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19——2020 学年第一学期赣州市十五县(市)期中联考
高三历史试卷
命题人:全南中学 钟昌渭 审题人: 龙南中学 王 晶
考试时间:100 分钟 试卷总分:100 分
一、 选择题:(本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文献记载,禹死后,“启即天子位”,“益(人名)干启位,启杀之”,又有“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这说明( )
A.父子相传已成王位继承的定制 B.夏启通过战争手段获得了王位
C.当时中国政治制度发生了变革 D.大禹禅让于启引发了社会动荡
【答案】C
【解析】题干反映了禹把王位传给儿子启的历史现象,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故C项正确,A项错误;B项“获得”表述错误;D项“禅让”与史实和材料所述不符。
2.周朝存在周王赐诸候以姓的现象,对诸侯原名之姓加以申命,以示政治上承认,如鲁公伯禽出于周族即赐为姬姓;宋公微子出于商族,即赐为子姓;齐太公为四岳之后,即赐为姜姓。由此说明( )
A.异姓诸侯不愿意被改换姓氏 B.赐姓有助于推进家国一体化
C.周代对氏族社会习俗的继承 D.周王从此拉拢到了各诸侯国
【答案】B
【解析】关键信息:“对诸侯原名之姓加以申命,以示政治上承认”,由知关键信息可知识周王赐姓这一历史现象的本质是维护自身的统治,故B项正确。A项材料没有体现“不愿意”;B项“家国一体化”无法从材料中体现;C项是历史现象,不符合题意。
3.《史记》载:“始皇帝五十一年而崩”,即秦始皇 51 岁就去世了。清代史学家钱大昕指出,秦始皇没有活到 51 岁,这里的“五”应该是“立”,但没有找到证据。而今,“在日本高山寺所藏的抄本中,这个词就是‘立’,这样就找到版本的依据,再加上一些旁证的材料,我们就把这个错误改了。”对此,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
A.史料本身是复杂的,必须加以甄别、考证 B.《史记》中存在史实错误,不能作为史料
C.没有版本依据,无法确定史实方面的正误 D.历史学科实际上是考证史料正误的一门学科
【答案】A
【解析】考查史料的运用。题干对史记中关于始皇帝去世时间的考证,说明史料应加以甄别与考证,A项正确;B项“不能作为史料”说法错误;从材料中的“这样就找到版本的依据”排除C项;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4.康熙曾发布“容教令”,认为西洋传教士“仰慕圣化”“劳绩甚多”“无违法之事”,其传教活动“不必禁止”。康熙晚年要求传教士必须尊重中国人敬天、祭祖、祀孔的习俗,否则不得传教。材料反映了( )
A.专制统治阻碍西学东渐 B.中西方文化对立难以调和
C.宗教政策服务于统治需要 D.传统文化倾向保守封闭
【答案】C
【解析】本题反映了康熙年间不同时期对西洋传教士不同的态度,这可以从统治者角度分析可知是以统治为核心的,故C项正确;康熙晚年要求传教士以尊重中国人敬天、祭祖等习俗为前提来传教,
5.在雅典,一个案件就像是一部有三个角色的戏剧,这三个角色都是业余的,他们是提出诉讼的公民、准备案件和主持法庭的法官以及听取案情并做出裁决的陪审员。”由此可知,古代雅典( )
A.法庭审理案件灵活多变 B.依法判案得到有效的贯彻
C.司法程序完善而且严密 D.直接民主具有一定的局限
【答案】D
【解析】题干把审理案件比喻为戏剧,连角度也是业余的,显然是述说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D项正确;ABC都无法从材料体现。
6.罗马法规定,当“某人通过建造或拆除某一部分的方式,改变了建筑物的原有结构有害于公共利益时,新施工行为即被限制甚至遭到禁止”。这表明罗马法( )
A.保护关注弱势群体利益 B.维护罗马全体居民的合法权益
C.注重协调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 D.注重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答案】C
【解析】关键信息:有害于公共利益时。题干这一规定是基于“有害于公共利益”来设立的,故C正确,C项错误。“弱势群体”材料中无从涉及,A项错误;公共利益并不等同于罗马全休居民,B项错误。
7.1820 年,在美国国会讨论密苏里州加入联邦问题的时候,南北双方又发生了争吵。后来,南北双方签订了一项协议:密苏里州作为蓄奴州加人合众国,但从马萨诸塞州划出一个缅因州,作为自由州加入合众国。美国设立缅因州目的在于( )
A.消除大小州之间的矛盾与分歧 B.平衡南北双方在参议院的席位
C.确保北方在众议院的优势地位 D.维护三权分立的共和政治体制
【答案】B
【解析】考点:1787年宪法。题干反映了1820年国会中南北方的矛盾,与1787年宪法知识点联系,可知是B项正确,排除C项;国会中是通过众议院的席位来调节的,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共和政体,D项排除。
8.二战时期,演讲出色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实施“敦刻尔克”大撤退的过程中,曾遭到英国上议院的极力反对,但口吃的国王乔治六世坚定支持丘吉尔,只有这位国王出现,才能使整个国家团结在一起。这反映了( )
A.国王与内阁在政治上共进退 B.君主立宪制削弱了君主权力
C.战时状态赋予国王行政大权 D.国王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答案】D
【解析】关键信息:只有这位国王出现,才能使整个国家团结在一起。A项说法错误;B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战时状态并没有赋予国王行政大权,C项排除;君主立宪制下,国王是国家的象征,D项正确。
9.巴黎公社做出规定,一切工作人员都实行全面选举制并可以随时撤换,把国家公职人员的薪金减到“工人工资”水平。这些规定( )
A.意在调动工人参与革命的积极性 B.提高了民众的政治与经济地位
C.铲除了产生社会不公平的基础 D.有助于打碎一切国家暴力机器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巴黎公社对国家公职人员进行政治和经济上的限制,故A项正确;B项“提高”说法不对;题干这一规定无法起到铲除了产生社会不公平的基础的作用,C项错误;D项说过于绝对,排除。
10.对于《四月提纲》,普列汉诺夫说,如此这般的“转变”之后,建立起来的政府,要么是一个在共产主义基础上革新了的“皇帝专制政府”,要么是个搞资本主义的“可笑政府”。材料表明,普列汉诺夫( )
A.不满列宁擅自决策的专断行为 B.强调俄国资本主义力量的强大
C.认为社会主义革命条件不成熟 D.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决定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月提纲》是列宁提出了由资产阶级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材料中普列汉诺夫的两个假设性说法,表明了他的不认同,认为条件不成熟,不能实现,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两者的矛盾,A项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普列汉诺夫对列宁的观点不认同,并不能说明其就是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D项错误。
