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大气的组成
组成:
是一种混合气体,由干洁空气、_____和_____三部分组
成。
水汽
杂质
(1)干洁空气。
①组成。
②作用。
元素
生命活动
光合作用
保温
紫外线
成分 作用
氮 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_____
氧 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_________所必需的物质
CO2 绿色植物进行_________的基本原料,对地面
具有_____作用
O3 吸收太阳光中的_______,对地球生物起保护
作用
(2)水汽:水的___变,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
伴随着热量的吸收和释放,直接影响着地面和大气的
_____。
(3)杂质:作为_______,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相
温度
凝结核
[辨一辨]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大气圈中最多的成分是氧。 ( )
②大气圈中各种成分均匀分布。 ( )
③臭氧对人类和动物是无害的。 ( )
④空气中只要有水汽就可以形成降水。 ( )
⑤大气中的尘埃物质可以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面温度。
( )
×
×
×
×
√
【激疑】
大气成分是固定不变的吗?
提示:不是。从地质作用看,原始大气成分和现代大气成分不同;从当前来看,不同的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变化,会导致大气成分的变化;现代生产、生活大量的废气排放,有害气体增加,加剧大气环境的污染。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根据_____、_________和密度,大气自下而上可划分为
_____层、_____层和_____大气。
1.对流层:
(1)位置:大气圈的_____层。
(2)组成:占大气圈总质量的____和几乎全部的_______
_____,大气中污染物多集中在这一层。
温度
运动状况
对流
平流
高层
最底
3/4
水汽、
杂质
(3)厚度:低纬度地区_______千米,高纬度地区_____千
米。
(4)特征。
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
②大气_____运动显著。
③_____现象复杂多变。
(5)与人类活动关系:人类活动主要分布在对流层_____。
17~18
8~9
对流
天气
底部
[辨一辨]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对流层是大气层各层中最厚的一层。 ( )
②对流层的厚度低纬地区大于高纬度地区,夏季大于冬
季。 ( )
③对流运动强弱的决定因素是地面温度的高低。( )
④对流层的厚度为12千米。 ( )
×
√
×
×
2.平流层:
(1)位置:对流层顶部至_______千米高空。
(2)组成:22~27千米含有大量_____。
50~55
臭氧
(3)特征。
①下层气温随高度变化很___,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
增加而迅速_____。
②大气以_____运动为主。
③无云雨现象,_______好。
(4)与人类活动关系:适合航空飞行。
小
上升
平流
能见度
【激疑】
鲍姆加特纳从39千米高空跳伞,为什么要穿特质的宇航服?
提示:鲍姆加特纳跳伞的高度处于平流层,那里氧气稀薄,气温低。
3.高层大气:
(1)位置:平流层以上的大气。
(2)特征。
①温度先_____后_____。
②空气高度电离,形成若干_______。
(3)与人类活动关系:电离层反射_________,对无线电
通信具有重要作用。
下降
上升
电离层
无线电波
【激疑】
在300 km的高层大气,1 000 ℃的高温为什么不会烧毁航天器?
