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课件(4份打包)新人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课件(4份打包)新人教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11-12 18:23:57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第一节 
气 象 灾 害
一、洪涝灾害
1.洪涝灾害:因_______的降水或短时_______导致江河
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或人员
伤亡的一种灾害。
连续性
强降水
2.洪涝灾害的分布区:
温带季风气候区
沿河、沿海
东部季风
平原
从气候因
素看 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
润气候区、_______________、温带海
洋性气候区
从地形因
素看 主要分布于___________的地势低洼地

我国洪涝
灾害的分
布 主要分布在_________区各大江河的中
下游_____。广大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

3.洪涝灾害的危害:
(1)对人员及财产的危害:淹没农田、_____,破坏_____、
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_______减产、
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
聚落
交通
农作物
(2)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引起河流泥沙_______________,
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3)经济损失程度:人口越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损
失越___。
淤塞、水土流失

二、干旱灾害
1.干旱: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_________造成的空气干
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2.干旱灾害: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_______
_____时,称为干旱灾害。
异常偏少
生活和
生产
3.旱灾的主要分布地区:
非洲
华南
华北
世界 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
界上旱灾频繁发生的地区,其中_____
的旱灾最严重
我国 我国东部季风区易发生旱灾。华北、
_____、西南和江淮是旱灾多发区,其
中_____地区最严重
4.旱灾的危害:
(1)对种植业的危害:农作物_____,甚至绝收。
(2)对畜牧业的危害: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_____和
沙漠化。
(3)对水资源的影响:引起水资源_____、影响经济发展
和社会稳定。
减产
退化
短缺
(4)引发的其他灾害:干旱极易引发_______、火灾、虫
灾等灾害。
沙尘暴
【激疑】
干旱是我国常见的气象灾害之一,近年来一直侵扰我国。为什么我国东部季风区易发生干旱灾害?
提示:我国气候多样,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受季风气候不稳定因素影响,降水年际变化明显。当降水量较常年偏少时,就发生干旱灾害。
三、台风灾害
1.台风:_____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
漩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___级以上。
2.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___________。
热带
12
西北太平洋
3.台风的结构:
4.台风的危害:
交通
洪水
海堤
狂风 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_____、通信
设施
暴雨 引发_____、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危害
近海养殖
风暴潮 侵蚀海岸、破坏_____、造成海水倒灌
5.我国的台风灾害:
(1)分布地区:_________地区。
(2)多发季节:_____季节。
东南沿海
夏秋
[辨一辨]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台风中心风力最大。 ( )
②台风的危害主要是由强风引起的。 ( )
③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发生在夏秋季。 ( )
×
×

四、寒潮灾害
1.寒潮: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某地大范围的剧烈
_____,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天气过程。
2.主要发生地区:北半球_____纬度地区。
3.发生的季节:深秋至_____。
降温
中高
初春
4.危害:
(1)剧烈降温使农作物遭受_____,造成农业损失。
(2)大风、大雪、冻雨造成畜牧业损失,阻断_____,破
坏通信设施和输电线路等。
冻害
交通
5.我国寒潮灾害的源地:_______________地区。
蒙古、西伯利亚
能力1 分析洪涝灾害与干旱灾害的成因
1.洪涝灾害成因分析:
(1)自然原因。
因素 影响
流域状况 降水强度 降水强度大,历时长,造成洪水水量大,水位高
因素 影响
流域状况 地面坡度 地面坡度大 汇水速度加快,有利于洪水形成
土壤含水率 土壤含水率高
植被覆盖率 植被覆盖率低
因素 影响
水系状况 支流多少 支流多,特别是扇形水系 排水速度减慢,容易形成洪水
河道曲直 河道弯曲
河谷坡度 纵向坡度小
入海口宽窄 入海口狭窄
(2)人为原因。
因素 影响
破坏植被 导致流域汇水速度加快,加剧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使河流水位升高、河床坡度减小,诱发或加剧洪水