11.在宋代,客户是指无常产者,绝大多数是佃户。据统计,北宋初年客户约占总人口的 40%,此后逐年下降,到宋神宗熙宁年间下降到34%,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自耕农经济得到一定发展 B.土地所有权更迭频繁
C.地主对农民剥削有所减轻 D.南方经济实力的上升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佃户人数的下降,从侧面反映了自耕农经济得到一定发展,A项正确;BCD项都无法从材料中反映。
12.下表为不同时期关于均田制下小农受田的相关记载。由此可知,从北魏到唐朝前期( )
时期 内容 出处
北魏 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 40 亩,妇人 20 亩,“所受之田率信之”,再加桑田 20 亩,一夫一妇可受田 140 亩。 《魏书·食货志》
隋朝 隋朝隋文帝“发使四出,均天下之田,其狭乡每丁才至二十亩”。 《隋书·食货志》
唐朝 太宗巡幸至灵口(陕西临潼),“ 村落逼侧(拥挤),问其受田,丁三十亩”。 《册府元龟》
A.社会人口持续快速增长 B.生态恶化导致耕地锐减
C.封建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D.土地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北魏至唐前期在均田制下获得了一定的土地,这是有利于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的,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述及人口的增长和耕地锐减,AB项排除;北魏至唐,封建土地所有制并没有发生改变,D项排除。
13.世纪 70 年代在美国减轻茶税后,安徽一个普通农家从国际茶叶贸易中获得了丰厚的现金收入。但这个农家并没有趁机对家庭经济结构做全面调整,而是把经营的重心投向了就近的土地开发和粮食生产,以缓解口粮不足问题。这一个案( )
A.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民已主动适应世界市场”的历史现象
B.印证了“世界市场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历史结论
C.支撑了“国际市场利好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解释
D.丰富了“晚清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复杂性”的历史认识
【答案】D
【解析】关键信息:把经营的重心投向了就近的土地开发和粮食生产,以缓解口粮不足问题。A项中的“主动”与材料中的现象不符;材料反映国际市场利好并没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商品经济发展与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反而体现了自然经济的稳定性,故D项正确,BC项错误。
下面是民国时期我国华商棉纺业发展情况表。
时间 厂数 纱锭(单位:枚) 布机(单位:台)
民国四年 22 544010 2254
民国八年 29 659721 2650
民国十一年 64 1593034 7817
表中现象出现的最直接原因是( )
A.中国棉纺织品被卷入世界市场 B.国民政府采取了有效的经济措施
C.垄断中国市场的进口棉纺织品减少 D.辛亥革命推翻了晚清政府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反映了1915~1922年中国棉纺业的发展的历史现象,其直接原因是D项;1840年中国就已卷入世界市场,A项排除;国民政府于1925年建立,B项排除;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放松对中国的侵略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C项排除。
阅读(1894—1920 年工矿企业和交通运输业资本平均年增长率表》,此阶段( )
1894—1914 1914—1920 1894—1920
外国在华资本 15.83% 4.50% 13.11%
本国资本 其中:官僚资本 民族资本 14.44% 6.31% 11.88%
14.54% 3.81% 10.71%
15.08% 10.54% 13.84%
A.官僚资本因甲午战争失败而衰退 B.民族资本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C.外国资本因特权而占据主导地位 D.重工业资本超过轻工业资本
【答案】B
【解析】官僚资本在1914~1920年间增长放缓并不意味着官僚资本的衰退,A项错误;D项中“重工业资本超过轻工业资本”与史实不符,排除;从各阶段资本占比 看,民族资本比外国资本所占比重放大,故C项错误;从表中数据变化来看,1894~1920年民族资本增长较稳定,并没有大幅下滑,故B项正确。
近年来学术界有观点认为,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临时约法》是以法国第三共和国宪法为蓝本制定的,而非传统意义上认为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临时约法》中下列条文, 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统治权”
B.“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C.“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
D.“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答案】C
【解析】解此题应抓住《临时约法》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共性,B项是共性,但不是最能说明的,而是“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故B项排除,C项正确;AD项说法错误。
太平天国政权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军政合一的政权机构;一度宣布废除私营商业,经营公营商业(后又恢复私营商业);实行“圣库制度”;设立诸匠营与“百工衙”,实行官营手工业制度。社会习俗上,废除买卖婚姻,规定“凡天下婚姻不论财”。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
A.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B.政权日益趋于封建化
C.贯彻了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 D.具有空想性与进步性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太平天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习俗上的一些措施,社会习俗上的措施具有进步性,但政治经济上的措施具有落后性与空想性,D项正确;题干的措施没有起到推动近代化的作用,没有涉及平均主义,军政合一的政权机构本身就是封建性的,排除ABC项。
