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设计了两个活动“观察池塘”、“分析生态系统”。第一课时完成第一个活动。“观察池塘”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池塘生物的组成,分析池塘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画出食物链、食物网。在观察、记录、讨论等一系列探究活动的基础上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学习用类比的方法认识生态系统的构成。
二:学情分析
通过对前面两个单元“风格各异的建筑”和“奇妙的人体”的学习,学生对“系统”机构成层次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课将在此基础上,继续用类比的方法,引领学生学习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
三: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观察找出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动植物。
2.能通过类比说出生态系统的构成。
3.能正确分析出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员之间的关系。
4.能以合理形式正确记录观察结果。
5.能用恰当的形式描述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员之间的关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做到保护研究区域内的动物和植物。
2.能与其他同学积极、和谐地研究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科学研究生态系统的大体过程以及每个过程的作用。
2.能说出生态系统的构成。
四: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找出池塘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动植物,指出其食物关系,认识生态系统的构成。
五:教学难点:
分析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1、主动探究法:小学科学课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本课通过导入—观察—记录—分析—综合—应用这几个环节,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学习机会,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2、合作交流法:根据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究、集体交流研究成果,把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较好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六: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春天过去了,夏天到来了,夏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池塘也变得热闹起来了。我们先听着歌曲来欣赏几张池塘的图片。欣赏完池塘的美景,让我们进一步去探索池塘。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0课《小池塘 大世界》。看到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为什么说小池塘大世界呢?)让我们从观察池塘开始吧!(板书课题:《小池塘 大世界》)
(设计意图:通过音乐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并直接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研究池塘的兴趣。)
学习新课
活动一:观察池塘
1、仔细认真观察池塘,找出其中生长着哪些生物,分析这些生物生活所需要的条件,它们之间形成的食物关系。并完成表格。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2、交流小结:
观察到的生物有:鱼、虾、螃蟹、水草、荷花、鸭子、鹤,还有不易看见的浮游生物和细菌等
老师介绍浮游生物及水蚤。
离不开的外界条件:阳光、水、空气、土壤、温度等
(设计意图:学生了解生物生存离不开的外界条件即非生物因素。)
学生展示画出的食物链,教师把食物链组成食物网。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进一步认识池塘中生物之间的密切联系。)
师小结:鱼、虾吃浮游生物和水草,鸭子、鹤吃鱼、虾,荷花和水草等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细菌分解动植物的尸体和动物排出的粪便,供荷花、水草再利用。它们之间相互依存。
活动二:小组讨论
(1)引导学生讨论:
a.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如果池塘中缺少了某中生物(如水草),池塘中的其他生物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b.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如果外界条件发生了改变(如温度降到0℃以下),池塘环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生:没有了水草,一些吃草的鱼可能会饿死,鹤吃不到鱼就会飞走……
师总结:看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缺一不可。
生:冬天,气温很低,鱼虾会躲到冰层下面,一些候鸟野鸭、白鹤会飞到南方去,青蛙会冬眠。
师总结: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也会对这里生存的动植物造成影响。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内对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讨论,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对生态系统的认识。)
(2)归纳:通过刚才我们的假设我们发现了这池塘中的生物及非生物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我们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呢?
生: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密不可分
(3)定义生态系统:
像池塘这样,由水草、鱼、虾和各种细菌等生物及水、空气、阳光、温度、土壤等非生物共同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被称为生态系统。
活动三:阅读“科学在线”拓展延伸:
师述:生态系统其实也有自己的层次,就像前面我们学过的建筑结构一样,尽管复杂但都有一定的层次。比如一幢楼的层次,谁还记得是什么样的?人体的生态系统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方法分析池塘生态系统是怎样构成的。)
1、引导学生阅读50页科学在线
2、学生结合图片说一说池塘生态系统的构成。
七:课后作业:
欣赏生态系统图片。试着分析森林生态系统是怎样构成的?
(构成森林生态系统的个体、种群、群落、非生物环境是什么,它们怎样组成了森林生态系统。)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的概念,并且知道了它的最基本的单位是个体,又知道了生态系统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回归课题:为什么说小池塘大世界呢?
池塘虽小,但它却反应出一个大世界: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随堂小测:
1.生态系统是由( )和( )共同构成的一个( )的整体。像池塘一样由水草、鱼、虾和各种细菌等( )及水、空气、阳光、温度、土壤等( )共同构成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被称为( )。
2、生态系统的构成层次包括:( )→( )→( )→( )。
3、分析生态系统从两方面入手:( )、( )
八:板书设计
小池塘 大世界
相
生 生物 互
态 作
系 用
统 非生物 空气、阳光、土壤、水、温度 整
体
个体 → 种群 → 群落 → 生态系统
九、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了两个活动“观察池塘”、“分析生态系统”,需要两个课时完成。这是第一课时,其中“观察池塘”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池塘生物的组成,分析池塘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画出池塘生物间的食物链、食物网。在观察、记录、讨论等一系列探究活动的基础上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学习用类比的方法认识生态系统的构成。
这课属于“概念学习”的课型,本课的核心概念是“理解生态系统”。其实,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基础,对生态系统的组成已经有一些模模糊糊、比较粗糙的认识,基本上能说出在不同环境里,大致生活了哪些生物,它们可能有哪些食物关系,周围的环境对这些生物的生存有哪些影响,只不过这些认识是零散的、破碎的。因此,老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任务,主要就是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手段,帮助学生构建“生态系统”这一科学概念。
根据对教材和学生学情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通过导入——观察——记录——分析——综合——应用这几个环节,使学生对于生态系统的构成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这节课下来,我感到总体上完成了教学目标。
但是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还是存在不足。例如:“生物个体”、“生物种群”、“生物群落”等,学生以前是没接触过、没学过的,在这课中出现,还要学生分析它们的关系,学生的认知上存在着难度,我在教学中对这一部分的把握有些简单,只是让学生阅读科学在线后完成池塘生态系统层次的构成分析,一部分学生没有很好的完成。我想如果先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生物种群,什么是生物群落,再让学生分析池塘生态系统的层次构成,效果应该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