围湖造田 使湖泊的洪水调节能力减弱
2.我国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
3.我国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形成旱灾的自然原因:
【典例示范】
  2017年6~7月,南方多地出现强降雨天气,造成湖北、湖南、江西等地持续遭受严重洪涝灾害。 据此回答(1)、(2)题。
(1)南方多地发生洪灾的原因主要有 (  )
①地形以平原为主 ②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
③农业用水少 ④城市地区排水设施落后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长江干流易发生大洪水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  )
A.人口、城市密集
B.支流众多,河道弯曲
C.流域内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D.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
【思路点拨】解答该类题目主要从以下两点入手:
(1)根据材料或区域图确定发生洪涝灾害的地区。
(2)洪涝灾害的发生主要与地形、气候、植被、河流水系特征等因素有关,再根据该地区的具体实际进行分析。
【解析】(1)选B,(2)选C。第(1)题,持续的强降雨是发生洪灾的主要原因,同时城市地区排水设施落后加剧了洪涝灾害。第(2)题,长江干流易发大洪水,与河道特征、支流分布状况、流域内的地形和植被情况等自然因素有关,但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流域内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素养探究】
  2018年,我国降水较常年偏多,局部地区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全国共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54条河流发生超警戒以上洪水,我国因洪涝灾害死亡187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少一年。下图是我国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地区图。
(1)(区域认知)描述我国洪涝灾害分布的主要特点。
提示: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
(2)(综合思维)分析图中不同区域形成洪涝灾害的共同原因。
提示:降水多且集中,地势较低排水不畅。
能力2 认识台风灾害与寒潮灾害
1.台风的形成条件:
2.台风及其影响:
台风多发的
季节 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7~11月最为频繁
台风形成的
源地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热带、副热带海域,其中西北太平洋海域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
台风灾害
特征 台风伴随着狂风、暴雨,来势凶猛,在沿海地区还会产生风暴潮。台风灾害主要是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的
台风影响的
地区 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
3.影响我国的寒潮灾害:
源地 极地高纬度寒带地区,入侵我国的主要来自蒙古、西伯利亚地区
标准 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10 ℃以上,且在这一天内,最低气温又在5 ℃以下
发生季节 深秋到初春的冬半年。春初、秋末最盛
路径 ①偏西路径:经新疆和蒙古高原向日本海及东海北部移动
②偏北路径:经蒙古高原向我国南方移动
③东北路径:经日本海或我国东北地区向我国东部沿海侵入
影响地区 东北地区最多,华北次之,再次为西北和长江流域,华南最少
危害 短期内气温骤降,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造成农作物遭受冻害,畜牧业损失,阻断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和输电线路等。有时还带来暴风雪、沙尘暴等恶劣天气
【典例示范】
2018年1月初“霸王级”寒潮横扫中国近一周,全国各地纷纷经历了2017年冬季以来的“最冷周”。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表示寒潮路径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2)台风和寒潮共同的天气特征是 (  )
A.沙暴 B.大风
C.干旱 D.强烈降温
【思路点拨】解答该类题目主要从以下两点入手:
(1)明确影响我国寒潮的源地。
(2)明确台风和寒潮过境时的天气状况。
【解析】(1)选A,(2)选B。第(1)题,影响我国的寒潮主要来自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因此其路径为甲。第(2)题,台风会带来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寒潮会带来大风、雨雪、降温天气,因此台风和寒潮共同的天气特征是大风。
【素养探究】
  2018年7月11日9时10分前后,台风“玛莉亚”以强台风量级在福建连江黄岐半岛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4级(42米/秒)。受“玛莉亚”影响,11日2~13时,福建、浙江部分地区出现强降雨,其中福建宁德、浙江温州局部降雨量达70~110毫米。图甲示意福建省1960~2005年平均台风降水量分布,图乙示意福建省台风降水年总量的变化。
(1)(区域认知)描述福建省台风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点。
提示:自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年际变化大。
(2)(综合思维)为什么福建沿海地区台风灾害严重?