18.1938 年,创办于武汉的救亡刊物《国民公论》中写道:“战争是个大熔炉,只有通过这个熔炉,一个民族才能打成坚强的不可分的一片。也只有通过这个熔炉,一个独立自由的国家才能在新的铸型上面建造起来。”据此可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
A.武汉成为民族救亡的大本营 B.中华民族救亡思潮正式开启
抗战强化了中华民族认同感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答案】C
【解析】关键信息:1938,一个民族才能打成坚强的不可分的一片。1938年,这是抗日战时期,强调民族不可分的一片,故C项正确;据史实可知,1938年,武汉沦陷了,A项排除;救亡思潮应在19世纪末就出现了,B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是在1937年9月,D项排除。
19.鸦片战争前,中国人习惯将中国以外的国家称为“夷狄”“藩国”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泰西”“西洋各国”“西洋”等词汇居于主导地位,以“强国”“列强”指称英、法、美、德、日等国家的现象增多。这一变化表明( )
A.民众对近代外交理念的认识日益强化 B.清朝政府放弃了传统的外交政策
C.国人对中国国际地位的认识趋于客观 D.崇洋媚外成为了国人的共同追求
【答案】C
【解析】题干反映国人从夷狄到强国的称谓变化的历史现象,这说明了国人对西方国家的认识发生了变化,趋于客观,但并不是意味着崇洋媚外和放弃了传统外交政策等,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20.就某次重要国际会议,一位英国记者作了这样的报道:“这篇发言最惊人之处就在于它没有闪电惊雷。周恩来用经过仔细挑选的措辞简明扼要说明了共产党中国对这次会议通情达理、心平气和的态度。他也回答了在他之前发表的演说中对共产党所做的许多直接、间接的攻击。”这位英国记者报道的会议( )
A.首次提出著名的“和平共处五原则” B.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
C.旨在和平解决朝鲜半岛和印度支那问题 D.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答案】B
【解析】关键信息:国际会议、“通情达理、心平气和的态度”、“对共产党所做的许我直接、间接的攻击”。根据关键信息中所述这一国际会议的特征,定位于万隆会议,故B项正确;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印两国之间,A项排除;和平解决朝鲜半岛和印度支那问题是在日内瓦会议,C项排除;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在联合国联大会议上,不符合材料所述特征,D项排除。
21.傅高义先生在《邓小平时代》中说,1979 年 1 月 1 日是中美正式建交日。就在同一天,邓小平在元旦讲话中申明了收复台湾的重要性;还是这一天,中国全国人大发表了著名的《告台湾同胞书》。《告台湾同胞书》( )
A.倡议两党之间进行对等谈判 B.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中国
C.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D.重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
【答案】B
【解析】考查识记能力,《告台湾同胞书》是从武力统一到和平统一的转变,B项正确。
22.有学者指出在杜鲁门主义出台后,“美国战后对外进行干涉的整个历史,进一步证明了这项原则。在每一个例子中,都是在反共这个广泛旗帜之下把干涉说成是有道理的,然后再加上几条根据战略和经济需要提出的更具体的理由。”该学者旨在强调( )
A.杜鲁门总统是美苏冷战的真正挑起者 B.杜鲁门主义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C.马歇尔计划本质上是杜鲁门主义的运用 D.杜鲁门主义成为推行美国霸权主义的借口
【答案】D
【解析】关键信息:杜鲁门主义、“都是在反共这个广泛旗帜之下把干涉说成是有道理的,然后再加上几条根据战略和经济需要提出的更具体的理由。”材料没有涉及马歇尔计划,C项排除;AB项说法正确,但不是材料学者的观点。题干学者强调美国打着反共的旗帜对外进行干涉,故D项正确。
23.自 2011 年叙利亚内战爆发后,美国制造了各种借口伺机对叙利亚施压,以期实现其政权更选。西方大国也以“保护的责任”自诩,干涉中东,使其陷入长期战火。这些现象说明( )
A.霸权主义是造成地区动荡的根源 B.叙利亚内战加剧了国际的紧张局势
C.西方干涉加剧了地区间的矛盾冲突 D.美国干涉开始导致地区力量失衡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美国等西方大国对叙利亚和中东的干涉加剧了当地的矛盾冲突,C项正确;A项根源一说无法说明;B项所述影响在材料中没有反映;D项“开始”说法无法体现。
24.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其著作《生活在后美国世界》中说:“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以下能用来佐证作者观点的史实是( )
A.世界多极化格局形成与发展 B.以美为首的盟国离心力加强
C.美国成为了唯一的超级大国 D.美苏共同主宰世界局面结束
【答案】B
【解析】关键信息: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苏联解体后,美国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但并没有建立单极世界,B项正确;A项形成一说是错误的;C项说法正确,但不能佐证;D项“共同主宰”说法与史实不符。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2 分。25 题 16 分,26 题 12 分,27 题 12 分,28 题 12 分,
请按题目要求作答。)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 分)
中国古代“选举”的本义是选贤任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具体指称对象发生了变化。
材料一 察举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也叫“选举”。汉代察举制度,严格地说是从文帝开始,他下诏要求各郡国“举贤良方正”,并且定下了“对策”(考试)和等第。武帝时“察举制”达到完备,各种规定相继推出。其后,各种科目不断充实,分为常科(岁科)与特科两大类。岁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特科又分为常见特科和一般特科。在上述科目中,其中又以“孝廉”一科为最重要。此外还有了统一的选才标准和考试办法。考试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被举者经考试后,由政府量才录用。随着考试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到隋唐以后更发展成“科举制度”,这一制度实行了 1300 年之久,成为中国重要的选官制度。
