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第16课《三国鼎立》 年级 七年级
主备人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分析官渡之战发生的背景;掌握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观察教材官渡之战形势图,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能够复述官渡之战的经过。结合所学知识,能够分析出袁绍失败,曹操获胜的原因?培养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从讨论中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重点) 2、阅读教材,观察教材赤壁之战形势图,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能够复述赤壁之战的经过;结合所学知识,合作分析讨论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及教训;培养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从讨论中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重点) 3、记住三国的名称、建国时间、建国者和都城。认识到统一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
【课堂教学流程】
【学案自学 梳理知识】任务一:【自学质疑】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点问题记录反馈老师。 一、官渡之战 1. 东汉 末期,占据河南一带的 曹操 为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把 汉献帝 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采用屯田等措施,势力逐渐壮大起来。 2.当时占据黄河以北的 袁超 ,兵多粮足,实力强大。3.官渡之战: 曹操 和 袁超 都想吞并对手。200年,双方在官渡进行决战,曹操取得胜利,消灭了袁军主力,为以后 统一北方 打下了基础。 二、赤壁之战1.208年, 曹操 挥师南下,准备进而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曹军占领 荆州 后,刘备派 联络孙权,共谋抗曹之计,双方决定联合抗曹。 孙刘联军和曹军在 赤壁 对峙, 周瑜 指挥联军用 火攻 的办法,打败曹军,曹操带着败兵北撤。 赤壁之战 对当时整个局势都有关键性的影响,为 三国鼎立 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国鼎立 1.赤壁之战后,曹操统一了北方。 刘备 占领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占取 四川 、 云贵 地区。孙权一边把他的统治范围延伸到 福建 、 广东 ,一边又抢夺了刘备在 湖北 、 湖南 的势力范围。2.形成:220年,曹操的儿子 曹丕 废掉汉献帝,在 洛阳 称帝,国号 魏 。221年,刘备在 成都 称帝,国号 汉 ,史称 蜀汉 。222年, 孙权 称吴王。229年,孙权在 建业 称帝,吴国建立。 三国鼎立 的局面形成。 3.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___水利____。孙吴开发江东,___造船业____发达,发展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 卫温 率船队到达___夷洲____,加强了 台湾 与内地的联系。蜀汉在丞相 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___西南____地区的开发。【互助探究 生成能力】任务二:【小组探究】阅读课本“官渡之战”的内容(包括教材插图),回答下列问题。问题1.官渡之战开始的背景? 问题2.官渡之战时间、交战双方、过程、结果及影响? 任务三:【小组探究】阅读课本“赤壁之战”的内容(包括教材插图、相关史事),回答下列问题。问题1.赤壁之战开始的时间、交战双方、过程、结果及影响? 问题2.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在赤壁之战中却以多败少的原因有哪些?曹操在两次战争中不同的结局,给我们哪些启示? 任务四:【小组探究】阅读课本“三国鼎立”的内容(包括教材插图、相关史事),回答下列问题。问题1.请说出图中三国的名称、建国时间、建国者和都城。 问题2.三国发展的措施有哪些(政治、经济、民族关系)? 【精讲点拨 总结归纳】任务五:【动动手】动手制作本课知识结构图。 官渡之战 三国鼎立 赤壁之战 三国鼎立形成 【检测提升 巩固新知】单项选择题1.东汉末年,形成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其中实力最强的是黄河中下游的( A )A.曹操和袁绍 B.刘备和孙权 C.曹操和刘备 D.孙权和袁绍2.公元200年发生的官渡之战的作战双方是( D )A.刘备与孙权 B.袁术与袁绍 C.董卓与孙权 D.袁绍与曹操3.《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是( C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长平之战4.《三国演义》是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是以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而写的长篇小说。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的标志性事件是( A )A.208年,赤壁之战 B.220年,曹操称帝 C.221年,刘备称帝 D.222年,孙权称王5.在历史课上,同学们讲述的“三国故事’’中,你认为符合史实的说法是( C )A.官渡之战中曹操战败逃往北方 B.孙、刘联军火烧赤壁大败曹操C.曹丕建立魏国 D.周瑜三顾茅庐请诸葛亮
【课后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 三国鼎立
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通读教材,完成自学检测,初步了解本课教材内容,并记录疑惑点,培养自主学习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2:阅读教材及图片,能分析官渡之战发生的背景;掌握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观察教材官渡之战形势图,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能够复述官渡之战的经过。结合所学知识,能够分析出袁绍失败,曹操获胜的原因?培养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从讨论中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3:阅读教材,结合视频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能够复述赤壁之战的经过;结合所学知识,合作分析讨论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及教训;培养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从讨论中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4:阅读教材,识记三国鼎立形成的时间、都城等基本史实。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来
师:播放视频教学视频: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公元229年,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这种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形成后,各国的经济发展如何。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自学质疑】结合或者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点问题记录反馈老师。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一、官渡之战
出示任务:任务二:【小组探究】阅读课本 “官渡之战”的内容(包括教材插图),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观看左边形势图,并回顾所学知识,分析东汉末年的政治局势?
