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5张PPT。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反射和_____,此外还有
_____。吸收散射云层有二氧化碳2.太阳辐射的地区差异:低纬度太阳辐射___,两极地区
___。多少[连一连] 将大气成分与吸收的太阳辐射对应连线。【激疑】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为什么?
提示:大规模的火山爆发会喷发出大量的火山灰,火山灰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和散射作用很强,即对太阳辐射具有很强的削弱作用,从而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减弱。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大气保温原理:(1)大气增温:_________释放的热量绝大部分被对流层
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大气吸收_________后会
增温。地面辐射地面辐射(2)大气保温: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_________,
其中大部分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___________,它把
热量传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_________损失的热
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辨一辨]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增温,故太阳是地面
的直接热源。 ( )
②地面增温后形成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后增温,太阳是
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 )
③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
逆辐射,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 (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
共同意义:
减小了气温的_____差,为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人类的活
动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条件。日较【激疑】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原因是什么?可能带来什么样的环境问题?
提示: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毁林等使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升高。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容易引起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连一连] 将三类辐射与对应特性、意义连线。【激疑】请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新疆“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现象。
提示:新疆地处内陆,气候干旱,晴天多,云量少。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出现“午穿纱”的现象;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地面损失热量多,近地面气温低,故有“早穿棉袄”的现象。能力 大气的保温作用
1.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可形象地概括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具体图解如下:2.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2)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提高生产效益。
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丰歉。如: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内陆地区——晴天多,阴雨天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3.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典例示范】
下图是“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1)①~④序号正确的是 ( )
A.①——地面辐射 B.②——大气辐射
C.③——太阳辐射 D.④——大气逆辐射(2)图中,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来自 ( )
A.① B.② C.③ D.④
(3)古人有“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的防御霜冻的做法,该做法使 ( )
A.①减弱 B.②增强 C.③减弱 D.④增强【思路点拨】解该类题应从以下三点入手:
(1)读图要注意两个“面”即“大气上界面”和“地面”。
(2)依据两个“面”确定四个辐射的方向。
(3)依据辐射方向确定“辐射源”,确定辐射名称和热量传播空间。【解析】(1)选D,(2)选C,(3)选D。第(1)题,读图可知①代表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代表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代表地面辐射;④代表大气逆辐射。第(2)题,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辐射。第(3)题,烟雾能吸收地面辐射,然后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还给地面,所以④增强。【补偿训练】
读下图,完成(1)、(2)题。 (1)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
( )
A.①—②—③
B.①—④—②
C.②—③—④
D.③—④—② (2)阴天与晴天相比 ( )
A.白天④强,夜晚③弱,昼夜温差大
B.白天④弱,夜晚③强,昼夜温差小
C.白天④弱,夜晚③弱,昼夜温差大
D.白天④强,夜晚③强,昼夜温差小【解析】(1)选B,(2)选B。第(1)题,地面主要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大气主要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第(2)题,晴天时,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④)强,气温较高,夜晚大气逆辐射(③)弱,对地面保温效果差,温度低,所以晴天时昼夜温差大;反之,阴天时昼夜温差小。【素养探究】
温室,又称暖房,能透光、保温(或加温),是用来栽培植物的设施。在不适宜植物生长的季节,能提供温室生育期和增加产量,多用于低温季节喜温蔬菜、花卉、林木等植物栽培或育苗等。(1)(区域认知)建温室大棚主要是改善农作物生长的什么条件?
提示:热量(或温度、气温)。(2)(综合思维)温室大棚的原理是什么?
