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 阶段复习课(课件13张PPT+9张PPT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 阶段复习课(课件13张PPT+9张PPT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11-13 11:08:44

文档简介

课件9张PPT。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单元概览】【素养纵览】【学法通览】
1.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主要是指人口数量在不同尺度区域的分布状
况,学习时可以选择全球尺度、国家尺度、局域尺度
等。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是多元的,如自然地理条件影
响人口分布,可以将世界地形图与世界人口密度图对比,可以看到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如平原地区、沿江沿海地区人口密度比较大。2.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可以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展
开学习。从空间上看,有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从时间上看,人类不同历史阶段人口迁移的特征不同。
根据“推拉理论”可以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分为两
类:推力因素将人口从本区域向外推,拉力因素将人口吸引到本区域。推力和拉力取决于人们对一个区域的价值判断。3.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这是两个不同而又有密切联系的概念。并非让学生记背概念,而是通过解释两个概念,认识到区域资源环境对人口数量的支持能力是有限度的。人口数量如果超过这一限度,就会造成资源和环境问题。4.专题地图:
学习的重点是学会判读各种类型的专题地图,能够动手绘制简单的专题地图。学习中可以利用不同类型、不同尺度的专题地图进行综合分析。例如,在分析我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时,可以利用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中国地质灾害分布图,说明分析“两屏三带”及其划分依据。课件13张PPT。阶段复习课
第一单元样题示范
情境:近年来,我国东北三省和长江三角洲等地区“候鸟老人”组团“迁徙”的现象日渐普遍。思考:指出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因素,并说明该现象对“迁入地”地理环境的影响。【解析】注意题干中显示的迁出地是“东北三省”
“长江三角洲”,迁移主体是“老人”,迁入地是“海南”。答案:气候和经济因素。有利影响:带动当地旅游业、房地产业、商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加强区域间文化、信息等交流。不利影响:增加交通压力、冲击当地正常的社会秩序;当地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案例评析
  本题以我国人口流动这一热点作为试题情境。重点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两大核心素养,具体质量水平如下:(1)综合思维——水平3
从老人的需求和迁出地对老人的养老限制、迁入地对老人的吸引力等角度考虑影响因素。影响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角度回答。
(2)区域认知——水平2
东北三省和长江三角洲等地区与海南相比,纬度高,冬季气温低。家庭人口迁移调查
某高中生张屹峰在做课题《调查家庭人口的迁移》时,发现家族先后迁移了几个地点。爷爷在年轻时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边疆,携带全家人到了新疆;爸爸为了寻找好的工作,迁到了北京;叔叔求学移民美国,并且在美国结婚,现在全家在美国定居。问题探究:
(1)说出张屹峰的爷爷、爸爸、叔叔分别属于哪种人口迁移类型?并指出其影响因素。
提示:爷爷支援边疆是有组织的人口迁移,国家政策因素;爸爸迁到了北京是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经济因素;叔叔移民美国属于国际人口迁移,文化教育因素。(2)发展中国家的许多优秀人才迁移到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提示:发展中国家人才外流,使经济的发展潜力受到严重影响。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单元素养评价(一)(第一单元)
(90分钟 100分)
【合格性考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世界人口分布不均,但又有一定的规律。读图完成1、2题。
1.根据人口在不同海拔地区的分布推断,世界上分布着最多人口的地形类型是
(  )
A.山地 B.丘陵 C.高原 D.平原
2.根据人口分布在不同纬度地区的情况推断,世界人口稠密区主要是