问题2.官渡之战时间、交战双方、过程、结果及影响?
问题3.小组探究:袁绍失败,曹操获胜的原因?
设计意图:把探究问题全部展示出来,让学生了解本子目需要掌握的问题,接下来逐个探究。
问题1
教师:出示示意图,让学生观看左边形势图,并回顾所学知识,分析东汉末年的政治局势?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合作讨论完成问题。
教师:总结。东汉末年爆发的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
教师:出示材料:
读材料,体会东汉末年的景象!
1、经“光武中兴”到105年,全国人口达5300万,可东汉末年,只剩下760万……
2、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蒿里行》
教师: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时必然有一个历史人物站出来,统一分裂局面,这个人就是曹操。出示材料:
曹操《龟虽寿》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提问:从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有什么志向呢?(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并介绍曹操生平。曹操怀有雄心壮志,他要统一天下。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既然有统一天下的志向,为了完成这个心愿,他做了哪些准备呢?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教师:出示答案。
政治上:(1)“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2)重视人才。
经济上:组织农民垦荒,兵士耕田,实力不断增强。
教师:这个时候不只曹操一个人的力量强大,在北方有一个人比他的实力更强大,这个人就是袁绍。
教师:出示袁绍简介。
袁绍(?~202年)
袁绍出身于世家大族,在军阀混战中,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势力,成为当时最大的军阀。占有今河北、山西和山东东部,兵多粮足,有10万兵力,他轻视曹操,很傲慢,不虚心采纳部下的建议;统治黑暗,军心涣散。
问题2
教师:他们都想吞并对方,所以两大势力之间必然会爆发一场战争。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观察教材官渡之战形势图,且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阅读教材,回答官渡之战爆发的时间、交战双方、过程(学生复述)、结果。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及讲解。曹操和袁绍在200年在官渡发生了战争,曹操兵力2万人,袁绍兵力10万。实力这么悬殊,最终曹操却战胜了袁绍。
教师:出示官渡之战示意图。边讲边展示。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
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
教师:出示问题3:结合所学知识,小组探究:袁绍失败,曹操获胜的原因?(学生分组讨论,小组长总结发言。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总结。
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重用人才;经济上,实行屯田,重视农业;
曹军战术得当,有一支战斗力较强的军队;袁绍不善用人,骄傲轻敌。
设计意图:1、出示示意图,培养学生从图中获取历史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时空观念;2、让学生复述战争经过,加深学生对事件过程的了解,培养历史表达能力;3、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分析综合归纳的能力。
二、赤壁之战
出示任务:任务三:【小组探究】观看视频:影音资料:火烧赤壁,搜集赤壁之战相关故事,阅读课本 “赤壁之战”的内容(包括教材插图、相关史事),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赤壁之战开始的时间、交战双方、过程、结果及影响?
问题2.小说与史实的区别?
