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开启生物科学之门
本章概述
练习测量是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内容主要是利用基本工具和仪器进行测量,让学生掌握一些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一些科学方法的教育和启迪。所以本节内容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实验技能,另外应让学生理解“误差”与测量时出现“错误”的不同。
第三节 练习测量
导学目标
情境导入
我们在研究生物时,常常需要测量它们的面积、体积等,而生物本身又具有形状不规则的特点,因而需要特殊的测量方法。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测量方法中的奥秘。
●学习目标
知识性目标 举例说出测量不规则物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的方法。
技能性目标??尝试测量的基本方法。
情感性目标??认同“误差”的存在,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难点
测量不规则物体的方法及测量时的一些注意事项
★自学导航
一、填空题
1.一个量筒中存有30mL的水,放进一个山楂后,量筒中水的读数为35mL,则该山楂的体积为___cm3。
2.如下图,现要测出该叶片的周长,需用到的物品有___和____。先用____围绕叶片一周,再用____测出其长度,即是该叶片的周长.若要测算该叶片的面积,可以将叶片放在_____上,沿叶片边缘______。然后,通过计算_____的面积而得出叶片的面积。对于不满一格的可采用______的方法.
3.测量人体体温的部位有_____、_____和______三处。正常人同时测量这三处的温度,____处值最高,______处值最低。
答案:
1.5
2.线 刻度尺 线 刻度尺 一张画有均匀方格的纸 画线 方格 四舍五人
3.口腔 腋窝 直肠 直肠 腋窝[
二、思考题
1.说一说为了减少误差,应该怎么办?
答案:采取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少误差
2. 如何测量一株小草的体积?
答案:拿个石头,用细铁丝栓上,然后先把石头和铁丝放到水里,记录下水的刻度,然后再栓上草,一起放到水里。再记录下水的刻度。两者相减就行了还是利用了水来测量,不过就是想个办法使草沉到水里而已
3.如图3有一透明玻璃瓶,在只有一把刻度尺和水的情况下,请你测量出玻璃瓶的容积(玻璃瓶壁较薄,容积近似于体积)。写出测量方法。
教材详解
课堂小结
1. 量筒的使用方法
使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应把量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使眼的视线和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在同一水平面上,读取和凹面相切的刻度即可。不可用手举起量筒看刻度。量取指定体积的液体时,应先倒入接近所需体积的液体,然后改用胶头滴管滴加。
2. 使用量筒时的注意事项
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是一种粗略的计量法,所以在使用中必须选用合适的规格,不要用大量筒计量小体积,也不要用小量筒多次量取大体积的液体,否则都会引起较大的误差。量筒是厚壁容器,绝不能用来加热或量取热的液体,也不能在其中溶解物质、稀释和混合液体,更不能用做反应容器。
3. 使用温度计时注意事项
要把下端玻璃泡完全浸没于水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
读数时不能取出来
视线水平读数
小结:科学的测量方法
在描述生物的形状时,往往需要用一些数据来表示,这就要求对生物体进行测量。生物体的形状多数是不规则的,测量时可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测量时由于测量工具和测量人的不同,误差是难以避免的。可以采取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等方法,尽可能地减少误差。
★典题剖析
例1 如图2,某同学在用量筒量水的体积时,液面为中间低四周高的凹形。液面最低刻度为32ml,和量筒壁接触刻度为33ml。那么水的体积应为 ( )
A.32ml B.33ml C.32.5ml D.32.67ml
答案:A
例2 用直尺和线测量叶的周长时,某同学连续测量3次,数值分别为12cm、11.6cm、12.2cm,这位同学的记录应为 ( )
A.12.1cm B.11.93cm C.12.2cm D.12.07cm
答案:B
例3 用体温计测量一个人的体温,分别测得口腔温度为37℃ ,腋下温度为36.7℃,用肛肠温度计测得此人直肠温度为37.4℃。此人最准确的体温应是 ( )
A.37℃ B.36.7℃ C.37.4℃ D.37.03℃
答案:C
例4 测量同一个苹果体积时,两个同学测出的结果有很小的差异,则( )
A.这是正常的 B.肯定有一个同学测量有错误
答案:A
例5 测量只有实验室和科学研究中使用,这种说法( )
A.对 B.错
答案:B
课堂活动探究
实验一、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如何利用细线和刻度尺来测量课本P9叶片的周长。
实验二、按照技能卡提供的方法,利用方格纸,测算一个叶片的面积
实验三、利用量筒和水,测量一粒葡萄的体积(如下图)。
实验四、利用水银温度计测量烧杯中的热水的温度,观察温度计在水中显示的温度以及从水中拿出来后的温度。想一想,怎样操作才能正确地测出水温。
拓展延伸
“曹冲称象”的启示
说起“曹冲称象”这个故事,你一定不会陌生。对于一头体大身重的大象,许多大人都想不出称量体重的好办法,而7岁的曹冲却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方法:把大象赶到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在船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后,称一称船上石头的重量。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