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一单元 第三节 人口合理容量(课件45张PPT+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一单元 第三节 人口合理容量(课件45张PPT+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11-13 10:43:46

文档简介

课件45张PPT。第三节 
人口合理容量 一、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1.概念:指某区域在既定的对外联系、_________水平、
社会文化条件下,由本地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所决定的
人口规模。
2.性质:任何一个区域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总
是_____的。经济技术有限[辨一辨]判断正误。
①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无限的。 ( )
②区域资源与环境有可能会丧失原有的承载能力。( )×√二、人口合理容量
1.概念: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既定的对外联系、经济
技术水平、社会文化条件下,在保证居民合理的生活方
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_____生活质量
的前提下所能容纳(承载)的_____的人口数量。后代适度2.影响因素:自然资源经济发展资源3.特征:
(1)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人口合理容量相对稳定。
(2)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而动态变化。4.谋求我国人口合理容量:
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鼓励按政策生育,充分发挥
_________政策效应,并努力提高技术水平、资源利用率
以及资源管理水平,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促进人口与
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全面两孩 [连一连]将案例与对应的人口合理容量大小连线。三、案例:应用地理信息技术探究湖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
1.湖北省自然地理概况:山地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江汉2.地理信息系统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中的应用:
(1)分析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可提高研究的准确性。
(2)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强大的_________功能,可实现对
区域内可利用水资源、可利用土地资源等的评价。数据分析【激疑】
除了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你认为研究湖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还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提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因素、对外开放程度因素等。能力1 比较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三者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具体分析如下:【典例示范】
读“我国环境与人口信息”表,据此完成(1)、(2)题。(1)表中代表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数据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2)表中②③④数据值的差异,说明人口合理容量(  )
A.只受人口消费水平影响
B.与人口消费水平呈正相关
C.与人口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D.与人口消费水平无关【思路点拨】解此类题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知道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一个最大值,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合理值。
(2)依据材料找出最大值和合理值。【解析】(1)选A,(2)选C。第(1)题,最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即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第(2)题,环境承载力是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其影响因素有资源、科技水平、地区开放程度以及人口的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等,其中人口合理容量与消费水平呈负相关。【补偿训练】
根据下表,完成(1)、(2)题。(1)依据专家分析,北京市 (  )
A.人口容量为2 300万人
B.人口合理容量为1 961万人
C.人口容量为3 000万人
D.人口合理容量为3 000万人(2)与上海相比,限制北京市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为
(  )
A.水资源 B.矿产资源
C.消费水平 D.科技条件【解析】(1)选C,(2)选A。第(1)题,满足经济发展,维持较好的环境和生活质量可容纳的人口反映的是人口合理容量;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最大人口容量反映的是环境人口容量。第(2)题,上海降水比北京丰富,且濒临长江,故与上海相比水资源是限制北京市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素养探究】
材料一 从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估测,全国耕地面积保持在1.23亿公顷,播种面积1.93亿公顷,粮食总产量8.3亿吨,若以年人均消费粮食500千克测算,我国耕地面积可承载的人口为16亿左右。材料二 一些专家根据我国的资源、人体营养和文化教育等条件,尤其是对我国耕地、草原和水资源利用状况进行分析,预测我国人口合理容量为8亿~9亿人;如保证人民能获取所需营养,我国人口应控制在10亿人之内;如按美国的消费水平,我国人口大致应控制在7亿之内。(1)(综合思维)如何理解两则材料中“16亿”与“7亿”的区别?
提示:“16亿”是指我国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我国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7亿”是指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是我国最适宜的人口数量。(2)(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的人口合理容量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数值的大小关系如何?
提示:人口合理容量一般小于资源环境承载力。(3)(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材料二说明,为满足人类更高级的需要,人口合理容量是如何变化的?因此,为了提高人口合理容量,我们应如何做?