材料二 晚清以来,西方近代选举概念起初主要是通过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刊印的各种报刊、书籍,其中一些介绍西方人文风情、政治选举或者民主制度的资料逐渐被一些士大夫们整理引用,构成了《海国图志》等著作中的西方民主政治知识主要来源。随着西方选举概念的输入,“选举”逐渐脱离中文传统涵义,转变成与英文“elect”对应的概念。这一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语言问题,它蕴含深刻的文化喻义,与近代中西、中日间文化权势转移的大趋势相关联。
——摘自刘斌《近代“选举”概念的演化及其文化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选举制度的特点并阐述其作用。(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选举”概念发生变化的原因并分析其对中国 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8 分)
【答案】(1)特点:自下而上的推举人才(乡举里选),受儒家思想影响,制度完备。(4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
作用:选才标准和考试制度的贯彻实行,有利于选出真正的人才,使下层人士有进入国家管理层的可能;有利于巩固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对科举制度产生深远影响;察举制在后来逐渐成为地方世家大族控制选官的途径之一。(4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
(2)原因:近代欧美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在民族危机加深的形势下,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西方民主政治文化在中国的不断传播。(4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
影响: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有利于解放思想;推动了国人从制度方面向西方学习,有利于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4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察举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可知,汉代选管制是自下而上的推举人才的制度;根据材料“孝廉一科最为重要“可知,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根据材料“察学制达到完备,各种规定相继推出”可知,察举制是一个制度完备的选管制度;作用——根据材料“下诏要求各都国学贾良方正,并且定下了对策(考试)和等第”、“岁科有孝廉,茂才(秀才)班康(廉更)光禄四行”等信息可知,察举制的推行一定程度有利于选拔人才,自下而上的推举人才特点有利于使下层人士有进入国家管理层的可能;根据材料“其中又以李廉一科为最重要合所字知识可知,重视人们的孝康,有利于巩因信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根据材料“随着考试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到陷唐以后更发展成科举制度”可知,对科举制度产生深远影响同时察制也有局限性,以官举士的选言方式易被地方世家大族控制选官的途径。
(2)原因:根据材料“西方近代选学概念,逐渐被一些土大夫们整理引用”、“随着西方选学概念的输入”等信息可知,近代随着外国列强的入侵,西方思想逐渐在中国传播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西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也是近代中国选学概念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有识之土为了救亡图存而进行一系列探索的影响,影响,随着近代中国受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影响,“选概念逐斯变化有利于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推动中国选制度的转变,开拓中国人民的视野,促进西方新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同时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论在单个国家,还是在全世界,都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动荡的而又反复的过程。一开始表现为思想家的构想,而后,政治家借助群众的力量将其细化为若干改造现行政治生活的要求。这种要求起初可能是温和的、建设性的、改良性的,以后却可能变得激进。再者,胜者或暂时胜者一方将其形式化、法律化,固定为一种永久性的、历史性的进步。
——摘编自应克复《西方民主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围绕“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一: 论题:民主思想在民主制度实践中起了引领作用。 (2分)
阐述: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提出了天赋人权、人人平等、民主法治、三权分立、人民主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想,推动了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发生,并通过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原则作了集中表述和法律宣示,最终在法美两国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形成美国三权分立和法国共和制的民主政体。
小结:启蒙思想的引领在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0分)
示例二:论题:法律是民主制度的保障。 (2分)
阐述:英国在光荣革命后颁布《权利法案》,限制国王权力,保证议会权力,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民主政治体制。美国在独立战争制定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和中央权力的三权分立,确立了总统制共和制的美国民主政治体制。德国在统一后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二元制君主立宪政体的德国民主政治体制。法国1875年的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的法国民主政治体制。
小结:将民主制度法律化,是欧美国家在巩固民主制度中普遍采取的策略。 (10分)
