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迁西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迁西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1-12 08:45: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迁西县第一中学
高一历史10月月考题
第一部分:客观题,总共50题,每题1.5分,共75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1.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 
A.揭开了日本侵华战争的序幕 B.导致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C.迫使国民党发表《自卫抗战声明》 D.揭开了日本全面侵华的序幕
2.央视6套电视节目《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中,描写了1933年中国军人与日军拼死肉搏,守卫长城,勇夺喜峰口的事迹,这支部队是
A.东北抗日义勇军 B.国民党第二十九军 C.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D.东北军
3. 下列关于抗日救亡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中共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②“八一宣言” ③西安事变 ④洛川会议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④①③ D.①②④③
4.国民革命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穿戴了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时说:“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红军帽告别吧!”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
A.倡导国共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 B.争取抗战局面,保障工农割据
C.促成统一战线,确保民族大解放 D.坚持正面战场,彻底消灭日军
5. 陕北民歌《移民歌》唱道:“山川秀,天地平,毛主席领导陕甘宁。迎接移民开山林,咱们边区满地红。”该民歌最早可能出现于
A.九一八事变前 B.西安事变前 C.八一三事变后 D.七.七事变前后
6.下列作品,反映八路军参加正面战场抗战的是
A.《血战台儿庄》 B.《千古奇冤:皖南事变始末》 C.《百团大战始末》 D.《太原会战纪实》
7.据资料介绍,国民党军对日战役、战斗,大小近千次,阵亡将士360万,先后有74名将军战死在沙场。这主要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  )
A.为抗战做出巨大贡献 B.推行全面抗战路线
C.在正面战场抗战失利 D.成为抗战中流砥柱
8.下列对国民党正面战场初期抗战的表述不客观的是
A.抗战态度比较积极     B.打破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C.阻止了优势敌人的进攻     D.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
9.1940年9月6日,《大公报》在《瞻望北方胜利》社论中写道:“自上月二十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这次冀晋豫的出击……对敌人的谣言攻势,也给予一个致命的打击。”由此可见,当时(  )
A.国共两党军队摩擦加剧 B.百团大战振奋了国人精神
C.日军速亡中国的计划破产 D.北方抗战已转入反攻阶段
10.平津失守后,蒋介石曾对下令“应战”的决策颇有悔意。他在日记中写道:“倭寇随手而得平津,殊出意料之外。”对日外交似过于强硬,“如当时密允宋哲元准倭筑津石路,则至少可有一年时间展缓准备,亦较完密。此则余对于外交政策一惟舆论是从,而疏于远虑,自乱大谋之过也”。这表明(  )
A.国民政府坚持对日妥协 B.平津失守完全可以避免
C.民众舆论干扰抗战大局 D.国民政府反思备战政策
11.电视剧《亮剑》成功塑造了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和国民党晋绥军某部团长楚云飞的形象。下图是剧中李云龙和楚云飞共同抗日的情景。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就出现该情景的原因有如下议论,你认为完全不正确的一组是(  )
①国共两党的阶级立场相同 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③国共两党坚持的抗战路线一致 ④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2.聂荣臻曾经夸赞某次大规模战役:“是一个主动的进攻战役,使日军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井陉煤矿被彻底破坏,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治安肃正’‘以战养战’等阴谋计划。”此次大规模战役指的是(  )
A.台儿庄战役 B.淞沪会战
C.平型关大捷 D.百团大战
13.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写道:“一些中国曾经听说过,或从没有听说过的弹丸小国,在过去就是前来进贡也不见得够资格的,现在排队而来。……清政府就一一跟他们签订条约……在《南京条约》附约中所享有的片面最惠国特权……”中国受此辱的根本原因是(  )
A.西方国家进行工业革命,加紧对外侵略扩张 B.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激化了矛盾
C.中国在经济和军事上极端落后 D.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被西方否认
14.“英国人坚持中国人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将其国家对外开放,这个要求引起了冲突。因为中国人仍然视英国人为蛮夷,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有一个结果——发生战争。”这段话(  )
A.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起因 B.掩盖了鸦片战争的侵略性质
C.抨击了英国的侵略政策 D.说明了中国外交观念的落后
15.(2019·湖南模拟)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对华侵略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下表各不平等条约的条款内容中,最能体现当时列强侵华本质的是 (  )
选项
条约名称
条款内容
A
《南京条约》
割让香港岛
B
《马关条约》
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
《辛丑条约》
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D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与该缔约彼方国民,在同样条约之下,依照依法组成之官厅所施行之有关法律规章(倘有此项法律规章时),行使上述一切权利及优例
16.某同学在探究性学习中查阅了如下资料:《中日甲午战争威海卫之战》《黎景嵩与乙未反割台斗争》《义和团》等,该同学探究的主题应该是(  )
A.近代中国求民主历程 B.近代中国反侵略历程
C.近代中国求发展历程 D.近代中国反封建历程
17.下列《辛丑条约》的内容中哪一项最能说明清政府已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
A.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
B.清政府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地区
C.清政府严禁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严惩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
