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与合》说课与反思
一、说教材
《分与合》是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1-22页的内容。
本节课内容教学前,小朋友已能理解10以内数的具体含义,掌握 1-5各数的读写法,知道左右、前后、上下等位置的正确表达,能正确判断大小、多少,这都为本课的教学作了铺垫。而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让孩子们通过把几个物体分为两部分,或把两部分合起来的过程,使他们体会分与合的思想,为以后学习加减法孕伏铺路。
基于上述认识,结合孩子们的年龄特征,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在通过把物体分成两部分的活动中,探索并掌握5的分与合,进一步加深对2-5各数的理解。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认识数的分与合的过程,体会分与合的思想,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逐步发展合作学习的意识,对分与合的联系有初步体会,初步形成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使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 5以内数的组成。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体会分与合的思想,能有顺序地说出 5以内数的组成。
下面为了讲清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使孩子们能达到本节课预设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一谈。
二、说教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如下操作:
教学方法:
1、注重直观演示、操作,探索简单的规律,发掘学生的潜能。
教学中我借助实物辅助教具,为小朋友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孩子们在眼看、手动、脑想、口说中沟通多种感官的信息,在合作探索中抽象知识,体会分与合的思想。
2、观察、发现法:在“探究新知”的环节,我主要是让孩子们通过上台演示操作,自己动手和同桌合作操作的方法,让他们自己观察发现出有次序有条理的分法,自己发现分与合的联系,从而掌握一些自己整理知识的方法。
三、说学法
一年级的小朋友,他们入学还不足一个月,现在的学习完全以无意注意为主,贪玩,好动,表现欲望强,是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典型特征。因此,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让孩子们广泛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一定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欲望,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同是《新课标》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观察比较以及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己有,并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因此,这节课我主要采取观察比较、同桌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践操作,合作交流,通过闯关游戏,在孩子们眼看、手动、耳听、心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有序思考意识。
四、说教学程序
《新课标》明确规定,“数学教学”从“以获得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以关注人的发展为首要目标”。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我特地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
一 、游戏复习引入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好表现的心理,这样孩子们的表现愿望马上高涨,情绪立刻就投入到学习的氛围当中来。
二、探究新知
1.教学5的组成
出示课件
师:小猴请我们帮什么忙呢?
问题:把5个桃子放到两个筐里,怎样放?
操作:请同学们帮小猴摆一摆,看看会有几种情况。(叫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师:看一看我们分的怎么样?(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板书5的分成与合成
设计意图:孩子们生性就是乐于助人的,能给小猴帮助,他们非常开心,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游戏闯关
师:小猴子为了谢谢你们,要带大家到智慧乐园玩闯关游戏,你们愿意吗?
(1) 出示第一关:涂一涂 填一填
操作:请大家用学具涂一涂,看看有几种涂法。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
看一看与我们涂的怎么样?(展示学生的涂法)
(2)出示第二关:猜一猜
学生猜一猜另一只手有几个。
(3)出示第三关:动动脑
5只小鸟飞到两个笼子里,每个笼子能飞进同样多的鸟吗?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出示课件,小猴:谢谢你们,小朋友们,再见!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既可以考查学生关于5的分法是否掌握,又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合作,快乐的学习。每个孩子都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亲身感知,巩固数的分与合,培养孩子们通过动手操作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通过迁移类推培养他们的有序思维能力,培养他们与人合作的的意识,提高与人交流的本领。
三、本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整理一节课的收获,加深记忆。
五、课后的思考
反思流程设计:在上课一开始,我就成功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做到了。接下来“帮助小猴分桃子”,围绕教学内容创设的情景,充分运用这些情景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学习“5的分成”,孩子们也学得很好。数的分与合的教学,渗透了加、减法的意义,为了使学生不死记硬背数的分与合,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培养迁移能力,安排了“5的分与合”的闯关游戏,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每一关都积极表现。就教学效果而言,这节课从总体上把握过关了,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