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1-13 08:45: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五单元时间轴图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本单元课标
7.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⑴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⑵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要点
学纲
一、▲19 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参见表1)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形势
1.工业革命的扩展及影响;   2.英国掌握资本主义世界霸权;
3.欧美列强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二)19世纪中期的中国形势
1.政治和军事;  2.(经济)生产方式和科技;  3.对外政策
二、两次鸦片战争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直接原因:△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2.鸦片战争经过;
3.▲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参见表2)。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背景; 2.经过; 3.结果:△《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参见表3);
4.俄国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参见表3)。
(三)两次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签订的影响
三、开眼看世界
(一)背景
(二)▲概况——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
1.林则徐和《四洲志》; 2.魏源和《海国图志》; 3.徐继畬和《瀛寰志略》
(三)意义
一、19 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表1)
比较角度
世界(英国)
中国(清王朝)
社会形态
资本主义社会
封建社会
政治军事
制度
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顽固实行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社会状况
社会稳定
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军事
主要使用热兵器,船坚炮利,战斗力强
八旗和绿营作战能力低下,使用的武器主要是冷兵器
经济
(生产方式)
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据主导地位,近代科技迅猛发展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科技落后
对外政策
实行海外扩张政策,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日趋激烈
实行闭关自守政策,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浑然不觉
发展趋势
英国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清政府面临严重危机,大清帝国走向衰落
思考点:分析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社会状况,思考中国在当时国际格局中的处境。
社会状况(见上表),处境:中国已落伍于世界潮流,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都把矛头指向了中国。
二、两次鸦片战争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面对愈演愈烈的鸦片走私,1839年,道光皇帝特命湖广总督林则徐前往广州禁烟。林则徐将英美鸦片商人呈缴的走私鸦片烟土两万多箱,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史称虎门销烟。此举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禁烟的决心。此事被英国作为了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
2.中国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表2)
条约名称
签订时间
主要内容
特点与危害
中英《南京条约》
1842年8月
⑴割让香港岛;
⑵赔款2100万银元;
⑶接受协定关税;
⑷开放五口(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通商
⑴(特点)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⑵(危害)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贸易和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打开了中国东南沿海的门户
中英《虎门条约》等
1843年
从中国获得了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
(危害)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也便利列强扩大侵略权益
中美《望厦条约》
1844年
从中国获得了通商口岸传教权等
(危害)允许外国人到内地传教,便于列强的文化侵略
中法《黄埔条约》
1844年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19世纪50年代,英国等侵略者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要求修约,被清政府拒绝。1856年,英法两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美俄两国以调停人面目出现。
2.中国近代第二批不平等条约(表3)
条约名称
签订时间
主要内容
危害和影响
中英、中法《天津条约》
1858年
⑴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⑵割地: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⑶赔款: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⑷开放通商口岸:增开沿海、沿江十一处通商口岸,且获得内河航行权;
⑸鸦片以“洋药”名义纳税进口
⑴鸦片贸易合法化;
⑵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进一步破坏,外国侵略势力扩大到沿海各省并深入中国内地
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1860年10月
中俄《瑷珲条约》
1858年
俄国从中国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
俄国除抢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还把俄方提出的边界走向强加给中国,为此后大规模侵占中国领土制造根据
中俄《北京条约》
1860年
(三)两次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签订的影响
1.《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长期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鸦片战争从此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从《南京条约》到《北京条约》,外国侵略者把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在中国身上,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开眼看世界
(一)背景:鸦片战争前后,道光皇帝和高层对“岛夷”情况一无所知充分反映了清朝统治阶级高层的封闭、愚昧和腐朽。
(二)概况
1.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期间,开办译馆,罗致译员,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供对外交涉时参考。
2.林则徐的好友魏源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一书。这部书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魏源在书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3.福建布政使徐继畬在处理对外交涉事务,留心搜集外国事物和西人著述,撰成《瀛寰志略》一书,该书内容丰富,叙述完备,尤重欧美各国的考察和介绍,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三)意义
林则徐、魏源、徐继畬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这些开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
一、鸦片走私与鸦片战争
材料一:英国人马尔丁说:“鸦片贩卖者腐化了、降低了和毁坏了不幸福的人的精神生活,而且还毒杀了他们的身体。鸦片贩卖者时时刻刻向贪婪无厌的吃人神贡献新的牺牲品,而充当凶手的英人和服毒自杀的华人,就彼此竞争,向吃人神的祭台上贡献牺牲品。”
——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
材料二:当鸦片未盛行之时,吸食者不过害及其身,故杖徙已足蔽辜。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林则徐集?奏稿中》
⑴根据材料一、二,说明鸦片大量输入有哪些危害。(6分)
摧残吸食者的身心健康;白银大量外流;造成“兵弱银荒”的严重后果,危及清朝统治(将造成“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每点2分,共6分)
材料三:林则徐给维多利亚女王写了一封信,陈述了清政府禁绝鸦片的理由,措辞非常严厉,“英国人在中国贩卖鸦片是一种极不道德的行为。你们英国人自己不吸食鸦片,却要制造鸦片来引诱中国人购买,实在是不管他人的死活!”最后林则徐表示相信,英国政府是受到英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欺骗而走上歧途,恳请她制止鸦片贸易。
材料四: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林则徐
⑵根据材料三、四,林则徐对待英方鸦片走私的态度先后有何变化?(4分)
由希望得到英国政府支持(材料三,希望以和平方式禁烟)到态度坚决,措施严厉(材料四主张坚决禁绝鸦片)。
材料五:虎门销烟的消息传回英国后——
(一)中国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可能轻易放过的。”
——《安得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
(二)“这是把我们将来和这个帝国(指中国)的商务,安放在稳固而广阔的基础之上的最有希望的机会。”
——《义律致巴麦尊私人机密件》
(三)英国外相巴麦尊在议会上发表讲话:“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要狠狠地教训它!要迫使它开放更多的港口,要保护我们天经地义的合法贸易!”
