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类环境(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人类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类环境是指人类周围的非生物物质 B、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C、人类是环境的产物 D、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是环境的塑造者
2、下列关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受人类影响的环境是自然环境 B、受人类影响的环境都是社会环境
C、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D、人类环境又称为自然环境
3、读图,指出其中符合自然资源概念的图例是( )
4、在自然界,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各种生物群落共同组成( )
A、非生物环境 B、生态系统 C、生物环境 D、生物圈
5、下列属于自然环境的是( )
A、水平梯田 B、人工牧场 C、原始森林 D、街心花园
6、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根本原因是( )
A、供给人类物质和能量 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C、使自然界的化学元素进行迁移 D、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
7、人类琥确对待环境的态度是( )
A、停止或减缓人类的发展,使环境恢复原始面貌
B、减少向环境索取物质和能量
C、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可不断扩大和提高,人类可以无限制地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D、协调人类发展和环境的关系
8、第27届联合国大会决定把每年的6月5日定为( )
A、地球日 B、节水日 C、爱鸟日 D、世界环境日
读下面一段野外考察游记,完成9-13题。
行进在大峡谷,满眼的大册架起凝重厚实的躯体,脚下的江水唤出低吟的浪涛。险恶的地理环境中,傈僳族同胞生息劳作在这里,除了边有少许的水田外,傈僳族人在陡峭的大山上垒石造地,在飘游的白云间扎木盖房,真可谓山多高、地多高、人多高。为在大山上立稳脚跟,具有坚韧不拔性格的傈僳人发明了千脚落地式的建筑,即用众多高高矮矮的木柱支撑着房屋。
9.文中的描述的地点位于( )
A、青藏高原 B、天山北麓 C、江南丘陵 D、横断山区
10.“千脚落地式”房屋主要与当地何种自然条件相适应( )
A、地形 B、气候 C、水源 D、土壤
11.根据当地环境推测,此地村落多为( )
A、集聚式 B、散居式 C、规则式 D、多边形
12.此地村落规模应是( )
A、较大 B、较小 C、集市 D、城镇
13.此地较大村落的平面形态多呈( )
A、带状 B、圆形 C、三角形 D、方形
14、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l)圈层Ⅰ代表————————————————————————;圈层Ⅱ代表————————————————————————。
(2)A表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从环境中获取—————————— 和—————————— ;B表示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产生的—————————————————— 又要排放到环境中去。
(3)C表示————————————————作用于环境;D表示环境也会把它受到的影响 作用于人类。
(4)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中,当人类向环境——————————————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 速度,或者向环境——————————————————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5)开发煤炭、石油,可用图中的箭头——————————————————表示,任意排放有害物质可用图中箭头———————————表示;酸雨可用图中箭头————————————表示;植树种草可用图中箭头—————————————————————————— 表示。
1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在图中直线上标出箭头,以反映出居民区与绿地间的空气对流运动。
(2)由于上述对流运动,会产生下列现象:清洁的空气由_______流向_______。居民区的空气湿度_______,气温日较差、年较差_______。
(3)如果在居民区与工业区之间建绿地,绿地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作用。
(4)如果在民民区与公路间建绿地,绿地可发挥__________等作用。
参考答案:
1、A 2、C 3、B 4、C 5、C 6、B 7、D 8、D
9、D 10、A 11、B 12、B 13、A
14、(1)人类社会 环境 (2)物质 能量 废弃物 (3)人类 反 (4)索取资源 再生 排放废弃物 (5)A B D C
15、(1)略 (2)绿地 居民区 加大 减小 (3)吸烟滞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声 (4)吸烟除尘、降低噪声、美化环境
第一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1.2环境问题及其实质
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1、按发生的先后顺序以及发生机制可将环境问题分为( )
A、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B、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C、城市环境问题和农村环境问题 D、人为环境问题和自然环境问题
2、下列属于原生环境问题的是( )
A、印度洋海啸 B、洛杉机光化学烟雾事件
C、日本水俣事件 D、内蒙古草场的退化
3、下列有关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个人行为不会影响整体环境
B、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是有限的
C、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环境污染事件不可能涉及到其他国家
D、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相矛盾
4、发展中国家的次生环境问题以什么为主( )
A、水污染 B、大气污染 C、环境污染 D、生态破坏
5、下列有关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华金谷地的地下水被过度抽取,造成地面沉降
B、全球变暖是由于人类向大气中大量排放氟利昂造成的
C、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景观是风力侵蚀的结果
D、自氧层遭到破坏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过多
6、环境问题的实质是( )
A、经济问题 B、社会问题 C、发展问题 D、协调问题
7、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的原因是( )
A、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发展速度比发达国家快
B、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
C、发达国家不愿意到发展中国家投资设厂
D、发展中国家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在环境问题发生后,不愿意及时充分解决
8、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原生环境问题的是( )
