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貌课件(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貌课件(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11-12 18:54:33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
一、喀斯特地貌
1.物质组成:_____性岩石。
2.成因: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水带走或者重新_____。
3.在我国的分布:广西、贵州、_____。
可溶
沉淀
云南
4.类型:
(1)地上喀斯特地貌。
溶沟
平坦
锥状
类型 特点
_____ 长条形、网格状
洼地 底部_____
峰林 _____
(2)地下喀斯特地貌。
溶洞
石笋
主体 _____
溶洞上部 石钟乳、石幔、石帘
溶洞下部 _____
【激疑】  石钟乳和石笋有何区别?
提示:石钟乳是自上而下生长,石笋是自下而上生长,石钟乳生长在洞顶,而石笋生长在洞底。
二、河流地貌
山区
V
较陡
狭窄
起伏
不平
河段 流经地形 地貌景观 景观特点
上游 _____ A:__形河谷 河谷:岸壁_____,
谷底_____
河床:底部_____
_____,常见巨大石
块和卵石
冲积扇
冲积平原
扇形
由粗变细



河段 流经地形 地貌景观 景观特点
中、
下游 平原地区 B:_______
 ↓
C:_________ 平面上呈_____,沉积
物颗粒由扇顶到扇缘
_________
河谷:宽而浅的___型
山前→河口;坡度变
___,沉积物颗粒变
___
河曲
C
河段 流经地形 地貌景观 景观特点
中、
下游 平原地区 D:_____
 ↓
牛轭湖 河曲:河道呈“S”

牛轭湖:形似“__”
形的弯月
低平
三角洲
三角
河口向海变细
河段 流经地形 地貌景观 景观特点


段 地势_____ E:_______ 平面上近似_____
形,沉积物颗粒由
_____________
[辨一辨]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冲积平原是由河流携带的大量泥沙堆积而成的。
( )
(2)所有河流都有三角洲。 ( )

×
(3)三角洲形态多种多样。 ( )


(4)在地势陡峭的地区经常会看到河曲和牛轭湖. ( )

×
三、风沙地貌:
1.风沙地貌:在_____地区,以_____为主形成的各种地
貌。
2.我国主要分布地区:_____地区;多沙的河谷地带,植
被稀少的_____湖岸和海岸。
干旱
风力
西北
沙质
3.风沙地貌的主要类型:
风蚀蘑菇
风蚀柱
雅丹
摩擦
类型 成因 地貌景观 景观特点
侵蚀
地貌 风及其携带
的沙粒冲击
和_____岩石 甲:_________ 上部宽大、下
部窄小
乙:_______ 突起的孤立岩

丙:_____ 不规则的沟槽
和垄脊相间
风速
沙丘
固定
流动
类型 成因 地貌景观 景观特点
堆积
地貌 当_____减
小或遇到地
形阻挡,风
携带的沙粒
降落地面 丁:
_____ _____
沙丘 沙丘上生长植

_____
沙丘 新月形沙丘,
平面上状如新
月,有两个尖
角;侧面看有
陡坡和缓坡之

四、海岸地貌
1.海岸地貌:海岸在_____等的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
海浪
2.主要类型:
(1)海蚀地貌:甲_______,乙_________,丙_______,
丁_________,戊_______。
(2)海岸堆积地貌:己_____(砾滩、沙滩、泥滩)、沙坝
等。
海蚀崖
海蚀平台
海蚀穴
海蚀拱桥
海蚀柱
海滩
能力1 识别、描述和解释喀斯特地貌和河流地貌的演变发育过程
1.喀斯特地貌的演变过程:
2.河流地貌的发育:
(1)河流侵蚀地貌——河谷的发育过程。
(2)河流沉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组成
部分 分布 地貌特点 图示
洪积—
冲积平
原 山前 以谷口为顶点呈
扇形,冲积扇顶端
到边缘地势逐渐
降低,堆积物颗粒
由粗变细
组成
部分 分布 地貌特点 图示
河漫滩平原 中

