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第1节 亚洲和欧洲(第三课时)
——————“亚洲和欧洲的地形”
1、 教学内容分析
本教学设计采用的教材是湘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下
册)》第一节亚洲和欧洲。本课“亚洲和欧洲的地形”是“亚洲和欧洲”的第三课时,是大洲自然地理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亚洲和欧洲”这一节的重点内容之一。本课主要学习亚洲的地形特征,并使学生掌握地形特征的分析方法,能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归纳出欧洲的地形特征。
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能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某一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征及相互关系”。本条“标准”将地形的学习归纳到“地形特征”和“地形与气候、河流的相互关系”两个方面,从知识的内在联系看,本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分析归纳地形特征”是后续学习“分析归纳地形与气候、河流相互关系”的知识基础。
本课的内容既是将上册所学的“世界的地形”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有利于学生从区域的角度加深对地形的认识;同时也为继续学习下面的地区和国家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策略。因此“亚洲和欧洲的地形”在《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地理》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作用。
2、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1.学生在上学期“世界的地形”的学习中,对亚洲一些著名的地形,如最高的大高原——青藏高原,最雄伟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已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认识,这些知识储备对顺利引入本节非常有利;
2.初中的学生思维方式还处在是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空间概念、读图能力相对较薄弱。因此教学中还是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景观图给学生以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教师指导阅读地图,学生指图、填图来培养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
三、设计思想
1.设计思路:
2.设计意图:
(1)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实施图文转化,通过读图、指图、填图等层层递进的学生活动,强化学生依据颜色对照高度表读出海拔和对地形单元的空间定位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图表归纳特征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展示统计图(柱状图、饼状图)等图表,引导学生学会看统计图并用图中事实数据印证地图的直观感受。通过地图与统计图表的图图转换,多角度多方面地挖掘学生的潜力,从而培养学生通过图表归纳地理特征的能力。
(3)培养学生归纳和迁移学法的能力。
“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教学设计强调在师生共同归纳出分析区域地形特征的方法的基础上,学生利用地图、图表、资料分析归纳出欧洲地形特征。通过学法的掌握,可以帮助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通过学法的迁移,可让学生通过学以致用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四、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亚洲壮丽的山川的景观图引入本课学习,既创设情境,也激发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指导学生读亚洲地形图找出亚洲主要地形单元,并通过学生指图、填图等层层深入的学生活动,掌握亚洲主要地形单元的名称和空间分布,既使学生养成看地图学地理的素养,也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
利用统计图(柱状图、饼状图),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归纳出亚洲地形特征,并用图中事实数据印证读地图的直观感受,既提高学生的信息提取和归纳能力,也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通过总结归纳分析亚洲地形特征的方法,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析区域地形特征的方法,并用此方法分析归纳欧洲的地形特征,既实现知识的迁移,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也使学生在学以致用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在结课中采取亚洲地形和欧洲地形的对比,既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也使学生懂得用对比分析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亚洲地形特征分析
2.难点:欧洲地形特征分析
六、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引入亚洲地形特征的学习
[教师活动]多媒体课件课件播放亚洲一些地形单元的景观图片
[学生活动]欣赏图片
[设计意图]多媒体情景导入,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增强感性认识,激发求知欲望。
(二)读图、指图、填图熟悉亚洲的主要地形单元
1.读图
[教师活动]多媒体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在读图册P5-6中,找出下列地形单元:
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西西
伯利亚平原、天山、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在地图册上,找亚洲的主要地形单元。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利用地图学习,掌握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学习方法。
学生带着任务学习,目标明确,效果较好。
2.指图
[教师活动]教师在《亚洲地形图》(挂图)上,指出上述的地形单元。
[学生活动](1)学生观察教师所指地形的位置,答出地形单元的名称。
(2)学生边指图,边说出地形单元的名称。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的学生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强化对上述地形单元的空间定位。
3.填图
[学生活动]在填图册上填出上述地形单元的名称。
[教师活动]液晶投影仪展示学生填图作业并评价
[设计意图]讲练结合,有利于巩固知识、吸收知识。
(三)读图归纳出亚洲的地形特征之一: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教师活动]多媒体课件展示下表:
地名 青藏高原 西西伯利亚平原 珠穆朗玛峰 死海
海拔(米)
[学生活动]读图,找出表格中出现地名的海拔
[教师活动]
(1)将学生回答的上述各地的海拔填入课件中。
地名 青藏高原 西西伯利亚平原 珠穆朗玛峰 死海
海拔(米) 5000 100 8844 -400
(2)引导学生计算出青藏高原与西西伯利亚平原,珠穆朗玛峰与死海的相对高度,并从中归纳亚洲地形的特征。
[学生活动]计算青藏高原与西西伯利亚平原,珠穆朗玛峰与死海的相对高度。
从而了解:亚洲地势高低悬殊,地面起伏大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地形图的能力和归纳地形特征的能力。
(四)读图分析出亚洲地形特征之二:高原山地为主,海拔高
[教师活动]
多媒体课件展示统计图:
1.书P6的“世界大洲陆地海拔高度比较”图
2.“亚洲不同海拔的陆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图
启发学生分析亚洲的地形特征。
[学生活动]读图分析,得出亚洲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的特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统计图的技能和分析地形特征的能力。
(五)指图归纳出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的特征。
[教师活动] 教师在《亚洲地形图》(挂图)上,复习亚洲高原、山地的分布。然后提问学生:依据地理方位说明亚洲的山地、高原主要分布在哪里?亚洲的地势有河特点?