示例三: 论题: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是一个长期和曲折的过程。(2分)
阐述:英国在1640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先是进行限制王权的议会斗争,后又进行反对王党叛乱的革命战争,于1649年建立共和国,经过克伦威尔的护国主独裁统治,1660年出现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直至1688年光荣革命资产阶级与新贵族才重新掌握政权,并通过1689年制定《权利法案》,才最终确立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民主政治体制。法国在1789年发生大革命,经过三次革命高潮,颁布了《人权宣言》,处死了国王,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后拿破仑上台,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颁布《民法典》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但出现波旁王朝的复辟和七月王朝的统治。1848年发生二月革命,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但很快出现了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君主制反动统治。资产阶级在1871年镇压巴黎公社革命后, 于1875年制定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才最终确立共和政体的法国民主政治体制。
小结:英国经过半个世纪、法国经过近百年时间的反复才确立民主政体。(10分)
【解析】抓住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共性,以世界近代史知识为范畴,拟立观点,言之有理即可,但并不是意味着什么观点都可以,观点要正确,史论相结合。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清代两湖地区人口、耕地及米价统计表(部分)
年份 人口数 (万人) 耕地数 (万顷) 耕地负荷数 (人/顷) 米价 (千文/石)
1753 1651.4 83.1 19.9 1.012
1784 3283.2 89.8 36.6 1.412
1820 4799.2 95.0 50.5 2.432
——(据《清代两湖农业地理》)
材料二 近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部分表现
19 世纪 60 年代,浙江地区:“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据《南浔志》卷 31
昔日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然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顺德县志》1853 年
依据材料一指出清代两湖地区物价的变动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动的原因(6 分)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农业经济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原因(6 分)
【答案】(1)趋势:呈上升趋势。(2分)原因:人口快速增加,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缩小;商品经济发展,从事工商业的人口增多;鸦片走私,白银大量外流。(4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
(2)变化: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农村商品经济日益发展;逐渐卷入西方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任答两点可得2分)
原因: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歩形成;列强侵略打开中国大门,中外贸易联系加强。(4分)
【解析】(1)趋势:依据表格数据的变化趋势可以归纳出1661-1724年呈下降趋势,1724-1820年呈上升趋势。原因:需要结合时代背景,从人口、耕地面积、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的流动等方面分析归纳。
(2)材料反映了19世纪五六十年代农业与市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的现象,这说明近代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商品经济的发展;其因则应从外因与内因两个角度去分析归纳。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与个体农民的成长相并行,许多手工业奴隶也成为独立的手工业者。农民和手工业者之间的交换活动“以粟易械器,以其械器易粟”的比以前更多。当时各国统治者所居住的都城,以及位于交通枢纽的货物集散之处, 都形成了繁荣程度不等的城市。在城市里,商品交换有固定的场所,叫“市”。市的四周有“市门”,设官管理。交易时间主要在上午,过午则渐散,至夕而罢。中国历史悠久的名产丝织品,在春秋战国时已先后见于波斯、希腊和印度的市场上。这是经西北民族(如匈奴)之手辗转贩运出去的。
——摘编自任继愈主编《中国古代商业》
材料二 两宋时期,在城市和交通枢纽地段,不论是通都大邑,还是集市小镇,多是商贩云集。如北宋开封城内不仅有繁华的商业街区,而且有专业交易场所,“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经营。据统计,北宋时,东南亚、南亚等地区与我国发生贸易的国家已有 50 多个。南宋时,与这些国家的商业交往更频繁。据陈正祥在《中国文化地理》一书中指出,从宋代的城市分布图看,南方的城市数量和城市规模都很明显地超过了北方。
——摘编自章开沅主编《中国经济史》
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发展成因。(6 分)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两宋时期商业领域出现的新 变化。(2 分)
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4 分)
【答案】(1)特点:农产品与手工业品的交易增多;商业活动主要集中在作为政治中心的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城市;交易地点、时间有限制;政府对市场加强管理;中国产品出现在国外市场。(任答2点得2分)
成因:铁农具的出现,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小农经济的形成;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4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
