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3.4--3.5)综合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3.4--3.5)综合测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11-13 10:05: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生命活动的调节(3.4--3.5)
一、单选题(共20题;共40分)
1.下列动物行为属于后天学习行为的是 (?? )
A.母鸡孵卵?????B.蜜蜂采蜜?????C.老马识途????D.婴儿吮奶
2.动物具有学习能力,其意义是 (?? )
A.便于找到食物??B.能够逃避敌害??C.便于找到配偶??D.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的生活环境
3.蚯蚓走“T”形迷宫的实验中,蚯蚓要经过约200次尝试,遭受多次电击后才能学会直接爬向潮湿的暗室;成年黑猩猩会利用经验来解决问题,当香蕉被挂在高处够不着时,黑猩猩会把几个木箱子叠起来,然后爬到木箱顶上去摘香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不同动物的学习能力有差别??????B.动物越高等,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也越强
C.动物越高等,学习的能力越强?????D.以上三项说法都对
4.下列对动物行为的叙述,最合理的是 (?? )
A.先天性行为就是动物在出生时,表现出来的行为
B.学习行为是后天获得的,与遗传因素无关,主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C.低等动物不具有学习行为
D.学习行为的获得使动物能够更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但这种行为不能遗传给后代
5.“鸟类的黑手党”——杜鹃,将自己的卵产到别的小鸟巢中,小鸟辛勤地为杜鹃孵卵并精心喂食杜鹃的雏鸟.对小鸟这种行为的解释,正确的是 (?? )
①是先天性行为 ②是学习行为 ③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④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6.对动物的行为起主要调节控制作用的是 (?? )
A.感觉器官??????B.运动器官?????C.神经系统?????D.内分泌系统
7.动物通过各种各样的行为来适应所生活的环境,从而有利于个体的生存和物种的延续,下列是某校八年级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对动物行为的有关叙述,你认为正确的是 (?? )
A.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受遗传因素的影响?????B.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与遗传因素无关
C.蚂蚁营群体生活的行为属于繁殖行为?????D.乌贼遇敌害时喷出“墨汁”属于攻击行为
8.下述各项中,不属于动物行为特点的是 (?? )
A.都是从外部可观察到的活动,并且都离不开身体内部的生理活动
B.同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对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有重要作用
C.都是神经系统、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和激素协调作用的结果
D.都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身体里的遗传物质所控制的
9.下列动物行为属于社群(社会)行为的是 (?? )
A.鸟贼喷墨?????B.虎啸山林?????C.雄鸡报晓?????D.猴王称霸
10.灰雁栖息在沼泽地,它们的巢比较简陋,孵化前有些卵会滚出巢,但灰雁总能设法将卵滚回去。请根据如下实验记录,分析灰雁依据什么识别自己的卵 (?? )
编号 模型卵的特点 灰雁的反应
1 形状大小与灰雁卵相同 不弄回巢中
2 形状大小、颜色与灰雁卵相同 不弄回巢中
3 形状大小、颜色、褐色斑点与灰雁卵相同 弄回巢中
4 带褐色斑点的方块 弄回巢中
A.形状大小??B.形状大小和颜色??C.形状大小、颜色和褐色斑点??D.褐色斑点
11.测量体温的部位有多处,下列各项中最接近人体内部温度的部位和数值是 (?? )
A.腋窝温度、36.8℃?B.手心温度、36.5℃?C.口腔温度、37.2℃?D.直肠温度、37.5℃
12.人在寒冷环境中 (?? )
A.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散热量增加?? B.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散热量减少
C.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散热量减少???D.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散热量增加
13.在35 ℃时人更容易发生中暑的地方是 (?? )
A.无风干燥的沙漠??B.建筑物顶部??C.有风湿润的麦田??D.充满水蒸气的车间
1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人的体温调节中枢在脑干,所以人的体温调节完全由神经系统调节控制
B.皮肤直接散热的多少决定于身体内部与环境之间的温度差
C.人的体温在不同的部位以及随昼夜不一样,但温度在很小范围内波动
D.当血管扩张,流经皮肤的血流量增大时,有利于产热
15.人体有恒定的体温,主要是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能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如图所示是甲、乙两位同学在某状况下的产热统计图。据图判断他们所处的状态 (?? )
A.甲处于安静状态,乙处于运动状态?????B.甲、乙都处在安静状态
C.甲处于运动状态,乙处于安静状态?????D.甲、乙都处在运动状态

第15题图 第17题图
16.下列关于恒温动物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动物都是恒温动物
B.身体各部分的温度并不都是一样的,且温度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
C.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恒温动物都具有保持体温恒定的能力
D.恒温动物之所以能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相对平衡
17.正常人的体温一般在37 ℃左右,但一天中的不同时刻不尽 相同,下图反映了一天24小时内小明体温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清晨5时体温最低???????????????