⑶从材料五中可以看出,英国人发动鸦片战争的理由是什么?其主要目的何在?(6分)
理由:中国禁烟运动(虎门销烟);
主要目的:保护鸦片贸易,开放更多港口,与中国发展商务——即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
二、“修约”要求与第二次鸦片战争
材料一:和约一经议定,两国各宜遵守,不得轻有更改;至各口情形不一,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又和约既经批准后,两国官民人等均应恪遵,至合众国中各国(州)均不得遣员到来,另有异议。
——中美《五口贸易章程:海关税则》,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的中英贸易(此表所列为正常商品贸易额,不含鸦片贸易。单位:万英镑)
年份
1840年
1842年
1845年
1850年
1851年
1853年
输华商品总值
52.4
96.6
239.0
140.0
216.0
100.0
英国从中国进口的丝茶迅速增加,而对华出口却进展缓慢,这就势必造成英国对华贸易的巨大逆差,从1850年到1856年英国对华贸易逆差额逐步扩大,短短的几年中,逆差额从4 274 880磅涨到8 436 072磅,几乎翻了一番。
——英国蓝皮书《提交上院的统计》(1857年)
材料三:外国人始终想将贸易从五个口岸扩展到全中国,在北京设立常驻使节以绕开顽固的广州当局,以及由于战后商品价格普遍下降而产生的降低关税要求。这些问题汇合到一起,在外国人中间引发了一种要求修约的强烈冲动。……1856年,三国(英、法、美)公使再次提出修约要求。朝廷告知可允许作一些合理的小变动,但重大条款不予考虑,以免万年和约《南京条约》失去其意义。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⑴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分析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与清政府拒绝“修约”要求的原因。(10分)
提出“修约”要求的原因:①(材料三和所学)工业革命扩展,英国等侵略者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②(材料二)对华商品倾销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而且对华贸易逆差继续扩大;③(材料三)与中国地方官府打交道不顺畅;④(材料三)战后商品价格下降造成经济损失;⑤(材料一)中美《五口贸易章程:海关税则》中有关于双方协商修约的规定。(任答3点6分)
清政府拒绝“修约”要求的原因:①(材料一)中美《五口贸易章程:海关税则》规定,条约一经签订,双方应予遵守不得轻易改动;②清政府视《南京条约》为“万年和约”。(4分)
材料四:1857年4月10日马克思在《纽约论坛报》著文指出:
这场极端不义的战争就是根据上面简单叙述的理由而进行的——现在向英国人民提出的官方报告完全证实了这种叙述。广州城的无辜居民和安居乐业的商人惨遭屠杀,他们的住宅被炮火夷为平地,人权横遭侵犯,这一切都是在“中国人的挑衅行为危及英国人的生命和财产”这种站不住脚的借口下发生的!英国政府和英国人民——至少那些愿意弄清楚这个问题的人们——都知道这些非难是多么虚伪和空洞。有人企图转移对主要问题的追究,给公众造成一个印象:似乎在亚罗号划艇事件以前就有大量的伤害行为足以构成开战的理由。可是这些不分青红皂白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英国人控告中国人一桩,中国人至少可以控告英国人九十九桩。
——马克思《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
⑵根据材料四,马克思当时是如何分析英国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6分)
分析:①第二次鸦片战争(性质)是一场极端不义的战争;②英国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③控诉了英国人在侵略战争期间在广州制造的暴行。(每点2分,共6分)
三、从闭关自守到开眼看世界
材料一: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要求开放天津、宁波等地通商。乾隆皇帝回复英国国王乔治三世:
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词意盹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
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其实天朝德威无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摘编自《清实录》等
⑴根据材料一,概括18、19世纪之交清政府对外态度的特点。(4分)
特点:①鄙视外夷,固守天朝上国传统(观念);②闭关自守;③维护宗藩外交;④排斥外洋事物。(任答2点4分)
材料二:19世纪中叶,魏源《海国图志》和徐继畲《瀛环志略》相继问世。魏源在著《海国图志》的时候,大量征引了外国学者的撰述,其中包括明清之际来华传教士的旧著6种,更包括当时西人新著11种,哥白尼的天文观念、西洋的历法知识,甚至新发现的海王星等,都被魏源收入了书中。比起《海国图志》,徐继畲《瀛环志略》更有新知识的意义。“瀛环”一词表明了中国与世界的共存关系,而不用“夷”字来称呼外国,表明了他对“万国’的平等意识,以至于其中对西方各国代议制度的介绍及华盛顿倡议民主制度的颂扬。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士大夫对待西方的态度及其原因。(10分)
态度:①广泛介绍西方著述和(天文历法)知识;②平等看待外国;③赞扬西方的政治制度。(6分,言之有理即可)
原因:①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加深(挽救危机的需要);②中国士大夫在鸦片战争中认识到西方科技的先进;③受明清西学东渐的影响;④清朝专制制度日益腐朽,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的某些优点。(4分,任答2点,言之有理即可)
材料三:(在中国)《海国图志》问世后却很少有人问津。然而,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朝川济世《魏源和他的〈海国图志〉对中国、日本的不同影响》
