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用辩证的观点认识自然灾害
第一节 初识自然灾害
同步测试
【基础夯实】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灾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危害人类生命财产的事件才称为灾害
B.灾害是由自然原因或人类活动造成,二者也可以叠加造成灾害
C.按灾害的主导因素灾害主要是人为灾害
D.人类活动造成的灾害比自然原因少得多
2.下列概念不正确的是( )
A.灾害的两种基本要素是致灾因子和承灾体
B.致灾因子是导致灾害发生的各种诱因,承灾体是承受灾害的各种客体
C.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是自然因素,承灾体是自然界的一切事物
D.人为灾害的致灾因子是人为因素,承灾体是人类和人类社会
3.以下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主要由自然作用造成的是( )
A.地震 B.过量采伐森林引起水土流失
C.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 D.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上升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是纯自然作用
B.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可以是纯自然作用,也可以是由人类活动所诱发的自然作用
C.人为灾害的发生、发展过程不受自然规律的控制
D.人类面临的各种灾害,大部分是人为因素作用下形成
5.关于灾害种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灾害按成因分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B.干旱、洪涝按成因属气象灾害,按表现特征属缓发型灾害
C.根据我国自然灾害的分类方案,海啸、寒潮和洪涝属气象灾害
D.地震按成因属地质灾害,按表现特征是突发型灾害,按损失程度是重大灾害
6.有关自然的力量,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自然的力量是推动自然发展演变的动力
B.自然的力量能给地球带来灭顶之灾
C.台风只能给人类带来狂风暴雨等灾害
D.闪电不仅能杀死致病生物,还能产生大量的臭氧
7.对自然灾害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人们应该与天地为敌,通过“征服自然”来“消灭”自然灾害
B.我们应该利用人类的智慧从天地变化的现象中了解变化的科学规律,掌握趋利避害、化害为利的本领,将自然灾害的损害降低到最小的程度
C.自然灾害和其他事物一样具有双重性,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它
D.人类文明是在与各种天灾人祸的抗争中发展起来的
8.通过2004年的印度尼西亚海啸可以看出( )
A.自然灾害是自然力量威胁人类的主要方式
B.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只表现在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两个方面
C.自然灾害不会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和社会动荡,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没有多大影响
D.人类已经拥有了十分强大的经济基础和科技力量,具备了十分稳固的社会结构,所以自然力量是十分脆弱的
9.下列说法不属于自然力量的威胁的是( )
A.自然灾害能使社会动荡、社会秩序混乱
B.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主要表现在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两个方面
C.自然灾害对人的心理和精神也会带来很大的伤害
D.雷电发生时能杀死大气中的致病微生物,并且产生大量的臭氧,补充臭氧层的消耗
10.从世界自然灾害统计来看,下列自然灾害中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的是( )
①地震 ②干旱 ③洪涝 ④台风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二、综合题
11.将下列灾害与相对应的类别及主管部门连线。
灾害类型 主要灾种 主管部门
寒潮
地质灾害 赤潮 国家海洋局
地震灾害 地面沉降 国家水利部
海洋灾害 地震 国家气象局
气象灾害 干热风 国土资源局
洪水灾害 土地盐碱化 国家地震局
洪水
12.阅读下面的漫画,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
(1)长江自称是黄河的原因是 ,这种结果是由于 导致的,这种灾害与人类的 有关。
(2)这种灾害除了使河流的含沙量增大以外,还会引起哪些生态问题?