(2)新变化:城市商业繁荣;商业突破地点、时间的限制;政府对商业活动的控制有所松弛;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海外贸易较活跃。(任答2点得2分)
(3)主要因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国家政局的稳定;交通条件的改善;货币的发展;国家的政策。(4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
【解析】(1)据材料农民和手工业者之间的交换活动“以粟易械器,以其械器易粟的比以前更多”可知农产品与手工业品的交易增多;据材料“在城市里,商品交换有固定的场所叫市”可知,商业活动主要集中在作为政治中心的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城市;据材料“市的四周有市门,设官管理。交易时间主要在上午,过午则新,至タ而罢”可知,交易地点、时间有限制;政府对市场加强管理;据材料“中国历史悠久的名产丝织品,在春秋战国时已先后见于波斯、希腊和印度的市场上”可知,中国产品出现在国外市场。原因: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明,与个体农民的成长相并行”可知,小农经济产生发展;据材料“农民和手工业者之回的交換活动更多“可知,农手手エ业的发展与鉄翠牛明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有关;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商业手工业打破了商周时期工商食官局面。
(2)新变化:据材料一可知看秋战国时期交易地点、时间有限制,而两宋时明商业突破地点、时间的限制”;据材料一看秋战国时期政府对市场加强管理,而两宋时明政府对商业活动的控制有所松地;据材料ニ北宋时,东南亚、南亚等地区与我国发生贸易的国求已有50个,南宋时,与这些国家的商业交往更繁可知,两宋时期明海外贸易较活跃;结合所学可知,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商业繁荣。
(3)结合所学可知,影响商业发展的因可从国家的政策、政治的稳定与否、交通是否发限、以及和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有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
2019——2020 学年第一学期赣州市十五县(市)期中联考
高三历史试卷
命题人:全南中学 钟昌渭 审题人: 龙南中学 王 晶
考试时间:100 分钟 试卷总分:100 分
一、 选择题:(本题共 24小题,每小题 2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文献记载,禹死后,“启即天子位”,“益(人名)干启位,启杀之”,又有“有扈氏不服,启伐
之,大战于甘”。这说明( )
A.父子相传已成王位继承的定制 B.夏启通过战争手段获得了王位
C.当时中国政治制度发生了变革 D.大禹禅让于启引发了社会动荡
2.周朝存在周王赐诸候以姓的现象,对诸侯原名之姓加以申命,以示政治上承认,如鲁公伯禽出
于周族即赐为姬姓;宋公微子出于商族,即赐为子姓;齐太公为四岳之后,即赐为姜姓。由
此说明( )
A.异姓诸侯不愿意被改换姓氏 B.赐姓有助于推进家国一体化
C.周代对氏族社会习俗的继承 D.周王从此拉拢到了各诸侯国
3.《史记》载:“始皇帝五十一年而崩”,即秦始皇 51 岁就去世了。清代史学家钱大昕指出,秦始
皇没有活到 51岁,这里的“五”应该是“立”,但没有找到证据。而今,“在日本高山寺所藏
的抄本中,这个词就是‘立’,这样就找到版本的依据,再加上一些旁证的材料,我们就把这
个错误改了。”对此,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
A.史料本身是复杂的,必须加以甄别、考证 B.《史记》中存在史实错误,不能作为史料
C.没有版本依据,无法确定史实方面的正误 D.历史学科实际上是考证史料正误的一门学科
4.康熙曾发布“容教令”,认为西洋传教士“仰慕圣化”“劳绩甚多”“无违法之事”,其传教活动
“不必禁止”。康熙晚年要求传教士必须尊重中国人敬天、祭祖、祀孔的习俗,否则不得传教。
材料反映了( )
A.专制统治阻碍西学东渐 B.中西方文化对立难以调和
C.宗教政策服务于统治需要 D.传统文化倾向保守封闭
5.在雅典,一个案件就像是一部有三个角色的戏剧,这三个角色都是业余的,他们是提出诉讼的
公民、准备案件和主持法庭的法官以及听取案情并做出裁决的陪审员。”由此可知,古代雅典
( )
A.法庭审理案件灵活多变 B.依法判案得到有效的贯彻
C.司法程序完善而且严密 D.直接民主具有一定的局限
6.罗马法规定,当“某人通过建造或拆除某一部分的方式,改变了建筑物的原有结构有害于公共
利益时,新施工行为即被限制甚至遭到禁止”。这表明罗马法( )
A.保护关注弱势群体利益 B.维护罗马全体居民的合法权益
C.注重协调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 D.注重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7.1820 年,在美国国会讨论密苏里州加入联邦问题的时候,南北双方又发生了争吵。后来,南
北双方签订了一项协议:密苏里州作为蓄奴州加人合众国,但从马萨诸塞州划出一个缅因州,
作为自由州加入合众国。美国设立缅因州目的在于( )
A.消除大小州之间的矛盾与分歧 B.平衡南北双方在参议院的席位
C.确保北方在众议院的优势地位 D.维护三权分立的共和政治体制
8.二战时期,演讲出色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实施“敦刻尔克”大撤退的过程中,曾遭到英国上议
院的极力反对,但口吃的国王乔治六世坚定支持丘吉尔,只有这位国王出现,才能使整个国
家团结在一起。这反映了( )
A.国王与内阁在政治上共进退 B.君主立宪制削弱了君主权力
C.战时状态赋予国王行政大权 D.国王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9.巴黎公社做出规定,一切工作人员都实行全面选举制并可以随时撤换,把国家公职人员的薪金
减到“工人工资”水平。这些规定( )
A.意在调动工人参与革命的积极性 B.提高了民众的政治与经济地位
C.铲除了产生社会不公平的基础 D.有助于打碎一切国家暴力机器
10.对于《四月提纲》,普列汉诺夫说,如此这般的“转变”之后,建立起来的政府,要么是一个
在共产主义基础上革新了的“皇帝专制政府”,要么是个搞资本主义的“可笑政府”。材料表
明,普列汉诺夫( )
A.不满列宁擅自决策的专断行为 B.强调俄国资本主义力量的强大
C.认为社会主义革命条件不成熟 D.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决定
11.在宋代,客户是指无常产者,绝大多数是佃户。据统计,北宋初年客户约占总人口的 40%,
此后逐年下降,到宋神宗熙宁年间下降到 4%,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自耕农经济得到一定发展 B.土地所有权更迭频繁
C.地主对农民剥削有所减轻 D.南方经济实力的上升
12.下表为不同时期关于均田制下小农受田的相关记载。由此可知,从北魏到唐朝前期( )
时期 内容 出处
北魏
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 40 亩,妇人 20 亩,“所受之田率信