游 地势平坦、宽广
组成
部分 分布 地貌特点 图示
三角洲 河口 多呈现三角形,
地势平坦,河网
稠密,河道由分
汊顶点向海洋
方向呈放射状
分布
(3)河流弯道的侵蚀与沉积。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趋向凹岸,而底部的水流由凹岸流向凸岸,在流水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图所示)。
【典例示范】
  全球最大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在贵州平塘喀斯特洼坑“大窝凼”中建成启用。下图为“喀斯特洼坑形成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地质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喀斯特洼坑形成的地质过程,顺序正确的是 (  )
A.②①③④    B.②①④③
C.④③②① D.④①③②
【思路点拨】解该类题应从以下两点入手:
(1)明确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机理;
(2)灵活掌握喀斯特地貌一般形成过程。
【解析】选B。喀斯特洼坑的形成是由小变大,由地下发展到露天。②图在地下形成小的溶洞,①图地下溶洞变大,④图溶洞顶部崩塌,③图喀斯特洼坑形成并扩大。
【素养探究】
   2016 年 11 月,陕西汉中发现了超大规模天坑群。这是我国大陆亚热带岩溶区发现分布最北的天坑群。下图为塌陷型天坑的形成过程示意图。
(1)(地理实践力)说出天坑群属于哪种地貌类型。
提示:喀斯特地貌。
(2)(综合思维)简述塌陷型天坑形成的地质过程。
提示:石灰岩先经地下水的溶蚀、侵蚀形成了溶洞,后来溶洞上方岩层多次塌陷露出地面形成天坑。
能力2 认识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
1.风沙地貌:
(1)风沙侵蚀地貌。
类型 成因 特点
风蚀蘑菇 下部遭受
风沙侵蚀 突起的孤立岩石,上部宽大,下部窄小
雅丹 风沙沿裂
隙磨蚀 沟槽和垄脊相间,走向与主风向一致
(2)沙丘坡面形态与风向的关系。
沙丘迎风坡凸出而平缓,背风坡凹而陡。沙丘坡面形态与风向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2.海岸地貌:
(1)海岸侵蚀地貌。
岩石海岸 海蚀崖 海蚀平台
岩石海岸 海蚀穴 海蚀拱桥
(2)海岸堆积地貌。
类型 特点 海岸类型
海滩 砾滩 海滩由物质颗粒较大的砾石组成 岩石海岸
沙滩 海滩由颗粒较小的沙粒组成 砂质海岸
泥滩 由淤泥组成 淤泥质海岸
沙坝 呈长条形堤状 砂质海岸
【典例示范】
下图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读图完成(1)、(2)题。
(1)该沙丘位于 (  )
A.冲积扇     B.洪积平原
C.三角洲 D.河漫滩
(2)正确示意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思路点拨】解答此题应从河流不同河段地貌类型和沙丘的形成机理入手。
(1)明确不同河段的地貌类型。
(2)理解沙丘形状和风向的关系。
【解析】(1)选D,(2)选C。第(1)题,一般冲积扇位于山前开阔地段,洪积平原位于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三角洲位于河口地区。而题干明确告知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再结合图可确定爬升沙丘位于河漫滩。第(2)题,爬升沙丘是指沙丘移动受山地阻挡时,沙在风力作用下沿坡面爬升形成的沙丘,沙丘迎风坡面较缓,背风坡面较陡,再结合景观图可确定选C。
【素养探究】
  下面是胡玢的《庐山桑落洲》诗句:“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
  沙洲是河流中心滩、江心洲、湖滨、海滨附近形成的沙滩的总称,是水流、波浪堆积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是高水位时淹没、低水位时露出的泥沙质小岛。
(1)(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胡玢诗句描写的是甲图还是乙图?“数家新住处”应位于河流的凹岸还是凸岸?
提示:甲图。 河流凸岸流水堆积作用明显,适合建“新住处”。
(2)(综合思维、区域认知)沙洲一般发生在河流的哪一河段?
提示:由材料中给出的沙洲的形成原因,应位于河流下游。
(共46张PPT)
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
一、 地貌观察的顺序
1.地貌组成:一个较大的地貌由次一级的地貌_____而
成。
组合
2.观察地貌:
(1)观察点的选择:视野比较_____的地方。
(2)观察顺序:从宏观到_____、从面到点。
3.辅助观察工具:地形图、_________和无人机。
开阔
微观
遥感影像
【激疑】   
视野内的地貌一般按怎样的顺序观察?
提示:大地貌(如山地、平原)→次一级地貌(如山岭、河谷)→更小的地貌(如河岸、陡崖)
二、地貌观察的内容
1.重要内容:高度和_____。
(1)高度。
①类型:包括_____高度和相对高度。
坡度
绝对
②作用。
起伏状况
类型 绝对高度 相对高度
作用 划分地貌的主要依据 反映地面的_________
(2)坡度。
①地表形态的组成:___和近似水平的面。