提示:台风频繁登陆区,狂风暴雨,易引发风暴潮、洪涝等;人口稠密,城镇众多,经济发达,造成严重损失。
(共49张PPT)
第二节 
地 质 灾 害 
一、地震
1.含义:
(1)发生条件:地壳中的岩层在_______的长期作用下,
会发生倾斜或弯曲,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
受的限度,岩层突然_____或错位。
地应力
断裂
(2)表现形式:长期积累的能量释放,并以_______的形式
向四周传播。
(3)现象:地面发生_____。
地震波
震动
2.震级:地震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一次地震只有___
个震级。

3.烈度:
(1)概念:地震时地面受到的___________程度用烈度表
示,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2)影响因素:震级、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地面建筑、
震中距等。
影响和破坏
4.地震构造:
①图中C为_____、B为_____、BC为_________、AB为
_______。
②D为_______:是把地面上破坏程度相近的各点连接
起来的曲线。
震源
震中
震源深度
震中距
等震线
5.危害:
道路、管道、通信
生态系统
对财产
的影响 直接损失 房屋倒塌,_________________等
基础设施遭到破坏
间接损失 破坏资源环境和
_________ 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
对人身
的影响 损害人们的心理健康
人员伤亡
6.分布:
(1)世界:板块交界处是地震易发区,_________和地中
海—喜马拉雅地带是世界主要地震带。
(2)我国:台湾、_____、新疆、_____、云南、_____等。
环太平洋
西藏
青海
四川
【激疑】
2018年,我国共发生三级以上地震542次(台湾地区4.0级以下地震未统计在内),其中5.0到5.9级26次,6.0级到6.9级5次,最大地震是2月6日在台湾花莲县附近海域发生的6.5级地震。
为什么说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
提示:世界有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两大地震带。我国处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故地震多发。
二、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1)概念:山体斜坡上不稳定的___________,因河流冲
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_____作
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岩体或土体
重力
(2)多发区的地理特征: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
___________较差的山地丘陵区以及工程建设频繁的地
区。
(3)危害: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_____,
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植被覆盖度
河道
2.泥石流:
(1)概念:山区_____中由暴雨、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
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形成的主要条件:_________、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
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3)危害:摧毁聚落,破坏_________________,淤塞江河,
造成人员伤亡。
沟谷
地势陡峻
森林、农田、道路
3.我国滑坡和泥石流多发区:_____地区最多。
西南
[辨一辨]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滑坡的发生必须有水的参与。 ( )
②滑坡和泥石流多发区的共同特点之一是地势起伏大。
( )
③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频发。( )
×

×
能力1 认识地震
1.地震的分布:
2.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
地震的形成、分布与板块构造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的地震多发区,地震带都位于板块交界处或板块内部的构造断裂带。
3.我国地震灾情:
(1)特点:东重西轻,特别是地震多发的南北地震带、华北地区及台湾的地震灾情最为严重。
(2)地震灾情的变化。
①人员伤亡有所减少。原因是科技进步,防震、抗震设施逐步趋于完善。
②经济损失呈加重趋势。原因是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
4.地震的量度指标——震级与烈度:
概念 计量和单位 影响因素及关系
震级 表示地震本身强度的大小 是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的,它的单位是级 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通常用“里氏震级”来表示
概念 计量和单位 影响因素及关系
烈度 反映地
震活动
所造成
的地面
和建筑
物的破
坏程度
的指标 其大小是根
据人的感觉、
室内设施的
反应、建筑
物的破坏程
度以及地面
的破坏现象
等综合评定
的,它的单位
是度 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震级越大,烈度越大。烈度
还与震源深浅、震中距、
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有
关系。一般而言,震源深度
越浅,距离震中越近,所在
地地质构造越不稳定,地面
建筑抗震指数越低,受到的
破坏越多,烈度越大
【典例示范】
  (2019·北京高考)中国与东南亚山水相连,人文相通,跨境合作不断深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说明图示区域地震多发的原因和主要危害。
【思路点拨】解答该题从以下两点入手:
(1)根据区域图,判断该区域处于板块交界处。
(2)知道地震灾害造成的危害。
【解析】地震的原因可以根据本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根据地壳运动特点进行分析,地震对当地的危害有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以及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
答案:原因: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
危害: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森林和水等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素养探究】
  2018年2月6日23时50分在台湾花莲县附近海域(北纬24.13度,东经121.71度)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1千米。下图表示了台湾附近海域四次地震的发生地、震级和震源深度。
(1)(区域认知)台湾为什么地震灾害频发?
