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一单元 单元活动 学用专题地图(课件26张PPT+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一单元 单元活动 学用专题地图(课件26张PPT+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11-13 10:44:39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单元活动 
学用专题地图一、形形色色的专题地图
1.专题地图的含义:着重表示一种或几种_____要素或
_____现象的地图。
2.典例:人口专题地图又可分为人口分布图、人口迁
移图,以及反映人口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在不同
区域分布状况的图等。自然人文3.专题地图上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表示方法:点值法
(点)、_______法(线)、分级统计图法(面)、图形统计
法地图等。等值线【激疑】普通地图与专题地图有何不同?
提示:普通地图是表示的制图区域内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专题地图是表示与某一主题有关内容的地图。二、阅读专题地图
1.读_____,初步了解专题地图展示的主要内容。
2.认清_____和注记,了解所示图例各表示哪些特定内
容。
3.读懂地图上所展示的_________:是什么?在哪里?
4.分析“_______”,提出值得探究的地理问题。图名图例主要内容为什么[辨一辨]结合“我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示意”,判断正
误:
①“两屏三带”中的“两屏”是指青藏高原生态屏
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 ( )
②“两屏三带”中的“三带”是指三条北方防沙带。
( )√×③东北森林带大致与大小兴安岭走向一致。 ( )
④南方丘陵山地带大致沿南岭东西分布。 ( )
×√三、动手做:绘制专题地图
1.打开国家测绘主管部门网页,在“_____地图服务”
栏目下载一幅适用的空白地图。
2.设计图例和_____。
3.编绘___图,在修改的基础上,完成地图清绘。
4.在图幅上方标注_____。标准注记图名草能力 专题地图阅读和绘制的一般步骤
1.阅读专题地图的 “四步走”:2.绘制专题地图的 “四步走”:【典例示范】
下图是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和生态安全战略工程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共同原因是____________。?
a.位于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交界处 
b.气温年较差大 
c.降水集中 
d.植被破坏严重(2)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侵蚀区界线以西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3)对减轻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旱涝灾害都有重要意义的生态安全战略工程是_________(填图中代号)。
①工程所在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
(4)分别从地形和气候两方面比较分析①、④建设防护林的条件。【思路点拨】解此类题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读图要读图名、图例和注记,明确专题地图展示的主要内容,找出图文中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
(2)结合试题设问,调动所学知识,组织答案。【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
主要位于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属于季风区,暴雨发生的
频率较高,还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植被破坏严重。多
暴雨、植被覆盖少、山地地形等都是容易发生水土流
失的条件。第(2)题,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侵蚀区界线以
西属于我国的干旱、半干旱区,主要的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第(3)题,根据图中各序号的位置和黄河、长江流域的范围做出选择。①工程位于西北地区,目前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土地荒漠化。第(4)题,④位于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①地的河西走廊地区位于祁连山北麓,地形较为平坦,但气候干旱,降水少。答案:(1)c、d
(2)风力作用
(3)③、⑤ 土地荒漠化
(4)①地形起伏小,气候干旱;④地形起伏较大,气候湿热。【补偿训练】
   读“我国南方地区某环境问题重点区和生态安全战略工程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1)M地成为某环境问题重点区的主要原因是 (  )
A.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废气排放量大
B.沿江工业发展较快,废水排放量大
C.大水漫灌抬升地下水水位
D.人地矛盾突出,过度开荒,破坏植被(2)N 生态工程建设对下列问题改善作用较明显的是
(  )
A.珠江流域水污染 B.珠三角酸雨危害
C.洞庭湖湿地萎缩 D.长三角海水入侵【解析】(1)选D,(2)选C。第(1)题,图示M地位于我国
中西部地区,环境问题应为水土流失,主要是由于人们
过度开荒,破坏植被而引发;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的重点
区域应为河流的中下游地区;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润,
农业一般不必要漫灌。第(2)题,N生态工程主要实施于
东南丘陵地区,其主要作用是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可
减缓洞庭湖泥沙的淤积速度,有利于洞庭湖湿地的恢复。【素养探究】
湖北,简称“鄂”,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
省会武汉,位于中国中部地区,东邻安徽,西连重庆,西
北与陕西接壤,南接江西、湖南,北与河南毗邻,介于北
纬29°01′53″~33°6′47″、东经108°21′42″
~116°07′50″,东西长约740千米,南北宽约470千
米,总面积18.59万平方千米,占中国总面积的1.94%。(1)(区域认知)湖北省常住人口最多的是哪个地市?最少的是哪个地市?