B.下午5时体温最高?
C.从5时到24时,小明的体温一直是升高的???
D.这一天中小明体温T(℃)的范围是 36.5 ≤ T ≤ 37.5
18.小明在1 000米长跑测试中,大汗淋漓,此时小明 (?? )
A.皮肤血管舒张,散热增加????????B.皮肤血管舒张,散热减少?
C.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增加????????D.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
19.如图表示五种动物在不同的外界温度状况下测得的体温变化情 况,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当外界温度是50℃时,负鼠的体温也可能上升到50℃
B.在实验过程中,猫的体温始终稳定在40℃左右
C.在实验过程中,爬行动物蜥蜴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最明显
D.猫和鸭嘴兽虽都属哺乳动物,但体温调节能力不同
20.某人因冠状病毒感染而发烧,被要求住院隔离。医务人员为其测量体温,发现该病人24小时内的体温均在39 ℃左右。则该病人在这24小时内产热和散热的关系为 (?? )
A.产热等于散热???B.产热小于散热???C.产热大于散热???D.不能确定
二、填空题(共6题;共27分)
21.刚出生的小袋鼠眼睛还睁不开,掉在母袋鼠的尾巴根部,靠本能爬向母袋鼠的尾尖,再从尾尖爬到母袋鼠腹部的育儿袋中吃奶.小袋鼠的这些行为从获得途径来看属于________行为,该行为是由动物体内的________所决定的.
22.很多年前,在英格兰有一只大山雀,一次偶然机会碰巧打开了放在门外的奶瓶盖,喝到了牛奶。从此,它学会了偷喝门前奶瓶中的牛奶。不久,那里的其他大山雀也学会了偷喝牛奶。请回答:
(1)当大山雀第一次偶然打开了奶瓶盖喝到牛奶,这属于________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的________决定的行为。
(2)大山雀第二次根据第一次经验,又去打开瓶盖偷饮牛奶的行为属于________行为。
(3)其他大山雀也学会了用同样的方式偷饮牛奶,这属于________行为。
23.人体90%以上的热量是通过皮肤散发出去的,如图中所示 A、B、C为不同温度环境中人体皮肤血管的口径。请据图回答:
(1)人处在低温环境中时,血管为图________中的形状。
(2)人在情绪激动时往往会“面红耳赤”,此时的血管为图________中的形状。
(3)当外界环境的温度高于体温时,主要的散热方式是________。
(4)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_。
24.生活在沙漠中的骆驼对缺水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如图所示,呈现的是骆驼在两种不同情况下的体温昼夜变化,通过两种情况比较可知,骆驼是通过________的方式来适应缺水环境的;这种对体温的调节是通过________(填“大脑”或“脑干”)中的神经中枢实现的。

第24题图 第25题图 第26题图
25.某健康学生对自己的体温及其生活环境温度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测量,结果如图所示。
(1)人体正常体温保持在________℃左右,由此可以判断图中________表示该学生体温变化曲线。
(2)人的正常体温能维持相对稳定,主要依赖于________的精细调节。
26.下面是护士为一位病人测量的体温统计折线图,请仔细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
(1)护士每隔________小时给该病人量一次体 温。
(2)这位病人的最高体温是________℃,最低体温是________℃。
(3)病人的体温在哪一段时间里下降最快?在哪一段时间里体温比较稳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体温上观察,这位病人的病情是好转还是恶化?________。
三、解答题(共5题;共33分)
27.人体在不同的外界环境中,对热的感觉有不同的程度,散热越困难时往往会感觉到越热,人的热感与气温、相对湿度的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判断,在25℃和35℃时,哪种气温下相对湿度对人体的热感影响较大?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这两种温度时,相对湿度对人体的热感影响情况作出解释。