提示:人口合理容量减小。应提倡适度消费。能力2 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
1.制约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
在一定时期,全球或一个国家(地区)
的人口合理容量受多种因素影响,
具体如下所示:2.自然资源限制人口合理容量:【典例示范】
(2018·山东学考)甘肃省的永泰曾是一座宜居城市,近几十年来,由于水资源匮乏,土地沙化和盐渍化严重,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城市的居民被迫外迁。据此完成(1)、(2)题。(1)导致永泰城中居民外迁的主要原因是 (  )
A.社会经济 B.宗教信仰
C.家庭婚姻 D.生态环境 (2)影响永泰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是 (  )
A.自然资源 B.科学技术
C.消费水平 D.开放程度【思路点拨】解此类题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知道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
(2)分析材料内容与各个选项的关联性和契合度。【解析】(1)选D,(2)选A。第(1)题,影响人口迁移的首要因素是资源状况;由于水资源匮乏、土地沙化和盐渍化、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城中的居民不得不外迁。永泰城因水资源不足、生态环境恶化,导致当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降低,促使人口外迁。第(2)题,该地因缺水,最终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人口外迁。【补偿训练】                   
   95%以上的新疆人口居住在面积不到10%的绿洲上。据此完成(1)、(2)题。
(1)新疆人口分布在绿洲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
①矿产资源 ②水资源
③土地资源 ④水能资源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2)结合新疆人口分布特点说明人口容量具有 (  )
A.警戒性 B.临界性
C.不确定性 D.相对稳定性【解析】(1)选B,(2)选C。第(1)题,干旱地区,有水就有绿洲,绿洲上可以进行农业生产,供养人口。第(2)题,同是新疆地区,有绿洲的地方人口稠密,沙漠地区人口稀疏,说明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素养探究】
材料一 清朝以前,中国人口一直保持在1亿之内,一般在7 000万以下,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人口猛增到
3亿,出现了清朝时期的人口高峰。材料二 开发边陲,推广种植高产作物番薯、玉米,中国人多食粮食少食肉的生活习惯等,都有助于极大限度地养活人口。
(1)(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乾隆年间,中国人口猛增到3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开发边陲,加大了资源开发力度;农业技术进步,推广种植高产粮食作物;中国人多食粮食少食肉的习惯等。(2)(综合思维)上述材料说明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自然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类文化水平等。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下图为某省区环境人口容量“木桶效应”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省区环境人口容量主要取决于 (  )
A.矿产资源 B.水资源
C.土地资源 D.生物资源
2.提高该省区环境人口容量的可行性措施是 (  )
A.大力开采地下水 B.加快矿产资源开发
C.提高植被覆盖率 D.迅速扩大耕地面积
【解析】1选B,2选C。第1题,根据木桶理论,容量由短板决定。图示省区水资源能够供养的人口最少,相当于木桶的短板,环境人口容量主要取决于水资源。其他资源较多,不是最主要制约因素。第2题,提高该省区环境人口容量的可行性措施是提高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大力开采地下水,会引发地面沉降等问题。加快矿产资源开发、迅速扩大耕地面积不能促使水资源增加。
下表为长江中下游与青海、西藏地区部分资料表,据此完成3、4题。
  项目
地区  
年生物
(万吨)
可承载人口
(万)
最大人口密度
(人/平方千米)
长江中下游
88 600
22 000
395
青海、西藏
10 000
1 000
4
3.青海、西藏环境承载力远远低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①地势高、气候寒冷 ②生态环境脆弱
③自然资源丰富 ④土地生产潜力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青海、西藏地区的人口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主要影响因素有(  )
①矿产资源 ②水资源
③土地资源 ④气候资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3选A,4选D。第3题,结合表中内容和西藏、青海地区的自然环境,可知该地区环境承载力小的原因为海拔高,气候寒冷,生态环境脆弱,土地生产潜力小。第4题,青藏高原河谷地带地势平坦,河漫滩土壤肥沃,气温相对较高,适宜农业生产和居住。
  新加坡国土面积仅为714.3平方千米,人口540多万,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人均GDP 50 123美元(2011年)位居世界前列,据此完成5、6题。