(  )
A.北半球高纬度地区 B.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
C.南半球高纬度地区 D.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
【解析】1选D,2选B。第1题,从地形上看,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在200米以下的平原。第2题,读图b可知,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主要是从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省区流向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省区。下图是我国某两省区净人口流动示意图,且人口流动规模较大。据此回答3、4题。
3.甲、乙代表的省区分别是 (  )
A.湖南、广东 B.山东、河南
C.北京、福建 D.青海、西藏
4.两省区人口流动的原因可能是 (  )
A.甲地工资待遇提高 B.乙地大量企业外迁
C.甲地环境质量改善 D.乙地就业机会更多
【解析】3选A,4选D。第3题,材料中“从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省区流向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省区”,图中显示甲省区人口流向乙省区,所以甲位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乙位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第4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教育条件好,就业机会多,收入高。
  图瓦卢为南太平洋岛国。资源匮乏,土地贫瘠,只有少数植物可以生长,几乎没有天然资源。由于地势极低,近年来持续上升的气温和海平面严重威胁着图瓦卢,使这个国家面临国土沉入海底的危险。图瓦卢领导人在一份声明中说,该国居民将逐步撤离,举国迁移至新西兰。据此完成5、6题。
5.图瓦卢人口合理容量 (  )
A.是该国可供养的最大人口数
B.总是小于资源环境承载力
C.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同
D.总是大于资源环境承载力
6.图瓦卢举国迁移到新西兰的主要原因是 (  )
A.社会文化因素变化 B.政治因素变化
C.生态环境因素变化 D.经济因素变化
【解析】5选B,6选C。第5题,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人口容量的最大值,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合理值,所以人口合理容量总是小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第6题,图瓦卢面临国土沉入海底的危险,所以计划举国迁移到新西兰,这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属于生态环境因素的变化。
  罗伦斯曲线也叫频率累积曲线,是美国经济学家罗伦斯提出的一种关于研究工业集中化的统计方法。可以将它用在人口地理信息系统中,用来分析人口分布的格局。据此完成7、8题。
7.图中可以反映天津市人口分布特点的是 (  )
A.人口分布比较均衡 B.人口分布极不平衡
C.人口密度很大 D.人口密度区域差异小
8.天津市这种人口分布特点,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  )
①加剧了市区的交通拥堵
②增加了天津市能源的消耗总量
③加快市区房价的增长速度
④加剧了市区的污染程度
⑤减少了市区的基础设施投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③④⑤
【解析】7选B,8选C。第7题,由图可知,天津市人口总量的40%集中在很小的土地面积上,而余下的60%人口却分布在天津市更大土地面积上。说明天津市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人口密度区域差异大;此图无法得出天津市的人口密度。第8题,由上题可知天津市人口分布极不平衡,40%的人口大量集中在市区,这样会引发一系列的城市环境问题。天津市能源消耗总量不会受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集中在市区,使得市区的基础设施投资大,设施较为完善,不会减少市区的基础设施投资。
  百度迁徙地图是基于手机用户的地理位置及其在某时段的迁徙所形成的大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并采用可视化呈现方式,全程、动态、实时、直观地展现人口迁徙的轨迹与特征。读图,完成9、10题。
9.图中的人口迁徙 (  )
A.主要迁徙方向是自沿海到内陆
B.迁入热度最高的是四大直辖市
C.人口密度越大,迁徙活动越频繁
D.与半月前的迁徙方向大致相同
10.关于图示人口迁徙的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改善了人口迁入区的环境状况
B.使迁出区留守儿童大量增加
C.改变了劳动力的空间分布状况
D.加强了迁入区与迁出区的联系
