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第二节 地质灾害 教案
【课程标准】解释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成因与危害,并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
综合思维:运用资料,说明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
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运用图表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自然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培养学生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正确对待地质灾害地发生,树立预防为主、监测预报的思想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御。
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教学难点:
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新闻直播间》视频导入(点击图片播放),关于2019年10月28日甘肃发生5.7级地震的视频,让学生在观看的时候了解此次地震给甘肃夏河县人民带来的灾害,并且思考还有哪些地质灾害,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影响?
新课讲授
1.地震灾害
(1)概念
a. 学生通过课本复述定义。教师突出关键词,以便更好理解定义。
b. 地震结构的讲解,通过“地震结构示意图”讲解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等震线。并分析它们间的联系,震源浅、震源深度浅、震中距小,破坏性巨大。
c. 震级和烈度
[活动探究] 读“5.12汶川大地震烈度分布”图,分析汶川地震烈度大的原因?
从震级、地质结构、建筑物三方面思考。
(2)发生过程
了解横波和纵波,发生地震时震中附近的人们感觉大地如何震动?
先上下颠簸,接着左右摇晃,原因是地震波的纵波先于横波到达地表。
(3)类型和发生机制
a. 震源深度分类: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
b. 成因机制分类:构造地震(构造运动)、火山地震(火山活动)、陷落地震(外力作用)、人工诱发地震(人类活动)。
c. 构造地震成因机制及分布规律(重点,大部分地震属于构造地震)
从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多发原因三方面阐述。并结合全球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图片,得出板块交界处地震活跃的结论,再次复习世界两大主要地震带。
[活动探究] 读“中国历史上(1900—2004)地震震中分布图”说出我国地震分布到特点,锻炼看图、总结概括能力。
d. 已知我国位于两大火山地震带上,结合只能各国地震带和火山解释我国“四大地震带”。
[活动探究] 通过青海省玉树县地震灾害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材料,思考地震灾害会引发其他什么地质灾害?从而联系各地质灾害,先让学生形成各自然灾害是相互关联的初步印象。第二问损失大的原因,使学生联系实际分析原因。最后升华“地震西多东少,但灾害东重西轻”这个问题。明确东部建筑等基础设施、人口更多,而灾害是要对人身安全和财产造成损害才算灾害。
(4)防灾减灾
(点击右下角的太阳图播放视频),然后从人们自身如何预防和灾害发生前后各方应做好什么工作进行阐述。
[活动探究] 海地和直立地震比较,回答问题。
(1)智利位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地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壳运动活跃。(板块交界处地震多发知识巩固)
(2)差异:与海地相比,智利地震死亡人数少,经济损失大。
原因:智利经济发展水平高,建筑抗震系数高;
人们防震意识强,政府救灾措施得力;人口密度小;
该次地震震源较深,震中位于海洋,距离人口密集的城市较远等。(巩固灾情跟当地经济、人口密度的关联性知识点)
2.滑坡灾害
(1)定义
汶川地震引发次生灾害中有滑坡、泥石流(再次点明地质灾害间的关联性)。
再通过汶川地震后的山体滑坡图片加深印象。
(2)危害
(3)发生机制
从三个基本因素和发生条件进行解释。
[活动探究] 重庆地区已发生的577个滑坡的统计分析。
思考滑坡与降水间的关联。
(4)发生过程
通过灾前灾后坡面图片比较,得出结论:蠕动变形—>急剧滑动—>渐趋稳定
(5)防御措施
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方面讲解。
[活动探究] 通过四川地震导致堰塞湖形成而带来的危险材料,思考相应问题。
也是灾害关联性的升华,答案见PPT。
3.泥石流灾害
2010年7日夜至8日凌晨,地点: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 起因:暴雨引发山洪泥石流冲进县城 ... 然后进行一系列图片的观看,直观感受滑坡泥石流给周曲带来的灾难。
(1)定义
直接由学生复述概念。
(2)危害
(3)发生机制
从三个基本条件、基础条件、触发因素和动力条件三方面进行阐述。
[活动探究] 泥石流爆发的条件有哪些?
