权威,建立了服从国王权威的民族教会,一统的基督教普世国家已被分成很多独立的国家。
——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探 究概括材料中关于西欧民族国家建立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析其背景。(1)主要观点:新兴市民阶级要求保护自身的经济利益,实现国家统一,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世俗君主希望加强王权,冲破天主教会统治,建立统一的世俗国家;市民阶级和世俗君主达成一致,形成联盟,通过宗教改革,建立起许多独立的民族国家。
(2)背景:
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形成,希望冲破教会束缚;
政治:西欧诸侯割据,分裂动荡;天主教会势力强大,世俗王权受控制;
思想:文艺复兴传播人文主义,推动了西欧社会的思想解放;宗教改革促进了民族国家意识的兴起。中古时期的欧洲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城市自治板书设计政治:封君封臣制度经济:庄园中世纪王权、教会主权国家的产生中世纪教会中世纪的帝国拜占庭帝国俄罗斯帝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