提示:空气非常稀薄,导热性能极差。
能力1 利用大气组成成分的作用解释地理现象
1.大气的成分及其作用:
组成 含量 作用
干
洁
空
气 氧 二者占干洁
空气体积分
数的99% 维持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
氮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二氧
化碳 含量很少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
原料,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组成 含量 作用
干
洁
空
气 臭氧 含量很少 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还可杀菌治病
水汽 含量很少,因地因时而异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杂质
2.大气主要成分对大气环境影响的因果关系:
(1)二氧化碳:CO2→吸收长波辐射(地面辐射)→升温同时释放热能→射向地面的热量→保温作用。
(2)臭氧和氧原子。
①高层大气中的O→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升温使大气电离→形成电离层。
②平流层中的O3→吸收波长较长的紫外线→升温的同时阻挡到达地面的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
(3)水汽。
①近地面水汽吸收地面热量→大气升温。
②水汽温度变化→吸热或放热→水的相变→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的发生。
(4)杂质。
①尘埃物质→吸附水汽→雾或降水;
②尘埃物质→削弱太阳光→大气能见度降低。
【典例示范】
近些年来,生活在伍拉斯顿群岛的许多动物视力严重退化,羊患上了白内障,野兔和鸟类几乎双目失明,渔民捕到的鱼大多数是盲鱼。当地居民外出时暴露的皮肤很快就被晒得通红,眼睛也有痒痛感。这种情况是由大气层中臭氧层被破坏而造成的。读图并回答(1)、(2)题。
(1)造成当地环境问题的臭氧层空洞出现在 ( )
A.北极上空 B.南极上空
C.赤道上空 D.北大西洋上空
(2)臭氧层能够大量吸收 ( )
A.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B.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
C.地面辐射 D.大气辐射
【思路点拨】解该类题应从以下两点入手:
(1)地理位置的判断要依据经纬网判断,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可以看出是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
(2)依据大气组成成分臭氧对生物的作用分析回答。
【解析】(1)选B,(2)选A。第(1)题,臭氧空洞在地球的两极地区均有出现,尤以南极地区最为严重。图示信息表明该群岛位于南美洲的最南段,应该是受南极的臭氧空洞影响而造成的环境问题。第(2)题,臭氧强烈地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让生物免受其伤害。
【素养探究】
2019年1月16日,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进入高温天气,部分地区已高达46.5摄氏度。新州卫生部门对悉尼西部地区发出高臭氧浓度警报。
(1)(综合思维)臭氧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新州卫生部门为什么会发出高臭氧浓度警报?
提示:臭氧没有颜色但味道刺鼻,浓度增加,可能会引发各种健康问题,包括胸痛、咳嗽和呼吸道炎症。
(2)(地理实践力)高温天气为什么会导致臭氧浓度增加?
提示:在高温天气的影响下,汽车尾气或空调废气中的氮氧化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时,就会产生臭氧。
能力2 利用大气每个分层特点解释地理现象
1.大气垂直分层依据:
大气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
2.大气垂直分层:
(1)对流层。
范围 低纬—17~18千米
中纬—10~12千米
高纬—8~9千米
特点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每升高100米,气温大约降低0.6 ℃)
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成因 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该层上部冷,下部热
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集中在该层,对流运动易成云致雨
与人类的关系 人类就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2)平流层。
范围 从对流层顶至50~55千米
特点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以平流运动为主
天气晴朗
成因 该层中的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
该层大气上热下冷,大气稳定
水汽、杂质少,气流平稳
与人类
的关系 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利于高空飞行
(3)高层大气。
范围 平流层顶以上大气层
特点 大气密度极小
在300 km处温度高达1 000 ℃
空气高度电离
成因 距地面远,受到引力小
吸收紫外线
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
与人类的关系 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典例示范】
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 完成 (1)、(2)题。
(1)b层在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变化很大,其主要原因是 ( )
A.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
B.对流旺盛,输送热量多
C.地面是该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D.吸收大量地面辐射
(2)平流层与人类关系密切,下列关于平流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大气中最活跃,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②吸收紫外线,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③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
④有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思路点拨】解答该类题的思路如下:
(1)依据高度判断出a、b、c分别是哪个大气层。
(2)依据各层大气的特点及其与人类活动关系知识分析回答问题。
【解析】(1)选A,(2)选D。第(1)题,b层在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变化很大,其主要原因是该层中的臭氧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而使该层增温。第(2)题,对流层是大气中最活跃,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层;平流层中的臭氧可以吸收紫外线,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平流层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高空大气有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补偿训练】
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1)、(2)题。
(1)最有利于飞机飞行的是 ( )
A.A层 B.B层
C.C层 D.C层以外的大气层
(2)“蓝蓝的天上白云飘”,歌词中的蓝天白云出现在
( )
A.A层 B.B层
C.C层 D.C层以上大气层
【解析】(1)选B,(2)选A。第(1)题,从图中气温随高度变化状况可知,A为对流层,B为平流层,C为高层大气。平流层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利于飞机飞行。第(2)题,对流层天气复杂多变,云、雨、风等都发生在此层。
【素养探究】
2018年12月8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嫦娥四号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球背面,全人类首次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
(1)(地理实践力)嫦娥四号奔月过程中,依次穿过了大气的哪几个分层?
