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6张PPT。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一、 地貌观察的顺序
1.地貌组成:一个较大的地貌由次一级的地貌_____而
成。组合2.观察地貌:
(1)观察点的选择:视野比较_____的地方。
(2)观察顺序:从宏观到_____、从面到点。
3.辅助观察工具:地形图、_________和无人机。开阔微观遥感影像【激疑】
视野内的地貌一般按怎样的顺序观察?
提示:大地貌(如山地、平原)→次一级地貌(如山岭、河谷)→更小的地貌(如河岸、陡崖) 二、地貌观察的内容
1.重要内容:高度和_____。
(1)高度。
①类型:包括_____高度和相对高度。坡度绝对②作用。起伏状况(2)坡度。
①地表形态的组成:___和近似水平的面。坡②观察坡的内容。垂直距离阳迎风植被【激疑】
高度和坡度的组合如何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
提示:相对高度大、坡度大→陡峻
相对高度小、坡度小 →平缓2.必要内容:形状、_____、空间分布、_____________
和破碎程度。面积地面起伏状况[辨一辨]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我国西北山区地面起伏较大。 ( )
②内蒙古高原内部地面起伏较大,地形较为破碎。
( )
③黄土高原地区地形较为破碎。 ( )√×√能力 明确地貌观察的顺序及内容
1.地貌观察的顺序:2.地貌观察的主要内容:3.等高线地形图中地貌的观察:
(1)一级地貌的观察。(2)次级地貌的观察。4.关于坡:
(1)按坡度分级。
Ⅰ.0~5°为平坡。
Ⅱ.6°~15°为缓坡。
Ⅲ.16°~25°为斜坡。
Ⅳ.26°~35°为陡坡。Ⅴ.36°~45°为急坡。
Ⅵ.46°以上为险坡。
(2)坡度大小的判断技巧。
①野外根据树木与坡面的夹角判断方法。
树木的生长都是垂直于地面的,在坡面上可以观察树木与坡面之间夹角,判断坡度的大小。如下图所示树木与坡面之间的夹角为60°,那么该坡的坡度为30°。②利用等高线图判断坡度的大小。
a.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坡度的大小。
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分布越密集,则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则坡度越缓。可根据“坡度=垂直相对高度/水平距离”来确定。b.不同等高线地形图上坡度的大小。
比例尺和等高距相同,则看等高线的疏密程度,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大;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小。例如,下图中(数值单位:米)的坡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A>D>B。比例尺相同,等高距不同,则相同的水平范围等高距越大,坡度越大;等高距越小,坡度越小。例如,下图中(数值单位:米)的坡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B>D>A>C。c.比例尺不同,等高距相同,则比例尺越大,坡度越大;比例尺越小,坡度越小。例如,下图中的坡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C>D>B。(3)坡向的影响。【典例示范】
下图示意喀斯特地貌剖面。观察后完成(1)、(2)题。(1)仔细观察上图中与下图景观照片相对应的部位是
( )A.1 B.2 C.3 D.4(2)图中6和7像年轮一样成为环境变化的记录器,环境要素的变化会形成粗细不等的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粗大的节往往代表低温少雨的年份
②细小的节代表降水较少的年份
③粗大的节代表植物茂盛的年代
④细小的节代表土壤发育良好的年代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思路点拨】解该题应从以下两点入手:
(1)明确观察喀斯特地貌的顺序和内容;
(2)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理和过程。【解析】(1)选B,(2)选C。第(1)题,天坑是流水溶蚀形成的,多形成于2部位。第(2)题,6是石钟乳,7是石笋,它们在温暖湿润的年份发育得比较快,比较粗大,在这样的年份植物生长茂盛,土壤发育良好。【补偿训练】
(2019·济宁高一检测)下图为“某山地脊线图”,图中的等高距为100米,M1与M2的海拔均为500米。读图,完成(1)、(2)题。(1)M1所在山坡的坡度为P1,M2所在山坡的坡度为P2,两者的关系是 ( )
A.P1>P2 B.P1=P2
C.P1
A.90米 B.100米 C.200米 D.300米【解析】(1)选A,(2)选C。第(1)题,由材料可知M1与M2
位于山脊线上;根据等高线图中基本特点可知,山脊线
应该与等高线垂直,图中显示M2与山峰的水平距离比M1