5.从单位面积看,新加坡的人口合理容量远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主要得益于
(  )
A.气候条件优越 B.矿产资源丰富
C.生活消费水平低 D.科技水平高
6.当新加坡处于人口适度曲线图第Ⅲ阶段时,制约其适度人口数继续增加的关键因素是 (  )
A.资源 B.生产力
C.科技 D.消费水平
【解析】5选D,6选 A。第5题,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越丰富,人口容量越大,新加坡资源匮乏;新加坡经济发达,生活消费水平较高,人口容量将减小;气候不是影响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科技发达,对资源的利用率越高,人口的容量越大。第6题,当适度人口增加到一定程度,随着积极因素增速缓慢,消极因素凸显,特别是资源的有限性成为制约适度人口进一步增长的瓶颈。在第Ⅲ阶段,人口增长变缓并趋于稳定主要是受国土面积较小,资源短缺的影响。
【新思维·新考向】
7.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指出图中绿洲分布特点,说明本区域环境承载力总体特征及其主要制约因素。
【解析】绿洲分布特点直接从图中读出;本区域主要制约因素是水资源,导致环境承载力低。
答案:绿洲分布在山麓地带和河流沿岸,本区域环境承载力低,主要制约因素为水资源。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素养评价 三
人口合理容量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读图,完成1~3题。
1.表示人口合理容量的是 (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2.乙点之后曲线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可能是因为 (  )
A.人口减少 B.科技进步
C.劳动力增加 D.政策改变
3.M处可能出现的是 (  )
A.生活质量提高 B.人口老龄化严重
C.生态环境恶化 D.环境质量提高
【解析】1选C,2选B,3选 C。第1题,读图可知,丙处环境供给资源量与人口消耗资源量之间的差最大,说明生存环境最好。第2题,乙点之后曲线明显上升,说明环境供给资源的能力明显提高,最有可能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第3题,M处表现为人口消耗资源量大于环境供给资源量,这样会导致过度开发资源,可能会引起生态环境的恶化。
4.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广州市总人口为1 270.08万人,到2020年末,广州市欲将总人口控制在1 500万以内,这“1 500万”是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广州提出的“1 500万”被称为“临界点”,“1 500万”是指(  )
A.资源环境人口容量 B.人口合理容量
C.环境承载力 D.土地承载力
【解析】选B。从材料可以看出,“1 500万”是一个“临界点”,说明当人口超过这个数值时就会对社会及生态环境造成影响,这“1 500万”是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所以应该是人口合理容量。
  下图是澳门围海造陆形成的新城区(A、B、C)人口数量规划图。据此,完成5、6题。
5.规划围海造陆新区人口数量的主要考虑因素是 (  )
A.水资源 B.交通便捷度
C.新区面积 D.科技水平
6.为提高各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下列措施合理可行的是 (  )
A.大力增加住宅面积,缩小绿地比例
B.增加居住建筑密度,提高人口容量
C.增加居住建筑高度,提高人口容量
D.建立便捷交通系统,促进内外交流
【解析】5选C,6选 D。第5题,由图示可知,围海造陆形成的新区面积越大,人口越多,故影响新区人口数量的主要因素是新区的土地面积。第6题,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科技、经济、教育、地区开放程度和生活消费水平,作为同一区域的围海造陆新区,资源、科技、经济、教育、生活消费水平相差不大,变动较小,只有地区开放程度会有较大出入,交通越完善,对外开放程度越高,环境的人口容量越大,且交通设施的建设会提高居民原有的生活水平。大力增加住宅面积,缩小绿地比例会增加地区的人口容量,但是会降低区域的空气质量,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加居住建筑密度,增加居住建筑高度,可以提高人口容量,但是在现有资源固定的情况下,增加人口容量会产生一系列城市问题,降低居民的生活水平,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
  人口潜力指数是指目前人口状况下各地区能够继续容纳人口的潜力大小。读美国人口潜力指数分布示意图。据图回答7、8题。
7.上图中四地人口潜力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 (  )
A.①和④ B.②和④
C.①和③ D.②和③
8.关于上图中各地人口潜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人口潜力从东向西不断递减
B.②地区人口潜力较大是因为气候条件优越
C.③地区人口潜力主要限制性因素是水资源
D.④地区人口潜力较大是因为该地矿产资源丰富
【解析】7选C,8选C。第7题,综合等值线的判读规律,依据图中人口潜力指数数值即可判断出答案。第8题,图示美国人口潜力指数东北部最大,同时太平洋沿岸地区大于中西部干旱区;②地区因资源丰富、经济发达而人口潜力大;④地区因气候条件和科技水平高而人口潜力大;③地区位于美国西部干旱区,因缺乏水资源而人口潜力指数低。
  适度人口论(或称最优人口论),是探讨一个国家在现有的资源、科学技术水平条件下最适宜人口规模的学说。下表为“2015年朝鲜和韩国数据对比表”。读表回答9、10题。