提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2)(区域认知)嫦娥四号奔月过程中,最开始穿过的大气层的气温有何特点?
提示:最开始穿过的大气层是对流层,该层气温随着高度的升高而下降。
(共30张PPT)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第1课时 大气受热过程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能量来源: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A_________。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B_________。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吸收和反射。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3.受热过程:
A_____________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被加热并以B
_____________的形式射向大气?大气增温。
太阳短波辐射
地面长波辐射
[辨一辨]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太阳辐射到达地表时,小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
( )
②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都是短波辐射。
( )
③物体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的部分波长就越长。
( )
√
×
×
④地面是以对流、传导等方式把热量层层向上传递给
大气。 ( )
⑤地面辐射绝大部分被大气截留。 ( )
√
√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大气保温原理:
(1)大气增温:_________的长波辐射绝大部分被对流层
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大气吸收_____________
后会增温。
(2)大气保温: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_______
___,其中大部分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_________
___,它把热量传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_______
___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地面辐射
地面长波辐射
长波辐
射
大气逆辐
射
地面辐
射
[辨一辨]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增温,故太阳是地面
的直接热源。 ( )
②地面增温后形成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后增温,太阳是
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 )
③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
逆辐射,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 ( )
√
×
√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
共同意义:
缩小了气温的_____差,为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人类的活
动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条件。
日较
【激疑】
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原因是什么?可能带来什么样的环境问题?
提示: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毁林等使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升高。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容易引起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能力 大气的保温作用
1.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可形象地概括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具体图解如下:
2.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2)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提高生产效益。
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丰歉。如: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内陆地区——晴天多,阴雨天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作用 特点 削弱的辐射 参与的成分
反射 无选
择性 各种波长太阳辐射 云层、较大尘埃
散射 有选
择性 波长较短的蓝、紫光 空气分子、微小尘埃
吸收 有选
择性 紫外线、红外线 臭氧、水汽、二氧化碳
【典例示范】
下图是“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①~④序号正确的是 ( )
A.①——地面辐射
B.②——大气辐射
C.③——太阳辐射
D.④——大气逆辐射
(2)图中,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来自 ( )
A.① B.② C.③ D.④
(3)古人有“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的防御霜冻的做法,该做法使 ( )
A.①减弱 B.②增强
C.③减弱 D.④增强
【思路点拨】解该类题应从以下三点入手:
(1)读图要注意两个“面”即“大气上界面”和“地面”。
(2)依据两个“面”确定四个辐射的方向。
(3)依据辐射方向确定“辐射源”,确定辐射名称和热量传播空间。
【解析】(1)选D,(2)选C,(3)选D。第(1)题,读图可知①代表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代表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代表地面辐射;④代表大气逆辐射。第(2)题,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辐射。第(3)题,烟雾能吸收地面辐射,然后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还给地面,所以④增强。
【补偿训练】
读下图,完成(1)、(2)题。
(1)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
( )
A.①—②—③ B.①—④—②
C.②—③—④ D.③—④—②
(2)阴天与晴天相比 ( )
A.白天④强,夜晚③弱,昼夜温差大
B.白天④弱,夜晚③强,昼夜温差小
C.白天④弱,夜晚③弱,昼夜温差大
D.白天④强,夜晚③强,昼夜温差小
【解析】(1)选B,(2)选B。第(1)题,地面主要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大气主要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第(2)题,晴天时,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④)强,气温较高,夜晚大气逆辐射(③)弱,对地面保温效果差,温度低,所以晴天时昼夜温差大;反之,阴天时昼夜温差小。
【素养探究】
温室,又称暖房。能透光、保温(或加温),是用来栽培植物的设施。在不适宜植物生长的季节,能提供温室生育期和增加产量,多用于低温季节喜温蔬菜、花卉、林木等植物栽培或育苗等。
(1)(区域认知)建温室大棚主要是改善农作物生长的什么条件?