提示:太阳短波辐射大部分透过塑料薄膜或玻璃被地面吸收,地面增温后放出地面长波辐射,塑料薄膜或玻璃对地面长波辐射是阻隔的,从而把热量保留在大棚里。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下图中各箭头及其代表符号①②③④⑤表示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之间的热力作用,其中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回答1~3题。
1.农民通常用燃烧秸秆杂草释放烟雾的方法来预防霜冻,其原理是增强了
( )
A.① B.② C.③ D.④
2.飘浮在大气中的火山灰能使 (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④减弱 D.⑤增强
3.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原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云贵高原大,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 (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1选D,2选A,3选A。第1题,根据箭头方向,图中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②是太阳辐射,③是地面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农民通常用燃烧秸秆杂草释放烟雾的方法来预防霜冻,其原理是增大二氧化碳浓度,增强了大气逆辐射,④对。第2题,飘浮在大气中的火山灰能使①增强,即大气的削弱作用增强;②减弱;④增强;⑤减弱。第3题,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原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云贵高原大,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数值大小有关。②、③、④不是太阳辐射总量差异的主要因素。
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4、5题。
4.图中a、b、c三个箭头所表示的辐射依次是 ( )
A.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B.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C.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
D.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
5.夏季,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农村地区,人们白天经常“晒水”(如图),以解决晚上洗澡的热水问题。“晒水”时,覆盖在桶口的薄膜的主要作用是 ( )
A.增强a B.增强b
C.增强c D.减少蒸发
【解析】4选B,5选C。第4题,图示a是太阳射向地面的为太阳辐射,b为地面射向大气的地面辐射,c为大气的逆辐射。第5题,“晒水”时,太阳可透过薄膜加热桶内水,水受热形成热空气向上受到覆盖在桶口的薄膜的影响,把热气又返回到桶内;覆盖在桶口的薄膜,起到增强大气逆辐射的作用,会加快桶内水增温。
(2019·随州高一检测)下图为“美国盐湖城热岛效应空照图”,运用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相关知识和原理探究问题。据此回答6、7题。
6.据图推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市区的空气温度白天小于夜晚
B.市区的表面温度(地面温度)和空气温度的差值夜晚大于白天
C.市区和郊区之间的空气温度差夜晚大于白天
D.郊区的表面温度(地面温度)白天小于夜晚
7.导致地面温度大于空气温度的主要原因是 ( )
A.削弱作用导致空气温度低
B.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
C.保温作用导致地面温度高
D.地面依靠吸收大气辐射而升温
【解析】6选C,7选B。第6题,读图可知,实线与虚线分别表示表面温度、空气温度,白天空气温度波动较小,夜晚空气温度波动较大,市区和郊区之间的空气温度差夜晚大于白天;市区的空气温度白天略高于夜晚;市区的表面温度(地面温度)和空气温度的差值夜晚小于白天;郊区的表面温度(地面温度)白天大于夜晚。第7题,从对流层空气的热源分析,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对流层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地面温度大于空气温度。大气削弱作用会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使地面温度低,气温也随之降低;C、D都是地面温度升高的原因,空气温度也随之升高,并非是地面温度高于空气温度的主要原因。
【新思维·新考向】
8.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表示__________________辐射,②表示射向宇宙空间的______________
_______辐射,③表示__________________辐射,④表示__________________辐射。?
如今,低碳生活逐渐在我国兴起,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低碳生活可以理解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
(2)倡导低碳生活,可以使__________________(选择填空)?
A.①减弱 B.②增强
C.③增强 D.④减弱
(3)北京市郊区利用温室大棚种植香蕉、木瓜等南方水果。在温室大棚内,大气可以吸收更多的__________________(填图中数字),大气温度升高,同时__________________(填图中数字)增强,__________________作用增强,满足南方水果生长的热量条件。 ?
(4)暑假去西藏旅游,需准备防晒霜、厚衣服等物品。这是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__________________作用弱,太阳辐射强;夜晚大气对地面的__________________作用弱,气温低。?
