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9 雨的形成冀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9 雨的形成冀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11-13 09:41: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雨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本课是冀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雨的形成》一课活动一《小水珠从哪里来》的内容。在教材的31页——32页。
教材分析:
本活动主要是学生在对物体表面出现的小水珠有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针对小水珠形成的原因提出自己的问题,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出现小水珠?并进行猜测、设计对比实验的方案、观察实验、分析、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过程,明确小水珠形成的原因,揭示凝结的概念。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通过观察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2、能对生活中出现的水珠的现象的原因进行假设。
3、能设计模拟、对比试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什么叫作凝结。
2、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出水珠的现象
情感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
2、愿意与小组同学合作设计实验,并验证猜想。
教学重点:知道小水珠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设计小水珠从哪里来的实验方案
教学准备:烧杯、酒精灯、温水、玻璃片、火柴、玻璃杯等。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法、谈话法、讲解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 情景教学法。 观察法、尝试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今天我们下复习一下上节课学的内容,水的三种状态。出示课件。今天我们来探究新的内容。
2.我为难大家一下,哪个孩子能看着图片给我们预报一下天气?
3那么老师又加大难度了,谁再来猜猜老师的谜语?
今天我们来研究有关雨是怎样形成的。出示课题{雨的形成}
二.走进生活,感知新知。提出假设,解释现象。
1.在出示图片让学生说说图片上的想象。想一想这些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又是怎样形成的?
2.观看视频了解,小水珠的来历。
3.利用动手动脑环节出示图片,读内容说想法。
然后提出问题,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的现象,你知道这些神奇的小水滴是怎么来的吗? 先让同学猜想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然后,再猜想小水珠在什么情况下形成的?在老师的引导下,让他们的猜想由随意性趋向科学性。 在这儿教师不急于告诉同学猜想结果是否正确,而是引导同学用实验验证他们的猜想结果。
三.实践验证,得出结论。
1.学生利用动手做一做“活动一”的实验来探究论证自己的假设。
(出示幻灯片注明实验方法,学生分组实验,强调使用酒精灯时注意安全)。
设计这一环节学生运用前面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操作的能力及经验,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发挥,加强合作意识,培养学习兴趣与创造性思维。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适时的参与到活动中去。加以引导、指导、提示。
2.学生说出对比
最后实验完成后,小组派代表汇报实验结果、交流,教师加以总结,得出凝结的概念。
3.再看视频小水珠的来历。对消水珠的来历加深理解。
3.总结(出示幻灯片) 板书:
雨的形成
水蒸气 —— 遇冷 —— 小水珠(凝结)
四.拓展升华
1.生活中还有哪些凝结现象呢?
锅里烧开水后,锅盖上会出现许多小水珠。
夏天从冰箱里拿出的啤酒瓶,过一会儿,瓶壁上会出现许多小水珠。
冬天家里做饭的时候,玻璃上会出现许多小水珠。
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屋外走到屋内,镜片上会有小水珠。
地膜、蔬菜大棚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塑料膜会形成小水珠
我们洗澡的时候,浴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凉的镜子,就会形成小水珠。
2.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