28.观察如图中几种动物的行为,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①属于________行为,这种行为对于维持动物个体的________和种群的________是十分重要的。
(2)②属于________行为,③属于________行为,④属于________行为。
(3)①②③④所示的几种行为都属于动物的________行为。
(4)海洋馆里海豚表演顶球的行为属于动物的________行为。
2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狼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狼群以核心家庭的形式组成,包括一对配偶及其子女.狼一般为团队作战,这样可以更有效地保护后代不受其他捕食者的侵扰,而且狼的行动迅速,善于合作攻击对手的弱点.狼在遇到危险,迫不得已时会通过装死来逃避敌害,这一般是独自的狼脱离了狼群或者失散之后遇到强敌的反应.在狼群中,雄性会为了争夺配偶而打斗,它们会大声吼叫以吓退情敌,争夺雌狼的好感,胜者可以与雌狼进行交配.
材料二:大马哈鱼出生在淡水河中,却生长在海洋之中,它们在八九月性成熟时就成群结队地游回出生地,到达出生地后,大马哈鱼停止摄食,寻找理想的产卵场所进行产卵.产卵后,大马哈鱼守护在卵床边,最后看几眼即将出生的小宝宝,直至死去.受精卵孵化出仔鱼后,仔鱼在河水中过冬,第二年春天顺流而下,游向大海.
(1)从动物行为的类型来看,材料一中,狼群以核心家庭的形式组成属于动物行为中的________行为;狼在遇到危险,迫不得已时会通过装死来逃避敌害,这一行为属于________行为;在狼群中,雄性会为了争夺配偶而打斗的行为属于________行为.
(2)材料二中的大马哈鱼在每年八九月性成熟时就成群结队游回出生地的行为属于________行为;大马哈鱼到达出生地后,寻找理想的产卵场所进行产卵,这一行为属于________行为.
(3)材料一中,狼群中的雄性为了争夺配偶而打斗的这类行为使狼群中的强健者容易得到猎食、繁殖等机会,对于其维持狼的________和________是十分有利的.
30.为研究动物的行为,某同学进行了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实验。下面表格中的数据是该同学的实验记录,图甲为“迷宫”示意图,图乙为实验中小鼠找到食物所花时间的柱形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次数 找到食物的时间/秒
第一次 267
第二次 193
第三次 90







(1)请在图乙中绘出小鼠第三次找到食物所花时间的柱形图。
(2)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属于后天学习行为,通常小鼠找到食物后会发出一种叫声,引来其他小鼠,这种叫声起到了传递________的作用。
(3)在上述实验中,若把小鼠换成蟑螂,蟑螂难以在短时间内找到食物,说明动物越________,学习能力越强,这种学习能力的强弱是由动物体内的________决定的。



31.下表所示为人处于安静和活动(劳动或运动)情况下,体内不同器官的产热量百分比,请回答:
产热量/%
安静 劳动或运动
脑 16 1
内脏 56 8
肌肉与皮肤 18 90
其他 10 1
(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正常人在睡眠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________。
(2)人体的体温之所以能保持恒定,主要是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这个动态平衡的调节过程受人体脑干中的________控制。
(3)人体在剧烈运动时,产热量显著增加,其产热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_?。
(4)夏季,当环境温度高于体表温度时,人体主要通过________散热,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 是________。
(5)在炎热、潮湿、无风的环境中,人体容易出现“中暑”现象,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C
【解析】母鸡孵蛋、蜜蜂采蜜和婴儿吮奶均为动物与生俱来的先天性行为,老马识途是动物通过生活经验获得的后天学习行为。
2.D
【解析】动物具有学习能力,其意义是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的生活环境。
3.D
【解析】A、不同动物的学习能力有差别,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A叙述正确。
