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单元素养评价(四)
(第四单元)
(90分钟 100分)
【合格性考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过去我国“小震成灾,小震大灾”的现象经常发生,尤其在农村地区更为常见。据此完成1、2题。
1.农村地区“小震成灾,小震大灾”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
①余震次数较多
②防震意识较差
③建筑质量较差
④人口较为密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当地震来临时,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
【解析】1选B,2选B。第1题,农村相对于城市而言,人口相对稀疏,但是建筑物牢固度较差,防震意识较差,导致地震灾情较重。第2题,地震发生时不要惊慌,如果在室内,要尽量躲在桌、柜等坚固家具下面以及房间内侧的墙角,并且注意保护好头部;如果在户外要远离大树、高楼、高压线等物;逃生时千万不要选择乘坐电梯。
读“我国某自然灾害发育分布图”, 据此完成3、4题。
3.该自然灾害最可能是 ( )
A.干旱 B.寒潮
C.沙尘暴 D.滑坡
4.关于该自然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冬季风是该灾害形成的重要因素
B.该灾害北方比南方的发育程度高
C.地形是该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
D.植被破坏不是造成该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
【解析】3选D,4选C。第3题,图中有滑坡体和滑动面,所以该自然灾害最可能为滑坡。第4题,滑坡一般发生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造成滑坡的重要诱发性因素之一。
(2019·北京高一检测)下图为某年6月25日长江流域主要汛区水情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5.防汛任务最艰巨的地点是 ( )
A.吉安 B.都昌
C.南昌 D.仙桃
6.图中长江干流段容易发生大洪水的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 )
A.人口、城市密集
B.支流众多,河道平直
C.流域内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D.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
【解析】5选A,6选C。第5题,读图可知,当实时水位超过警戒水位时,防汛任务比较艰巨,读图可知,吉安、长沙、都昌的实时水位均已超过警戒水位,但是吉安超过警戒水位最高,故防汛任务最艰巨。第6题,A、D项属于人为原因,故排除。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夏季暴雨集中。
(2019·北京高一检测)2015年7月3日,新疆皮山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根据现场调查,皮山县多处老旧土坯房屋倒塌,皮西那乡受灾严重,倒塌房屋5 000余间。读该次地震的烈度分布图,完成7~10题。
7.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
A.一次地震可有多个震级
B.木吉镇的烈度小于固玛镇
C.一次地震会有一个烈度
D.烈度大小取决于震级大小
8.此次地震造成皮西那乡灾情严重的原因有( )
①距离震中较近
②位于皮西那断裂带附近
③房屋抗震能力差
④位于Ⅷ烈度区域范围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地震发生时,皮西那乡一所学校的学生正在教学楼里上课,其较合理的做法是
( )
A.迅速躲在窗口
B.迅速跑向门口逃出教室
C.迅速跑向阳台
D.用书包护住头躲到课桌下
10.地震发生后有人被困在废墟下,其正确的自救做法是 ( )
①点燃柴火,帮助搜救人员确定位置
②用手帕或布遮住口部,以防吸入过多灰尘
③大喊大叫,不要错过搜救的黄金期
④敲击管道或墙壁,以便救援人员能发现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7选B,8选A,9选D,10选D。第7题,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有多个烈度。固玛镇地处震源附近,烈度大,为Ⅷ级,木吉镇的烈度为Ⅶ级。第8题,材料中“皮山县多处老旧土坯房屋”,说明房屋抗震能力差。从图中可以看出,皮西那乡距离震中较近,且位于皮西那断裂带附近,所以灾情严重。皮西那乡东北部为Ⅷ烈度,西南部为Ⅶ级烈度。第9题,教学楼内上课时发生地震不要乱跑,护住头躲到课桌下相对安全。第10题,被困在废墟下,没法点燃柴火。大喊大叫,会过度消耗体力,如果救援人员不在,往往嗓子喊哑,也没人搭救。
目前遥感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资源普查、灾害和环境监测等领域。据此回答11~13题。
11.不同地物在同一光谱波段上的反射率差异越大,越容易区分。下图反映了甲、乙两类植物在生长期内两个波段上的反射率。在遥感影像上区分这两类植物,应该选择生长期内哪一天的影像最合适 ( )
A.第30天 B.第75天
C.第100天 D.第130天
12.如果用遥感技术来监测火灾,可以 ( )
A.用来预测引起火灾的原因
B.预测森林火灾的发生地点
C.预测森林火灾所造成的后果
D.及时探知火灾地点和范围
13.除了上述应用外,利用遥感技术还可以直接 ( )
A.分析旱灾损失 B.判断人口分布
C.监测滑坡灾害 D.确定环境污染类型
【解析】11选A,12选D,13选C。第11题,读图可知,甲、乙两类植物的反射率曲线,无论是在波段1,还是在波段2,反射率差异最大的日期均在第30天左右。第12题,遥感技术可以用来监测和预警火灾,能及时探知火灾发生的地点和范围,但不能预测火灾发生的原因和后果。第13题,遥感只能对存在的具体的事物进行探测,但不能分析、处理问题。