与山峰的水平距离大,说明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第
(2)题,由图可知山峰海拔为625米,注意图中山脊线与
等高线的交点;由材料可知M1与M2的海拔均为500米、等高距为100米,所以①地海拔在600~625米,②地海拔在400~500米,①地与②地的高差在100~225米。【素养探究】
关于黄土高原形成的学说有多种。目前“风成说”得到科学界最为广泛的支持。“风成说”认为,黄土高原主要是盛行风从中亚、蒙古的沙漠和戈壁搬运来的黄土堆积而成的,被称为风神捏就的土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仔细观察上图,描述戈壁、沙漠、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提示:蒙古高原至中亚等广大干旱区,地表岩石在风化
作用下,形成大小不等的石块、沙子和黏土;在西北风
盛行的冬春季节,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尘土蔽日。粗
大的石块残留在原地,成为戈壁;较细的沙粒落在附近
地区,形成沙漠;细小的粉沙和尘土则随风南下,当风力
减弱或遇到山地阻挡,便纷纷扬扬降落下来,经过几十
万年、上百万年的堆积,才形成了今天的黄土高原。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地貌千姿百态,规模大小不等。观察地貌时选择合适地点、按照一定顺序进行。据此回答1、2题。
1.观察山地地貌时应该选择的观察地点是 ( )
A.山顶 B.深谷 C.山坡 D.陡崖下部
2.地貌的正确观察顺序是 ( )
①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
②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
③描述河岸陡崖等更小的地貌特征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①③②
【解析】1选A,2选A。第1题,观察地貌时宜选择在视野比较开阔的地方,山顶视野开阔,便于观察。第2题,进行地貌观察时,应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 ,最后描述河岸陡崖等更小的地貌特征。
雅丹地貌,现泛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下图为两种常见的雅丹地貌示意图,观察后完成3、4题。
3.左图为平顶山状雅丹地貌,推测该地貌顶部平坦的主要原因( )
A.风力堆积形成
B.流水沉积作用
C.风力侵蚀残留
D.地壳运动产生地形抬升
4.右图为鲸背状雅丹地貌,多出现在常年高速大风的地方,分析两侧坡度差异的成因 ( )
A.陡坡,迎风坡侵蚀而成
B.缓坡,迎风坡堆积而成
C.陡坡,迎风坡堆积而成
D.缓坡,迎风坡侵蚀而成
【解析】3选B,4选A。第3题,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在极干旱地区的干涸的湖底中,常因干缩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愈来愈大,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鳍形垄脊和宽浅沟槽,然后经历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了这种顶部平坦的平顶山状雅丹地貌。第4题,雅丹地貌分布区多出现在常年高速大风的地方,由于高速大风的长期吹拂,导致迎风坡的岩石侵蚀比较严重,逐渐形成了陡峭的地形,另一侧由于位于背风坡,侵蚀作用较弱,因此地势相对和缓。
【知识拓展】观察沙丘坡的特征和移动规律
新月形沙丘的迎风坡缓,背风坡陡。下图示意移动沙丘运动机制。
迎风坡的沙粒在风力吹动下,不断地越过沙丘顶部并向下滑落,这样沙子源源不断地移动,沙丘向前缓慢推移,成为移动沙丘。
(2019·温州学考模拟)下图为我国南方某旅游山区等高线示意图,当地旅游局正着手开发新的旅游项目。读图完成5、6题。
5.漂流能让游客体验冲荡激流的运动乐趣,图中最适宜开发该项目的河段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6.玻璃栈道能让游客体验悬空、惊险、刺激的感觉,图中规划最合理的玻璃栈道是 ( )
A.R B.T C.L D.K
【解析】5选B,6选C。第5题,漂流能让游客体验冲荡激流的运动乐趣,应该选择落差较大的河段。由图中可以看出,②处等高线向海拔较高处凸出,有河流发育,且等高线密集,坡度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快,适合开发漂流项目。第6题,玻璃栈道能让游客体验悬空、惊险、刺激的感觉,应选择在陡崖处。图中规划最合理的玻璃栈道是L,等高线密集,坡度陡。
【新思维·新考向】
7.为了发展旅游经济,我国南方某市计划在本市某处进行旅游开发建设。读“旅游规划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地区的地形分布特点是____,图中河流的流向大致是____ 。?