教师:出示赤壁之战前形势图。提问:从这个形势图中你能看到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曹操势力最强大,孙权次之,刘备最弱。
教师:曹操要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必定要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于是与刘备、孙权之间的战争也是不可避免。刘备、孙权是何许人也呢?(教师介绍)
刘备,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三国志·先主传》,刘备是汉朝的宗室,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
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据说是孙武的后裔。幼年跟随兄长孙策平定江东,孙策英年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他仁贤用能、挽救了江东危局,保住了父兄基业。
教师:刘备桃园三结义,与关羽张飞结成兄弟,三顾茅庐有得到了旷世奇才诸葛亮,孙权有周瑜、鲁肃。他们有将才、谋士,能否取得战争的胜利呢。
问题1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阅读教材,观察教材赤壁之战形势图,且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回答赤壁之战时间、交战双方、过程(学生复述)、结果。
教师:总结。赤壁之战,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八十万曹军 ,奠定三国三足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
教师:请同学们总结下我们刚才学的知识。教师出示表格。
学生活动:两个同学分别走到白版前,说出答案。
教师:结合所学知识合作分析讨论
1、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
2、你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吸取了什么经验教训呢?
学生活动:分组合作讨论,之后回答。
教师:教师巡视指导。总结答案。
孙刘联军胜利原因:
①战略得当②战术得当③利用气候、地理条件
曹操战败的原因:
①客观:官兵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
②主观:因实力强大而骄傲自满
经验教训:
谦虚谨慎,骄傲必败;重视利用自然条件;团结可以战胜强大敌人等。
教师:关于三国的故事,同学们从影视剧、小说、戏曲、游戏中了解不少,同学们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讲讲自己知道小故事。并阅读教材76页问题思考,思考并回答其中问题。
学生活动:自由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无论是影视剧、小说、戏曲等,作者为了增加故事的趣味性,会适当的进行一些艺术创作,这些内容当然不会见于史书记载。但是,另一方面,这些内容让我们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某些史实。我们既要将三国历史与这些经过艺术加工的故事结合起来,又要还原其真实性。辨别真伪,这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作用之一。
设计意图:1、出示示意图,培养学生从图中获取历史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时空观念;2、让学生复述战争经过,加深学生对事件过程的了解,培养历史表达能力;3、出示表格,让学生把两次战争放在一起比较,加深学生对两次站在的了解,不混淆。4、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分析综合归纳的能力。5、让学生搜集整理有关赤壁之战中的相关小故事,培养学生搜整理、辨别真伪历史信息的能力。
三、三国鼎立
出示任务:任务四:【小组探究】观看微课:三分天下:阅读课本 “三国鼎立”的内容(包括教材插图、相关史事),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请说出图中三国的名称、建国时间、建国者和都城。
问题2.魏蜀吴三国发展的措施有哪些?
教师:上边我们讲到。曹操大败,没有能力南下进攻,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刘备、孙权也分别占领了西南、沿海地区。给同学们观看三国鼎立形势图,并说出三国的名称、建国时间、建国者和都城,并在图中找出来三国势力范围,都城所在地。
学生活动:观看形势图,阅读教材,并说出。
教师: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是在哪一年?
学生:229年。
教师: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暂时也不打仗了,作为统治者们该做什么了,是不是要巩固统治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图中找出信息,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概况魏蜀吴三国发展的措施有哪些。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
魏国:曹魏重视农耕,兴修水利。曹操和他的后继者一直重视屯田,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注意兴修水利,保护农桑。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景象。
蜀国: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诸葛亮治理国家时赏罚分明、宽严并用。对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保持尊重,教会他们谋生的技术,帮助他们改进生活。以理服人,没有选择残酷的手段来实行统治。
吴国:(1)孙吴开发江南,发展海外贸易。
(2)230年,孙权派卫温率领船队到夷州,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小组合作探究: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分裂是不是历史的常态?