朝鲜
韩国
矿产资源
丰富
匮乏
国土面积(万平方千米)
12.27
10.02
人口数量(万人)
2 516
5 062
GDP总计(亿美元)
162
13 780
人均GDP(美元)
643
27 222
适度人口(万人)
980
1 150
9.韩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是 (  )
A.980万人 B.1 150万人
C.2 516万人 D.5 062万人
10.与韩国相比,朝鲜的适度人口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
A.矿产资源匮乏 B.国土面积大
C.经济落后 D.消费水平高
【解析】9选B,10选C。第9题,人口容量受到区域资源、科技发展水平、经济状况、人均消费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资源是首要因素。根据表格,韩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是适度人口数,即1 150万人。第10题,与韩国相比,朝鲜的经济较为落后,GDP,人均GDP均远远落后于韩国,故其人口容量小于韩国,适度人口较低。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11.目前,中国耕地面积约为18.26亿亩,离18亿亩耕地红线一步之遥,比1997年的19.49亿亩减少了1.23亿亩,保护耕地的压力不断增大。结合表1、表2及有关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0分)
表1 未来某地区环境承载力的最低消费量
耕地(公顷)
森林面积(公顷)
淡水(m3)
0.1
0.1
2 000
表2 某地区现有资源总量
人口
面积
(km2)
耕地
(km2)
森林面积
(km2)
年径流总量
(m3)
6 200万
22万
8万
7.5万
5 105亿
材料 根据该地区人口发展趋势,预计20年后该地区人口将达到9 000万的人口高峰期。同时因建设用地和退耕还湖而使现有耕地面积减少8 000 km2,新造林面积1万km2。
(1)该地区现有人均资源占有量分别是耕地_________,森林面积____________,淡水____________。?
(2)未来该地区环境承载力最大的限制因素是_________,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有哪些??
(3)未来该地区环境承载力最小的限制因素是_________,利用这种资源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
【解析】第(1)题,可通过计算得出。第(2)、(3)题则应在第(1)题的基础上回答,结合人口增长可知,未来该地区环境承载力最大的限制因素是耕地;而水资源则相对宽松,但也应注意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答案:(1)0.001 3 km2/人 0.001 2 km2/人 
8 234 m3/人
(2)耕地 ①在城市工程和交通建设中应尽量节约用地,少占耕地;②积极开发宜农荒地;③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④加大开放程度,互通有无,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
(3)淡水 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建设水利设施,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由于地理位置与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图示的四个市的人口容量不同。读图回答12、13题。
12.有人口学家采用下列公式估算理论人口容量,理论人口容量=a×b/c,其中a为耕地面积,b为熟制,c为每年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假设图示四市耕地面积、年人均粮食消费量均大致相同,按照该公式估算,四市理论人口容量最大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13.在各种自然资源中,对人口容量影响最为明显的是水资源。据下图判断,四市中人口数量尚未达到人口最大容量的城市代码是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12选D,13选C。第12题,根据题目给出的理论人口容量公式可知,四市耕地面积、年人均粮食消费量均大致相同的情况下,理论人口容量与熟制成正比。④城市纬度最低,热量最丰富,所以理论人口容量最大。第13题,从四城市用水情况统计图中可以看出,2012年,①④两个城市的人均水资源总量都大于人均用水总量,即人口数量尚未达到人口最大容量。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分)
  陕西省地形总的特点是:南北多山,中部多川,从北向南构成三个各具特点的自然区:陕北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关中平原以渭河平原为依托,贯穿其中的各级交通网连接全国,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陕南秦巴山地,山高林密,交通不便。因此陕西又被称为“三秦大地”。下图为陕西省地理简图及2011年陕西省人口密度分布图。
(1)简述陕西省人口的分布特征。
(2)分析关中平原人口承载力相对较大的原因。
【解析】第(1)题,陕西省人口主要集中分布于渭河平原地区。第(2)题,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渭河平原人口承载力较大的原因。
答案:(1)分布不均;南北少,中部多;集中分布在渭河平原(关中平原)地区。
(2)降水量较多,气候条件优越;有渭河流经,水源充足;地形平坦。交通网络发达(对外开放程度高);基础设施完善;经济水平较高。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