B、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就越强,B叙述正确。
C、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C叙述正确。
4.D
【解析】A、先天性行为是动物与生俱来的本能,不是出生时就表现出来的行为,如动物的繁殖行为是动物成年后才表现出来,A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B、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B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C、即使是动物中最低等的草履虫也具有学习行为,C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D、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后天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不能遗传给后代,D叙述正确,符合题意。
5.A
【解析】杜鹃的这种行为是与生俱来的本能,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
6.C
【解析】对动物的行为起主要调节控制作用的是神经系统。
7. A
【解析】A、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是动物与生俱来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A叙述正确,符合题意。
B、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是建立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的,B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C、蚂蚁营群体生活,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属于社会(社群)行为,C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D、乌贼遇敌害时喷出“墨汁”,是动物对付外来侵略,保卫自身的生存所进行的防御行为,D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8.D
【解析】A、动物的行为离不开身体内部的神经调节、激素分泌及其他许多器官的生理活动,我们从外部可观察到其身体的运动、静止的姿态、鸣叫等等,A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B、动物的行为有利于动物适应环境,有利于动物生存和繁殖后代,B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C、动物的行为需要感觉器官感知外界环境变化,需要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也需要运动器官作出相应的反应,C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D、动物的行为有些是生来就有的,如摄食行为,这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控制的,有些是后天获得的,如小鼠走迷宫,D叙述错误。
9.D
【解析】A、乌贼不是群居动物,它喷墨是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人,属于动物的御敌行为,A不符合题意。
B、老虎不是群居动物,没有社群(社会)行为,B不符合题意。
C、雄鸡报晓没有体现出鸡群成员之间的分工,也不是社群(社会)行为,C不符合题意。
D、猴子是群居动物,称霸体现出其群体内部有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分工及等级,属于社群(社会)行为,D符合题意。
10.D
【解析】1、形状大小与灰雁卵相同,不弄回巢中,说明不是依据形状大小;
2、形状大小、颜色与灰雁卵相同,不弄回巢中,说明不是依据形状大小和颜色;
3、形状大小、颜色、褐色斑点与灰雁卵相同,弄回巢中,说明有可能依据形状大、颜色和褐色斑点;
4、带褐色斑点的方块,弄回巢中,进一步说明灰雁只依据褐色斑点识别自己的卵。
11.D
【解析】人体中最接近人体内部的温度的部位是直肠,约为37.5℃。
12.B
