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模拟测试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下图为塔里木盆地图,在盆地的四周是由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冲积而成的冲积扇,绿洲就在冲积扇的中下部。这些地区人口集中,农牧业较为发达,交通便捷。据此完成1~3题。
1.塔里木盆地的城镇主要分布在( )
A.山间低地 B.山前冲积扇
C.盆地中部 D.山谷地带
2.塔里木盆地交通线从整体看呈( )
A.网状分布 B.“之”字形分布
C.线状分布 D.环状分布
3.影响塔里木盆地城镇和交通线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水源 D.土壤
如图为某地理兴趣小组为进行野外考察而绘制的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4~5题。
4.在考察前,地理兴趣小组组长准备在W、X、Y、Z四处中选择一处安排露营,最不适合的地点是( )
A.W处 B.X处
C.Y处 D.Z处
5.该地区拟规划建设一条铁路,该小组成员设计了一选线方案。绘制在该地形图上,该铁路线甲、乙、丙、丁四段中最合理的是( )
A.甲段 B.乙段
C.丙段 D.丁段
多年冻土是长期在0 ℃或0 ℃以下冻结并含有冰的土石层。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多年冻土南界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第6题。
6.与现今相比,该区域17~18世纪处于( )
A.冰期 B.间冰期
C.温暖期 D.寒冷期
读全球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示意图,完成7~8题。
7.图示时期全球气候变化状况的基本特点是( )
A.全球气温逐渐升高 B.降水量呈增加趋势
C.冷暖干湿交替变化 D.气候变化周期稳定
8.图示①②③④所处时期,地球上冰川面积可能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读五大湖区冰原覆盖范围变化示意图,完成9~10题。
9.图示区域,该时段的气候特点是( )
A.气候趋向干燥 B.干湿交替变化
C.变暖速度趋缓 D.比近现代寒冷
10.近现代,图示区域主要自然带是( )
A.温带草原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是指流域或区域用水量占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比重。国际上一般认为,一条河流的合理开发限度为40%。而当开发利用率超过40%时,即表明严重缺水,可能制约经济发展,并引发社会和环境问题。据此回答11~12题。
世界平均 中国平均 河西走廊 塔里木河 准噶尔盆地 海河流域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 30% 20% 92% 79% 80% 95%
11.下列关于我国水资源开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于世界平均值
B.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是准噶尔盆地
C.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利用率
D.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根本措施是调水
12.现阶段,河西走廊水资源利用的措施中较合理的是( )
A.农业全都实现计算机控制的滴灌方式
B.上、中、下游合理分配利用水资源
C.修建水库,储存夏季降水
D.大水漫灌,提高农业灌溉面积
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辽东湾(见图)是我国水温最低,冰情最严重、海冰资源分布最多的海区,但该海区的海冰目前仍未被大规模开发。据此完成13~15题。
13.辽宁湾海面冬季易结冰的主要原因有( )
①纬度较高,获得光热少 ②多河流注入,海水盐度低 ③海湾较封闭,水体流动性好 ④受寒潮影响,降温明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4.海湾封冻会导致( )
A.上空空气湿度增加 B.区域内降雪量增加
C.冰面风力显著减弱 D.冰下海水盐度升高
15.目前,世界范围内通过海水大规模制取淡水成本较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海水结冰时间短 B.海冰资源较少
C.开采海冰难度大 D.海水污染严重
我国河流众多,其中长江流域洪涝灾害频繁。治理洪涝灾害是该流域综合治理的主要任务。读长江流域1949年以来发生洪涝灾害的次数图,完成16~17题。
16.图中洪涝灾害次数最多的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洪涝灾害更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量大 B.支流众多
C.地势低平 D.湖泊萎缩严重
17.防御长江洪涝灾害的措施中,作用最显著的是( )
A.疏浚长江干支流河道
B.修建水利枢纽工程
C.建设长江中上游防护林
D.加固中下游地区的堤坝
洪水灾害往往在短时间内造成巨大损失。据此完成18~19题。
18.下列不属于洪水形成原因的是( )
A.冰雪融化 B.冰凌堵塞河道
C.人为因素导致垮坝 D.严寒的天气
19.下列人类活动会诱发或加剧洪灾的有( )
①建筑物占据河道 ②流域内植被受到破坏 ③大规模退田还湖 ④上游山区大量陡坡开荒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下图示意1949~1959年日本(北海道除外)各个月份出现崩塌灾害的百分率。据此完成第20题。
20.影响图中各月崩塌百分率高低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地质
C.降水 D.气温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21.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随着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多,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影响也越来越关心,据专家分析和预测:我国北方增温在过去50年更为明显;近50年西部降水增加,东部频繁出现南涝北旱;我国平均年降水量可能比20世纪略有增加;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变化将更明显;农作物受旱面积和粮食产量波动将加大。如图为我国近30年变化图。
(1)图中反映出我国近30年来,气温变化呈现出什么规律?
(2)目前我国气温变化在地域上有什么差异?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可能是什么纬度地区?
