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画意
一、课标解读:
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其中古诗是我国古代珍贵的文化瑰宝,从小学习诵读理解一定数量的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领悟能力和想象能力,也有利于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鉴赏审美能力。学生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具象图画的过程,往往就是一个对阅读内容回顾、加工的过程,完成了绘画作品,也就把自己在阅读中的收获表现了出来。本课中学生将“诗”与“画”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充分感受诗的同时,将诗意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帮助学生把诗理解得更具体、更生动,让学生初步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良好的诗文素养,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增强文化积淀。
二、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配画的方法,能用四季的色彩知识进行诗配画或画配诗。
2、通过观察、四人小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色彩表现能力和综合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探究四季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
进行诗配画或画配诗。
四、教学方法:
本课可以用“欣赏—体会—创作—评价”的教学策略。欣赏优秀诗配画作品,体会诗配画的方法,再进行创作。在创作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处理好诗配画的格式,比如诗词的书写格式、绘画的构图等。
五、教学过程:
(一)新授:
1、你是如何从范画的欣赏中看出它对应的古诗内容的?(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进行联想,构思配图。)你能用诗中的哪两句表达你此时看画的感受?(引导学生知道配画作品更容易帮助读者理解诗的意境。)
2.通过诗句,引导学生构思画面然后总结,让学生知道不仅可以给整首诗配画,还可选择最喜欢的一两句诗配画。
(二)赏析优秀诗配画作品
1、集中赏析国画《陶潜诗意图》所作的诗配画作品。
师:从画面中看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意境?
2、赏析小朋友的诗配画作品《寻隐者不遇》和《望天门山》通过与大师作品的比较,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诗配画作品并不难,引领他们敢于动笔作画尝试。
(三)教师引导学生
复习水墨知识,了解墨色的浓、淡、干、湿及破墨、破色技法,进一步学习现代国画大师泼彩技法。浓破淡,淡破浓教师讲解技法同时引导学生同步尝试破墨技法。
各种不同的古诗词的类型:写人,写景,叙事。
(四)学以致用,表现创作
1、学会了古诗配画的方法,该是小朋友们一显身手的时候了你准备给那一首诗配画(或画一幅什么样的画,配上哪句诗),选哪一句,画什么,用什么色彩?
2、一个学生来说说自己的创作思路。
3、教师进行部分示范,讲解表现方法。
4、出示作业提示,学生作画,师巡回指导,适时讲评。
(五)展示作品,交流批评
1、将自己的作品放入相应的展板里(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相互评价。
2、师进行总评。
(六)板书设计:诗情画意
1、整诗或主要句作画
2、抓关键字确定主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