提示:热量(或温度、气温)。
(2)(综合思维)温室大棚的原理是什么?
提示:太阳短波辐射大部分透过塑料薄膜或玻璃被地面吸收,地面增温后放出地面长波辐射,塑料薄膜或玻璃对地面长波辐射是阻隔的,从而把热量保留在大棚里。
(共55张PPT)
第2课时
大 气 运 动
一、大气热力环流
1.形成原因:地面_________。
2.形成过程:
(1)垂直运动。
冷热不均
(2)水平运动。
3.热力环流:由于地面_________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
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冷热不均
[辨一辨]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垂直方向的气压值总是近地面大于高空。 ( )
②气流的水平运动是由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引起的。
( )
③气流的垂直运动是由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 ( )
④大气运动就是风。 ( )
⑤空气也可以由低气压流向高气压。 ( )
√
√
×
×
×
二、风的形成
1.概念:地面受热_____?同一水平面上_________(单位
距离间的气压差即水平气压梯度)?水平_________力?
大气由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作_____运动(风)。
不均
气压差异
气压梯度
水平
3.影响风的三个力(北半球近地面):
等压线
低压
相反
风
向
右
左
符号 F1 F2 F3
类型 水平气压梯度力 摩擦力 地转偏向力
方向 垂直于_______,
指向_____ 与风向
_____ 总是垂直于___
___,北半球向
___(南半球向
___)
4.力的作用效果:
(1)在高空,风向主要取决于_____________力和_____
_____力,风向可偏至与等压线_____。
(2)在近地面,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与___
___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总是与等压线_____。
水平气压梯度
地转
偏向
平行
摩
擦
斜交
[辨一辨]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 )
②随着海拔的升高,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越来越小。
( )
③一般情况下海面上的风力比陆地上大。 ( )
④高空的风只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 ( )
⑤摩擦力只改变风速,不影响风向。 ( )
√
√
√
×
×
【激疑】
等压线的疏密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有何关系?对风力有何影响?
提示:等压线密集处,气压梯度大,水平气压梯度力也大,风力也大;等压线稀疏处,气压梯度小,水平气压梯度力也小,风力也小。
能力1 热力环流的成因
1.热力环流的形成: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
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关键抓住以下两点关系:
(1)温压关系:(结合上图中甲、乙、丙三地图示)。
(2)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如图中①②③④所示)。
2.热力环流的几种常见形式:
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山谷、山坡的受热不均,人类活动等都可能导致热力环流的形成。具体分析如下:
(1)海陆风。
(2)山谷风。
(3)城市热岛环流。
3.等压面的“高凸低凹”规律:
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进而等压面发生弯曲,即等压面凸向高空的为高压,下凹的为低压,可形象地记忆为“高凸低凹”,具体如下图所示:
【典例示范】
(2019·江苏高考)下图为“华东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和SO2多年平均浓度日变化曲线图”。两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浓度一般在10时以后下降,其主要原因是( )
A.户外活动减少,利于污染物沉降
B.降水频率增加,有利于空气净化
C.热岛效应增强,利于污染物扩散
D.汽车流量减少,尾气排放量减少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主要把握两个关键点:
(1)根据图例,判读两地区的城市大气变化趋势。
(2)知道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与影响。
【解析】选C。PM2.5浓度在10:00以后逐渐下降,有可能是地面温度逐渐升高,气温升高气体受热膨胀上升,热岛效应增强。气体在上升的过程中,带走了污染物,有利于PM2.5浓度的下降;浓度的下降与户外活动的减少无关,材料当中并没有提到降水的频率增加。并且并非10:00以后才产生降雨,汽车流量减少只会让PM2.5浓度保持相对稳定性,而并非下降。
【素养探究】
诸葛亮于农历6月的一天,在葫芦峪设下伏兵,打算用火攻全歼司马懿的军队。然而正当火旺人困,司马懿全军行将覆灭之时,一场大雨不期而至,浇灭了诸葛亮的豪情壮志。
(1)(综合思维)结合所学“热力环流”知识,推测火烧葫芦峪失败的原因。
提示:盛夏时节,山谷中的空气温度比较高,谷中气流上升,形成谷风,再加上谷中大火,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上升过程中不断冷却,易成云致雨。
(2)(地理实践力)尝试结合实践活动,体会其中所含的地理原理。
女同学们想去海边照相,若想照出长发飘飘的感觉,她们应该选择什么时间?应该怎么站位呢?
