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田野动物调查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1 田野动物调查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11-12 15:03: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章 多种多样的动物
《第一节 田野动物调查》教学设计
一、概念解析
《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多种多样的动物”部分重要概念是:“地球上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可以根据特征将生物进行分类。”对于区分特征的方法学习是学生初中阶段要具备的基本生物方法和素养。本节课 通过观察与调查活动,使学生掌握观察和调查的一般方法,在观察和调查中熟悉身边的动物,了解动物与环境、动物的形态结构与其功能的关系,并尝试对动物进行简单的分类,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继“在实验室里观察植物”之后,对常见植物的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走出实验室,到大自然进一步观察动物的实践活动课。探究竟中明确给出了教学组织形式,技能卡要求学生对不同的动物应采取不同的方法分类进行观察。通过让学生参与制定调查方案,亲自进行田野动物调查,得出结论,能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知识链中关于地球上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以此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懂得如何科学地调查野生动物存在的状况,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动物资源的意义。
三、学生分析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调查活动这种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满足了学生的情趣特点和心理需求,如通过调查,发现了多种动物会感到惊奇,喜爱的动物乐意观察、更乐于描述。同时由于本节课的活动性和学生的自主性强,如果事先没有一个周密的调查方案,学生的调查活动很可能会走过场,限于表面的红花热闹。其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合理地分工合作。
四、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知识的发生和发展,本课正是以此理念为指导,通过田野动物的调查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实践能力等。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性目标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作调查记录。
2、描述田野动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二)技能性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以及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三)情感性目标
1、体验合作交流取得成果的情感。
2、形成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3、关注我国的动物资源状况,增强保护珍稀、濒危动物的自觉性。
六、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作调查记录。
2、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以及和同学分共合做的能力。
(二)难点:1、描述田野动物和他们生存状态。
2、整理和分析调查所得到的资料,写出一份家乡动物资源的调查表。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方法引领
通过和学生沟通了解班级的基本情况。(我班的班容量、男女生人数、学科设置、班干部的组成、班级的管理模式等等信息)
教师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了解到了我班的一些情况,你知道我是通过什么方法获得这些信息的吗?
班长参与回答问题。
学生思考问题。(用问卷调查引出调查法)(很多学生会说出提问的方法获得了信息,如果联想不到调查法,可以提示他们如果我把这些问题以文字形式呈现的方法是什么?学生会很顺利地说出问卷调查,由此可以引出调查法)。
用简单的方法破除师生之间的心里隔阂并顺利引出课题。
调查法是我们认识事物获取数据的常用方法,你还知道哪些调查活动?
学生举例。
学生可以举出人口普查、关于本班近视同学的调查、关于某些产品效果的调查等等。
调查法的应用非常广泛,在生物学研究领域中也经常被采用。
通过这个思维的发散活动使同学们了解哪些活动属于调查,同时通过交流开始思考到底什么是调查法?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点?
观察思考
初步领悟
你知道怎样进行生物调查吗?请认真观看一段动物调查的新闻视频,找到三个问题的相关信息。(为什么调查?在哪里调查?怎么展开调查?)
找到三个问题的答案(同学们在观看视频时关注点可能会略有区别,通过交流共享相关信息,最后分类归纳为调查目的、场所和计划,其中计划中主要涉及该调查动物的哪些信息。
通过长江江豚的新闻调查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他们带着问题观看目的更明确,回答时更有针对性,并且能适时准
确地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重点信息上,培养了他们观察提炼的能力。
分析概括
合作探究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概括出了动物调查的基本步骤。
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在这片田野中生活着哪些动物?我们尝试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进行一次田野动物调查。
在出发之前要先明确三个问题:目的、场所、计划。
各组讨论,明确目的、场所制定计划:分工明确,观察内容: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记录人(负责记录观察结果)、组长(负责组织整个活动的开展)、观察员可以是两名(分别观察动物特征)。
目的明确。
各负其责
设计调查表:多媒体提示
给出规范的表格利于学生记录,交流共享。不至于忽略某些重要项目。
跟随摄影师的镜头展开调查
学生观察视频讨论所见动物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种类、形态特征,根据分工认真收集资料。完成调查记录
模拟场景 细心观察
交流合作
思考点拨
深入掌握
分组汇报调查结果发现调查中的四个问题:
1、不认识的动物。
2、不同动物调查环境不同。
3、判断失误的。
4、在哪里观察习性。
在调查中发现问题破解问题。
在选择视频时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调查环境多样化,不同的动物是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理解动物的特征与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在调查中经常会遇到不认识的动物该怎么记录和观察;有些相似的动物不能想当然地记录;若想观察到动物的习性该选择哪里。
表达交流 归纳提升
表达交流:总结调查结果。
形成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学会归纳提升。
今后在观察生物时学会联系环境理解生物的相关特征,学会不孤立看待事物本身,而是用联系环境的的思路理解事物的发展。
关注自然
保护环境
调查是一种获得真实数据的有效方法,通过调查我国的动物资源情况如下(幻灯片),其中有很多动物都和江豚一样面临灭绝的境况,都是我国的珍惜动物,看看江豚这张憨态可掬的笑容,注视这双充满信任的眼睛,我们如何通过今天学到的知识让它们免遭厄运,和我们共同和谐地生活在地球上?
思考
开放性发言
通过调查时时关注我们身边动物的各种变化,及时获得相关信息,深入思考这些变化的原因及对人类的影响,形成爱护环境,保护动物的环保意识。
课下实践
知识应用
延伸:课下作业(家乡动物资源调查)
实地演练,通过真实的调查活动,增强对调查要素的理解,在调查过程中会发现更多的新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更加深对如何进行调查的思考。通过调查的延时能让学生了解生物的生活是在不断变化的,形成发展地看待事物的观点,同时进一步了解人类的活动会对生物造成的影响,形成更具体的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