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甘露》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生命的甘露》是湘版美术教材六年级上册内容。此次授课内容主要体现的是第三部分:倡导环境保护,开展爱护水资源的行动。教材中共有五幅图片,其中三幅招贴画作品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体现节水爱水的理念,告诫人们要去保护水,关注水。另两幅摄影作品分别呈现了干涸与缺水所带来的艰难与可怕。最后,通过具体设计制作一幅保护水资源的招贴画来表达同学们的想法与做法。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设计绘画能力,能够自主表现自己的想法.适合于六年级孩子的学情。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水资源现状认识水对生命的重要作用。
2.养成学生在生活中关心水资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3.学习并设计保护水的招贴画。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节水和环保意识,尝试设计招贴画。
教学难点:招贴画创意设计。
教学思路:
水是生命的基础,它不仅关系到人类生活的质量,还影响到人类的生存能力。所有的自然生物几乎都是从水中生出来的。没有了水,生命就会终结。所以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不仅是注重了美术技能与技巧的学习和训练,更重要是培养学生爱护地球资源,节约用水的意识。
一、复习回顾
(一)回顾旧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命的甘露活动一,知道了水对我们的重要性,可老师就有一个问题不明白了,地球明明是个水球,可为什么还缺水呢?”
生:回答。
(二)小结
师:“是啊!虽然有90%的水资源,可那些都是海水,且雨水分布不均匀,河流污染就造成了缺水的困境。下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张震撼人心的图片,请同学们一起欣赏。”
二、欣赏导入
(一)出示图片(第一组:水土地沙漠化。第二组:西北地区干旱的场景图。第三组:工业排放的废水,使水资源收到了污染。造成鱼虾大量的死亡。第四组:人类乱砍滥伐,造成森林的减少。)
(二)自主表达
师:“看到这些,你有何感想?”
生:环境破坏遭到破坏,自然灾害加剧。我们应该保护自然,节约用水。
师:“对,我们要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那作为一名学生你会怎样做呢?”
生:发传单、做宣传、贴标语。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节约用水,人人有责,那怎样号召身边更多的人节约爱惜水呢?
生:发表建议。
师: “保护水资源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我们可以通过电视广告,宣传栏等提醒人们,那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其中一种(出示课题:设计招贴画),来用你设计的招贴画宣传节约用水好吗?”
三、认识掌握-
(一)招贴画的含义
孩子们,你们了解什么是招贴画吗?
下面欣赏一下这两幅招贴画,说说作品各表现了什么内容。
第一幅的主题是浪费的罪恶,把手指设置成水龙头,由于人类的浪费,最后的流出来的水只能是人类的血。画面明确醒目,色彩简洁、对比性强。
第二幅的主题是最后的眼泪,由于水资源的污染、水资源的匮乏。鱼儿也失去了家园。
这二幅作品就是招贴画,招贴画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和醒目的画面来设计的。招贴画又叫宣传画是招贴在公共场所加强宣传作用的绘画。
(二)招贴画的特点
师:出示图片并导问:了解了什么是招贴画,那么你知道“招贴画有什么特点?”
生:同桌交流后汇报
师: 激励评价,并边出示图片边总结
(1)图形:(板书)构图单纯、色彩对比强烈、主题突出。(课件出示)
(2)广告语:(板书)简单、明了、意义贴切。
(三)对比掌握特点
师:分别出示图片,引导观察(大小,位置,色彩)
生:对比欣赏,判断正误
师:出示图片并总结:文字的大小、位置、颜色要与画面协调。
(四)创意小训练
接下来,我们要做一个创意小训练,看看哪位同学的想法最好。
四、自主表现
(一)招贴画欣赏
师:“一幅好画创意是关键。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些专家和孩子们画的招贴画,看看他们有什么精彩创意和表现形式。”
(教师对每幅作品进行讲解,点出表现形式和精彩创意。)
师:“孩子们,现在就请结合作业要求。准备作画吧!”
师:“孩子们请你闭上眼睛,静心聆听,说不定好的创意马上就会出现在你的脑海中。”
(二)团队合作
师:“孩子们是否有好的创意了,赶快把它呈现在画纸上吧。为了培养你们的团队精神,老师要求二人小组完成一张招贴画。
(三)小组分工,共同创作
根据小组创意表,(出示图片)进行小组分工,共同创作,教师相机指导。
(四)作品评析
师:“看到大家高涨的创作热情,老师打心眼里为你们感到自豪。现在就请你们自己评一评你们的作品。”
学生自评、互评
教师点评(作品评析要求结合招贴画的三个要素进行)
五、拓展思维
师:“孩子们,请大家课后带着设计好的节约用水招贴画走进校园,走进社区,呼吁更多的人珍惜水资源,使我们的明天更美好。”(出示图片)
六、教学反思
古人云:“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故此即失彼。也许是备课时教师把培养学生节水的意识放在第一位而造成的这样的结果,预习反馈环节占用时间较长,学生自主学习环节显得有些仓促,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学生的招贴画作品经过修改和完善,不仅构图美观,主题突出、醒目,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的作品创意新颖,视角独特,有很强的警示作用。
教师自身语言表达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在师生交流探讨环节,教师语言不够概括、精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