[学生活动]学生读图回答:亚洲的山地、高原主要分布在中部,亚洲的地势具有中部高、四周低的特点。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将学生对亚洲地势特征的认识,建立在学生已掌握的地形分布的基础上。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六)归纳亚洲地形的三大特征,总结分析地形特征的方法。
[教师、学生共同活动]师生共同在归纳出亚洲地形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出分析区域的地形特征的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法的掌握,可以帮助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为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欧洲地形特点打好基础。
(七)学法迁移:欧洲地形特征的学习
[学生活动]运用分析亚洲地形特征的方法,先自主学习,后合作讨论完成书P6活动题。
[教师活动]在班级中巡视学生学习情况,组织学生汇报学习所得,并给予 评价。
[设计意图]即巩固了分析区域地形特征的方法,又让学生通过学以致用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八)小结
[教师、学生共同活动]
1. 学法小结:
我们可以在阅读地形图和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学会说明一个大洲地形的主要特征。地形特征主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海拔和相对高度;(2)主要地形类型;(3)地形分布;(4)地势起伏状况。
2. 知识小结:
亚洲 欧洲
平均海拔高度 950米,较高(仅次于南极洲) 340米,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大洲
相对高度 大,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小,地面起伏小
主要地形类型 高原、山地 平原
地形分布特点 高原山地分布在中部,平原分布在四周 山地主要分布在南北两侧,平原分布在中部。
地势起伏状况 中部高,四周低 中部低,南北高
[设计意图]巩固教学活动
(九)布置作业
1.完成填图册P3——4的第1题和第3题
2.预习书P7-11,并思考,亚洲和欧洲这样的地形分别会对亚洲和欧洲的对气候和河流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七、教学反思
一、注重运用地图和图表学习
1.地图一直被看作是地理学习的“第二语言”,不论在传统地理教学还是
现代地理教学中,都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地理区域的学习更离不开地图。
《课程标准》保持了地理教学的这一特点和优势,在认识区域的目标中,识图
能力的培养和具体区域知识的学习是结合在一起的,而且把要求学生学会在地
图上获取区域知识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上。其把相关的要求以行为目标的形式
作为“认识区域”的“标准”提出,包括“运用地图归纳出……”等具体的标
准。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
力。例如:指导学生在《亚洲地形图》上找出主要的地形单元,指导学生依据
颜色对照高度表读出海拔,并推出亚洲地形起伏大的特征和亚洲地势中部高、
四周低的特征。
2.图表,指的是除地图以外的其他图表,也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在
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图表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例如,通
过《世界大洲陆地海拔高度比较图》和《亚洲不同海拔的陆地面积占总面积的
比重图》,引导学生学会看统计图并用图中事实数据印证地图的直观感受。通过
地图与统计图表的图图转换,多角度多方面地挖掘学生的潜力,从而培养学生
通过图表归纳出亚洲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海拔高的特征。又如,通过列表
比较亚洲和欧洲的主要地形差异,使学生掌握对比分析这一区域地理的学法,
使区域特征更一目了然,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二、注重学法的迁移
由于本章既是对大洲知识的学习,又是对区域研究方法的学习。因此,在
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尤其注重学法的渗透和迁移。指导学生归纳出分析区域地形特征的方法,并帮助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迁移到欧洲地形的学习中。
学生在学以致用中,巩固了学法,并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点评:
新课程理念强调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的教学构思就是要对学生授之以“渔”,采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地理挂图相结合,有助于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力得到发展。
师生共同小结:
1. 知识小结
2. 学法小结
学生进行学法迁移,利用地图、图表、资料分析归纳出欧洲地形特征
师生共同归纳出分析区域地形特征的方法
教师引导下,学生分析归纳出亚洲地形特征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