提示:台湾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
(2)(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台湾发生地震,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比较,哪个地区灾害损失更为严重?为什么?
提示:西部地区。台湾岛的西部地区为平原,东部地区为山地。西部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城市众多。
能力2 分析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成因
1.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成因:
滑坡 泥石流
形成条件 ①地质地形条件: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的山区。
②地表植被条件:植被覆盖较差。③气候条件:降水较丰富,降水变率较大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①地形陡峻;②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③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滑坡 泥石流
结构
滑坡 泥石流
多发地区 山地丘陵区、工程建设频繁区都是滑坡多发区 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是泥石流的多发区
2.滑坡和泥石流的异同:
滑坡 泥石流
不同点 发生部位 山地斜坡上 山地沟谷中
运动物质的体积大小 较大 较小
是否必须有水的参与 可以无水的参与 必须有水的参与
滑坡 泥石流
相同点 ①主要发生在山区;②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在一定坡度上,物质向下运动;③人类活动可诱发其发生;④破坏力极强;⑤由外力作用导致;⑥突发性
3.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典例示范】
  读“我国西南地区地震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分布图”,完成(1)、(2)题。
(1)对该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
A.位于板块交界处,现代地壳活跃
B.地形复杂,山体坡度大
C.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D.气温日较差大,岩石破碎
(2)人类活动也可能诱发地质灾害,如破坏植被最可能诱发 (  )
A.地震 B.泥石流
C.火山喷发 D.塌方
【思路点拨】解答该类题目主要从以下两点入手:
(1)根据材料或区域图分析该地地壳运动、地势起伏及降水量状况,确定易发生的地质灾害。
(2)根据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喷发等灾害的成因分析人类活动可能诱发的自然灾害。
【解析】(1)选D,(2)选B。第(1)题,我国西南地区因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灾害。地震灾害导致地表岩石破碎,再加上地形复杂、山体坡度大、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滑坡、泥石流灾害频发。第(2)题,植被破坏后,地面因缺乏植被保护,易产生大量的松散堆积物,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基础条件。
【素养探究】
  2018年6月29日凌晨,受强降雨影响,泸水市上江镇境内突降暴雨,引发泥石流灾害。此次泥石流受灾人口达3 311人,民房受损40间,倒塌21间,农作物绝收193.5亩,50辆车不同程度受损。泥石流灾害在我国时有发生。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
(1)(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对比甲、乙两地,推测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较大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提示:甲地。地形坡度较大;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2)(区域认知、综合思维)若丙地发生泥石流,据图说明可能造成的主要危害有哪些?
提示:冲毁铁路;阻塞河道。
(共50张PPT)
第三节 
防 灾 减 灾
一、防灾减灾手段
1.我国防灾减灾工作指导方针:以_____为主,防抗救相
结合。
预防
2.防灾减灾工作的内容:
(1)灾害监测。
①我国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组成:人造卫星、_____站、
水文站、地震台、地质环境监测站等。
②目的:对自然灾害的孕育、发生、发展和致灾全过程
进行_________。
气象
动态监测
(2)灾害防御。
(3)灾害救援与救助。
①行动:根据应急预案,调动救援_____和人员。
②目的:稳定社会秩序、救治_____、展开心理援助。
物资
伤员
(4)灾后恢复。
尽快恢复灾区的_________、促进灾区经济和社会的恢
复和发展、帮助重建区增强_____能力。
生产生活
防灾
[连一连] 将防灾救灾的内容与其手段连线。
二、自救与互救
1.对个人和家庭而言,防灾减灾的主要任务是_______
_____。
自救与
互救
2.灾前准备:
(1)洪涝、台风多发区:及时关注_________及灾害预警
信息。
(2)震前准备:防灾_______、牢记地震撤离路线和附近
应急避难场所位置、经常参加地震_____、树立防震意
识等。
天气预报
应急包
演习
3.灾中救助:
(1)洪水来袭,尽量向地势___的地方逃生。
(2)地震发生时,应及时、有序地撤到_____地带。
(3)遭遇泥石流:向_______泥石流前进方向的山坡转移。

安全
垂直于
(4)不能逃脱或被掩埋,要尽可能进行自我_____,并寻找
合适的时机和方法进行自救或向他人求救。
(5)对别人进行救助,要时刻注意保护自己和_______。
保护
被救者
[辨一辨] 判断正误:遇到洪水时,下列防避措施哪些正确,哪些错误?