考察学生对于泥石流和格自然条件之间相互联系的思考能力。(突出暴雨的影响)
(4)防灾减灾
重点讲解泥石流发生时,如何逃生。其他方面如监测、预防进行口述即可。
[活动探究] 读“我国滑坡、泥石流分布”图,指出我国发生的地区和总结再现危害。(答案见PPT)
课堂练习
解析
1.通过阅读三个图层的地理资料,然后进行综合,运用地理原理,判别河流流向。根据坡度分布图来判断河流的流向,根据河流分布图可以判断出河流的位置,结合河流上下游支流与河流流向等基本知识就可以判断出。
2.这是一道典型的地理信息系统运用到自然灾害防治的题目,通过图层判读及运用泥石流成因原理不难判出答案,要求思维非常清晰,有严密的逻辑性。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有陡峭便于集水集物的适当地形;上游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短期内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来源。
3. 考查堰塞湖成因,影响和措施,答案见PPT。
4. 再现考查泥石流发生的自然原因和防灾措施,提醒答题规范,分点作答。
课堂总结
让学生通过树枝状结构进行回顾本节知识。
布置作业
先观看一视频,“郑州暴雨后发布地质灾害预警” (点击右下角五角星播放),引发自然灾害的关联性思考。通过布置课本的活动,认识自然灾害的关联性,将课堂知识与思考相结合,让学生合作完成,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也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
(了解地质灾害——泥石流视频较长,可课间播放学生观看)
课件50张PPT。第二节 地质灾害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学习目标情境导入 2019年10月28日,甘肃夏河县凌晨发生5.7级地震:部分房屋出现不同程度受损。请观看“新闻直播间”,了解此次带来哪些灾害?思考除了地震灾害,还有哪些地质灾害,给人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成灾原因新知导览地
质
灾
害地震灾害泥石流灾害影响防灾措施滑坡灾害新知讲解 新知一:地震灾害新知讲解1、概述——定义 地震是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
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新知讲解1、概述——地震结构地震结构示意图 (1)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
地方,称为震源。
(2)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
震中。震中附近振动最强烈、破坏最
严重的地区成为极震区。
(3)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
震源深度。
(4)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
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5)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
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在图中找出: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等震线。
说一说它们之间的关系?新知讲解1、概述——震级VS烈度 ①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②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
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1)震级:衡量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的指标
注意: ①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②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烈度越大。
除此之外,烈度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
地质结构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2)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
坏程度。
注意:活动探究我国“5?12”汶川大地震烈度分布示意图 此次地震造成的最大烈度达11级,试简要分析汶川地震烈度大的原因。 震级大;
地处大断裂带上;
建筑物防震能力差。 新知讲解2、发生过程(地震波及其传播) 地震波分为横波(也叫S波,只在固体中传播)和纵波(也叫P波,气、液、固三态均可传播),前者传播较慢。当地震发生时,在震中附近的人们感觉大地如何震动?先上下颠簸,接着左右摇晃 地震波的纵波先于横波到达地表 新知讲解3、类型和发生机制(1)震源深度分类: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
(2)成因机制分类:
构造地震(构造运动)、火山地震(火山活动)、
陷落地震(外力作用)、人工诱发地震(人类活动)。
(3)构造地震成因机制及分布规律
新知讲解3、类型和发生机制构造地震(说明:绝大部分地震都是构造地震)
——形成原因:
地壳中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
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分布规律:
板块交界处、板块内部大的断裂活动构造带为地震多发地区(地震、火山活动在空间分布上基本一致,呈带状分布。)
——多发的原因:
位于地质构造断裂地带,地壳活跃,地球内部能量集中,释放较频繁,故地震多发。新知讲解全球板块构造与20世纪地震——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世界主要地震带: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带、环太平洋地带 中国历史上(1900—2004)地震震中分布图说明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
地震分布广;
地震地区分布不均,西多东少;
地震呈带状分布,地震带多与活
动性断裂带的分布一致。活动探究新知讲解我国有四大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1)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
(2)华北地区: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3)西南地区: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
云南两省西部;
(4)西北地区:新疆,甘肃和宁夏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2)分析此次地震损失较大的原因是什么? 北京时间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许,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北纬33.1°,东经96.7°,海拔4000多米)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千米。当地很多民居为土木结构,外墙用红土夯建,此次地震玉树县结古镇约有85%的建筑倒塌,造成了比较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震级较大;震源较浅;建筑物抗震能力差;
地震发生时间在清晨,大部分人还在睡眠,应急能力较差;海拔高,高原反应强烈,气温低,为救助带来困难;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但灾情却东重西轻???(1)地震灾害容易引发哪些地质灾害? 地震容易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等地质灾害。 活动探究新知讲解4、防灾减灾加强地震预报能力;
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
加强地震应急演练。为减轻地震带来的损失,我们应该采取哪些预防性的措施?提高公民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发展科技,加强对地震预报预测,建立预警系统;
制定应急预案及防震措施;
健全灾害法规;
加强国际合作;
利用好GPS在地震预警中的作用。如何防震减灾? 活动探究海地与智利地震比较(1)智利大地震发生后,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立即汇总各国地震监测网络
的信息,通过计算机分析后,发出海啸预警。智利为什么多发地震?
(2)简要说明拉丁美洲这两次地震灾情的差异,并分析其形成原因。新知讲解 新知二:滑坡灾害新知讲解1、定义 滑坡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斜坡上的岩体、土体整体下滑,造成农田、建筑物、道路破坏及人员伤亡。崩塌、滑坡、泥石流、
地裂、地面塌陷;
阻断交通,增加救援难度。说出汶川地震引发的主要
次生灾害的类型。对抗震
救灾的不利影响。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 (31°N,103.4°E)发生8.0级地震,除了造成四川省严重受灾,甘肃、陕西、重庆、云南、山西、贵州、湖北七个省市也不同程度受灾。新知讲解汶川地震后的山体滑坡新知讲解新知讲解2、危害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
造成人员伤亡。新知讲解3、发生机制三个基本因素:发生条件: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
——暴雨(水分渗入软弱面)、地震等起了诱发作用。不稳定的山坡形态(陡峭的坡度和凌空面)
软弱面的存在(岩体中的裂隙和松软夹层)
破坏平衡的触发作用——大规模的工程(开挖山脚、坡面增加负荷、蓄水等)兴建起了诱发作用?(破坏了斜坡的稳定条件,或者增加了灾害发生的触发机制,增加了滑坡发生的可能和强度)——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活动探究根据材料,滑坡与 雨的关系
最为密切。试分析滑坡与降水时
空分布的关系。 滑坡一般发生在雨季,滑坡常发
区一般为(全年、季节性)降水
丰富的地区。 暴重庆地区已发生的577个滑坡的统计分析 新知讲解4、发生过程蠕动变形—>急剧滑动—>渐趋稳定新知讲解5、防御措施工程措施:实施护坡工程;恢复地表植被
例如加固岩体——通过岩体改造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
非工程措施:
技术措施如加强预报——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加强监测和预报;加强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系统。
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管理;加强公众的减灾教育——通过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减灾管理及公众减灾教育等。活动探究材料:2008年5月21日上午10时10分,遥感中心通过解译航拍图片和卫星数据,在四川地震灾区发现三十四处堰塞湖。堰塞湖是由于地震造成的山体滑坡堵截河谷、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如果遇到强余震、暴雨,可能会发生溃坝,对下游百姓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同时,由于堰塞湖水位不断上升,也会对上游造成淹没的危险。
阅读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地震发生后该地区形成了众多的堰塞湖?