提示:最多:武汉。最少:神农架、天门、潜江、仙桃。(2)(综合思维)分析上述地区常住人口多少的形成原因。
提示:武汉:湖北省省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神农架:林区,以山地为主,面积较小,人口较少;天门、潜江、仙桃:面积较小,常住人口少。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1.下列属于专题地图的是 (  )
A.中国地形图 B.中国政区图
C.山东省地形图 D.中国植被分布图
【解析】选D。政区、地形属于普通地图的范围,植被分布图是以植被为专题绘制的地区分布图,属于专题地图。
2.阅读专题地图要按一定的步骤,下列阅读专题地图的顺序合理的是
(  )
①分析要素 ②看清图例和注记
③知道图名 ④读主要内容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②① D.③②④①
【解析】选D。阅读专题地图,要先看图名,看图例和注记,然后阅读地图中的内容,最后进行分析。
3.绘制专题地图要按一定的步骤,下列绘制专题地图的顺序合理的是
(  )
①标注图名 ②设计图例和注记
③清绘地图 ④下载空白地图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④②③① D.③②④①
【解析】选C。一般绘制专题地图的步骤是,选择下载空白地图,然后设计图例和注记,之后清绘地图,最后一步是标注图名。
  著名学者帮奇等曾用人类大陆图揭示世界人口分布问题,在地图上取消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的地区,人类密集区称为人类大陆。下图是人类大陆图的局部图,据此完成4~6题。
4.该专题地图地理事物或现象采用的表示方法有 (  )
①点值法 ②等值线法
③分级统计图法 ④图形统计法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5.图中甲、乙两地区呈带状分布,造成两地呈带状分布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处沿一条山脉分布
B.甲处沿铁路分布
C.乙处沿河流分布
D.乙处受山脉限制
6.①②③④四地在图中都不位于人类大陆地区,其原因主要是
(  )
A.①是纬度太高 B.②是沙漠分布
C.③是地势高 D.④是海洋分布
【解析】4选D,5选C,6选D。第4题,该图图例将数据图形化,表示人口密度,图中以面的形式呈现。第5题,据图可知,该地为非洲地区,甲地沿着海洋分布;乙处为尼罗河,有河流水提供水源,故城市和人口沿河流分布。第6题,①是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旱,水源不足;②是有河流分布;③是沙漠分布;④是海洋分布。
  读下列四幅人口专题地图,完成7、8题。
7.四幅图中属于点值法绘制的地图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8.关于图④,说法正确的是 (  )
A.常住人口在8 000万以上的省区均位于我国南方地区
B.京、津、沪、辽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疏散导致城镇化率高
C.沿海省区的城镇化率总体上低于内陆省区
D.城镇化率、常住人口、近一年的人口增量之间无相关性
【解析】7选C,8选D。第7题,③图是用圆圈(点)绘制的,且每个圈(点)大小不同,圈(点)越大,人口数值越大,而且采用定位布点方法,将点配置在图面上的。第8题,读图,常住人口在8 000万以上的省区包括的山东、河南位于我国北方地区。辽主要是资源密集型产业衰退,导致人口减少。沿海省区的经济增长快,城镇化率总体上高于内陆省区。城镇化率、常住人口、近一年的人口增量,分别反映成熟度、发展基础、活跃度的指标,它们之间无相关性。
【新思维·新考向】
9.读咸海面积变化图,回答问题。
(1)描述1989~2009年咸海面积发生变化特点。
(2)推断1989~2009年湖水盐度变化特点,比较湖床(底)东西部海拔的高低。
【解析】第(1)题,从咸海的遥感影像图中明显看出其面积不断缩小,且东部湖床先于西部干涸。第(2)题,咸海面积缩小,意味着入湖水量减小,蒸发加剧,故湖水盐度逐渐增大;湖床东西部干涸速度的不同,反映了湖床地势高低的不同。
答案:(1)变化:面积缩小,且东部湖床先变干涸。
(2)咸海入湖量减少,蒸发加剧,湖水盐度逐渐增大;东部湖床先变干涸,说明东部湖床较浅,西部湖床较深,即东部湖床海拔高,西部湖床海拔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素养评价 四