教师:判断标准:
是否有利于生产发展与社会进步;是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安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学生合作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总结答案。
是历史的进步不是倒退。
政治:东汉末年,中央政权衰败,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结束了割据局面,形成了三个稳定的政权。相对而言。这是一种进步。
经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三个相对稳定的政权可以集中时间和精力发展经济,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东汉末年,中央政权衰败,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互相争夺权力。于是爆发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曹操战胜袁绍,接着统一了北方。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战胜了曹操。三个政权没有能力消灭对方,出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各个国家发展本国的经济,客观上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反思:
若能在课前为学生提供有关曹操、诸葛亮的简介等学习资料,会有利于学生对这些重要历史人物的了解与认识,有利学生在课堂中比较科学、合理地对他们进行评价,这对增强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必定会产生更积极的作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共33张PPT)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学课件
都付笑谈中
古今多少事
一壶浊酒喜相逢
惯看秋月春风
白发渔樵江渚上
几度夕阳红
青山依旧在
是非成败转头空
浪花淘尽英雄
滚滚长江东逝水
新知导入
学习目标
目标1:通读教材,完成自学检测,初步了解本课教材内容,并记录疑惑点,培养自主学习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目标2:阅读教材及图片,能分析官渡之战发生的背景;掌握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观察教材官渡之战形势图,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能够复述官渡之战的经过。结合所学知识,能够分析出袁绍失败,曹操获胜的原因?培养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从讨论中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重点)
目标3:阅读教材,结合视频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能够复述赤壁之战的经过;结合所学知识,合作分析讨论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及教训;培养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从讨论中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重点)
目标4:阅读教材,识记三国鼎立形成的时间、都城等基本史实。
【自学质疑】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记录反馈老师。
自主学习
官渡之战
1. 背景:
2. 曹操为壮大势力而采取的措施:
东汉末年,政局混乱,东汉王朝已形同虚设,各地出现了盘踞一方的军阀。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的势力逐渐壮大起来。当时占据黄河以北的袁绍,兵多粮足,实力强大。曹操和袁绍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
政治上: 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
经济上: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曹操的势力逐渐壮大起来
新知讲解
曹操
袁绍
袁术
马腾
刘表
孙策
袁 绍
曹 操
官渡之战前的形势
袁 绍
10万大军
曹 操
3-4万军队
官 渡 之 战
乌巢
夜袭乌巢,烧毁袁军粮草
10万大军
10万大军
官渡之战
曹操
以少胜多
200年
袁绍
曹操
袁绍占据兵力优势,但是为什么最后胜利的却是曹操呢?
许攸献策
这个短剧不仅再现了历史场面,而且再现了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
时 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 果
影 响
公元200年
袁绍和曹操
以少胜多
曹操胜利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课堂小结
齐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从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有什么志向呢?
曹操怀有雄心壮志,他要统一天下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合作探究
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小组探究:袁绍失败,曹操获胜的原因?
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重用人才;经济上,实行屯田,重视农业;
曹军战术得当,有一支战斗力较强的军队;袁绍不善用人,骄傲轻敌。
曹操
刘备
孙权
曹操统一北方后天下形势
赤壁之战
背景:1)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进而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曹军占领荆州后,刘备率军从樊城退往夏口。他派诸葛亮联络孙权,共谋抗曹之计。孙权听从将军周瑜和诸葛亮的意见,决定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
新知讲解
从这个形势图中你能看到什么问题?
曹操势力最强大,孙权次之,刘备最弱。
襄阳
江陵
乌林
夏口
樊口
柴桑
(襄樊)
(荆州)
(洪湖东北)
赤壁
(赤壁西北)
(九江西南)
(鄂州西)
(汉口一带)
刘备
孙权
曹军进攻方向和驻屯地
刘军退却方向
孙、刘联军驻屯地和进攻方向
曹军败退方向
主要战场
孙、刘联追击方向
水
水
汉
江
赤 壁 之 战
曹
刘
孙、刘联军
孙
赤壁
大战
二十多万人
五万人
赤 壁 之 战
时间
地点
交战双方
结果
战争特点
影响
公元208年
曹操和孙刘联军
以少胜多
曹操失败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赤壁
课堂小结
孙、刘
1.组成联军,战略得当
2.采取火攻,战术得当
3.利用气候、地理条件
曹操
1.曹军不习水战,采取了错误的战术
2.曹操自恃兵多,骄傲轻敌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两次战役的主角都有曹操,却出现了不同的结局,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为什么赤壁之战中曹操却以多败少?
