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一、选择题(请将各小题唯一正确的答案代码填在下面答案栏相应的空格内)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1.下列诗句描绘的现象中,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B.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C.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下列诗句包含生命现象的是( )
A.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B.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C.窗冷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D.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3.某研究小组要进行“初中生生活方式的调查”,采取的措施不当的是( )
A. 调查前应拟好调查提纲
B. 只调查与自己熟悉的同学
C. 利用问卷的形式获取数据
D. 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和分析
4.某研究小组要进行“泰安市市民红绿色盲发病率的调查”,采取的措施不当的是( )
A. 可以选择患红绿色盲的家族作为调査对象
B. 可以随机选取一部分样本进行调查
C. 可以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查,最后进行汇总
D. 可以用数学统计的方法对调査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5.读清代诗人袁枚的优美诗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体会到其中包含的生物特征是( )
A.生物能进行呼吸 B.生物有变异的特性
C.生物都能繁殖 C.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6.在我国北方,梧桐树一到冬天就落叶,说明生物体( )
A.能够生长和发育 B.成熟个体能够繁殖后代
C.具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D.能对各种刺激作出反应
7. 病毒属于生物,其主要理由是( )
A.具有细胞结构 B.能使其他生物致病
C.能繁殖后代 D.具有严整的结构
8. 2011年,科学家在火星上首次发现有流动水的痕迹,并推测“火星可能存在生命”。以下有一条概述,可作为支持该推论的理论证据。请找出( )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生物能进行呼吸
C.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9.下列各句中与“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所描述的特征不同的是( )
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 一猪生九子,连母十个样
C. 虎父无犬子
D. 桂实生桂,桐实生桐
10.下表中有关生物特征的叙述及其实例,不正确的是( )
11.阔叶林往往分布在海拔较低的地方,针叶林往往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地方。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阳光 B.水 C.温度 D.空气
12.生活中有“春兰秋菊,南橘北梨”之说。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依次是( )
A.光和温度 B.温度和水分
C.水分和光 D.土壤和温度
13.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着环境。下列现象能够体现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
A.大树底下好乘凉 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C.青蛙冬眠 D.南橘北枳
14.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生物能够影响环境的实例是( )
A.仙人掌的叶变成刺
B.蚯蚓能疏松土壤增加肥力
C.“三北”防护林能防风固沙
D.西双版纳原始森林茂密,气候湿润多雨
1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诗体现了( )
A.生物能影响环境 B. 生物能适应环境
C. 环境能适应生物 D. 环境能影响生物
16.下列属于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是( )
A.夏天的大树下比较凉快 B.绿色植物能够更新空气
C.仙人掌的叶变成了刺状 D.蚯蚓能疏松土壤
17.枯叶蝶形态和颜色与周围落叶非常相似,这属于( )
环境影响生物 B. 生物适应环境
C. 生物影响环境 D. 环境制约生物
18. 现实中有许多实例能说明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下列实例中能体现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北方多种树木入冬会自动落叶
B.仙人掌的叶变成刺
C.部分宠物犬进入盛夏脱毛
D.城市绿化改变了空气质量
19.下列实例中,能体现出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
A.植被丰富的山中空气清新
B.初到高原的人出现高原反应
C.浮水植物的气孔主要分布在叶片的上表皮
D.水葫芦作为“生物入侵者”影响本地物种的生存
20.下列属于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是( )
A.风调雨顺时瓜果获得大丰收
B.沙漠中的仙人掌其叶变成刺状
C.夏天温度升高霉菌繁殖速度加快
D.蚯蚓的粪便可以提高土壤肥力
21.下列各项,构成生态系统的是( )
A.草原中的全部植物
B. 树林中的全部昆虫及它们的食物
C. 农田中的全部庄稼
D. 一个池塘及池塘中的全部生物
22.下列食物链书写正确的是( )
A.阳光→草→牛→虎
B.鼠→蛇→鹰
C.鹰→蛇→青蛙→昆虫
D.草→兔→鹰
2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了捕食关系,但不构成食物链,根本原因是( )
A.无生产者 B.无分解者
C.无能量流动 D.无物质循环
24.如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
B.图中最高等的动物是猫头鹰
C.不同食物链中,猫头鹰的营养级不同
D.若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汞污染,则图中蛇体内汞的含量最高