②观察坡的内容。
垂直距离

迎风
植被
表示 影响
坡度 坡度角 划分坡的重要指
标,对生产和生活
影响巨大
_________和水平
距离的比值
坡向 阴坡和___坡 光照、降水差异,
影响_____的生长
_____坡和背风坡
【激疑】
高度和坡度的组合如何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
提示:相对高度大、坡度大→陡峻
相对高度小、坡度小 →平缓
2.必要内容:形状、_____、空间分布、_____________
和破碎程度。
面积
地面起伏状况
[辨一辨]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我国西北山区地面起伏较大。 ( )
②内蒙古高原内部地面起伏较大,地形较为破碎。
( )
③黄土高原地区地形较为破碎。 ( )

×

能力 明确地貌观察的顺序及内容
1.地貌观察的顺序:
2.地貌观察的主要内容:
内容 应用

度 绝对高度 划分地貌的主要依据
相对高度 反映地面的起伏状况
内容 应用
坡 坡度 划分坡的重要标准、影响生产和生活
坡向 阴坡和阳坡 不同的坡向,光照、降水差异大,影响植物的生长
迎风坡和背风坡
高度和坡度的组合 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
3.等高线地形图中地貌的观察:
(1)一级地貌的观察。
地貌 等高线特征
平原 海拔在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较为平直
丘陵 海拔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较和缓
地貌 等高线特征
山地 海拔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较密集,河谷转折呈“V”字形
高原 海拔高度大(1 000米以上),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
盆地 海拔没有一定标准,四周等高线较密集,数值大;中间等高线较稀疏,数值小
(2)次级地貌的观察。
地形 表示方法 示意图 等高线图 地形特征
山地
(山峰) 闭合曲
线外低
内高符
号▲ 四周低
中间高
盆地
(洼地) 闭合曲
线外高
内低 四周高
中间低
地形 表示方法 示意图 等高线图 地形特征
山脊
(山脊线) 等高线
凸向低
处,山脊
连线 从山巅
到山麓
凸起、
高耸部

地形 表示方法 示意图 等高线图 地形特征
山谷
(山谷线) 等高线
凸向高
处,山谷
连线 山脊之
间低洼
部分
地形 表示方法 示意图 等高线图 地形特征
鞍部 由一对
山脊等
高线和
一对山
谷等高
线组成 相邻两
个山顶
之间呈
马鞍形
地形 表示方法 示意图 等高线图 地形特征
陡崖 多条等
高线重
叠在一
处 悬崖壁