经验教训:谦虚谨慎,骄傲必败;重视利用自然条件;团结可以战胜强大敌人等。
合作探究
三国鼎立
220年,曹丕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
222年,孙权称王,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
新知讲解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
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
220年,曹丕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魏
蜀
吴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魏国在北方,蜀国在西南、吴国在东南,这三个实力相当的国家如同鼎的三只足,分列在神州大地上。因此,我们形象地称之为三国鼎立。
发展概况
魏国:曹魏重视农耕,兴修水利。
翻车
曹操和他的后继者一直重视屯田,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注意兴修水利,保护农桑。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景象。
屯田
吴国:(1)孙吴开发江南,发展海外贸易。
吴国船只
吴国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2)230年,孙权派卫温率领船队到夷州,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蜀国: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蜀锦
诸葛亮治理国家时赏罚分明、宽严并用。对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保持尊重,教会他们谋生的技术,帮助他们改进生活。以理服人,没有选择残酷的手段来实行统治。
小组合作探究: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分裂是不是历史的常态?
判断标准:
是否有利于生产发展与社会进步;是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安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是历史的进步不是倒退。
政治:东汉末年,中央政权衰败,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结束了割据局面,形成了三个稳定的政权。相对而言。这是一种进步。
经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三个相对稳定的政权可以集中时间和精力发展经济,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合作探究
东汉末年,中央政权衰败,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互相争夺权力。于是爆发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曹操战胜袁绍,接着统一了北方。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战胜了曹操。三个政权没有能力消灭对方,出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各个国家发展本国的经济,客观上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1】曹操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曾在《龟虽寿》一诗中写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达了他的雄心壮志。结合史实你认为他的壮志是( )
A.消灭袁绍的势力
B.统一北方黄河流域
C.南下统一全国
D.废掉汉献帝
C
课堂巩固
【2】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性战役是(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巨鹿之战
D.牧野之战
B
3.东汉末年,形成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其中实力最强的是黄河中下游的
A曹操和袁绍 B刘备和孙权
C曹操和刘备 D孙权和袁绍
4.奠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基础的战役是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牧野之战
A
B
C
识 图 题:
A的建立者是
B的都城在
C的国号是
曹丕
成都
吴
【5】 识
图
题
谢谢观赏!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训练试卷
(解析版)
一、选择题
1.“208年,曹操亲自率领大军南下,攻取荆州、追击刘备,并威胁孙权。刘备和孙权彩纳了诸葛亮的策划,联合起来,抗击曹军。”双方之间爆发的战役是( )
A.马陵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是赤壁之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8年,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在赤壁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操,曹操带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选项D符合题意;马陵之战是战国时期著名战役;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赵交战;官渡之战是曹操与袁绍交战;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以下能正确反映三国鼎立时期地理位置的示意图是
A.B.C.D.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三国时期是中国东汉与西晋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主要有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中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位于北方,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位于四川地区,222年孙权在建业称王,国号“吴”,史称东吴,位于江南地区,至此三国正式鼎立,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位置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3.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是发生在孙刘联军和曹操之间的一场战争,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D项符合题意。巨鹿之战是秦朝末年的一次战争,A项不符合题意;淝水之战是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的战争,B项不符合题意;官渡之战是发生在袁绍和曹操之间的一次战争,是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决定之战。C项不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4.“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这段材料称道的人物应是( )
A.刘备 B.孙权 C.诸葛亮 D.曹操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北平袁绍,南拒孙刘”,结合课本所学,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双方在官渡进行决战。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国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屯粮,烧掉其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的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208年曹操挥师南下,攻打南方的刘邦和孙权。D项符合题意。由“南拒孙刘”,可知AB两项不合题意;诸葛亮曾经辅佐刘备。C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5.如图所示,地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