之”,再加桑田 20亩,一夫一妇可受田 140亩。
《魏书·食货
志》
2
隋朝
隋朝隋文帝“发使四出,均天下之田,其狭乡每丁才至二
十亩”。
《隋书·食货
志》
唐朝
太宗巡幸至灵口(陕西临潼),“ 村落逼侧(拥挤),问其受
田,丁三十亩”。
《册府元龟》
A.社会人口持续快速增长 B.生态恶化导致耕地锐减
C.封建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D.土地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13.19 世纪 70年代在美国减轻茶税后,安徽一个普通农家从国际茶叶贸易中获得了丰厚的现金
收入。但这个农家并没有趁机对家庭经济结构做全面调整,而是把经营的重心投向了就近的
土地开发和粮食生产,以缓解口粮不足问题。这一个案( )
A.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民已主动适应世界市场”的历史现象
B.印证了“世界市场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历史结论
C.支撑了“国际市场利好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解释
D.丰富了“晚清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复杂性”的历史认识
14.下面是民国时期我国华商棉纺业发展情况表。
时间 厂数 纱锭(单位:枚) 布机(单位:台)
民国四年 22 544010 2254
民国八年 29 659721 2650
民国十一年 64 1593034 7817
表中现象出现的最直接原因是( )
A.中国棉纺织品被卷入世界市场 B.国民政府采取了有效的经济措施
C.垄断中国市场的进口棉纺织品减少 D.辛亥革命推翻了晚清政府
15.阅读(1894—1920 年工矿企业和交通运输业资本平均年增长率表》,此阶段( )
1894—1914 1914—1920 1894—1920
外国在华资本 15.83% 4.50% 13.11%
本国资本
其中:官僚资本
民族资本
14.44% 6.31% 11.88%
14.54% 3.81% 10.71%
15.08% 10.54% 13.84%
A.官僚资本因甲午战争失败而衰退 B.民族资本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C.外国资本因特权而占据主导地位 D.重工业资本超过轻工业资本
16.近年来学术界有观点认为,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临时约法》是以法国第三共和国宪法为蓝
本制定的,而非传统意义上认为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临时约法》中下列条文, 最能佐
证这一观点的是( )
A.“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统治权权”
B.“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C.“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
D.“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17.太平天国政权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军政合一的政权机构;一度宣布废除私营商业,经营公营
商业(后又恢复私营商业);实行“圣库制度”;设立诸匠营与“百工衙”,实行官营手工业制
度。社会习俗上,废除买卖婚姻,规定“凡天下婚姻不论财”。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
A.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B.政权日益趋于封建化
C.贯彻了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 D.具有空想性与进步性
18.1938 年,创办于武汉的救亡刊物《国民公论》中写道:“战争是个大熔炉,只有通过这个熔
炉,一个民族才能打成坚强的不可分的一片。也只有通过这个熔炉,一个独立自由的国家才
能在新的铸型上面建造起来。”据此可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
A.武汉成为民族救亡的大本营 B.中华民族救亡思潮正式开启
C.抗战强化了中华民族认同感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9.鸦片战争前,中国人习惯将中国以外的国家称为“夷狄”“藩国”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泰
西”“西洋各国”“西洋”等词汇居于主导地位,以“强国”“列强”指称英、法、美、德、日
等国家的现象增多。这一变化表明( )
A.民众对近代外交理念的认识日益强化 B.清朝政府放弃了传统的外交政策
C.国人对中国国际地位的认识趋于客观 D.崇洋媚外成为了国人的共同追求
20.就某次重要国际会议,一位英国记者作了这样的报道:“这篇发言最惊人之处就在于它没有闪
电惊雷。周恩来用经过仔细挑选的措辞简明扼要说明了共产党中国对这次会议通情达理、心
平气和的态度。他也回答了在他之前发表的演说中对共产党所做的许多直接、间接的攻击。”
这位英国记者报道的会议( )
A.首次提出著名的“和平共处五原则” B.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
C.旨在和平解决朝鲜半岛和印度支那问题 D.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法席位
21.傅高义先生在《邓小平时代》中说,1979 年 1月 1日是中美正式建交日。就在同一天,邓小
平在元旦讲话中申明了收复台湾的重要性;还是这一天,中国全国人大发表了著名的《告台
湾同胞书》。《告台湾同胞书》( )
A.倡议两党之间进行对等谈判 B.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中国
C.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D.重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
3
22.有学者指出在杜鲁门主义出台后,“美国战后对外进行干涉的整个历史,进一步证明了这项原
则。在每一个例子中,都是在反共这个广泛旗帜之下把干涉说成是有道理的,然后再加上几
条根据战略和经济需要提出的更具体的理由。”该学者旨在强调( )
A.杜鲁门总统是美苏冷战的真正挑起者
B.杜鲁门主义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
C.马歇尔计划本质上是杜鲁门主义的运用
D.杜鲁门主义成为推行美国霸权主义的借口
23.自 2011 年叙利亚内战爆发后,美国制造了各种借口伺机对叙利亚施压,以期实现其政权更
选。四方大国也以“保护的责任”自诩,干涉中东,使其陷入长期战火。这些现象说明( )
A.霸权主义是造成地区动荡的根源 B.叙利亚内战加剧了国际的紧张局势
C.西方干涉加剧了地区间的矛盾冲突 D.美国干涉开始导致地区力量失衡