(2)M、N两个观景台,其中N观景台主要是为了观赏 ____ 景观;在该山区有一处适合开发攀岩的地?区,请在图中用“◇”标出。
(3)在观景台M、N间修建一条“森林氧吧路”,说明其呈蛇形的理由。
【解析】第(1)题,由图示等高线可以看出:西北部地区等高线密集,最高超过
900 m,为山地地形;东南部等高线稀疏,海拔不足100 m,为平原地形;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图中河流流向由西北流向东南。第(2)题,N观景台附近河流上游有两条等高线相交,是陡崖,易形成瀑布。N在瀑布下方,可很好地观看瀑布景观。第(3)题,M、N间修建道路,呈蛇形,主要是沿等高线延伸方向修建,路线平坦。
答案:(1)西北高,东南低;西北为山地,东南为平原 自西北流向东南
(2)瀑布 画图略(提示:标注在陡崖的位置)。
(3)沿等高线修建,路线平坦。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素养评价 十二
地貌的观察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地貌观察时,应该选择的观测点要 ( )
A.深山峡谷 B.低平洼地
C.视野开阔 D.视野狭小
【解析】选C。观察地貌时,宜选择一个视野比较开阔的地方。
2.陡坡上开梯田,容易造成 ( )
A.地震破坏 B.土壤侵蚀
C.滑坡灾害 D.沙漠化
【解析】选B。陡坡开垦梯田,一旦遇到暴雨,土壤侵蚀极为严重。
3.一般坡度大于多少度,农业机械就很难上去了 ( )
A.60° B.30° C.15° D.25°
【解析】选D。一般坡度大于25°,就不易发展种植业了。不但机械上不去,还容易引发水土流失。
(2019·北京高一检测)读下图,完成4、5题。
4.在观察该图中的地貌时,我们从宏观上观察到的地貌为 ( )
A.平原 B.山地 C.盆地 D.丘陵
5.我们观察图中的次一级地貌,正确的是 ( )
A.①—山坡 B.②——河谷
C.③——山峰 D.④——山脊
【解析】4选B,5选B。第4题,由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地势起伏大,群山连绵,为山地。第5题,图中①为山脊、②为河谷、③为山坡、④为山峰。
(2019·吕梁高一检测)图a是某区域等高线(单位:m)略图,图中公路(虚线)向偏北方向逐渐上升,桥梁下方河流水位为314 m。图b是盘山公路常用的凸面镜,用于视线受阻的情况下观察对向车辆。读图回答6~8题。
6.图中瀑布的落差可能是 ( )
A.15 m B.17 m C.35 m D.37 m
7.图中阴影区域的坡度大小,由东南向西北 ( )
A.一直增大 B.一直减小
C.先增大后减小 D.先减小后增大
8.图中有必要设置凸面镜的地点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6选C,7选B,8选B。第6题,图中等高距为10 m,瀑布处有320 m、
330 m、340 m三条等高线重合,则瀑布落差大于20 m;图示瀑布上部最大海拔接近350 m,因桥梁处河流水位为314 m,则瀑布下部海拔高于314 m,故瀑布落差小于36 m。第7题,图中①处与其西北方向的阴影区域都位于310 m和320 m两条等高线之间,同时可看出阴影区域由东南向西北方向这两条等高线间距越来越大,则表明沿该方向坡度逐渐减小。第8题,图中②西侧距离山脊较近,因此公路会急转弯,视线会受到阻挡,凸面镜应设置在急转弯处。
下图是我国某地等高线图及拍摄照片,图中等高距为10 m。据此回答9、10题。
9.能拍到图示照片的摄像机位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10.关于该区域地形与河流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在乙处能看到甲和丙
B.在戊处陡崖可进行跳伞
C.己处可形成冲积扇
D.河流流向大体自北向南