(3)为了防止长江变成第二条黄河,试分析应采取哪些措施。
【能力提高】
近3年来,珠江流域持续干旱,江河水位显著偏低,海水倒灌,咸潮上溯,给珠三角珠海、中山、广州市等地供水造成很大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3题。
1.珠江口的咸潮一般发生在( )
A.冬春 B.夏秋 C.秋冬 D.春夏
2.2005年春季珠江三角洲地区咸潮影响为近20年来最严重的一年,原因是( )
A.经济快速发展,工农业需水多
B.2004年秋末以来,珠江流域旱情严重
C.受副高位置偏南的影响,雨季推迟
D.受南方地区暖冬影响
3.当河流咸潮发生时,除造成淡水短缺外,还可能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三角洲海岸蚀退 B.地面沉降
C.三角洲地区土地盐碱化加剧 D.发生赤潮
根据下面给出的四个事件,回答问题4-6题。
①无人区的火山喷发 ②2003年的SARS病毒流行 ③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 ④某村庄遭遇暴雪
4.以上给出的四个事件中,不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四个事件中是由自然与人类活动叠加造成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6.关于这四个事件的对应分类正确的是( )
A.①按成因属地质灾害 B.②按成因属人为诱发灾害
C.③按承灾体性质属城市灾害 D.④表现特征是过渡型灾害
7.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损失是( )
A.人员伤亡 B.财产损失 C.社会秩序混乱 D.以上都有
2005年8月7日13时30分,广东省梅州市兴宁黄槐镇大兴煤矿发生特大透水事故,井下有123名工人被困。梅州市长、兴宁市长已经停职检查。国务院将成立“8·7”事故调查领导小组和事故调查组。10日下午,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对有关事宜进行部署。阅读上述材料,回答8-10题。
8.本次透水事故的原因正确的是( )
①以人为因素为主导 ②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叠加 ③是纯人为因素导致的 ④是纯自然因素导致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9.关于这次灾害的分类正确的是( )
A.按表现特征该次灾害是突发性灾害
B.按发展过程是原生灾害
C.承载体性质为城市灾害
D.按损失程度是轻度灾害
10.对于这次事件的正确认识是( )
A.这次事件不属于生产事故
B.本次事件是天灾,我们无法预防
C.通过这次事件我们应当认识到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D.这次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对于矿井透水这一事实根本不知道
二、综合题
11.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08年1月,冷空气自西北方向沿河西走廊连续不断入侵我国,同时西北太平洋副高偏强偏北,使冷暖空气交汇的主要地区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加上青藏高原南缘的低压槽异常活跃,导致暖湿空气沿云贵高原不断向东部输送。造成了我国南方地区出现罕见的大范围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
材料二 2008年1月某日我国部分地区灾情表及天气图
地区
灾情概述
天气图
湖南
交通因雪灾受阻……,郴州市位于湖南的南部,冬季气候应较温暖。然而,在这次冰雪灾害中,南部郴州成为冰灾的“寒极”。
注:A为郴州的位置
湖北
武汉市积雪达21厘米,10万人无水可用,多处供电中断,食品供应紧张。
安徽
降雪时间创历史最长世纪,万余间房屋倒塌。
(1)据资料总结南方雪灾造成的危害。
(2)说出形成该灾害的天气系统及水汽的源地。
(3)解释湖南郴州成为本次冰灾“寒极”的原因。
12.近些年来,自然灾害在全球范围频繁发生,自然灾害影响着人类生命安全,给人类造成极大经济损失,对自然环境也会产生极大的破坏。根据所给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一般年份中国自然灾害损失估计表
灾害种类
粮食损失(亿千克)
直接经济损失(亿元人民币)
干旱
200—250
150—200
洪涝
100
150—200
风暴潮
2.5—5
50—60
冰雹与低温
15—25
20—30
森林火灾
/
50—100
崩塌、滑坡、泥石流
2.5—5
20—30
风沙和沙漠化
2.5—5
20—30
(1)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是什么?简述其形成原因。
(2)修水库会改变自然环境的一些特点。2004年秋季,渭河流域发生洪水泛滥,陕西人就怪罪于三门峡水库,三门峡水库的管理者却认为洪水泛滥是陕西人自己造成的。请结合有关地理知识站在水库管理者的角度分析这是为什么?
(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地质灾害。简述当今世界,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和成灾强度不断提高的原因。
【综合探究】
图18是我国某地区示意图,图19是两幅气候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18的信息判断:该地区东南部的地形是 ,判断理由是 。
(2)图19的两幅气候统计图中,反映图18所示地区气候类型的是 图。
(3)从水系、地形、气候等因素分析该河流域内多洪涝灾害的原因?