【解析】9选B,10选A。第9题,读图可知,时间为春节后,内陆农民工将会到沿海发达地区务工,所以人口迁徙方向为从内陆到沿海。而半个月前正值春节前,在沿海务工的农民工大多回家乡过年,所以人口迁徙主要方向是由沿海到内陆,与现在迁徙的方向大致相反。由图可知,人口迁入热度最高的城市为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均为直辖市。人口迁徙主要发生在较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与人口密度并无多大关联,如山东半岛与福建省人口均较密集,但人口迁徙活动并不频繁。第10题,人口大量由内陆迁往沿海,改变了劳动力空间分布状况,并使迁出区留守儿童大量增加,加强了迁入区与迁出区联系;但会对迁入区的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
  读漫画,回答11、12题。
11.以某地的四类要素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 000、10 000、
6 000、4 500,则该地的环境承载力为 (  )
A.8 000 B.10 000
C.6 000 D.4 500
12.如果用a表示2019年中国的人口数量,用b表示中国的合理人口容量,用c表示中国的环境承载力,那么a、b、c三者的大小关系是 (  )
A.aC.b【解析】11选D,12选C。第11题,该地的环境承载力是由供养人口数量最少的那种要素决定的。第12题,我国的环境承载力应为供养我国人口的极限值,显然我国的人口数量还没有达到这个数值,而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为8亿~9亿,环境承载力为16亿,我国的现有人口为13亿多,介于二者之间。
  著名学者邦奇( W.Bunge)等曾用“人类大陆图”(在地图上取消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地区,面积较大的人类密集区称人类大陆)揭示世界人口分布情况。读“世界人类大陆图”,完成13、14题。
13.下列有关世界人口分布趋向性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趋向于热带雨林地区
B.趋向于中高纬度
C.趋向于岸边(海岸、河岸)
D.趋向于地势平坦的高原地区
14.图中甲处被周围人口稀疏区包围而形成了孤岛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较低,气候温暖
B.土壤肥沃,农业发达
C.地形平坦,交通便利
D.水源丰富,环境承载力高
【解析】13选C,14选D。第13题,气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通过气温和降水来实现,在热带雨林区,尽管水热资源丰富,植物生长快,人类生存条件好,但气温高,雨量过多,使土壤肥力难以保存,且细菌滋生迅速,疾病容易流行,同样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气候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亚热带和温带)的河流沿岸和沿海平原成为人类密集的地区。第14题,甲处地处亚欧大陆中部,距海远,降水少,沙漠广布,环境承载力低,只能在有高山冰川融水提供水源的地方发展绿洲农业,使环境承载力提高,形成了一个人口稠密的孤岛。
  下表为陕西省关中地区人均自然生态服务需求与自然环境所能提供的生态服务数量比较表。据此完成15、16题。
年份
人口
(万人)
人均需求
量(gha)
供给总
量(gha)
人均供给
量(gha)
生态赤字
(gha)
2003
2 180
1.5
555万
0.255
-1.245
2010
2 500
1.5
555万
0.222
-1.278
2020
(预测)
2 700
1.5
555万
0.206
-1.294
15.表中数据说明,关中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 (  )
①资源数量 ②科技水平
③消费总量 ④开放程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6.协调关中地区人地矛盾,可行的措施有 (  )
A.少生优育,减轻人口压力
B.发展经济,消除生态赤字
C.厉行节约,降低人均需求
D.扩大资源开发,增加供给总量
【解析】15选C,16选A。第15题,从表中可以看出该地生态赤字增加的原因为人口的增长导致消费总量不断增长,而供给总量不变。第16题,由于关中地区的资源供给总量不变,要协调该地的人地矛盾,需要从其他地区输入资源,增加供给总量,同时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减轻人口压力。
  与追求经济利益的传统移民不同,“生活方式型移民”是指为获得一种更好、更满意的生活方式而形成的人口移动形式,其迁入地或具有温和气候、充足阳光和新鲜空气,或安静古朴、远离都市。据此回答17、18题。
17.形成“生活方式型移民”的主要原因是 (  )
A.地区间经济水平的差异
B.地区间就业机会的差异
C.地区间环境条件的差异
D.地区间投资政策的差异
18.“生活方式型移民”对移入地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  )
A.缓解人地矛盾 B.改善环境质量
C.降低住房价格 D.带动服务业发展