4.关于坡:
(1)按坡度分级。
Ⅰ.0~5°为平坡。
Ⅱ.6°~15°为缓坡。
Ⅲ.16°~25°为斜坡。
Ⅳ.26°~35°为陡坡。
Ⅴ.36°~45°为急坡。
Ⅵ.46°以上为险坡。
(2)坡度大小的判断技巧。
①野外根据树木与坡面的夹角判断方法。
树木的生长都是垂直于地面的,在坡面上可以观察树木与坡面之间夹角,判断坡度的大小。如下图所示树木与坡面之间的夹角为60°,那么该坡的坡度为30°。
②利用等高线图判断坡度的大小。
a.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坡度的大小。
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分布越密集,则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则坡度越缓。可根据“坡度=垂直相对高度/水平距离”来确定。
b.不同等高线地形图上坡度的大小。
比例尺和等高距相同,则看等高线的疏密程度,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大;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小。
例如,下图中(数值单位:米)的坡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A>D>B。
比例尺相同,等高距不同,则相同的水平范围等高距越大,坡度越大;等高距越小,坡度越小。例如,下图中(数值单位:米)的坡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B>D>A>C。
c.比例尺不同,等高距相同,则比例尺越大,坡度越大;比例尺越小,坡度越小。例如,下图中的坡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C>D>B。
(3)坡向的影响。
影响环境因素 具体影响
温度 ①向阳坡温度较高,背阴坡温度较低;
②阳坡雪线高度高于阴坡;
③阳坡森林上界高于阴坡
降水 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典例示范】
  下图示意喀斯特地貌剖面。观察后完成(1)、(2)题。
(1)仔细观察上图中与下图景观照片相对应的部位是
(  )
A.1    B.2    C.3    D.4
(2)图中6和7像年轮一样成为环境变化的记录器,环境要素的变化会形成粗细不等的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粗大的节往往代表低温少雨的年份
②细小的节代表降水较少的年份
③粗大的节代表植物茂盛的年代
④细小的节代表土壤发育良好的年代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思路点拨】解该题应从以下两点入手:
(1)明确观察喀斯特地貌的顺序和内容;
(2)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理和过程。
【解析】(1)选B,(2)选C。第(1)题,天坑是流水溶蚀形成的,多形成于2部位。第(2)题,6是石钟乳,7是石笋,它们在温暖湿润的年份发育得比较快,比较粗大,在这样的年份植物生长茂盛,土壤发育良好。
【补偿训练】
   (2019·济宁高一检测)下图为“某山地脊线图”,图中的等高距为100米,M1与M2的海拔均为500米。读图,完成(1)、(2)题。
(1)M1所在山坡的坡度为P1,M2所在山坡的坡度为P2,两者的关系是 (  )
A.P1>P2 B.P1=P2
C.P1(2)①地与②地的高差可能是 (  )
A.90米 B.100米 C.200米 D.300米
【解析】(1)选A,(2)选C。第(1)题,由材料可知M1与M2
位于山脊线上;根据等高线图中基本特点可知,山脊线
应该与等高线垂直,图中显示M2与山峰的水平距离比M1
与山峰的水平距离大,说明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第
(2)题,由图可知山峰海拔为625米,注意图中山脊线与
等高线的交点;由材料可知M1与M2的海拔均为500米、
等高距为100米,所以①地海拔在600~625米,②地海拔在400~500米,①地与②地的高差在100~225米。
【素养探究】
  关于黄土高原形成的学说有多种。目前“风成说”得到科学界最为广泛的支持。“风成说”认为,黄土高原主要是盛行风从中亚、蒙古的沙漠和戈壁搬运来的黄土堆积而成的,被称为风神捏就的土地。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仔细观察上图,描述戈壁、沙漠、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
提示:蒙古高原至中亚等广大干旱区,地表岩石在风化
作用下,形成大小不等的石块、沙子和黏土;在西北风
盛行的冬春季节,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尘土蔽日。粗
大的石块残留在原地,成为戈壁;较细的沙粒落在附近
地区,形成沙漠;细小的粉沙和尘土则随风南下,当风力
减弱或遇到山地阻挡,便纷纷扬扬降落下来,经过几十
万年、上百万年的堆积,才形成了今天的黄土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