材料四:佐久间象山(日本著名维新思想家)在读到《海国图志》“以夷制夷”的主张后,不禁拍案感慨:“呜呼!予与魏,各生异域,不相识姓名……而其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矣!”在魏源思想的引导下,佐久间象山在思想上实现了从排斥西方人到发展与西方的关系的重大变化,他主张从全球的形势出发思考日本的方略。……《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价钱一路走高。
——周英杰《〈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
⑶阅读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海国图志》在中国和日本有何不同的境遇?从中能够得出什么结论?(4分)
境遇:在中国遭受冷遇,在日本大受欢迎(大量翻印,价格走高)。(2分)
结论:墙内开花墙外香;多数中国人仍然缺乏反省,新思想未付诸实践。(任答1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
⑶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鸦片战争期间“睁眼看世界”思想的认识。(4分)
认识:①魏源等人“睁眼看世界”的新思想,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是对传统观念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②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任答1点2分)
但由于受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影响,新思想在当时的中国影响有限(使“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后,才认识到非学西洋不可)。(2分)
四、西方的冲击与中国的因应
材料一:在19世纪以前,中西没有邦交。西洋到中国来的船只都是帆船。那时没有苏伊士运河,中西的交通须绕非洲好望角,从伦敦到广州顶快需三个月。西洋人从中国买的货物不外丝茶及别的奢侈品。我们的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用不着任何西洋的出品。西洋人到中国来,我们总把他们当作琉球人、高丽人看待。他们不平,我们不勉强他们。他们如来,必尊中国为上国而以藩属自居。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⑴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以前中西没有邦交的原因。(6分)
原因:①中西相隔较远,交通不便;②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③中国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承认别国的平等地位(或固守宗藩外交体系)。(每点2分共6分)
材料二:十九世纪初,西方国家的政府和私商已不再容忍中国体系的束缚了。商人要求有更大的行动自由,西方国家的政府……因工业革命而实力大增,也不愿再承受藩属的待遇。他们坚持要按照欧洲的法规和外交惯例来发展国际关系;但中国人却不愿意放弃他们珍视的体系。实际上,中国人声称“吾非求尔等前来,汝既来即须遵吾之章程”,西方人则回答说“你们不能阻止我们前来,而且我们要按我们的方式前来”。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1834年,清廷官员至英国使臣律劳卑广州住处商谈贸易问题,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英国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两者争执不下,商谈未能进行。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⑵根据材料二、三,概括中西方争执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西方发生争执的原因。(8分)
争执表现:①体系之争(西方国家“坚持要按照欧洲的法规和外交惯例来发展国际关系”,清政府固守传统宗藩外交体系);②座位次序(外交礼仪之争)。(4分,教师进一步指出,这种争执的实质是不同文明、不同(文化)观念间的彼此冲突)
原因:①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开展,国力增强;②西方国家的“私商”(“商人”)——资产阶级对产品市场和原料的需求强烈;③西方国家推行对外扩张政策。(任答1点2分)
清政府——①天朝上国观念浓厚;②长期闭关锁国,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浑然不觉。(任答1点2分)
材料四: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目光中,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至于协定关税,……新的税则平均到百分之五,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还要略微高一点。负交涉责任者计算以后海关的收入比以前还要多,所以他们洋洋得意,以为他们的外交成功。其实他们牺牲了国家的主权,遗害不少。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⑶阅读材料四,《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牺牲了国家的主权”,为什么条约签订者“以为他们的外交成功”?(4分)
原因:条约签订者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缺乏国家主权观念,他们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的。(4分)
材料五:1843年美国公使……来到中国,同时带来的还有送给清朝皇帝的礼品:航海地图、地球仪……蒸汽挖掘机模型,还有关于构筑要塞、造船、海陆军战术、地质等方面的书籍……但仍然被清朝官员视为“奇技淫巧”给谢绝了。
——曾纪鑫《千古大变局》
材料六:广东一张民间布告:“除你们的船是坚固的,炮火是猛烈的,火箭是强大的以外,你们还有什么其他本领吗?”