提示:选择白天的中午前后,面向大海(此时盛行海风)。
能力2 等压线图中风向、风速的判断
1.风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
类型 高空风 近地面风
图示
(北半球)
类型 高空风 近地面风
受力 F1(水平气压梯度力)和F2(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 F1(水平气压梯度力)、F2(地转偏向力)和F3(摩擦力)共同影响
2.等压线图中风向、风速的判断:
(1)风向判断的“三步骤”(以北半球为例)。
第一步:定水平气压梯度力。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过切点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定地转偏向力。分清图示是哪个半球,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若是北半球,风向向右偏;若是南半球,风向向左偏。
第三步:定最终风向。
①近地面:在三力作用下,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定夹角(30°~45°)。
②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按以上步骤绘出的风向(绘成实线箭头)如下(以北半球为例):
(2)风速的判断。
①在同一幅等压线分布图上,等压线密集的地方,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速大;反之,等压线稀疏的地方,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速小。
②不同等压线分布图上,要判断单位距离内气压差,气压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反之,则风力越小。判断时要关注比例尺的大小。
③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同的情况下,摩擦力越小,风速就越大;反之,就越小,如海面上的风力大于沿海陆地,内陆荒漠地区的风力大于绿洲地区。
3.风向的表示和风力大小的判定:
(1)风向表示方法。
(2)风力大小判定。
在同一幅图中,等压线密集,风力大;等压线稀疏,风力小。在不同地图中,相同图幅、相同等压距的地图相比,比例尺越大,表示单位距离间的等压线就越密集,则风力越大;比例尺越小,表示单位距离间的等压线就越稀疏,则风力就越小。
【典例示范】
下图为1月24日8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此时我国 ( )
A.各地均受强大高压脊控制
B.各地均受低压槽控制
C.三亚风力大于昆明
D.北京、上海风向基本相同
【思路点拨】解该类题应从以下三点入手:
(1)根据等压线数值确定此图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风的形成受三个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2)此图为北半球,因此风向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右偏转而成。
(3)根据等压线的分布可以确定等压线稀疏,进一步推测出所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进一步可以推测出风力大小。
【解析】选D。读图可知,该图中西南地区有低压槽存在;北方大部分地区被高压脊控制,天气以干、冷为主;由等压线的疏密情况判断三亚风力小于昆明;北京、上海的风向都为西北风。
【补偿训练】
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和高空等压线(单位:hPa)与风向关系的图是 ( )
【解析】选A。在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实际风向应为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偏,近地面偏转30°~45°,高空偏转90°,所以选A。
【素养探究】
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下图为我国西南山区的传统民居景观图和该民居穿堂风示意图。
(1)(综合思维)结合所学知识,试解释穿堂风的原理。
提示:白天庭院石质地面升温快,气温高,气流上升;屋后树林升温慢,气温低,气流下沉,近地面风由屋后流向屋前,形成穿堂风。
(2)(地理实践力)非洲草原犬鼠(土拨鼠)白天活动,善于挖掘洞穴。其洞穴有两个出口,一个是平的,而另一个则是隆起的土堆(如下图),生物学家很长时间不清楚其中的原因。请借助“穿堂风”的地理原理进行解释。
提示:两个洞口形状不同,决定了洞穴中空气的流动方向。吹过平坦表面的风运动速度小,压强大;吹过隆起表面的风运动速度大,压强小。因此,地面上的风吹进了犬鼠的洞穴,给犬鼠带去了习习凉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