D.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
18、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中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带来的严重后果是
A.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 B.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英法火烧圆明园
19.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于1900年8月12日说他“同情中国人”,11月23日更公开宣称他“也是一个义和团员”,“无论何时都站在义和团一边,义和团是爱国者”。马克?吐温上述言论的主要依据是因为义和团运动(  )
A.与戊戌变法的目标完全一致 B.导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直接将矛头对准帝国主义 D.盲目排外违背近代历史潮流
20.(2019?晋冀豫联考)据记载,在攻陷涿州前,义和团从没有对铁路、电线杆进行过专门破坏。到涿州后,为防止清军的进剿,义和团才动手破坏铁路。材料表明义和团 (  )
A.对外来文明并没有排斥 B.对清廷未完全放松警惕
C.转移了斗争的主要矛头 D.放弃了“扶清灭洋”初衷
21.日甲午战争后,民间组织义和团自发进行的反帝爱国运动最主要的意义是(  )
A.导致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阻止了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
C.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D.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其灭亡进程
22.史学家吕思勉在论述中国古代的“国体”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其中“封建时代”的主要制度是( )
A.禅让制 B.宗法制和分封制 C.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 D.三省六部制
23.《中国人史纲》中说:“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西周时“适当的方法”是指(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察举制 D.世袭制
24.《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
A.封号和耕牛   B.土地和耕牛 C.土地和人口 D.人口和铁犁
25.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二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26.从春秋末年起,在有些诸侯国内出现了以粮食为俸禄的官僚,在卿大夫家臣中也出现了官僚性质的家臣,这种家臣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以粮食为俸禄”反映了当时( )
A.俸禄制取代了军功爵制 B.周王室已经名存实亡
C.贵族分封制度趋于瓦解 D.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27.秦汉以后,皇帝以“天子”自居,天下百姓是他的“子民”,皇帝被称为“君父”。而中国古代的地方官也被称作“父母官”。这反映( )
A.皇帝神化君权以强化统治 B.宗族关系成为皇帝执政基础
C.“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D.仁政爱民成为官员从政准则
28.秦朝三公之下有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少府,掌管皇室财政;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太仆,掌管宫廷用马;宗正,掌管皇族、宗族事务……这反映了九卿( )
A.职权细化,各负其责 B.服务皇室,君权至上
C.政务繁杂,中央集权 D.官员众多,权力分化
29.推行郡县制的根本动机与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地把地方的各种权力都收上来,不让其形成尾大不掉之势,积蓄出威胁中央政府和分裂统一国家的能量。这主要会导致( )
A.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政治稳定 B.重视内部忧患而忽视外部侵扰
C.重视中央集权而忽视地方分权 D.重视国家统一而忽视民族发展
30.《荀子?君道》称:“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
A.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B.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C.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D.推行行省制度,加强地方控制
31.刘邦认为“(秦始皇)为皇帝,而弟子为匹夫,内亡(通“无”)骨肉根本之辅,外亡尺土藩翼之卫。”故刘邦采取的新举措是( )
A.废除了郡县制 B.设置了刺史 C.实行察举制 D.分封同姓诸侯王
32.汉武帝统治时期,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当时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
A.监察地方政治 B.管理地方行政 C.征收地方赋税 D.掌管地方军事
33.汉武帝时中央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分别是(  )
A.外朝和中朝 B.待中和丞相 C.中朝和外朝 D.尚书令和太尉
34.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采用的制度是(  )
A.九品中正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皇帝直接任命
35、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是
A.削弱皇权 B.缩小地方权限 C.加强皇权 D.扩大地方权限
36.“三司之职……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人,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这段引文讲述的是下列哪一时期的官制(   )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37.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磨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汉武帝为削弱丞相的职权,任用亲信朝臣,在内廷处理国政,形成所谓的“中朝(内朝)”
B.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
D.元朝废除了尚书省和门下省,而将尚书省的六部移至中书省,并掌理一切政务
38.《元史?地理志》载:“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又难以里数限者矣。”为了对地方进行有效的管辖,元朝采取的措施是(   )
A.推行郡县制 B.设置王国 C.实行三省制 D.实行行省制度
39.元朝统治者设立的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西藏政教事务的行政机构是( )
A、中书省 B、枢密院 C、宣政院 D、御史台
40.史学家钱穆指出:“此制用意,在于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地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下列语句与“此制”相符合的是( )
A.三代用人,贵以袭贵,贱以袭贱 B.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