【解析】9选A,10选D。第9题,照片显示远处有山地、近处为河流,且河流在图中由右上位置流向左下方;结合图中摄像机位置,可判断最可能是在甲位置拍摄的。第10题,依据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可判断河流总体上自北向南流。乙甲之间有一山脊,故在乙处不能看到甲;戊处陡崖只有两条等高线相交,而等高距为10 m,则此处陡崖相对高度不到30 m,不适宜跳伞。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11.(2019·中山高一检测)下图为“我国华北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量算图示地区铁路桥至公路桥一段河流的流程;写出大青山顶与李村之间的相对高度;站在大青山顶可否看到李村,并简述理由。
(2)某游客在山区小路游览,在小桥至古庙一段行走感觉轻松,请分析其原因。
(3)描述图示区域的地势特征,并简述其对该地区聚落的影响。
【解析】第(1)题,结合铁路桥与公路桥之间的图上距离与比例尺计算出两地之间的实地距离。从图中可以直接读出大青山顶和李村各自的海拔取值范围,然后计算出两地的相对高度。由于两地之间有山脊阻挡视线,所以站在大青山顶看不到李村。第(2)题,小桥至古庙一段路径较为平缓,所以游客行走感觉轻松。第(3)题,结合图示中的指向标知该区域地势北高南低。地势低平的地区有利于聚落的发育,规模较大;起伏大的区域则不利于聚落的发育,规模较小。
答案:(1)1 000~1 200米。 250~350米。 不能看到,因为两地之间有山脊阻挡视线。
(2)坡度缓;小路走向与等高线大致平行。
(3)地势北高南低。
地势低平的地区,聚落规模大;地势较高且起伏较大的地区,聚落规模小。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下图为某地理考察小组在我国某地进行科学考察时绘制的景观示意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观察图示地貌时应该选择的观察地点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13.图中甲处地貌类型为 ( )
A.陡崖 B.鞍部 C.山脊 D.山谷
【解析】12选B,13选B。第12题,观察地貌时宜选择在视野比较开阔的地方,山顶视野开阔,便于观察。第13题,图中甲处位于两个山峰之间,为鞍部。
八达岭长城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中非常雄伟壮观的一段,而穿行该区的京张铁路是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筑的第一条铁路,其“人”字形的设计更是彰显了中国人的智慧。读图,完成14、15题。
14.从图中可以看出,长城的走向特点为 ( )
A.沿等高线 B.沿山脊线
C.沿山谷线 D.连接聚落
15.图中“人”字形铁路线的设计目的是 ( )
A.避开河流,节省建设桥梁的成本
B.尽量平行等高线,缩短运输距离
C.既方便停靠车站,又可降低坡度
D.绕过山岭,减少开挖隧道的成本
【解析】14选B,15选D。第14题,据图可知,根据“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定律可知,图中长城的走向基本沿等高线凸向海拔低值区部位,即沿
山脊线,故选B。第15题,据图可知,该地多山地,图中“人”字形铁路线基本沿等高线来修筑,虽然线路较长,但绕过山岭,减少开挖隧道的成本,故选D。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16.(2019·吉林高一检测)下图为我国某地地形图,图中道路为某次山地自行车越野赛的线路。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图示地区的地势特征。
(2)估算图示范围内自行车越野赛线路相对高度的数值范围。
(3)若车手保持匀速骑行,判断AB、BC、CD中骑行最省力的路段并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地势特征主要从地势高低及起伏大小角度分析。第(2)题,图中等高距为5 m,该线路穿过了3条等高线,故最少有两个等高距的高差、最大接近4个等高距的高差。第(3)题,若由A到D骑行,则AB、CD两段为上行路段,BC为平行路段,故BC最省力。
答案:(1)东西高,中部低,地势起伏较大。
(2)10~20 m
(3)BC段。BC段线路未穿越图中等高线,且大致与等高线平行,地势起伏小,骑行较省力。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