【高考真题】
1.(2008年广东卷,文科基础,54)山区发生地震后,需要防范由其引起的下列次生自然灾害是( )
①山体崩塌 ②泥石流 ③水土流失 ④滑坡 ⑤水库决堤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2.(2007年山东卷,文综,31)干旱灾害是中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下图反映了我国1950-1991年间不同区域季节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图中旱灾最严重的地区(写序号)并说明依据。
(2)分析②、③两区旱灾季节差异的原因。
(3)说明①区春旱引发的最主要的次生灾害及其监测手段。
3.(2007年海南卷,地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04年8月12日20时,台风“云娜”在B地(属浙江省)登陆。13日,该台风减弱并向江西省移去(图12)。我国气象部门利用气象卫星、多普勒雷达站与自动气象站网组成气象综合探测系统,跟踪“云娜”自生成至消亡的全过程,并做出了及时、准确的预报。政府部门根据台风预报,对受“云娜”影响的危险地区,实施人员撤离等应急措施。“云娜”是此前半个世纪在浙江登陆的最强台风,造成的人员伤亡远少于以往各次强台风所造成的人员伤亡。
(1)说明该台风造成人员伤亡较少的主要原因。
(2)2004年8月12日下午,A、B两地的风向分别为 、 。说明该台风对涉及区域造成的重要影响。
参考答案
【基础夯实】
1-5 BCABD 6-10 CAADC
11.
12.(1)长江的含沙量也很大 水土流失严重 滥砍滥伐破坏植被
(2)使河床升高,引起洪涝灾害;使土壤肥力下降
(3)在中上游植树种草做好水土保持工作;防止过度开垦,破坏植被
【能力提高】
1-5 ABCAB 6-10 BBAAC
11.(1)供电中断;供水困难;压倒房屋;阻断交通;食物供应紧张。
(2)准静止锋天气 印度洋(孟加拉湾)、太平洋
(3)冷气团和暖气团在南岭北麓的郴州一带交汇,郴州在冷气团一侧,降雪量大;受南岭山脉的阻挡,形成准静止锋天气。
12.(1)干旱与洪涝 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降雨主要是因为夏季风的影响导致锋面雨带的推移而形成,季风环流不稳定,会引起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主要是由夏威夷高压的强弱、进退决定的,副高的位置和强弱一旦异常,就会引起我国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我国众多的人口和悠久的农业历史使得旱涝灾害影响加大。
(2)三门峡水库的管理者却认为洪水泛滥是陕西人自己造成的,理由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工作成效不够,导致黄河三门峡水库泥沙淤积严重,也使得渭河许多河段形成了地上“悬河”。
(3)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人类活动对灾情有“放大”作用。
【综合探究】
(1)平原 海拔在200米以下,河流曲折,村落较多
(2)①
(3)支流多,河道弯曲,排水不畅;地势平坦;降水集中
【高考真题】
1. B
2.(1)②区 依据:②区的旱灾粮食损失量占全国旱灾粮食损失总量的百分比(或 B)、旱灾面积占全国旱灾面积的百分比(或C)均最高。
(2)②区 春季降水少;升温快,蒸发旺盛。③区:夏秋季受高气压(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于燥少雨
(3)森林火灾;遥感技术。
3.(1)运用现代技术,进行准确预报;政府组织得利,采取了防范、避险措施,效果显著。
(2)西南(偏南、偏西) 东北(偏北、偏东)
不利影响:强风暴雨、洪涝灾害、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造成严重损失。
有利影响:丰沛降雨量,可大大缓解此时南方地区伏旱造成的旱情。w
第一单元 用辩证的观点认识自然灾害
剖析自然灾害
同步测试
【基础夯实】
一、选择题
1.下列属于暴雨直接造成的灾害是( )
A.农作物病虫害人畜瘟疫 B.阻塞河流破坏堤坝
C.洪水水土流失 D.滑坡巨浪
2.下列灾害属于山区常见的一组是( )
A.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 B.崩塌滑坡洪涝干旱
C.泥石流地面沉降土地盐碱化干旱 D.水土流失干旱泥石流土地盐碱化
3.自然灾害的本质是( )
A.人地关系的冲突 B.自然界的一种自然现象而已
C.对人类有危害的一种自然现象 D.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危害的自然现象
4.一些自然灾害的发生过程中常常诱发一系列的次生灾害,表现为自然灾害发生的( )
A.空间分布的规律性 B.时间分布的规律性
C.成因机制规律性 D.各种灾害的关联性
5.下列灾害表现为周期性分布规律的是( )
A.旱涝灾害发生频率的变化与太阳黑子变化相关的11年、22年周期
B.地震发生频率的变化存在活跃期和相对平静期
C.我国旱涝灾害的发生频率与季风强弱的关系影响
D.我国冬季寒潮的发生频率与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关系影响