学用专题地图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用面状符号在图上表示某专题要素在制图区域分布的范围和状况的表示方法有精确式界线,以及散列式符号、文字抑或单个符号表示现象分布的概略位置与范围。据此完成1、2题。
1.下面四幅图,描述棉花种植区域范围最准确的是(  )
2.图D中的符号属于 (  )
A.几何符号 B.象形符号
C.结构符号 D.文字符号
【解析】1选C,2选B。第1题,图A为散列式符号;图B为文字符号;图C有精确式界线,描述最为精确;图D为单个符号。第2题,该图中的图例能够看出棉花的具体形态,故为象形符号。
  定点符号法是表示呈点状分布的专题要素各方面特征的表示方法,主要有几何符号、文字符号、象形符号等。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符号属于象形符号的是 (  )
4.符号▲表示的矿产资源名称是 (  )
A.铁矿 B.石油 C.铜矿 D.稀土矿
【解析】3选C,4选A。第3题,A、D为几何符号,B为文字符号,C为飞机的象形符号。第4题,一般情况下,黑三角表示铁矿。
  读我国土地利用类型专题地图,完成5、6题。
5.a和b土地利用类型是 (  )
A.林地 B.耕地 C.草地 D.沙漠
6.适宜发展畜牧业的是 (  )
A.a B.b C.c D.d
【解析】5选B,6选D。第5题,北方平原广阔,耕地多,但热量较低,降水较少,以旱地为主;南方多丘陵、山地,但热量高,降水丰沛,以水田为主。故a和b土地利用类型是耕地,故选B。第6题,读图可得,a是水田,b是旱地,c是林地,d是草地,其中草地适宜发展畜牧业,故选D。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问题。(20分)
  根据联合国的标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P)在7%以上为老龄型人口。P可分为以下几种阶段类型:当P<7%时为成长型(G);当7%≤P≤10%时为老年型初期(A1);当 10%16%时为超老年型阶段(S)。
  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对老年人口的区域分布产生一定影响。截至2015 年,江苏省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常住总人口的13.99%,居全国之首,已步入老年型中期阶段。但各地情况有所差异,全省老龄化水平最高的是南通市,其素来都有“世界长寿之都”的美誉。下图示意2000~2010年江苏省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
(1)指出苏北老龄人口类型的变化。
(2)以南通为例,分析大气环境对苏中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3)分析苏南社会、经济发展对江苏老龄人口空间分布产生的影响。
【解析】第(1)题,阅读图文材料可知,2000~2010年,苏北地区G型和A1型在减少,其中G型减幅显著,A2、A3、S型增加,增幅最大为A2 型,说明老龄化加剧。第(2)题,本题主要分析南通市优越的大气环境对南通老年人口的有利影响,主要从气候、空气质量等方面分析即可。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南经济发展较快,从图中得知,苏南人口呈现年轻化,其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吸引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同时高等教育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口,降低了苏南老龄化水平。
答案:(1)苏北地区G型和A1型在减少,其中G型减幅显著, A2、A3、S型增加,增幅最大为A2 型;苏北老龄化向以老年型中期过渡为主。(或:苏北地区G型、A1型向A2、A3、S型转变;苏北老龄化向以老年型中期过渡为主。
(2)南通市地处亚热带、日照充足、气候温暖湿润,适合老年人居住生活;三面环水,江海交汇处,空气质量好,污染较小,有益老年人健康长寿;老年人口数量多,比重大,易形成老年型人口。
(3)苏南经济的发展对苏北、苏中青壮年劳动力产生吸引力,大量苏中、苏北年轻劳动力涌入苏南大城市,造成苏北、苏中老龄人口比例增加;同时苏南高等教育的集中与发展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口,降低了当地老龄化水平;都市圈内部出现低龄化现象,形成低龄化中心。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2019·平顶山模拟)下图所示国家是一个典型的热带高原国家,主要气候类型有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读图完成8、9题。