【解析】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第(2)题,倡导低碳生活,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进而减少大气逆辐射的作用,即④减弱。第(3)题,大气可以吸收更多的地面辐射,使温度升高,同时大气逆辐射增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温度升高,热量充足,从而满足南方水果生长的热量条件。第(4)题,暑假去西藏旅游,需准备防晒霜、厚衣服等物品。主要是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为了防止太阳辐射晒伤,因此需要防晒霜;夜晚由于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因此需要厚衣服来保暖。
答案:(1)①太阳 ②大气 ③地面 ④大气逆
(2)D
(3)③ ④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
(4)削弱 保温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素养评价 九
大气受热过程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2019·扬州高一检测)图甲为李明同学拍摄的扬州市郊某蔬菜大棚的照片。图乙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各种辐射。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各辐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能量最强部分是红外线
B.②表示大气逆辐射
C.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D.④表示地面辐射
2.该蔬菜大棚在夏季覆盖黑色尼龙网目的是 ( )
A.增强① B.削弱②
C.增强③ D.削弱④
【解析】1选C,2选B。第1题,①是太阳辐射,能量最强部分是可见光;②表示被大气削弱了的太阳辐射;③是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④表示大气逆辐射。第2题,蔬菜大棚在夏季覆盖黑色尼龙网,可遮挡太阳辐射,削弱②;不可能增强太阳辐射①;对地面辐射③和大气逆辐射④无影响。
每年冬天,浙江省农业厅专家都要为西湖龙井茶树防冻支招。以下是两种常见的防冻措施:①覆盖防寒(寒潮来前,用网纱等覆盖茶树蓬面,以保护茶树,如图1);②熏烟驱霜(晚霜来前,气温降至2 ℃左右时点火生烟,以减轻晚霜冻害,如图2)。读图回答3、4题。
3.图1中的网纱在冬季主要能够 ( )
A.防太阳暴晒
B.阻隔霜冻直接接触叶面
C.防病虫害
D.防洪、防涝
4.图2中的熏烟能够减轻霜冻,是因为烟雾能够 ( )
A.使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B.使水汽含量增加,太阳辐射增强
C.使地面温度增加,地面辐射增强
D.使大气温度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解析】3选B,4选A。第3题,覆盖防寒,即阻断寒潮、霜冻直接接触茶树叶面。第4题,熏烟能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使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增强,大气逆辐射增强,从而起到保温作用。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害等几个方面。结合下图完成5、6题。
5.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 )
A.减弱了地面辐射
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6.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秋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 )
A.减弱地面辐射 保持地温
B.反射太阳辐射 降低地温
C.反射太阳辐射 增加光效
D.吸收太阳辐射 增加地温
【解析】5选A,6选C。第5题,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减弱了地面辐射造成的热量损失。地膜不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地膜不能改变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第6题,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秋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利于苹果着色。减弱地面辐射不是主要作用,反光膜不能保持地温。
(2019·江阴高一检测)“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刘禹锡《秋词》)。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诗句描写的景色约在 ( )
A.2月 B.5月 C.8月 D.11月
8.关于“夜来霜”成因说法正确的是 (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减弱 D.④减弱
【解析】7选D,8选D。第7题,由材料“数树深红出浅黄”可判断出树叶变成红色和浅黄色应为秋季11月。第8题, “夜来霜”的成因是夜间大气逆辐射作用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水汽凝结形成的,图中④是大气逆辐射;①表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表示地面辐射。
(2019·玉溪高一检测)为了实现对农作物的保温和防晒,绍兴地区部分农民在白色塑料大棚上加一层可收放的黑色尼龙网,如右图所示。完成9、10题。
9.图中塑料薄膜和黑色尼龙网直接影响的辐射分别是 ( )
A.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B.太阳辐射、地面辐射
C.太阳辐射、太阳辐射 D.地面辐射、大气辐射
10.若天气晴朗,农民盖上黑色尼龙网的时段多在 ( )
A.春季晚上 B.夏季午后
C.秋季早晨 D.冬季傍晚
【解析】9选A,10选B。第9题,图中塑料薄膜是透明的,对太阳辐射削弱很少;对地面辐射是隔热层,减少地面辐射热量损失,从而起到保温作用,直接影响的是地面辐射。黑色尼龙网直接影响的是太阳辐射,削弱太阳辐射作用明显,对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影响很小。第10题,黑色尼龙网的主要作用是削弱太阳辐射。若天气晴朗,农民盖上黑色尼龙网的时段多在夏季午后,此时段太阳辐射最强,容易将作物晒伤。春季晚上没有太阳辐射。秋季早晨、冬季傍晚太阳辐射弱。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11.图甲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乙为“某地晴天和阴天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填写图甲中字母所表示的含义:
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
(2)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热量来源是_______________(填字母);全球变暖与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过程增强有关。?