6.在世界经济和科技加速发展的同时,自然灾害的频率和损失出现了加速增长的态势,其根本原因是( )
A.世界人口和经济规模快速增长使人地关系在总体上趋于紧张
B.气候变暖增大了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
C.迅猛的城市化进程和防灾体系的相对滞后,使许多新发展起来用人口、经济高密度区成为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和高损害区
D.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指导下的传统发展模式所造成的人地关系失衡
7.下列有关自然灾害基本属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具有突变和渐变双重性 B.具有联系和分析双重性
C.具有难免和可防双重性 D.具有自然和必然双重性
8.关于地震、滑坡这两种地质灾害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地球内能释放的结果
B.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
C.两种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气象灾害存在着关联性
D.两种地质灾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9.下列有关自然灾害规律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研究自然灾害的规律性是灾害防治的重要基础
B.自然灾害具有空间分布的规律性,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土壤盐碱化是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而洪涝干旱、地面沉降则是平原地区多发的自然灾害
C.自然灾害的发生在时间分布上具有周期性和阶段性
D.自然灾害成因机制上的规律性的突出表现是“灾害链”现象
李同学为撰写有关地质灾害分布的地理研究性学习报告,到网络查资料,他发现下表所列国家都是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请回答第10题。
代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国家
冰岛
伊朗
土耳其
墨西哥
美国
印度
印尼
新西兰
中国
日本
10.表中哪些国家位于环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 )
A.①② B.③⑩ C.④⑧ D.⑥⑦
二、综合题
1.读下图,分析回答:
(1)此自然灾害主要是由人为原因造成的,但它是一种自然现象,说明自然灾害具有的 特点,其防治即要依靠自然科学和 ,也要依靠 和人的思想观念的进步。
(2)图中所示地区的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主要是( )
A.矿物燃料的大量燃烧 B.不合理的灌溉
C.过度开采地下水 D.过度樵采和滥垦滥牧
(3)下列灾害中,可能是地面沉降引起的是( )
A.海水倒灌,水质变差 B.降水增多,形成洪涝
C.气候变干,干旱加剧 D.地壳活跃,地震增加
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热带气旋、台风主要分布在 ,其主要灾害是由 、 和 构成。引发台风灾害原动力是自然固有的,但我们可以认识它们 、 的规律,改变我们的 ,进而规避风险,减少损失。
(2)地质灾害是常见于 的一种自然灾害。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地质灾害,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 (地质灾害)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是造成 (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
(3)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在 ,原因是 ,试分析其造成的危害 。
【能力提高】
一、选择题
1.当今世界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成灾强度不断提高,主要是由于( )
①地壳运动越来越强烈 ②人口快速增长 ③经济密集发展 ④风化作用强烈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我国易发生水旱灾害的原因是( )
A.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 B.气候复杂多样
C.有多种多样的干湿地区 D.台风带来的特大暴雨
3.我国北方蝗灾十分严重,与其相关联的另一种灾害是( )
A.寒潮 B.干旱 C.雷暴 D.洪涝
近年来,冬春季节我国西北、华北地区多次出现沙尘暴天气。据专家介绍,如果不控制这种局面,不出10年,沙尘暴就会逼近北京。据此回答4~6题。
4.沙尘暴天气发生于冬春季节,表明( )
A.自然灾害空间分布的规律性
B.自然灾害时间分布的规律性
C.自然灾害成因机制的规律性