⑷材料五、六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两段材料记述对我们有何警示作用?(4分)
鸦片战争并没有使中国(清朝官民)真正惊醒。(2分)
警示:①必须了解世界形势和认清国情,更新思想观念;②反对封闭保守,坚持对外开放与交往;③必须反思历史,革故鼎新,等等。(任答一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
『认知结构』
『质疑与反思 启示与认识』
由学生在学习后,进一步提出质疑与反思,或总结学习启示与认识。
『限时训练』总分30分,限时15分钟。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16分。
1.费正清在《鸦片的动力》一文中指出,鸦片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是英国人为谋取自身利益而采取的典型的侵略行动。这里的“利益”主要是指(C)
A.谋求鸦片贸易合法化         B.取得传教自由
C.获取产品市场和原料         D.派遣驻华使节
2.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良歹分明,情甘帖服。”这表明当时(A)
A.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        B.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
C.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        D.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
3.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D)
A.贫富不均   B.莠民作乱   C.民性懦弱   D.吏治败坏
4.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B)
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协议关税权             D.通商口岸传教权
5.“经济上的暴力强制”是近代历史上外国对华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连外国人也承认在华洋商“个个都是大恶棍”,如美国公使承认“我们的国旗曾经用来庇护在中国的所有流氓”。外国政府“庇护”在华外国人所依据的主要是(C)
A.永久居住权  B.海关管理权  C.领事裁判权  D.片面最惠国待遇
6.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C)
A.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关税主权已经完全丧失
7.某位历史学家指出:“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主要是指(D)
A.走私鸦片,毒害国人         B.发动战争,瓜分中国
C.输出资本,掠夺利权         D.提出修约,扩大市场
8.2009年2月,国际艺术品拍卖巨头佳士得公司在法国巴黎大皇宫拍卖圆明园十二生肖中的兔首和鼠首铜像(如图1),两件拍品拍卖总价高达人民币2亿元。这两件中国文物被掠夺于(B)
        图1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9.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A)
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
10.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畬《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C)
A.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        B.天朝观念已被摒弃
C.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        D.洋务新政已成共识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1858年(咸丰八年)6月13日,沙俄以调停为名(注:这里指调停英法和清政府之间的关系)抢在美、英、法三国前面,同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条约共十二款。主要内容:⑴俄国得在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台湾(台南)、琼州等七处口岸通商,若他国再有在沿海增开口岸,准俄国一律照办;⑵俄国得在中国各通商口岸设立领事官,并派兵船在这些口岸停泊;⑶俄国东正教教士得入内地自由传教;⑷中俄两国派员查勘“从前未经定明边界”;⑸日后中国若给予其他国家以通商等特权,俄国得一律享受。
——据1858年6月13日《中俄天津条约》
材料二:⑴英国公使得住北京,并在通商各口设领事官;增开牛庄、登州、台湾(台南)、潮州、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后来开埠时,牛庄口岸设在营口,登州口岸设在烟台,潮州口岸设在汕头);⑵耶稣教、天主教教士得自由传教;⑶英国人得往内地游历、通商;⑷英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往来;⑸中英两国派员在上海举行会议,修改关税税则;⑹中国给英国赔款银四百万两;⑺确定领事裁判权和片面的最惠国待遇。
——据1858年6月26日《中英天津条约》
(注:《中法天津条约》于1858年6月27日正式签订)
⑴根据材料一,指出俄国通过《天津条约》获得的在华特权。(4分)
特权:①在中国开放口岸通商(自由贸易)权;②领事裁判权;③进入内地自由传教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利益均沾);④兵船在开放口岸自由航行权等。(每点1分,任答4点即可)
⑵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侵华的特点。(6分)
特点:①以调停为名,先于英法美签订《天津条约》;②通过《中俄天津条约》,取得了西方列强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取得的诸多特权(沿海通商权、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③俄国以勘界为名,积极谋划割占中国领土。(6分,每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