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B.为三国鼎立形成奠定基础
C.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D.最终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的地图中刘备军,曹操军和孙权军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公元208年,曹操率二十余万大军南下,孙权和刘备联军五万人在赤壁相拒。孙刘联军利用曹军远来疲惫、不习水战等弱点,用火攻击败曹操水师,随后水陆并进,大破曹兵,战后,孙权稳固了对江东的统治,刘备则据荆州和益州,初步奠定曹、孙、刘三方鼎立的局面,B项符合题意;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A项不符合题意;CD项的说法不正确;故选B。
6.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与下面目录相关的标题应该是( )
A.统一国家的建立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繁荣开放的社会 D.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
【答案】B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三国鼎立”“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时期的文化”这都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北方战乱不断,江南地区相对安定。为躲避战乱,大量人口南迁。南迁的人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同时,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生活中,通过日常的接触和频繁的交往,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出现了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技文化的发展。该同学探究的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B项符合题意;统一国家的建立指的是秦汉时期。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的纷争,实现了建立了统一的国家。汉武帝实行了西汉的大一统。A项不合题意;繁荣开放的社会指的是隋唐时期,实行开放的政策,封建社会实现繁荣。C项不合题意;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指的是夏、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7.青年歌手林俊杰在歌曲《曹操》中唱道:“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歌词中的“分三国”是指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其形成的标志是( )
A.208年,赤壁之战 B.220年,曹丕称帝 C.221年,刘备称帝 D.222年,孙权称王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吴王,国号吴。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D项符合题意;A项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三国鼎立的局面还没有形成;B项曹丕称帝时,三国鼎立的局面还没有形成;C项刘备称帝时,三国鼎立的局面还没有形成。由此可知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解题的关键需熟悉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要对四个选项进行分析,仔细甄别,排除干扰项,确定正确答案。222年,孙权称吴王后,魏、蜀、吴三个政权各霸一方,互相对峙,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8.下图是《三国鼎立形势图》,判断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顺序正确的是( )
A.蜀、吴、魏 B.魏、蜀、吴 C.魏、吴、蜀 D.吴、魏、蜀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后,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229年孙权称帝,三国鼎立局面形成。魏国在北方,吴国在东,蜀国在西。故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顺序是魏、蜀、吴。故B符合题意;①处是魏,故AD不符合题意;②处是蜀,故C不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记魏蜀吴三国的位置,认识魏国在北方,吴国在东,蜀国在西。
9.三国时代 ,波澜壮阔、英雄辈出。下列史实不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 )
A.曹操率军南下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 B.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
C.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D.孙权在建业称帝,国号吴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是指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八十万曹军并由此奠定三国三足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所以A项表述错误,其他选项表述均正确,故选A。
10.“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首诗中的“烈士”指的是谁( )。
A.项羽 B.诸葛亮 C.刘备 D.曹操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曹操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的曹操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诗人,其著名的作品《龟虽寿》的名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故答案是D。
11.著名典故“三顾茅庐”源自东汉末年。这位曾住在茅庐里的历史人物是( )
A.曹操 B.刘备 C.诸葛亮 D.孙权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刘备听说诸葛亮很有才识,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他出山辅佐。第一第二次诸葛亮都不在,刘备诚信求教。直到第三次拜访时,才遇到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C。
12.东汉末年,控制了汉献帝,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的人物是( )
A.刘备 B.诸葛亮 C.曹操 D.孙权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东汉末年,控制了汉献帝,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利地位的人物。东汉末年,控制了汉献帝,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利地位的人物是曹操。故答案选C。
13.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下列关于三国史实叙述正确的是( )
①魏国—220年—曹操—洛阳 ②魏国—220年—曹丕—洛阳 ③蜀汉—221年—刘备—成都 ④蜀汉—221年—诸葛亮—成都 ⑤吴国—229年—孙策—南京 ⑥吴国—229年—孙权—建业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答案】C
【解析】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229年,孙权称帝。三国鼎立局面形成。②③⑥叙述正确,故答案选C。