【解析】人在寒冷的环境中,外界温度低,人体散热快,所以为了调节体温,皮肤的血管会收缩、血流量减少,从而达到减少的散热量的目的;故B符合题意。
13.D
【解析】人更容易发生中暑的地方,就是人体热量难以散失的环境;
A、无风干燥的沙漠,汗液增发很快,热量很容易散失,不易中暑;故A错误;
B、建筑物顶部,空气流速较快,热量容易散失,不易中暑;故B错误;
C、有风的湿润麦田,由于空气流速快,热量容易散失,不易中暑;故C错误;
D、充满水蒸气的车间,人体的汗液难以增发,热量不容易散失,容易中暑;故D正确。
14.C
【解析】A、人的体温调节是由神经系统和体液调节共同完成的;故A错误;
B、皮肤直接散热的多少却决于皮肤表面的温度与环境之间的温度差;故B错误;
C、人的体温是恒定的,但是这个恒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故C正确;
D、当血管扩张,流经皮肤的血流量增大时,有利于散热;故D错误。
15. A
【解析】由甲图可知,人体主要的产热部位是内脏,则说明甲处于安静状态;而乙图主要产热部位是骨骼肌,则说明乙处于运动状态;故A符合题意。
16. A
【解析】A、鸟类、哺乳类是恒温动物,爬行类是变温动物;故A错误;
B、恒温动物的体温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且不动部位温度不同;故B正确;
CD、恒温动物在不同环境中,都能够调节体内的产热与散热的平衡,从而维持体温的恒定;故CD正确。
17.C
【解析】AB、由图可知,人体体温最低的时候,是早上5时,最高是在下午5时;故AB正确;、
C、由图可知,从5时到17时温度在升高,而从17时到24时温度在降低;故C错误;
D、由图可知,体温最低时为36.5℃,最高时为37.5℃;故D正确。
18.A
【解析】小明在长跑测试中,大汗淋漓,说明散热增加,汗液分泌增加,则血管会舒张,从而加快血液流动,增加散热;故A符合题意。
19.A
【解析】A、由图可知,负鼠的体温不可能达到50℃;故A错误;
B、由图可知,随着外界环境的温度的升高,猫的体温始终在40℃左右;故B正确;
C、由图可知,蜥蜴的体温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直线改变,变化最大;故C正确;
D、由图可知,猫的体温变化幅度比食蚁兽的小,所以不同的哺乳类动物,体温调节能力不同;故D正确。
20.A
【解析】人是哺乳类动物,属于恒温动物,所以即使在发烧时,其产热和散热也是相等的,从而维持人的体温平衡。
二、填空题
21.先天性;遗传物质
【解析】刚出生的小袋鼠眼睛还睁不开,掉在母袋鼠的尾巴根部,靠本能爬向母袋鼠的尾尖,再从尾尖爬到母袋鼠腹部的育儿袋中吃奶,小袋鼠的这些行为从获得途径来看属于先天性行为,该行为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
22.(1)先天性;遗传物质
(2)学习
(3)学习
【解析】(1)当大山雀渴了,找水喝时,偶然打开了奶瓶盖喝到牛奶,这属于动物的一种本能,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属于先天性行为;?
(2)大山雀第二次根据第一次经验,又去打开瓶盖偷饮牛奶的行为,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后天性行为;?也叫学习行为。
(3)其他大山雀也学会了用同样的方式偷饮牛奶,属于典型的后天性行为;也叫学习行为。
23.(1)C
(2)A
(3)汗液蒸发散
(4)皮肤
【解析】(1)人在低温环境中,为了减少热量的散失,血管会收缩,减少血流量,即C图符合;
(2)人在情绪激动时往往会“面红耳赤”,则说明血液流动加快,血管舒张,即A图符合;
(3)当外界环境的温度高于体温时,需要大量散热,这是汗腺会分泌汗液加快热量的散失;
(4)人体散热主要通过皮肤散失的。
24.增加体温的变化幅度;脑干
【解析】由图可知,骆驼在缺水时,其体温变化的幅度较大,而不缺水时,体温变化幅度较小,所以骆驼是通过增加体温的变化幅度来适应缺水环境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脑干。
25.(1)37;甲
(2)神经系统和激素
【解析】(1)由图可知,人体正常的体温大约为37℃左右;图中乙曲线的温度明显低于正常体温,所以甲是该学生的体温变化曲线;
(2)人的正常体温的相对稳定是神经系统和激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26.(1)6
(2)39.5;36.8
(3)5月8日的0点~6点下降最快;5月8日的6点~5月9日的12点比较稳定
(4)好转
【解析】(1)A、由图可知,护士每间隔6个小时测量一次体温;
(2)由图可知,最高的体温是6时的39.5℃;最低体温是12时的36.8℃;