(3)气候变暖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可能带来的影响有哪些?(至少列举3点)
(4)全球气温升高与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增加有关。可采用哪些措施以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22.读图和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我国气象部门规定,日降水量为50~100 mm称为暴雨,100~250 mm称为大暴雨,大于250 mm称为特大暴雨。如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mm)分布图。
(1)说出图示地区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
(2)分析我国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成为洪水重灾区的原因。
参考答案与解析
1.B 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降水稀少,城镇主要分布在水资源丰富的山前冲积扇。
2.D 塔里木盆地的城镇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交通线也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从整体看呈环状分布。
3.C 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降水稀少,山前冲积扇水源充足,影响着城镇和交通线的分布。
4.D 由图中等高线可知,Z处位于山谷,易受山洪、泥石流灾害的威胁,且Z处地势较低,易受河水上涨的威胁,最不适宜露营。
5.A 甲段铁路线经过附近的聚落边缘,可缓解聚落交通压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乙段铁路线绕了一段弯路,但没有联系更多的居民点,且跨越河流,建设成本高;丙段铁路线从聚落中部穿过,容易带来噪声污染,且不利于聚落交通的合理规划;根据等高线分布可知,丁段铁路线经过多条等高线,坡度较大,增加了铁路建设的难度和成本。
6.D 读图可知,17~18世纪的多年冻土南界和现今的多年冻土南界相比更靠南,说明现今更温暖,17~18世纪处于寒冷期。
7.C 从图中可以看出,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冷暖干湿交替变化,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8.B 读图可知,①②两时期全球气温较③④低,气候寒冷,冰川不易融化,因此冰川面积较大;①②两时期气温相差较小,但②时期降水较①多,因此冰川面积较①大。
9.D 在图示时间段,五大湖区域有冰原覆盖,说明温度较低,当时的气候特点比近现代寒冷。
10.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大湖区域的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11.C 表中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于世界平均值;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是海河流域;要解决水资源问题,就要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调水只能缓解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问题。
12.B 农业全部都实现计算机控制的滴灌方式不现实;该地水库主要是拦截上游冰雪融水,大水漫灌会导致土壤次生盐碱化和水资源浪费;河西走廊水资源利用要上、中、下游合理分配利用水资源。
13.D 辽东湾海面为我国纬度最高的海域,冬季太阳高度角小,获得的光照少,海域气温低,易结冰,①说法正确;据图可知,有多条河流注入辽东湾,海水盐度低,有利于结冰,②说法正确;图示海湾较封闭,水体流动性差,有利于海面结冰,③说法错误;辽东湾较封闭,遇寒潮时气温骤降,容易结冰。综上分析,本题选择D选项。
14.D 本题考查海湾封冻的影响。海湾封冻会导致海水蒸发减弱,上空空气湿度减小,区域内降雪量减少,A、B选项错误;海湾封冻后,冰面较光滑,冰面摩擦力较弱,风力显著增强,C选项错误;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海湾封冻会析出大量盐分,促使冰下海水盐度升高,D选项正确。
15.C 纬度较高地区,海水结冰时间长,海冰资源丰富,但受交通、技术、储存等条件限制,海冰开采难度大,故世界范围内通过海水大规模制取淡水成本较高,A、B选项错误,C选项正确;海水污染严重的现象只存在于世界局部海域,不是海水淡化成本高的主要原因,D选项错误。
16.D 由图可知,洞庭湖平原洪涝灾害次数最多。洞庭湖地区因为泥沙淤积、围湖造田,湖泊萎缩严重,对河流径流的调蓄能力下降,导致洪涝灾害多发。
17.B 四个选项表示的措施均能减轻洪涝灾害,但修建水利枢纽工程(如三峡工程)可以在河流汛期时蓄积洪水,明显减轻下游地区的洪水压力,大大提高防洪能力。
18.D 洪水可能是由暴雨、冰雪融化引发特大地表径流溢出河道形成,也可能是冰凌堵塞河道、人为导致垮坝形成。严寒的天气与洪水的关系不大。
19.D 破坏植被、陡坡开荒、占据河道都会加剧洪灾。
20.C 地形、地质在一年的各个月份没有变化,故A、B项错误;降水使地表水渗入坡体,软化岩土层及其中软弱面,产生孔隙水压力等从而诱发崩塌,日本为季风气候,读图可知,崩塌百分率高的月份为降水多的月份,故C项正确。气温与崩塌关系不大,D项错误。
21.解析 第(1)题,从我国近30年平均气温变化图和冬季平均气温变化图可直接读出。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北方增温更明显,进而推测世界增温的纬度变化。第(3)题,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其影响可从对土地、陆地污水排放、港口等方面分析回答。第(4)题,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主要是人们燃烧化石燃料造成的,因此可从改善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节约能源等方面分析。
答案 (1)近30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大致呈上升趋势,冬季气温上升尤为明显。
(2)我国北方增温比南方更为明显。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是中高纬度地区。
(3)海水入侵,淹没土地;风暴潮加剧,海岸侵蚀加强;陆地污水排放受阻;土地盐碱化;港口、航道功能受影响等。
(4)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增加清洁能源(水能、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消费比重;淘汰落后设备,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改进工艺流程,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使用能源。
22.解析 第(1)题,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的分布实际上也是我国降水量空间分布差异的一种体现,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夏季风的影响越来越弱,东南沿海夏秋季节多热带气旋(台风),所以该地区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第(2)题,我国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成为洪水重灾区的原因,可从降水、地形地势、植被状况、人类活动等方面综合考虑。
答案 (1)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夏季风的影响越来越弱;东南沿海夏秋季节多热带气旋(台风)。
(2)降水量大且集中,多暴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不合理的围湖造田、建垸;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河湖水库阻塞;在下游低洼地过度开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