【解析】17选C,18选D。第17题,由材料“与追求经济利益的传统移民不同,生活方式型移民是指为获得一种更好、更满意的生活方式而形成的人口移动形式,其迁入地或具有温和气候、充足阳光和新鲜空气,或安静古朴、远离都市”,说明生活方式型移民注重的是环境质量。第18题,大量外来移民进入,会导致人地矛盾加剧,环境质量变差,住房价格升高,由于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带动服务业的发展。
  人口状况及流动会对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很大影响。据此完成19、20题。
19.下列影响我国不同地区人口环境容量的因素中相当于“木桶短板”的是
(  )
A.东北地区—水力资源
B.东部地区—气候资源
C.中部地区—矿产资源
D.西部地区—水资源
20.从四大地区人口流向看,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 (  )
A.从东北、西部向中部
B.从内陆向东部沿海
C.从资源贫乏区向资源丰富区
D.从非季风区向季风区
【解析】19选D,20选B。第19题,依据木桶效应含义,人口容量大小取决于最小的那个制约因素。我国西部地区多干旱、半干旱地区,故水资源是限制西部人口容量的“木桶短板”。第20题,读图各区域之间人口迁移数量最大的是西部向东部和中部向东部,即从内陆向东部沿海。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21.读我国人口分布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黑河-腾冲一线东西部地区比较表
面积比例
人口比例
人口密度
东部地区
46%
96%
222人/km2
西部地区
54%
4%
9 人/km2
(1)黑河、腾冲分属哪两个省级行政区_________、______。(写简称)?
(2)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分布现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环境人口容量入手,分析我国人口分布这一现状存在的合理性。
(4)我国西部地区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影响环境容量的问题?
【解析】本题要求从我国东、西部地区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入手分析人口分布特征的产生。人口分布受自然、社会经济(生产力水平)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环境人口容量是指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它主要受资源、科技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的制约。
答案:(1)黑 滇(云)
(2)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西部内陆地区人口稀少
(3)我国东部地区气候适宜,水源丰富,土地平坦肥沃,交通方便,科技水平高,环境人口容量大,可养育的人口多;而西部地区大多为高原、荒漠,土地可垦殖率低,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生产水平低,环境人口容量小,可养育的人口少。所以,我国人口分布现状是合理的。
(4)注意保护环境,避免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注意保护资源,不要盲目开采资源,造成资源破坏和资源浪费;统筹考虑西部资源、劳动力与东部资本、技术的结合方式,在东部技术、资本西移的同时,可以考虑西部部分劳动力、人口的东迁,以减轻西部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22.世界某区域地图,回答下列问题。(6分)
(1)分析A半岛的人口分布特征及原因。
(2)近几十年来,图示区域因石油收入大增而成为外籍劳工集聚地,简述外籍劳工集聚对其产生的不利影响。
【解析】第(1)题,A半岛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沙漠广布,沿海地区交通便利,适合人类居住,因此人口较多。第(2)题,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加大资源环境、公共服务、交通、社会治安等方面的压力。
答案:(1)降水少,气候干旱,沿海交通便利,经济发达,人口多分布在沿海地区。
(2)增加资源环境压力;增加公共设施和社会服务压力;增加城市管理难度,导致社会治安差;出现文化、宗教、种族冲突。
23.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8分)
材料一 不同时期户籍迁移记忆漫画。
材料二 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2010年我国东部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2.41个百分点,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比重都在下降。
材料三 第五、六次人口普查的流动人口变化图。
(1)材料一反映出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三描述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和方向。
(3)目前我国的国内人口流动和迁移以务工和经商为主要形式,这对我国乡村有何影响?