4.灾后自我保护:
(1)洪灾过后:不吃洪水浸泡过的食物、喝_____的热水、
对房屋进行消毒后入住、电器_____后使用。
煮沸
干燥
(2)地震后:不能立刻返回家中,要远离_____、广告牌、
电线杆等危险区域,余震过后再作打算。
危墙
[辨一辨]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在地震多发区应及时关注天气预报。 ( )
②遇到泥石流应快速顺着山坡向下跑。 ( )
③地震过后立即回家看房内财务损失情况。 ( )
×
×
×
能力1 理解自然灾害防御的措施
1.工程性防御措施:
含义 就是通过修建防灾工程,从三个方面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
途径 改变地表环境,防止并减轻自然灾害 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防止滑坡、泥石流
生物工程措施防风固沙,防止土地沙化、水土流失
途径 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 修建大堤防洪防潮,保护堤内人口和财产安全
建立护坡、挡墙等阻拦物,避免泥石流冲击村庄、耕地
途径 改变财物特征,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 兴修水库、电机井等工程配套设施,防洪抗旱
加固房屋,增强抗震性能
2.非工程性防御措施:
3.工程性防御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凡是通过规划、法律、管理及教育等途径达到减灾、防灾目的的防御,就是非工程性防御。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关键是修建防灾工程。故二者的区别就是“硬件”和“软件”的差别。
(2)联系:二者在防灾、减灾中的地位同等重要,只有相辅相成,才能起到最好的防灾效果。
【典例示范】
读某区域自然灾害分布图,回答问题。
依据图示信息,推断图例甲、乙分别表示的地形类型,并说明甲、乙两类地区分别应采取的防灾减灾措施。
【思路点拨】解答该类题目主要从以下两点入手:
(1)据图判断自然灾害类型与地形类型的关系。
(2)从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两方面说出防灾减灾措施。
【解析】图中甲区域多洪涝和湖泊,说明地势较低平,应为平原;乙区域有冰川必然地势高,同时多滑坡和泥石流,地势落差大,为山地。防灾减灾措施可依据洪涝灾害和滑坡、泥石流的防御措施回答。
答案:甲为平原,乙为山地。甲地区:修建排水、蓄水、堤坝等水利工程,疏浚湖泊,加强灾害预警预报等。乙地区: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修建护坡工程,加强灾害预警预报等。
【素养探究】
  2018年我国气候年景总体正常,气温偏高,降水偏多。台风和低温冷冻害损失偏重,暴雨洪涝、干旱、强对流、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偏轻。下图为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根据图中信息,概括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
提示:灾害类型多,分布地区广,具有关联性。
(2)(综合思维)为了减轻洪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你认为应当采取哪些措施?
