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北宋的政治 课件(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北宋的政治 课件(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1-12 20:53: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学习目标导航1、了解北宋建立
2、掌握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3、识记重文轻武的政策(一)、北宋的建立时间:
事件:
建立者:
都城:960年赵匡胤(宋太祖)东京(汴梁)一、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不流血而创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 959年,周世宗柴荣崩,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等掌握了军权。
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联合北汉南下攻周,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随后,周恭帝禅位。?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
史称“北宋”(二)、北宋的统一方针: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影响:
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一了南方和中原地区宋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兵戈不息,苍生涂地,其故如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如何?”赵普说: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也,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赵普向宋太祖提出了什么建议?(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目的:
具体措施:
消除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加强中央集权③实行更戍法。经常调换将领,定期换防,隔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得兵不识将,将不专兵。①解除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②设枢密院。控制了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加强中央集权——军事上影响:禁军是国家的正规军,其余都是地方军,战斗力远逊于禁军。宋初军队约三十万人,其中禁军二十万人,京师屯兵十万,外地屯兵十万。这样,外地驻军一旦出现反叛,中央政府有足够的兵力进行镇压。达到了“强干弱枝”“内外相制”的目的。利: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对军队的控制,有效的镇压地方上的反抗。
弊:边防空虚,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导致北宋在民族战争中屡败。(积弱)内重外轻加强中央集权——政治上(中央)措施:1.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2.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
3.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①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宰相行政权;②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宰相军权;③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宰相财政权)
效果:积极:削弱相权,加强了皇权;
消极:造成机构的臃肿。
目的:防止宰相权力过大,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政治上(地方)措施:①派文臣担任各地长官;
②地方知州三年一换;
③各州府设置通判,分割知州的权力;
④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中央掌握大部分税收;
⑤设转运使,将地方财赋运归中央。
目的:加强对地方上的控制效果:积极: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造成机构的臃肿。《宋志·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 ,与守臣(知州、知府等)通签书施行”。
说说通判的职权和作用。职权:分割知州的权利;
作用: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材料研读 材料一:“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材料二:“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研读 当时的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这和北宋的什么样的政策有关?
为什么实行这样的政策?
它的表现和影响是什么?二、重文轻武的政策“重文轻武”目的:
措施:
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①宋太宗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形成文臣统兵的格局(重文轻武的政策)
②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③文官主持军务,武将受到牵制影响: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使军队战斗力下降1.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度
2.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进士地位提高 (措施)
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影响)影响:
重文轻武的政策积极影响:
①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②杜绝武将专权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③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消极影响:
①军队战斗力下降;
②政府行政效率下降;
③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形成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三冗二积)的局面)北宋政治有何特点?宋太祖实施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作用利:加强了中央集权,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弊:1.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
2.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
3.地方上的财政困难。
课堂小结1.河南省开封市附近有一个著名景点——“陈桥驿兵变遗址”。假若让你写一篇关于此景点的导游词,你最应该阅读下列哪一人物的传记(   )              
A.寇准 B.赵匡胤 C.岳飞 D.赵构B2.下图的连环画讲述的是宋朝的一位皇帝用这种办法解除了一些大将和节度使的权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他是(   )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高宗A当堂训练:3.“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元戎不知将校之能否,将校不识三军之勇怯,各不相管辖”,此类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   )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D4.下图反映了北宋哪一方面的政治改革措施(   )
A.削弱相权 B.加强中央集权
C.改革科举制度 D.重文轻武的政策B5.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任,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到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员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 B.皇权进一步加强
C.丞相权力不断削弱 D.民主政治逐渐完善B6.宋太祖去世前立遗嘱说:“你们子孙相传,绝对不能杀一个读书人。”他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   )
A.宋代吸取前代教训,重文轻武  B.宋太祖重视教育
C.文人忠君思想浓厚  D.宋太祖出身文人A7.宋初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这些受提拔的人主要来源于(   )
A.开国功臣 B.皇亲国戚 C.科举考试 D.地方推荐C8.下列对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影响的表述,不确切的是(   )
A.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B.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C.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D.宋朝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D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赵匡胤称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材料二 能力提升:材料三 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
——魏泰《东轩笔录》
(1)从材料一中找出赵普建议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和措施的语句。原因: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措施: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2)识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是怎样发展科举制的。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重文轻武的国策。(3)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三中的现象与宋朝实行的哪一国策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