读下面的景观图,完成14、15题。
14.图示地理现象应是 ( )
A.滑坡 B.泥石流 C.崩塌 D.塌陷
15.造成该地理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
①岩石风化程度较高,易破碎
②植被覆盖度较低
③降水丰富,强度大
④人类建设梯田等活动的影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14选C,15选A。第14题,图示景观显示,陡峻的山崖下有松散的堆积物,说明是从高处崩塌下来的。第15题,崩塌与岩层破碎、多松散物质有关,①②符合要求。
16.下图为某种自然灾害的发生次数统计,该自然灾害最可能是 ( )
A.洪涝 B.滑坡 C.地震 D.冻害
【解析】选A。图示灾害频发区多在我国东部河流中下游平原,最可能为洪涝灾害。
17.在下列选项中,可以利用卫星定位系统监测的是 ( )
A.山体位移 B.地震震级
C.震源深度 D.地震烈度
【解析】选A。卫星定位系统可以测量山体的微小移动。
下图为“我国自然灾害脆弱性(即灾情区域差异)划分图”。读图回答18~20题。
18.自然灾害“中度脆弱”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地势 ( )
A.第一级阶梯上 B.第一、二级阶梯上
C.第三级阶梯上 D.第二、三级阶梯上
19.下列地形区,属于自然灾害“重度脆弱”地区的是 ( )
A.青藏高原 B.华北平原
C.内蒙古高原 D.塔里木盆地
20.广东、江苏两省属于自然灾害“轻度脆弱”地区,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
A.地形地貌与气候
B.城市化水平与人口密度
C.国家政策与交通
D.经济发展水平与抗灾能力
【解析】18选D,19选C,20选D。第18题,从图中看,自然灾害“中度脆弱”地区主要分布在新疆、天津、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浙江这几个省区,所以自然灾害“中度脆弱”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上。第19题,读图可知青藏高原位于高度脆弱的区域,华北平原位于中度脆弱区域,内蒙古高原位于重度脆弱区域,塔里木盆地位于中度脆弱区域。第20题,广东、江苏两省经济发展水平高,防灾抗灾投入多,抗灾能力强,属于自然灾害“轻度脆弱”地区。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2019·温州高一检测)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长江经济带涉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11省市,“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让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加入了生态保护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下图为长江经济带略图。
(1)若长江上游地区植被遭大规模破坏,会加剧当地____________,使甲地区河道__________,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增大,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_________特征。?
(2)防治长江下游洪涝灾害需要在中上游实行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泥沙进入江河,使河道淤积。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2)题,防治长江下游的洪涝灾害,在中上游保持水土,封山育林,也可以修建水库削减洪峰。
答案:(1)水土流失 淤积 整体性
(2)植树造林 修建水库
2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图a为2001~2005年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次数分布图(单位:次)。图b为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月际变化图。
(1)简述云南滑坡、泥石流的空间分布特征。
(2)指出云南滑坡、泥石流多发的月份,并分析其形成机制。
【解析】第(1)题,根据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次数分布图,可知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在西部多、东部少。第(2)题,根据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月际变化图,可知云南滑坡、泥石流多发在6~8月份,云南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形起伏大,6~8月份,受夏季风影响,多暴雨,降水量多,降水强度大,致使滑坡、泥石流多发。
答案:(1)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广泛;总趋势是西多东少(或西北多,东南少)。
(2)6~8月份暴雨是诱发滑坡、泥石流的一个动力条件、诱发因素;6~8月份,受夏季风影响,云南省多暴雨,降水量多,降水强度大,致使滑坡、泥石流多发。
2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2016年1月21日,青藏高原东北部某地发生6.4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地震发生后,甲村的地震烈度大于乙村。该地区冬、夏季多为偏南风。
(1)引起该次地震的是哪两大板块?地震烈度甲村大于乙村的判断理由是什么?