14.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 )
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答案】A
【解析】A、B、C三项都是对三国鼎立的正确评价,但题干要求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三国鼎立实现了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故正确答案是A。
15.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各国统治者都重视发展生产,其中蜀国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取得的突出成就是( )
A.大力兴修水利 B.发展海外贸易 C.造船业发达 D.丝织业兴旺
【答案】D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D项符合题意;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A项不合题意;吴国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BC两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
材料二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浪花淘尽英雄”是说在那个历史年代,曾有过很多的英雄豪杰。请你举出三个当时的“英雄”。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你最喜欢哪一位?请用一句话说明你喜欢的理由。
【答案】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张飞、关羽等。(答案不唯一,任答三个即可)如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东汉中后期,由于小皇帝继位,引发外戚专权,皇帝长大后依靠宦官夺权,造成宦官乱政。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使东汉后期时局动荡不安。当时的英雄有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张飞、关羽等。第二问开放性题目,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材料二中“三国”指哪三国?材料二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著名的战役有关?请说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及战役的结果。“周郎”指的是谁?与他一同指挥这场战役的还有哪一位?
【答案】魏、蜀、吴。赤壁之战。208年,孙刘联军和曹军,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周瑜。诸葛亮。
【解析】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三国”指魏、蜀、吴。第二问依据材料信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可知,此内容与赤壁之战有关;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208年,孙刘联军和曹军,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第四问依据所学可知,“周郎”指的是周瑜;第五问依据所学可知,与周瑜一同指挥这场战役的还有诸葛亮;
(3)试评述“樯橹灰飞烟灭”的原因。(写出两点即可)
【答案】在战争中曹操自恃兵力雄厚,骄傲轻敌,麻痹大意,加上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又不服南方水土,在孙刘联军的火攻下最后大败。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在战争中曹操自恃兵力雄厚,骄傲轻敌,麻痹大意,加上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又不服南方水土,在孙刘联军的火攻下最后大败。
17.阅读下列图片,请回答:
(1)图1和图2中战役的交战双方各是谁?图1的战役有什么影响?
【答案】图1交战双方是曹操和袁绍,图2交战双方是曹军和孙刘联军。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图1 是官渡之战,交战的双方是曹操和袁绍;图2是208年的处女座在,交战双方是曹军和孙刘联军;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官渡之战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2)结合图1和图2,想想为什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能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以多败于少。曹操在两次战争中的不同结局,给我们哪些启示?
【答案】官渡之战中战术得当;赤壁之战中,曹操骄傲轻敌,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锁船舰的弱点,用火攻,大败曹军。不要骄傲轻敌,战略战术要得当。
【解析】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官渡之战中战术得当;赤壁之战中,曹操骄傲轻敌,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锁船舰的弱点,用火攻,大败曹军。第二问开放性题目,不要骄傲轻敌,战略战术要得当;
(3)图2对图3局面的形成有什么作用?请说出图3中各国建立的时间、都城。
【答案】图2奠定了图3局面形成的基础,也就是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220年魏国建立,定都洛阳;221年蜀国建立,定都成都;229年吴国建立,定都建业(今南京)。
【解析】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220年魏国建立,定都洛阳;221年蜀国建立,定都成都;229年吴国建立,定都建业。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国鼎立形势图。
材料二: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1)请根据材料一填写三国的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答案】蜀;吴;魏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 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吴王,国号吴。A是蜀,B是吴,C是魏;
(2)材料二中提到“操遂能克绍”,这是指哪次战役?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说曹操“以弱为强”打败袁绍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官渡之战。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屯粮,烧掉其全部军粮。
【解析】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大战,曹操打败袁绍;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屯粮,烧掉其全部军粮。
(3)面对曹操“拥百万之众”之势,诸葛亮在材料二中提出了什么策略?这个策略在此后有何成功的实践?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策略:联吴抗曹。实践:赤壁之战 孙刘联合,成功地打败曹操。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解析】第一问依据材料二句话所学可知,面对曹操“拥百万之众”之势,诸葛亮提出了联吴抗曹策略;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208年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合,成功地打败曹操。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训练试卷
(原卷版)
一、选择题
1.“208年,曹操亲自率领大军南下,攻取荆州、追击刘备,并威胁孙权。刘备和孙权彩纳了诸葛亮的策划,联合起来,抗击曹军。”双方之间爆发的战役是( )
A.马陵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2.以下能正确反映三国鼎立时期地理位置的示意图是
A.B.C.D.