24.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其著作《生活在后美国世界》中说:“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
个灾难!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以下能用来佐证作
者观点的史实是( )
A.世界多极化格局形成与发展 B.以美为首的盟国离心力加强
C.美国成为了唯一的超级大国 D.美苏共同主宰世界局面结束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2 分。25 题 16 分,26 题 12 分,27 题 12 分,28 题 12 分,
请按题目要求作答。)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 分)
中国古代“选举”的本义是选贤任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具体指称对象发生了变化。
材料一 察举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也叫“选举”。汉代察举制度,严格地说
是从文帝开始,他下诏要求各郡国“举贤良方正”,并且定下了“对策”(考试)和
等第。武帝时“察举制”达到完备,各种规定相继推出。其后,各种科目不断充
实,分为常科(岁科)与特科两大类。岁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
禄四行;特科又分为常见特科和一般特科。在上述科目中,其中又以“孝廉”一
科为最重要。此外还有了统一的选才标准和考试办法。考试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
要环节。被举者经考试后,由政府量才录用。随着考试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到
隋唐以后更发展成“科举制度”,这一制度实行了 1300年之久,成为中国重要的
选官制度。
——王申《中国古代的察举制度》
材料二 晚清以来,西方近代选举概念起初主要是通过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刊印的
各种报刊、书籍,其中一些介绍西方人文风情、政治选举或者民主制度的资料逐
渐被一些士大夫们整理引用,构成了《海国图志》等著作中的西方民主政治知识
主要来源。随着西方选举概念的输入,“选举”逐渐脱离中文传统涵义,转变成与
英文“elect”对应的概念。这一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语言问题,它蕴含深刻的文化
喻义,与近代中西、中日间文化权势转移的大趋势相关联。
——摘自刘斌《近代“选举”概念的演化及其文化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选举制度的特点并阐述其作用。(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选举”概念发生变化的原因并分析其对中国社
会产生的积极影响。(8 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论在单个国家,还是在全世界,都经历了一
个长期的、动荡的而又反复的过程。一开始表现为思想家的构想,而后,政治家
借助群众的力量将其细化为若干改造现行政治生活的要求。这种要求起初可能是
温和的、建设性的、改良性的,以后却可能变得激进。再者,胜者或暂时胜者一
方将其形式化、法律化,固定为一种永久性的、历史性的进步。
——摘编自应克复《西方民主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围绕“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自行拟定一个具
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4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清代两湖地区人口、耕地及米价统计表(部分)
年份
人口数
(万人)
耕地数
(万顷)
耕地负荷数
(人/顷)
米价
(千文/石)
1753 1651.4 83.1 19.9 1.012
1784 3283.2 89.8 36.6 1.412
1820 4799.2 95.0 50.5 2.432
——(据《清代两湖农业地理》)
材料二 近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部分表现
19世纪 60年代,浙江地区:“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
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
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
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据《南浔
志》卷 31
昔日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然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
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顺德县
志》1853年
(1)依据材料一指出清代两湖地区物价的变动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动的原因(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农业经济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原因(6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与个体农民的成长相并行,许多手工业奴隶也成为独立的
手工业者。农民和手工业者之间的交换活动“以粟易械器,以其械器易粟”的比
以前更多。当时各国统治者所居住的都城,以及位于交通枢纽的货物集散之处,
都形成了繁荣程度不等的城市。在城市里,商品交换有固定的场所,叫“市”。市
的四周有“市门”,设官管理。交易时间主要在上午,过午则渐散,至夕而罢。中
国历史悠久的名产丝织品,在春秋战国时已先后见于波斯、希腊和印度的市场上。
这是经西北民族(如匈奴)之手辗转贩运出去的。
——摘编自任继愈主编《中国古代商业》
材料二 两宋时期,在城市和交通枢纽地段,不论是通都大邑,还是集市小镇,多
是商贩云集。如北宋开封城内不仅有繁华的商业街区,而且有专业交易场所,“诸
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经营。据统计,北宋时,东南亚、南亚等
地区与我国发生贸易的国家已有 50 多个。南宋时,与这些国家的商业交往更频
繁。据陈正祥在《中国文化地理》一书中指出,从宋代的城市分布图看,南方的
城市数量和城市规模都很明显地超过了北方。
——摘编自章开沅主编《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发展成因。
(6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两宋时期商业领域出现的新变
化。(2 分)
(3)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