A、山西的农作物遭受寒潮的袭击
B、臭氧层出现空洞,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C、我国因水旱灾害,每年损失巨大
D、2000年春夏之交我国北方不少地区出现蝗虫灾害,农作物因此而减产
读下图,回答9-10题
9.这幅漫画说明( )
A、山区的经济发展必须以旅游资源开发为中心
B、过度砍伐森林,使水土流失严重,湖泊面积缩小,生态平衡失调,导致经济受损
C、山区交通落后,开发旅游资源十分困难
D、山区旅游开发不能建设度假村
10.下列各项中,可以使漫画所示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是( )
A、从外地引水,发展该地水上度假村
B、开展滑沙、沙浴等活动,发展旅游业
C、进行沙疗、建立疗养院
D、植树造林,几年后发展林果加工厂
11、读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程度都较低的时段是______,A—C时段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C—B时段二者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济不断增长,环境污染程度较低的理想年代,应是图中所示的______时段。
(2)图中A—C阶段的主要产业可能有______(选择填空)
A、核工业 B、耕作农业 C、钢铁工业 D、电子工业
(3)一些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水平处于C点以后,其原因是______。(选择填空)
①增加环保投入②工业技术进步③产业结构调整④工业发展迅速减慢⑤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A、①②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⑤
(4)在工业发展中,我国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应注意的是___。(选择填空)
A、要减慢工业发展步伐,降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
B、先大力发展经济,有一定资金积累后,再加大环保投入,治理污染
C、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减小环境污染程度
D、我国目前环境质量较好,无须采取治理环境的措施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淮河流域自古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地区,可现在却成为水旱灾害多发的地区。当地一曲民谣唱出了淮河的沧桑:“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
材料二:我国每年耕地一土净流失量高达262平方千米,而且荒漠化面积仍以较快速度扩展。2001年春季,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发生多次扬沙、沙尘暴天气,导致北京空气污染严重,迫使机场、公路交通无法正常运行,影响正常经济发展和人民日常生活。早在1991年北京就被内罗毕国际会议列为“沙漠化边缘地区城市”。
材料三:随着我国北方人口的剧增,无节制地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大幅下降,有些地区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大幅下降,有些地区地下水埋深已经低于植物根系分布的深度,结果造成植物枯死,土地失去植被保护,极易起沙扬尘。
(1)现在,我国的环境问题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________和_______两个方面。
(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在________和________活动中发生的。
(3)近些年来,北京经常遭受沙尘暴影响,原因之一就是位于强劲的________风的下风向。
(4)影响我国北京的沙尘暴可以治理,可以预防。下列措施有助一地沙尘暴治理的是( )
①在大面积露天矿的土地上种草②建设“三北”防护林
③增强海洋水汽到达陆地的数量
④采取人工措施,大面积加快高山冰川融化
⑤禁止山区毁林开荒、草原毁草开荒
A、①③④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①②⑤
(5)近年来,我国近海多次发生赤潮,其主要原因是( )
A、洋流改变了热量平衡
B、厄尔尼诺现象引起了气候异常
C、人类活动向海洋排放的污染物,导致海水营养化
参考答案
1、B 2、A 3、D 4、D 5、A 6、C 7、B
8、B 9、B 10、D
11、(1)A以前 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水平同步增加(或经济高速发展,环境污染加剧) 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程度降低 B以后
(2)C (3)B (4)C
12、(1)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2)生产、生活 (3)西北
(4)D (5)C
第一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1.3 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
同步测试 1课时
[基础达标]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的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字母代号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1.关于大气环境问题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酸雨、全球变暖均与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有关 B.二氧化碳的增多与毁林有关
C.大气中臭氧含量的减少完全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D.大气保温气体的增多主要是近百年来人类活动造成的
2.为了保护臭氧层,我们应该 ( )
A.保护森林 B.采用新能源,代替煤炭
C.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 D.人工制取臭氧,向大气排放
读“某区域环境问题示意图”,判断3-4题。
3.图中反映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 )
A.土地荒漠化、酸雨污染 B.气候变暖、土地荒漠化
C.土地荒漠化、水环境恶化 D.酸雨污染、气候变暖
4.图中问题①、②产生的后果分别是 ( )
A.引发赤潮现象;臭氧层出现空洞
B.产生“公害病”;河流流量季节变化会变小
C.酸雨现象;气候恶化 D.鱼因缺氧而大批死亡;洪水灾害增多
5.不属于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是
A.光污染 B.生物多样性遭破坏
C.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 D.垃圾污染与危险废物转移
[能力训练]
二、双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符合题目的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字母代号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2005年2月16日,旨在遏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据此回答6—7题。
6.温室气体主要指 ( )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氮 D.甲烷