D.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是由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所控制
5.我国华北、西北常出现沙尘暴天气,而江南一带很少,说明( )
A.自然灾害具有渐变的特点,江南还没有发生
B.自然灾害的本质是人地矛盾冲突的产物,华北与西北人地矛盾严重
C.自然灾害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
D.自然灾害是可以预防的,江南预防工作做得到位
6.当我国北方频繁出现沙尘暴天气时( )
A.我国东南沿海常受台风袭击
B.正是我国北方农村利用沼气的最佳时期
C.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D.南半球大陆等温线向南突出
7.泥石流灾害频发地区,其气候特征往往是( )
A.终年高温多雨 B.终年炎热干旱
C.四季分明,降水均匀 D.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8.下列有关自然灾害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灾害大多具有突发性特点,但它们的发生、发展又往往表现为缓慢孕育、突然爆发、逐渐消退的渐变过程
B.地震这种地质灾害表现为突变的特征,而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地质灾害则表现出渐变的特征
C.自然灾害有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如我国的滑坡、泥石流灾害主要在西部山区,而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南方低山丘陵区
D.对于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人们已认识了它们发生、发展的规律,但还无法影响其进程,在它们带来的灾难面前,人类无能为力
从2006年4月16日夜间开始,受蒙古气旋南部偏西风的影响,我国内蒙古地区中西部、西北地区中东部和华北北部部分地区出现了大范围浮尘天气。这是自2003年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出现最大范围的强浮尘天气。其中5次是强沙尘暴。据此回答9—10题:
9.沙尘暴属于( )
A.气象灾害 B.海洋灾害 C.地质灾害 D.天文灾害
10.本次浮尘天气大都出现在夜间,原因是( )
A.风力较大,沙尘容易吹起
B.夜间湿气大,沙尘容易被吸附在地面附近
C.建筑工地大都在夜间施工,导致浮尘扩散
D.夜间上升气流少,主要是下沉气流,使沙尘从高空降落
二、综合题
1.读下列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 2005年11月8时49分38.6秒,江西九江、瑞昌间发生5.7级地震,截至26日11时55分,九江县死亡6人,伤247人,倒房8000余间,损房2.9万余间……瑞昌死亡6人,受伤130余人,倒房500余间……湖北有2人死亡……
材料二 江西九江地震示意图
(1)地震发生时,九江、南昌、长沙震感较轻的是______,主震震级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2)这次地震从成因上说属于______地震,从震级和破坏程度来说,属于______地震。
(3)在教室里当地震发生时,以下作法正确的是
A.听说地震,夺路逃命 B.遵守纪律,坚持上课
C.下楼不及,纵身跳楼 D.双手抱头,有序撤离
(4)下列不属于地质灾害的是
A.飓风 B.地震 C.火山 D.滑坡
2.读以下表格,完成下列问题。
区域
成因类型
特点
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地
川滇地区
降雨、泥石流
黄土高原
暴雨激发的黄土泥流
华北和东北山地
(1)将下列内容填入表中空格(只填字母)。
A.冰川泥石流
B.爆发较频繁,与人类经济活动密切相关
C.爆发频率较低,但规模较大且来势迅猛
D.规模巨大,爆发频繁而猛烈
E.爆发频率、规模和强度均不及山区泥石流
F.暴雨引发的泥石流
(2)泥石流在各地成因和特点都不相同,表明自然灾害具有 特点,就其发展速度来看,泥石流具有 特点。
(3)就泥石流发生的地区及其特点,联系自然灾害的本质分析其原因。
【综合探究】
1.近些年来,自然灾害在全球范围频繁发生,自然灾害影响着人类生命安全,给人类造成极大经济损失,对自然环境也会产生极大的破坏。根据所给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一般年份中国自然灾害损失估计表
灾害种类
粮食损失(亿千克)
直接经济损失(亿元人民币)
干旱
200—250
150—200
洪涝
100
150—200
风暴潮
2.5—5
50—60
冰雹与低温
15—25
20—30
森林火灾
/
50—100
崩塌、滑坡、泥石流
2.5—5
20—30
风沙和沙漠化
2.5—5
20—30
(1)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是什么?简述其形成原因。
(2)修水库会改变自然环境的一些特点。2004年秋季,渭河流域发生洪水泛滥,陕西人就怪罪于三门峡水库,三门峡水库的管理者却认为洪水泛滥是陕西人自己造成的。请结合有关地理知识站在水库管理者的角度分析这是为什么?