(2)分析影响图示震区开展救灾工作的不利自然条件。
(3)在灾后重建过程中,有专家认为丙村不适合原址重建。说明丙村需要异地重建的依据。
【解析】第(1)题,青藏高原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震的破坏力由烈度表示,同一地震不同地区的烈度取决于震中距、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程度、地质结构、次生灾害、预警机制、救援是否便利等因素。材料中提到甲距震中近,居民点多。第(2)题,自然条件从气候、地形、地质、土壤等角度考虑。第(3)题,从地形、气候及易发灾害分析。
答案:(1)青藏高原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碰撞运动、地壳运动活跃。甲村距震中较近;甲村居民点较多,人口稠密。
(2)气候:地处青藏高原,地势高,高寒缺氧,不利于救援。地形地势:地处洼地,地势落差较大,交通不便;位于两条断裂带之间,地质结构不稳定。土壤:地势落差大,地震易引发滑坡。
(3)丙地等高线较密集,坡度较大;该地冬夏季多偏南风,将印度洋水汽输入,在丙处受到地形抬升,多地形雨,易引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
【等级性考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2019·宁波高一检测)下图为山西沁水盆地柿庄南部地层卫星遥感影像光谱分析,据此完成 1、2题。
1.最易辨认紫红色泥岩组合采用的波段是 ( )
A.500 nm B.575 nm
C.680 nm D.810 nm
2.下列可由遥感影像图获取的信息是 ( )
A.沉积物的具体成分
B.沉积物的地质年代
C.出露岩层的空间分布
D.岩层的位置位移变化
【解析】1选C,2选C。第1题,由图可知,紫红色泥岩与其他颜色的砂岩和黄土层相比,反射率差距最大的波段是最容易辨认的,在波段810 nm时差距最小,最不易辨认,在680 nm时反射率差距最大,最容易辨认。第2题,遥感卫星可以监测到同种物质在地球表层的空间分布,因此可以看出出露岩层的空间地理分布,注意是出露岩层。岩层的具体成分以及形成年代需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岩层的位移变化要靠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随着山区经济发展,对泥石流减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表完成3、4题。
某地重点监测沟谷参数表
沟谷
编号
集水
面积(km2)
平均
坡度(°)
流域
落差(m)
植被覆盖
率(%)
①
5.3
24.3
537.2
15.7
②
2.7
30.1
670.3
19.6
③
20.0
40.8
1 353.7
13.2
④
4.5
26.1
384.7
20.5
3.根据表中参数推测,发生泥石流可能性较大的沟谷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4.为了更及时、准确发布泥石流预警,该地区还应密切关注 ( )
A.气温高低 B.风力强弱
C.光照强度 D.降水量大小
【解析】3选C,4选D。第3题,从表格中可以看出③处集水面积最大,能形成水流;坡度最大而且海拔高,水流的流速快,冲刷力强;植被覆盖最差,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最大。第4题,泥石流主要的动力是水流。
5.下图为地震灾后城市重建选址地质因素分析示意图,从地质安全角度考虑,图示甲、乙、丙、丁四个区域中,最适宜城市重建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选D。根据图中断裂带、地震破坏程度和次生灾害发生频率可知,丁区不位于断裂带上,且地震破坏程度和次生灾害发生频率最低,所以是最适宜城市重建的地方。
二、非选择题(共10分)
6.下图示意美国本土飓风、地震灾害的空间分布。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判断甲、乙自然灾害的种类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2)说明为防范上述灾害应采取的措施。
【解析】第(1)题,根据图例可知,甲自然灾害分布在太平洋沿岸,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为地震;乙自然灾害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和墨西哥湾沿岸,为飓风。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自然灾害的防范措施主要从监测与预报、应急预案、防御设施、教育和培训等方面来回答。
答案:(1)甲为地震,(西临太平洋)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乙为飓风,东部处在北大西洋飓风侵袭路径上;南部接近飓风源地。
(2)加强灾害监测与预报;制定防灾应急预案;修建避难场所等工程性防御设施;进行防灾教育和培训等。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件16张PPT。阶段复习课
第四单元【样题示范】
情境:2010年8月7日22时左右,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城东北部山区突降特大暴雨,降雨持续40多分钟,雨量达97毫米,引发特大泥石流。思考:
(1)对比灾害前后的卫星遥感影像,在灾后图中勾勒出泥石流的范围。
(2)如果估算泥石流冲毁的住宅数量,需要用到地理信息系统的哪种功能?【解析】第(1)题,对比两图,观察房屋的变化。泥石流经过地区,色彩单一。第(2)题,地理信息系统具有空间查询与分析功能,计算住宅数量利用其分析功能。
答案: (1)绘图略,范围主要在三眼峪沟、罗家峪沟。
(2)地理信息系统的分析功能。【案例评析】
本题以舟曲泥石流及卫星遥感影像作为试题情境。重点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两大核心素养,具体质量水平如下:问题(1):综合思维——水平2
对泥石流发生前后的景观进行对比分析,并能够初步解译遥感影像图;绘制简易示意图的能力,知道泥石流的范围呈狭长的带状,沿山沟延伸。问题(2):区域认知——水平2
从区域差异的视角,收集整理区域重要的信息。对比两幅卫星遥感影像,找出地物景观的变化,找出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的位置及大致范围。救灾物资储备库应该建在哪里? 建立救灾物资储备库是自然灾害应急救援的重要措施,能减少灾害损失,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作为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建设救灾物资储备库是十分必要的。那么,我国的救灾物资储备库应该建在哪里呢? 探究思路:探究资料:
资料1 近百年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点位分布资料2 我国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
我国在储备布局上,按照“自然灾害发生12小时之
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的基本要求,在
北京、天津、沈阳、哈尔滨、合肥、福州、郑州、武
汉、长沙、南宁、成都、昆明、拉萨、渭南、兰州、
格尔木、乌鲁木齐、喀什18个城市设立了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和多数多灾易灾的县都设立了救灾物资储备库点,全国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基本形成。
通过以上资料,试分析救灾物资储备库应建在哪里?提示:不易遭受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地势较高,地质条件较好;远离火源、易燃易爆物等);交通运输便利(宜临近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等);市政条件好(通信、供水、供电等);靠近灾害多发区,空间分布合理,形成全国性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