提示:①兴建水库,退耕还湖、还林、还草,修筑堤坝,疏浚河道等;②增强人们对灾害问题的认识,提高人们防灾减灾的意识;③充分利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加大对洪涝灾害的预报、监测等。
能力2 掌握自然灾害中自救与互救的方法
1.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
2.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
(1)防洪准备。
(2)洪水应急。
(3)洪水中的救助。
【典例示范】
(2019·北京高一检测)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的频率高,因而在自然灾害发生的过程中,要掌握正确的救援和救助方法。据此完成(1)、(2)题。
(1)若不幸被压埋在废墟下,正确的自救方法是 (  )
A.不停地大声呼救
B.睡觉减少体力消耗
C.捂住口鼻谨防烟尘呛闷窒息
D.不停地移动身体
(2)地震来临后,下列逃生措施不恰当的是 (  )
【思路点拨】解此类题应从以下两点着手:
(1)把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
(2)尽量用筛选法,把错误选项一一排除。
【解析】(1)选C,(2)选C。第(1)题,不停地大声呼救、移动身体,消耗体力;睡觉容易错过获救时机。最好想办法自救或求救,如捂住口鼻谨防烟尘呛闷窒息。第(2)题,地震时不能跳楼。
【补偿训练】
2018年3月31日3时18分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北纬42.15度,东经81.03度)发生4.2级地震,震源深度7千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地震发生时,在家中的居民不正确的避震方法是
(  )
A.若在平房来不及跑时,可迅速躲到桌下、床下及紧挨墙根下和坚固家具旁
B.正在用火时,随手关掉煤气开关或用电开关
C.在楼房可选择厨房、浴室等空间小而不易塌落的空间避震
D.迅速钻到床柜里
(2)下列关于震后自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地震对人的伤害主要是倒塌的建筑物对人的埋压和砸伤,所以学会处理外伤的基本方法是必要的
B.当人被压埋在废墟下时,要尽力呼救,以寻求援救
C.当人被压埋在废墟下时,要用毛巾、衣袖等捂住口鼻以防窒息
D.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要有生存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挑战生命极限
【解析】(1)选D,(2)选B。第(1)题,人钻进床柜后,便立刻失去了机动性,视野被挡、四肢被束缚,很容易遭受连带性伤害,不仅会错过逃生的机会,也给救援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第(2)题,被压在废墟下时,要听到外面有人时再呼喊,尽量减少体力消耗。
【素养探究】
  自救和互救是大地震发生后最先开始的基本救助形式,地震时被压埋的人员绝大多数是靠自救和互救而存活的。据统计,唐山大地震中,被埋压人数约有57万,通过自救和互救,脱险人数达45万。一般来说,大地震后半小时内救出的被埋人员生存率达99%,由此可见,自救、互救是减少人员伤亡的主要措施之一。
(地理实践力)结合上图,说明地震后被压埋时如何进行自救。
提示:(1)注意保持支撑物;(2)听到有人,尽量呼喊、敲击求救;(3)学会处理外伤的基本方法;(4)保存体力,要有顽强的毅力和旺盛的求生意识。
(共41张PPT)
第四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一、遥感技术
1.遥感技术:利用装在_______或航天器的光学或电子
设备,对地表物体进行_______感知的地理信息技术。
航空器
远距离
2.遥感技术的优点:探测范围___,获取信息速度___、
周期短、信息量大,受地面条件限制少,能够实现地物
信息的_____、动态监测。


实时
3.遥感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1)实时监测洪涝、台风等灾害的_________,进行准确
的_____、预警。
(2)能够快速识别地震等突发性自然灾害的_________,
并对灾情统计、灾害救援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形成过程
预报
影响范围
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1.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实时
_____、_____的系统。
定位
导航
2.组成:
(1)空间部分——_________。
(2)地面控制部分——_________系统。
(3)用户部分——_________系统。
卫星星座
地面监控
信号接收
3.作用:为用户提供精密的_________、速度和时间。
4.特点:全球性、_______、连续性和实时性。
5.世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美国的_____________、
俄罗斯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欧洲的伽利略卫星导航
系统、我国的_________________。
三维坐标
全天候
全球定位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6.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精确定位、发出_________、
及时报告位置和受灾情况。
求救信号
[辨一辨]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
( )
②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以对自然灾害进行动态监测。
( )
③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以对灾情进行评估。 ( )

×
×
三、地理信息系统
1.地理信息系统:对地理数据进行_____、处理、存储、
管理、查询、_____、输出等的计算机系统。
输入
分析
2.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1)对灾害进行动态监测、_________。
(2)快速确定受灾情况,为制定减灾预案、评估_____
_____和指导灾后恢复重建等提供依据。
预报预警
灾害
损失
能力1 地理信息技术的比较
1.三大地理信息技术的对比:
项目 遥感 全球卫星
导航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
特点 探测范围大;
获得信息量
大、速度快;
受限制少 全球性、全
天候、连续
性和实时性 图形化、可视
化、及时更新
信息
项目 遥感 全球卫星
导航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
功能 对地表物体
进行远距离
的感知,获取
信息 导航、定位 对地理空间数