8.该国的地势 (  )
A.南高北低 B.西高东低
C.四周高 D.中部高
9.该国西北部半岛人口和城市稀少,其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寒冷 B.沙漠广布
C.地形崎岖 D.海拔高
【解析】8选D,9选B。第8题,结合图中高度表可知,该国地势中间高,周围低。第9题,该半岛地处中、低纬度,西部为寒流。受寒流影响,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下面图1是成都平原位置示意图,图2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示意图。据此完成10~12题。
10.都江堰水利工程建设前,岷江洪灾使成都平原成为一片汪洋的主要原因是
(  )
A.岷江从山区流向平原,水势猛
B.岷江下游河道宽阔,水面广
C.岷江发源于邛崃山,落差大
D.岷江流经平原东侧,地势低
11.与乙地相比,甲地 (  )
A.沉积物颗粒小,地下水位低
B.沉积物颗粒大,地下水位高
C.沉积物颗粒大,地下水位低
D.沉积物颗粒小,地下水位高
12.枯水季节,60%以上水量会从鱼嘴进入内江,主要原因是内江比外江
(  )
A.河道宽 B.流速慢
C.河床浅 D.河床深
【解析】10选A,11选B ,12选D。第10题,都江堰水利工程建设前,岷江从山区流向平原,地势高,落差大,水流急,一旦发生洪灾就会使成都平原成为一片汪洋,选A。第11题,与乙地相比,甲地由于处于乙段河流的上游,且刚好从山区流向平原,挟带物堆积多且沉积物颗粒大,由于甲地的地势高,地下水位高,选B。第12题,图中显示,内江比外江河道窄,由于狭管效应,流速快,则枯水季节,60%以上水量会从鱼嘴进入内江,最可能的原因是河床深,选D。
二、非选择题(共25分)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 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象征,而且是一条实际存在的重要地理界线。历代长城的布设都是以自然地理环境为基础,走向与我国半湿润、半干旱区分界线基本一致。长城古代为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分界线,该线以西以北为游牧民族聚居地,他们善骑射,耕作水平极低,衣食受自然灾害影响极大。
(1)简析长城以西以北的古代游牧民族善骑射、耕作水平低的地理原因。
(2)长城在东段主要以砖石砌成,西段主要用夯土筑成,分析原因。
(3)长城沿线是生态环境脆弱地带,从自然地理角度分析原因。
【解析】第(1)题,长城以北以西,以内蒙古高原为主,地势较为平坦开阔,由于降水在400 mm以下,草原面积辽阔,且受干旱、风沙、寒潮等自然灾害影响大,不适合发展种植业,但适宜发展畜牧业。而由于纬度较高,冬季较为寒冷,为了避寒且为了逐水而居,故发展的是游牧业,环境使得他们善骑射。第(2)题,长城的修建可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据险制塞”来形容。其建筑材料的不同可从地形、气候、建筑材料的获取方面来分析。第(3)题,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是指生态环境一旦破坏难以恢复。长城沿线地区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半湿润区与干旱区,高原山地与丘陵、平原的过渡区,降水量较少且时空变率大;植被较少;水蚀、风蚀交错,侵蚀作用强。
答案:(1)长城以北以西,以内蒙古高原为主,地形较为平坦开阔,人口密度小,居民以游牧业为主。降水在400 mm以下,草原面积辽阔,不适合发展种植业,且农业受干旱、风沙、寒潮等自然灾害影响大。
(2)地形:东段山地多,地形起伏大,使用砖石依山势而建才稳固;西段以高原为主,地势较平,可以就地建设。气候:东段降水量较大,须使用砖石减少雨水侵蚀;西段降水量较小,可使用夯土。建筑材料的获取:东段山地多,基岩出露,可就近采石;西段黄土堆积层厚,可就地取土。
(3)长城沿线地区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半湿润区与干旱区,高原山地与丘陵、平原的过渡区,降水量较少且时空变率大;植被较少;水蚀、风蚀交错。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