25.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能量沿食物链流动的特点是( )
A.双向流动,逐级递减 B.单向流动,逐级递增
C.循环流动,逐级递增 D.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6.如图表示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兔和鼠是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一营养级
B.猫头鹰和蛇既是竞争关系也是捕食关系
C.图中的所有生物构成了生态系统
D.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草
27.如图依次表示4个不同生态系统的有关数据或关系。①表示各营养级重金属富集后的积累量,②表示各营养级有机物含量,③表示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关系,④表示能量金字塔。以下据图所绘的食物链,正确的是( )
A.图①:丙→甲→乙→丁 B.图②:丙→乙→甲→丁
C.图③:丁→甲→乙→丙 D.图④:戊→乙→丙→甲→丁
28.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1-2-13乙表示该食物网中构成一条食物链的四种生物所占的数量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B. 图乙中c是生产者,d、a是消费者,b是分解者
C. 如果图乙中包含了鼠,那么a和b的关系是捕食
D. 如果某有毒物质通过该食物网不断积累,则图乙中d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比a少
29.下列有关生物圈的范围及其定义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地球上所有生物能够生活的地方
B.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全部
C.地球上所有生物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的总和
D.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30.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森林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
B.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就是指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
C.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D.草原生态系统调节能力最强
二、非选择题
31.“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著名词句,试从生物学角度分析这一现象:
(1)蛙鸣是一种求偶行为,但当有人走近时,蛙不再鸣叫,这能体现出的生物的特征是 。
(2)蛙的求偶行为是世代相传的一种性状,这反映了生物具有
的特性。
(3)蛙鸣求偶后所产的卵,经过蝌蚪、幼蛙发育为成蛙。
①幼蛙能够长大,说明生物具有 的特性。
②长大后的青蛙并不都是一个样子的,这又说明生物的不同后代之间存在着一定的 。
32.下列是小明在校园调查是记录的生物名称:
①狗尾草 ②蚊子 ③桂花树 ④蚂蚁 ⑤铁树 ⑥栀子花树 ⑦蚯蚓 ⑧蜘蛛 ⑨麻雀 ⑩榕树
(1)请你把小明调查到的生物分为两类(甲类) 和(乙类) 。其中,甲类包括 、乙类包括 (只写序号)。
(2)在调查校园生物中,小明正确的做法是 。
A.小明发现好几株他不认识的植物,于是把它们拔出来,带回家研究
B.小明拔开草丛,一只蟋蟀蹦了出来,很快蹦到校园外面去了,他把它记录下来
C.小明调查记录中有蚰蜒,其他同学都没有,小明决定把它删掉
D.小明发现一只老鼠,太恶心了,不记录。
(3)假如你亲临现场,你认为应该注意哪些事项?(至少写一点) 。
33. 某兴趣小组调查一个农田生态系统时,发现有三种生物(以甲、乙、丙表示)构成一条食物链。在同一时间内分别测定甲、乙、丙所含有机物总量,结果如图。请据图回答:
(1)甲、乙、丙之间通过 的关系形成食物链,据能量流动逐级 的特点分析,生产者为生物 ,这条食物链为 。
(2)使用农家肥可提高农田生态效益,因农田中的 者可将农家肥所含有机物转化为 ,供生产者再利用。
(3)在一定时间内,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 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如果人们的活动使丙的数量大量减少,会导致乙的数量 ,从而破坏这种稳定状态,这表明生态系统的 是有限的。
34. 某国家森林公园拥有森林、水域、峡谷等风景区,园区内广泛分布着 松、柏、蕨等植物,野兔、鼠、蛇、布谷鸟、麻雀等动物也常被发现。请分析回答:
(1)该国家森材公园拥有森林、水域、峡谷等不同风景区,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从生态系统类型角度分析,其中的湖泊属于 生态系统。
(2)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角度分析,题目列举的生物中没有 ,蕨属于森林公园的 ;蕨多见于棋山的阴暗潮湿处,你认为影响蕨分布的环境因素是 。
(3)在“草→鼠→蛇”这条食物链中,获得能量最少的生物是 ,该食物链体现了各成分可依靠物质循环和 的流动而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4)随着景区级别的晋升,前往该森林公园旅游的人越来越多,这无疑会影响棋山的生态环境。请你为该地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一条合理建议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B A C D C A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A C A D C B D C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D A B D B B C C C
二、非选择题
31.(1)对外界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
(2)遗传
(3)生长 变异(或差异)
32.(1)甲类:植物 乙类:动物 甲类包括:①③⑤⑥⑩ 乙类包括:②④⑦⑧⑨
(2)(B)
(3)不要破坏环境
33.(1)吃与被吃(捕食与被捕食) 递减 乙 乙→甲→丙
(2)分解 无机物
(3)比例 减少 自动调节能力
34.(1)生态系统多样性 淡水(或水域)
(2)分解者 生产者 光照和水分
(3)蛇 能量
(4)加强巡防,及时清除塑料袋等垃圾、保护树木,防止偷伐、设置限行区域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