【解析】第(1)题,材料一表现出为接受良好教育和寻求更好的经济收入而出现人口迁移趋向,材料一反映出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社会文化因素、经济因素。第(2)题,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可以判断,我国目前人口流动特点为人口流动数量快速增长。我国目前人口迁移的方向主要表现为由中西部向东部发达地区迁移、流动。第(3)题,由于人口流动和迁移,造成原居住地劳动力减少,但同时会加强与外部联系,缓解当地人地矛盾。
答案:(1)社会文化因素、经济因素。
(2)特点:人口流动数量大,增长快。方向: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发达地区迁移、流动。
(3)①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③更好地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④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
【等级性考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图示的西伯利亚地区是俄罗斯的一个重要开发区,这里针叶林广布……。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区南部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南部 (  )
①气温较适宜 ②位于平原地带
③开发历史较长 ④经济相对发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0世纪后期以来,该地区内部呈现人口由南向北的迁移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北部 (  )
A.人口密度低 B.开发了新资源
C.交通条件改善 D.市场广阔
【解析】1选C,2选B。第1题,西伯利亚地区南部人口密度相对较大,主要是纬度稍低、气温适宜、开发历史较长、经济相对发达。而地形上,北部平原面积更大。第2题,西伯利亚地广人稀,不可能因为北部人口密度低而迁移;北方人口稀少,更不会是市场广阔;交通条件的改善是因为资源的开发和人口增多,而不是因交通条件的改善引起人口迁入。
  (2019·江苏高考)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不同年份各年龄段人口数量占比图”。读图完成3、4题。
3.与2000年相比,2016年该城市 (  )
A.人口总数减少 B.老龄化加剧
C.平均年龄减小 D.劳动力增多
4. 影响该城市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自然增长 B.医疗水平
C.机械增长 D.生育观念
【解析】3选D,4选C。第3题,该图表示的是不同年龄段人口数量的占比而非人口的数量,因此无法判断人口总数的增加或减少;人口老龄化指的是60岁以上人口大于10%, 65岁以上人口大于7%,2016年相对于2000年虽有所上升,但是明显没有超过5%;与2000年相比,2016年,该城市相对来说低于25岁人口占比下降,而26岁至50岁人口占比增加,因此整体来说平均年龄呈增大趋势,而非减小趋势;劳动年龄人口,是指16岁到64岁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从图中可以看出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相对增多。第4题,由上题可知,2016年相对于2000年人口占比增加最大的主要是26岁至50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也就是青壮年,由此可以推测,该城市就业条件好,吸引青壮年前来务工,引起了人口迁移,该城市低于25岁人口占比下降,有可能是教育因素影响,外出上学引起人口比重下降,因此影响该城市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机械增长,而不是自然增长;医疗水平改善会延长人的寿命,因此引起年龄结构变化的主要为中老年人,与题意不符。生育观念以及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影响人口数量的变化尤其是青少年比重的变化,而图中变化最明显的主要是青壮年劳动力的增加。
5.百度公司根据LBS大数据(利用手机定位功能获得)进行计算分析,在地图上展现人口流动的轨迹和特征。下图示意2015年春节前第五天离京人群主要去向省区和城市。根据图文资料推测该时段 (  )
A.社会因素促使人员离京
B.离京人员南方多于北方
C.离京人员属返乡就业,有利于地方经济建设
D.离京人员多乘飞机出行
【解析】选A。图中只能反映春节前第五天人员离京轨迹,无法确定离京人员数量,B错;离京人员多因“思乡”“落叶归根”等文化传统回乡探亲,不是经济因素影响的“返乡就业”,属社会因素促使人员离京,A正确,C错;交通方式“乘飞机”价格高,不是大多离京人员的首选,D错。
二、非选择题(共15分)
6.下图为南亚部分地区图。读图,完成下题。(15分)
图中M岛人口分布南稠北稀。试分析南部人口稠密的自然原因。
【解析】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有气候、地形、水资源等。该地区为印度半岛,热带季风气候,受西南季风影响显著,西南季风带来大量降水,淡水资源丰富。位于热带地区,南部地势高气候凉爽,沿海平原地区地形平坦,适宜人口居住。
答案:M岛位于北印度洋,南部由西南季风带来丰沛降水,淡水资源丰富;南部地势较高地区,气候凉爽,适宜人居;沿海平原,地形平坦,利于农业发展。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