(2)简要回答堰塞湖带来的危害?为防止堰塞湖造成的危害,你认为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1)该地区山高谷深,河流众多;地震造成大量的山体滑坡堵塞
河道积水形成众多的堰塞湖。(2)危害:
堰塞湖水位不断上升,淹没沿岸农田(耕地)、村落;
进一步诱发地震,使湖岸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增强;
堰塞湖堤坝不牢固,易决堤引发洪涝灾害。
措施:
利用工程措施:在堰塞堤坝上开挖泄流(洪)槽;
实施防御措施,做好撤离预案,随时准备进行必要的人口撤离;
加强气象预报和湖区水文监测,建立预警系统。提示新知讲解新知三:泥石流灾害舟曲泥石流舟曲泥石流舟曲泥石流舟曲泥石流舟曲泥石流舟曲泥石流新知讲解1、定义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
石块的特殊洪流。
坡陡谷深,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植物覆盖较差,多暴雨
的山区,泥石流多发。
新知讲解2、危害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
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新知讲解3、发生机制三个基本形成条件?充足的水
足够的堆积物
足够的地表和沟谷坡度。——基础条件?
较大的地面坡度(地势陡峭,山高沟深,地形坡度大;山谷地形有利于流水汇集;)
有大量的松散堆积物(石块、泥沙和松软土壤)。
——触发因素和动力条件?
夏季暴雨或冰雪融水汇聚时,含有大量泥沙、石块和砾石的洪流就会沿山谷奔腾而下形成泥石流灾害。泥石流暴发的条件有哪些??? 地形条件:山区坡陡谷深。
地貌条件: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
植被条件:植被覆盖率较差及人类对植被的破坏。
气象条件:多暴雨或冰雪融水。山区泥石流多发的自然原因可从地形地势、地貌物质、气候、植被等方面分析。持续暴雨后,应格外警惕滑坡现象的发生。
华北山地、黄土高原、川滇山地和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地,是我国泥石流的主要发育地区。活动探究新知讲解泥石流示意图及泥石流逃生示意图。 当泥石流发生时,在泥石流的流经区和堆积区的游客,应该如何正确逃生?
听到泥石流的声音和发出的泥石流警报,就快速向垂直于河道两岸的高山地区逃跑,直到跑到相对安全的高度。4、防灾减灾我国滑坡、泥石流分布指出我国滑坡、泥石流分布的主要地区?归纳滑坡、泥石流的危害。我国是世界上滑坡,泥石流分布广泛、爆发频繁、规模巨大的国家之一。活动探究时间分布特点
? (1)泥石流: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原因:爆发时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的激发)。
? (2)滑坡:表现出常发性,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一般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中更多。
空间分布特点:主要发生在山区
从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滑坡发育密度极大;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特别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的重灾区。 活动探究课堂练习 某市泥石流易发生在下列三项条件都同时具备的地方:(1)河道;(2)陡坡;(3)大量松散土石分布。该市的地理信息经数字化后,处理分析得出表4,如图5。读图5、6,完成1~2题。 1.图6中,符合该市河流流向
的选项是
A.a B.b C.c D.d
2.该市易发生泥石流的区域是
A.甲、庚 B.丙、庚
C.乙、丁 D.戊、辛AD课堂练习3.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地图,读图回
答下列问题。 加强监测; 及时疏通河道; 注意疏散居民。(1)简要说明图中堰塞湖的成因。(2)试分析堰塞湖对该区域地理环境
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3)针对堰塞湖所产生的不利影响,你有什么合理化建议?山体滑坡、崩塌,堵塞河道形成。 容易诱发新的滑坡;
湖坝崩溃造成洪水危害。课堂练习4. 图中A地区是我国泥石流多发地区,分析导致该地区泥石流多发的自然原因。 ①地壳运动活跃,断裂构造发育;
②岩层破碎、松散;
③地形起伏大,坡陡谷深;
④夏季降水量大且多暴雨为减轻川滇山地的泥石流对人类的危害,列举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提高地表植被覆盖率;减少大型工程(如开矿、修路等)对山体的破坏;完善监测预警系统。 课堂总结地
质
灾
害地震灾害滑坡、泥石流灾害概述发生过程类型和发生机制防灾减灾定义危害发生机制防灾减灾作业布置认识自然灾害的关联性自然灾害种类较多,许多自然灾害之间具有内在关联性。认识自然灾害的关联性,有助于理解自然灾害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完成课本108页1-3题。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