7.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多,会导致全球气温增高。如果这种现象发展下去,将有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是 ( )
A.两极冰雪大量融化,海水膨胀,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
B.低纬度的大部分国家,农作物的产量将增加
C.高纬度的国家,农作物产量有可能降低
D.将加剧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三、综合题
8.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三地出现严重酸雨污染,
A、B两地酸雨严重的原因是 ;瑞典、挪威等国常降酸雨,经研究发现所降酸雨与英国有关,其原因是
。
(2)D地区目前面临最严重的环境问题是 。
(3)图中E国拥有地球上面积最大的 ,但是从卫星照片上可以清楚地显示大火燃烧过的累累“疮疤”,这些“疮疤”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以致用]
9.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图中相应的空白框内。(每字母限填一次)
a.臭氧层空洞 b.全球变暖
c.酸雨 d.森林锐减
(2)说明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3)简述减轻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第三节 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
1.C 2.C 3.C 4.D 5.A 6.AD 7.AD
8.(1)A、B两地工业发达,煤、石油消费量大,SO2、氮氧化物排放量大 英国的SO2、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在西风的吹动下飘送到北欧地区,形成酸雨 (2)土地沙漠化 (3)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原始迁移农业造成的
9.(1)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为a、 c、b、d (2)人口的增长;经济活动的增加;以及传统发展方式下资源利用不合理、过度消耗;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3)控制人口数量;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清洁生产;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改变传统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国际内调作
第三节 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
第2课时
[基础达标]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的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字母代号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1.所谓环境问题的全球性是指 ( )
A.环境问题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已出现
B.即将出现,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的环境问题
C.环境问题已经从发达国家扩展到发展中围家
D.环境问题已经跨越了地域、跨越了社会制度、跨越了经济发展水平
2.2005年11月我国松花江流域发生严重水污染后,我国迅速向俄罗斯政府作出了污染报告,这说明了 ( )
A.环境问题的全球性 B.环境问题的综合性
C.环境问题的积累性 D.环境问题的社会性
3.以反对核战争、反对环境污染、反对生态破坏和揭露全球环境问题而闻名的是 ( )
A.国际绿色和平组织 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世贸组织 D.亚太经合组织
4.有关环境伦理观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关心个人必须首先服从关心人类大局
B.环境问题与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的区别在于不存在价值观的冲突
C.从后代人的立场对我们当前的环境行为作出道德的判断
D.我们要尊重地球上一切生命物种
5.有关当代环境问题的发展正确的是 ( )
A.从生态破坏向全面环境污染发展
B.从区域性、小规模向全球性、大规模方向发展
C.从微观损害向宏观损害发展
D.从多样化向单一化方向发展
[能力训练]
二、双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符合题目的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字母代号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6.太空垃圾是指 ( )
A.寿命终止的航天器 B.陨石 C.小行星和星际物质 D.航天员扔出的垃圾
7.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是
A.环境问题的全球性 B.环境问题的单一性
C.环境问题的积累性 D.环境问题的季节性
三、综合题
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英国泰晤士河曾遭到严重污染,除偶尔能发现鳗鱼外,无其他鱼类。如今,经过治理的泰晤士河中出现了上百种鱼类。
材料二:伦敦原有“雾都”之称,1952年发生了死亡4000人的污染事件,近年来由于政府采取措施,空中的烟尘大为减少,雾日已不多见。
材料三: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位于乌克兰首都基辅以北,1986年那里发生了世界上最严重的核泄露事故。
(1)环境污染的形式多种多样,材料一涉及的是 污染,材料二涉及的是 污染,材料三涉及的是 污染。
(2)人类历史上不同阶段所产生的环境问题依然存在,当代社会又滋生出_______、_______等新的环境问题,这说明环境问题的 性。
(3)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_________观,合理利用_______,防止环境污染和________,以促进经济和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学以致用]
9.读“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将图中①②③④⑤与所反映的环境问题连线。
① 酸雨问题
② 沙漠化问题
③ 农田土壤侵蚀问题
④ 原始森林破坏问题
⑤ 海域污染问题
(2)世界和中国均有大面积②地区的环境问题,其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前世界森林面积正在不断减少,减少速度最快的森林类型是 ,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____________________ 。
(4)全球性环境问题跨越了______、跨越了______、跨越了___________。
(5)解决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际______与国际______的重要内容。
第2课时
1.D 2.D 3.A 4.B 5.C 6.AD 7.AC
8.(1)水 大气 核 (2)电磁波辐射 太空污染 累积 (3)环境伦理 自然资源 生态破坏
9.(1)①——沙漠化问题 ②——酸雨问题 ③——原始森林破坏问题 ④——农田土壤侵蚀问题 ⑤——海域污染问题 (2)人类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酸性气体 (3)热带雨林 CO2增加,气候变暖,极地冰川融化,海水受热膨胀,海平面上升,危及滨海地区水土流失加剧(4)地域 社会制度 经济发展水平 (5)交往 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