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D.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41.明太祖废除丞相的根本原因是( )
A.加强专制皇权的需要 B. 六部全力扩大后,宰相已经形同虚设
C. 丞相胡惟庸阴谋篡权所致 D. 皇帝要在臣民中树立“勤政”形象
42.有学者指出,明朝内阁是皇帝与官僚系统之间的桥梁和中介,是一种行政执行权与决策权的间接结合结构,阁臣参预中枢行政决策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内阁同皇权的关系。这表明明朝内阁( )
A.形成了合理的制约机制 B.决定了中央行政体制的运行
C.辅政方式有灵活多变性 D.适应了君主专制强化的要求
43.清朝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是( )
A.察举制的创立 B.内阁的设立 C.三省六部制的创立 D.军机处的设立
44.清代内务府是独立于政府行政机构之外,自成体系,管理皇室、皇族一应事物的机构。内务府官员属流官,定期更换。另外,内务府财政收入不仅来源于皇帝私产,也来源于国家财政收入;内务府的财政支出,不仅用于宫廷,也用于军费、赈济等。材料表明( )
A.清政府具有家国同构的特征 B.皇室特权是清政府腐败的根源
C.清朝中央权力处于分散状态 D.内务府是国家行政机构的补充
45.明朝废除丞相、撤中书省的目的是( )
A.厉行思想专制 B.健全地方职能 C.监视管理百姓 D.强化君主专制
46.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有个军机大臣和坤,号称“贪污之王”,他一定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清朝设置的军机处(  )
A.发生在顺治时期 B.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C.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的程度 D.限制了皇帝的权力
47.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下列表述与科举制相关的是(  )
A.“立嫡以长不以贤” 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C.“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制” D.“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48.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
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A.秦、唐、元 B.汉、宋、明 C.秦、元、清 D.秦、唐、明
49.从秦朝到清朝,中央、地方两级官制演变过程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0.《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学习结束后,几位同学画出了“中国封建社会皇权地位演变趋势示意图”,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的一幅是
第二部分:主观题,请认真读材料,用历史学科术语答题注意答题字迹清楚、条理清晰,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总分25分。
51.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变革与政治发展变化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因循痿痹(恶性循环),以至于移诈(改朝换代),谓非封建之弊乎?
——〔明〕张燧《千百年眼》
材料二 吴王濞招天下之亡命之徒铸钱,淮南王长收聚汉诸侯人及有罪逃亡者,江都王非亦招揽四方豪杰。……赵王彭祖,让商人独买商品以专其利,收入多于国家租税,而贵族与商人,声千互通,相为消长,这些情况皆足以动摇政局。
——据钱穆《秦汉史》整理
材料三 行省品秩高,权势重,对所辖路府州县官的统摄和节制力自然较强。行省辖区广,数量有限,又便于朝廷的最高指挥和节制……弥补了秦汉以来朝廷直接控制数目较多的郡、州、路时的缺陷和不足,使中央政府对各地路府州县的控制明显加强了。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请回答:
材料一中“封建”指什么?据材料一,指出“封建”所存在的弊端。(4分)
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汉时期王国对中央构成哪些方面的威胁。汉代地方行政体制变革实践的效果说明的本质问题是什么?(6分)
据材料三,概括行省制度的实施所产生的影响。综合以上分析,指出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所反映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趋势。(3分)
27.观察下面两幅反映中日关系的图片,结合图片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1895年日本马关   
材料二 有人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继续沉沦;也有人说中日甲午战争使中华民族真正觉醒。
材料一中两幅图片分别反映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2分)
造成材料一中图1、图2两种不同场景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6分)
你同意材料二中哪一种观点?请用史实加以说明。(4分)
答案:(1)封建:实行分封制(封邦建国)。弊端:地方权力过大,中央难以控制。
(2)威胁:经济上,诸侯王铸造钱币,实行商品专卖,严重扰乱国家的经济秩序,影响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政治上,诸侯王发展个人势力,借以对抗中央,严重威胁中央集权。问题:分封制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郡县制是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3)影响: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趋势:中央对地方的管理逐渐趋于多层次;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渐加强。
答案:(1)图1: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图2:抗日战争中国胜利,日本投降。
(2)图1: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避战求和,不敢发动人民群众;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力强盛,但国内市场狭小,统治者急需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于是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对华战争蓄谋已久。图2:中国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全民族抗战;日本发动的是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互相支持。
(3)同意第一种。甲午战争后,19世纪末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①割台湾,进一步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②巨额赔款,加强国家财政负担,也加剧人民负担。
③开工厂,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同意第二种。中国各阶层奋起抗争,挽救民族危机。
①清政府:进行军事改革。
②农民阶级:发动义和团运动,抗击八国联军。
③中国知识分子:学西方,反封建,进行政治制度探索。
(4)关系:日本以“战”兴,以“战”衰。启示:中国应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