(3)图乙①②两条曲线中,表示阴天时气温变化的是____________,据图甲所示原理说明判断理由。?
【解析】第(1)题,根据图甲中箭头指向进行判断即可,根据箭头指向可以判断A为太阳辐射,B为地面辐射,C为大气逆辐射。第(2)题,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热量来源是地面辐射,对应的是B;全球变暖与大气逆辐射增强有关,对应的是C。第(3)题,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进行分析即可,由图中曲线变化可以判断,阴天昼夜温差小,对应的是曲线②;昼夜温差小的原因是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夜晚大气逆辐射作用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
答案:(1)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2)B C
(3)② 阴天时,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气温比晴天时低;夜晚大气逆辐射强,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气温比晴天时高。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青藏高原上的人习惯穿露一只胳膊的不对称大袍,服饰的特点是宽松的腰部、两只可触及地面的长袖,如图1,图2为大气主要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12、13题。
12.不对称是图1中民族服饰的重要特点,形成这一特点的地理原因是( )
A.山峰多冰川 B.昼夜温差大
C.草原面积广 D.高原光照强
13.与四川盆地相比,青藏高原受热状况的突出特征是 ( )
A.②强④弱 B.①弱③强
C.①强②弱 D.③弱④强
【解析】12选B,13选A。第12题,不对称是图1中民族服饰的重要特点,是受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影响形成的,形成这一特点的地理原因是昼夜温差大,中午天热,脱一只袖子;晚上天冷,再穿上。山峰多冰川、草原面积广、高原光照强不是服饰特点的主要成因。第13题,图中①是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是地面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与四川盆地相比,青藏高原空气稀薄,受热状况的突出特征是②强④弱。①没有差异。
(2019·武汉高一检测)2018 年 1 月 27 日,郑州大雪,雪后寒风凛冽,贾先生于大雪后外出办事随手拍摄到图1、图 2 的照片。 据此完成 14、15题。
14.图1中道路上无积冰,但桥面有大量积冰的原因是 ( )
A.桥面下层与大地隔离,桥体热量散失多,温度低
B.路面下层与大地相连热量散失快
C.桥面吸收大气逆辐射较少
D.路面吸收大气逆辐射较少
15.图 2 照片显示屋顶西面、北面积雪面积较小且薄,东面、南面积雪面积较大,而当时地面积雪几乎没有融化。屋顶西面、北面积雪面积小且薄的原因是( )
A.太阳照射西、北面的时间长
B.太阳照射西、北面时太阳辐射强
C.西、北面受冬季风吹拂,雪不易存留
D.太阳照射东、南面时太阳高度角小
【解析】14选A,15选C。第14题,桥面下层与大地相隔,呈悬空状态,周围空气流动快,散热快,温度降低快。 路面下层与大地相连,有地温支撑,降温较慢;路面、桥面获得的大气逆辐射相同。第15题,据材料可知地面积雪未化,且阳面积雪面积大,说明此时影响积雪面积和厚度的主要因素不是温度。 该地纬度相对较高,冬季风较强,西面、北面位于冬季风的迎风坡,受冬季风的吹拂,积雪易被吹散不易存留。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16.(2019·安庆高一检测)读“大气的热力作用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甲表示____________,乙表示_______________,丙表示_____________,丁表示__________________。?
(2)冬半年的霜冻多发生在晴朗的夜间,请解释原因。
(3)请用地理原理解释“高处不胜寒”。
【解析】第(1)题,据图中箭头特点可知,甲指向地面,表示太阳辐射,乙从地面指出,表示地面辐射,丙从大气辐射指向地面,表示大气逆辐射,丁表示另一种削弱方式即散射。第(2)题,据大气的保温原理可知,晴朗的夜间少云,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下降快,气温低,因此出现霜冻。第(3)题,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可知,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的热量来源是地面,而海拔高的地方,获得的地面辐射少,因此气温低。
答案:(1)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散射
(2)晴朗的夜间少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下降快。
(3)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的热量来源是地面;海拔高,获得的地面辐射少,气温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