(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地质灾害。简述当今世界,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和成灾强度不断提高的原因。
2.日记一则:“今日风止天晴,气温骤降,田地里的塑料大棚上覆盖了一层厚厚的尘土,有的塑料大棚被撕裂,有的塑料大棚被吹塌。夜间,在附近刚刚返青的麦田里,不少农民正在燃烧堆堆的柴草,浓烟遮盖了田野。”
(1)从日记里看,这里可能刚刚经历了( )
①沙尘暴天气 ②冷锋过境 ③台风过境 ④寒潮侵袭 ⑤气旋过境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④
(2)农民燃烧柴草以产生浓烟的主要作用是( )
A.增强地面辐射,防霜冻 B.增强大气逆辐射,防霜冻
C.减弱紫外线对农作物的伤害 D.增加CO2含量,促进小麦生长
(3)该地区最有可能位于我国的( )
A.华北平原 B.东北平原 C.成都平原 D.太湖平原
【高考真题】
1.(2008年广东卷,文科基础)山区发生地震后,需要防范由其引起的下列次生自然灾害是( )
①山体崩塌 ②泥石流 ③水土流失 ④滑坡 ⑤水库决堤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2.(2008年山东卷,文综)涝渍灾害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图12是我国涝渍灾害主要分布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图示涝渍灾害空间分布形成的原因。
(2)如何有效预防涝渍灾害?
参考答案
【基础夯实】
一、选择题
1-5 CAACA
6-10 DDDBD
二、综合题
1.(1)自然和社会的双重性 工程技术 社会科学(2)C (3)A
2.(1)东南沿海 狂风 暴雨 风暴潮 发生 发展 行为方式(2)山区 泥石流 滑坡(3)黄土高原 土质疏松,暴雨集中,植被破坏严重 造成严重的侵蚀和淤积,导致植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
【能力提高】
一、选择题
1-5 BABBC
6-10 DDAAD
二、综合题
1.(1)长沙 相同(2) 构造地震 破坏性地震(3)D(4) A
2.(1)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是:A—C—B—E—F—C
(2)地域分异 突发性
(3)自然灾害的本质是人地关系的冲突,所以,泥石流的发生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是:地表有疏松物质,降水强度大。人为原因是对自然植被的破坏。
【综合探究】
1.(1)干旱与洪涝 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降雨主要是因为夏季风的影响导致锋面雨带的推移而形成,季风环流不稳定,会引起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主要是由夏威夷高压的强弱、进退决定的,副高的位置和强弱一旦异常,就会引起我国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我国众多的人口和悠久的农业历史使得旱涝灾害影响加大。
(2)三门峡水库的管理者却认为洪水泛滥是陕西人自己造成的,理由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工作成效不够,导致黄河三门峡水库泥沙淤积严重,也使得渭河许多河段形成了地上“悬河”。
(3)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人类活动对灾情有“放大”作用。
2.(1)D(2)B(3)A
【高考真题】
1.B
2.(1)主要位于平原地区,地势低洼;受季风气候影响,暴雨集中;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受灾较重。
(2)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建立完善的排涝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