(3)体温变化较快的则是相邻数据之间的差值最大,即5月8日0时到6时之间体温下降了2.2℃,落差最大;体温比较稳定则说明体温变化较小,即5月8日的6时到5月9日的12时,体温折线近乎一条直线;
(4)由体温折线可知,病人刚开始的时候发烧,后来体温都是达到正常的体温,所以病人的病情好转。
三、解答题
27. 解:在 35℃气温下,相对湿度对人体的热感影响较大;气温为 25℃时,人体主要靠皮肤直接散热来调节体温,散热快慢取决于皮肤与环境的温差, 相对湿度对人的热感影响不大。气温为 35℃时,人体主要靠汗液蒸发来散热,相对湿度越大,汗液蒸发越困难,导致人体散热越困难,所以觉的更热。
【解析】由图表中可以发现在 35℃气温下,相对湿度不高,但是人已经感觉到有些热了, 气温为 25℃时,人的感觉是不热,相对湿度为10%,人体主要靠皮肤直接散热来调节体温的,此时汗液分泌的不多,由于人不热,可以说明此时的相对湿度对人的热感影响不大。气温为 35℃时,汗腺分泌的汗液经导管排到皮肤表面,此时的相对湿度增加了,相对湿度为20%,当人感觉热的时候,汗液分泌增多,人体不舒服,所以相对湿度越高,气温越高,人体汗液分泌增多,因此25℃的气温为人体适宜的环境温度。
28.(1)防御;生存;繁衍
(2)觅食;生殖;迁徙
(3)先天性
(4)学习
【解析】从动物行为对动物的作用来分:①黄鼬放出臭气,属于防御行为;②羚羊吃草,属于觅食行为;③黄鹂在筑巢,属于繁殖行为;④大雁南飞,属于节律行为;
从动物行为获得的过程来看:①②③④都属于先天性行为;
(1)①黄鼬放出臭气,属于防御行为;这种行为对于维持动物个体的生存和种群的繁衍具有重要作用;
(2)②羚羊吃草,属于觅食行为;③黄鹂在筑巢,属于繁殖行为;④大雁南飞,属于节律行为;
(3)从动物行为获得的过程来看:①②③④都属于先天性行为;
(4)从动物行为获得的过程来看:海洋馆里海豚表演顶球的行为属于动物的学习行为,也叫作后天性行为.
29.(1)社群;防御;攻击
(2)节律;繁殖
(3)个体生存;种族延续
【解析】(1)“材料一中,狼群以核心家庭的形式组成,包括一对配偶及其子女.狼一般为团队作战”,还有善于合作等体现了分工明确的特点.因此“从动物行为的类型来看,材料一中”,狼群以核心家庭的形式组成属于动物行为中的社群行为;“狼在遇到危险,迫不得已时会通过装死来逃避敌害”,有利于保护自己,因此这一行为属于防御行为行为;在狼群中,雄性会为了争夺配偶而打斗的行为,是同种动物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配偶而发生的行为,因此属于攻击行为.
(2)材料二中的大马哈鱼在每年八九月性成熟时就成群结队游回出生地的行为属于节律行为;“大马哈鱼到达出生地后,寻找理想的产卵场所进行产卵”,这一行为属于繁殖行为.
(3)“材料一中,狼群中的雄性为了争夺配偶而打斗的这类行为使狼群中的强健者容易得到猎食、繁殖等机会”,对于其维持狼的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是十分有利的.
30.(1)
(2)信息
(3)高等;遗传物质
【解析】(1)小鼠第三次找到食物所花的时间柱形图如下:

(2)从行为的获得途径来看,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属于后天学习行为。动物群体中个体之间可以通过声音、动作和气味等来交流信息。小鼠找到食物后发出一种叫声,引来其他小鼠,这种叫声起到了传递信息的作用。
(3)蟑螂比小鼠低等,它难以在短时间内找到食物,说明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这种学习能力的强弱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
31.(1)内脏
(2)体温调节中枢???
(3)骨骼肌
(4)汗液蒸发;皮肤
(5)体内产生的热量散不出去,导致体温升高??
【解析】1.正常人在睡眠状态下(注意:是在安静的环境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 内脏? 。
2.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是通过脑干中的? 体温调节中枢? 来调节和控制的。
3.人体在剧烈运动时,产热量显著增加,其产热的主要器官是? 骨骼肌? 。
4.夏季,当环境温度高于体表温度时,人体主要通过 汗液蒸发? 散热 , 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 是? 皮肤? 。
5.在炎热、潮湿、无风的环境中,人体容易出现“中暑”现象,其原因是????? 体内产生的热量散不出去,导致体温升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