据进行输入、
管理、分析
应用 资源调查、
环境监测、
自然灾害防
御监测 军事、测量、
交通、救援、
农业监控、
区域研究等 测绘、资源管
理、环境保护、
城乡规划、市
场分析等领域
2.三大地理信息技术的判别:
(1)“点”与“面”判断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它的最大特点是工作对象是“一个点”或“多个点”,明显区别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工作对象——“面”。
在地理信息技术中选取适当手段时,要看其工作对象是“点”还是“面”,如果是“点”则选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如果是“面”则选用遥感或地理信息系统。
(2)“想”与“看”区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是地图的延伸,主要功能是进行空间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对“事象”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评估,需要计算、思考,即“想”;凡是需要“想”的选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是人的视力的延伸,主要功能是收集信息,即“看”,只“看”不用“想”的选用遥感。
【典例示范】
  读“钓鱼岛三维效果图和航空遥感影像图”,完成(1)、(2)题。
(1)钓鱼岛三维效果图的获得和制作主要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
A.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
B.遥感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C.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
D.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信息高速公路
(2)如果利用航空遥感技术对不同时期的钓鱼岛进行监测,通过分析多幅钓鱼岛图片,可以获得
①钓鱼岛面积的变化
②钓鱼岛上植被的变化
③钓鱼岛的地理坐标
④钓鱼岛地形的变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思路点拨】解此类题应从以下两点着手:
(1)获取信息:“三维效果图和航空遥感影像图”。
(2)调动知识:航空遥感影像的获得利用的是遥感技术,三维效果制作利用的是地理信息系统。
【解析】(1)选A,(2)选D。第(1)题,钓鱼岛三维效果图是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制作出来的。第(2)题,钓鱼岛地理坐标及海拔的获得应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D项正确。
【素养探究】
靠近伊朗与土耳其边界的乌鲁米耶湖面积曾达 4 500平方千米,是中东地区最大的湖泊之一,也是世界第三大咸水湖。进入21世纪,乌鲁米耶湖水位下降,面积迅速缩小,面临消失,下图是不同时间乌鲁米耶湖的水域分布。
(1)(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要监测乌鲁米耶湖水域面积的变化,应运用哪种地理信息技术?
提示:遥感。
(2)(综合思维)要想动态显示河口三角洲面积近30年的变化状况,并预测其变化趋势,需要应用哪种地理信息技术?
提示:地理信息系统。
能力2 区别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1.遥感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遥感在
防灾减
灾中的
用途 灾害前
兆预测 遥感可及时观测到灾害时间前的
异常和特殊现象,并发出警报
灾害跟
踪监视 如台风发生后可随时跟踪,并向
受灾地区发出警报
遥感在
防灾减
灾中的
用途 帮助
救灾 灾害发生后,陆地通信往往遭到破坏而影响救灾行动。遥感可帮助识别重灾区和能通往灾区的路线,从而决定救灾的轻重缓急
建立灾
害模型 通过灾害模型,遥感技术能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灾害现象
遥感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①实时监测洪涝、台风等灾害的形成过程,进行准确的预报、预警。
②能够快速识别地震等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影响范围,并对灾情统计、灾害救援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3.地理信息系统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典例示范】
  下图是某地山体滑坡后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的影像。图中堰塞体垮塌后可能会淹没下游沿岸居民点,可快速确定需要转移人口区域的技术是 (  )
A.遥感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D.北斗导航系统
【思路点拨】解答该类题目主要从以下两点入手:
(1)区分遥感技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2)地理信息系统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主要是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还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解析】选B。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利用数据模拟预测自然灾害影响的区域范围、危害程度,为受灾人员、财产的有效转移提供决策依据。
【素养探究】
2015年12月20日,广东深圳光明新区发生滑坡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快速反应,协调广东省国土资源厅、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获取灾区影像数据,制作灾区地形图、滑坡点前后影像对比图等,第一时间供给国务院应急办和国土资源部等部门,为研判灾情、科学救灾提供支撑。
(1)(综合思维)对此次滑坡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监测、估算所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有哪些?
提示: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
(2)(综合思维)能够继续监测该地滑坡倾向的是哪种地理信息技术?
提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