3.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4.“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这段材料称道的人物应是( )
A.刘备 B.孙权 C.诸葛亮 D.曹操
5.如图所示,地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
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B.为三国鼎立形成奠定基础
C.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D.最终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
6.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与下面目录相关的标题应该是( )
A.统一国家的建立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繁荣开放的社会 D.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
7.青年歌手林俊杰在歌曲《曹操》中唱道:“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歌词中的“分三国”是指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其形成的标志是( )
A.208年,赤壁之战 B.220年,曹丕称帝 C.221年,刘备称帝 D.222年,孙权称王
8.下图是《三国鼎立形势图》,判断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顺序正确的是( )
A.蜀、吴、魏 B.魏、蜀、吴 C.魏、吴、蜀 D.吴、魏、蜀
9.三国时代 ,波澜壮阔、英雄辈出。下列史实不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 )
A.曹操率军南下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 B.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
C.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D.孙权在建业称帝,国号吴
10.“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首诗中的“烈士”指的是谁( )。
A.项羽 B.诸葛亮 C.刘备 D.曹操
11.著名典故“三顾茅庐”源自东汉末年。这位曾住在茅庐里的历史人物是( )
A.曹操 B.刘备 C.诸葛亮 D.孙权
12.东汉末年,控制了汉献帝,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的人物是( )
A.刘备 B.诸葛亮 C.曹操 D.孙权
13.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下列关于三国史实叙述正确的是( )
①魏国—220年—曹操—洛阳 ②魏国—220年—曹丕—洛阳 ③蜀汉—221年—刘备—成都 ④蜀汉—221年—诸葛亮—成都 ⑤吴国—229年—孙策—南京 ⑥吴国—229年—孙权—建业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14.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 )
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15.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各国统治者都重视发展生产,其中蜀国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取得的突出成就是( )
A.大力兴修水利 B.发展海外贸易 C.造船业发达 D.丝织业兴旺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
材料二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浪花淘尽英雄”是说在那个历史年代,曾有过很多的英雄豪杰。请你举出三个当时的“英雄”。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你最喜欢哪一位?请用一句话说明你喜欢的理由。
(2)材料二中“三国”指哪三国?材料二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著名的战役有关?请说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及战役的结果。“周郎”指的是谁?与他一同指挥这场战役的还有哪一位?
(3)试评述“樯橹灰飞烟灭”的原因。(写出两点即可)
17.阅读下列图片,请回答:
(1)图1和图2中战役的交战双方各是谁?图1的战役有什么影响?
(2)结合图1和图2,想想为什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能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以多败于少。曹操在两次战争中的不同结局,给我们哪些启示?
(3)图2对图3局面的形成有什么作用?请说出图3中各国建立的时间、都城。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国鼎立形势图。
材料二: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1)请根据材料一填写三国的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材料二中提到“操遂能克绍”,这是指哪次战役?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说曹操“以弱为强”打败袁绍的原因是什么。
(3)面对曹操“拥百万之众”之势,诸葛亮在材料二中提出了什么策略?这个策略在此后有何成功的实践?产生了什么影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