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1张PPT。第二节
土 壤一、观察土壤
1.土壤:陆地表层具有一定_____,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
表层。
2.物质组成:_______、有机质、_____和空气。肥力矿物质水分3.野外观察内容:
(1)土壤颜色:如黑土、红壤等是以颜色来命名的。(2)土壤质地:按_________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
对比例,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①砂土:通气、透水性强,_____性能弱,易耕作。
②壤土:_____、保肥性能强,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
地。
③黏土:___________性差,保肥性能好,质地黏重,不易
耕作。不同粒级保肥蓄水通气、透水(3)土壤的剖面构造。
①森林土壤剖面。②耕作土壤剖面。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_____
___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_____。
2.生物: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为
土壤提供_______,通过生物循环使_________在表层富
集。矿物质质地有机质营养元素3.气候:
(1)岩石风化的_____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___相
关。
(2)气候的分布规律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_____规律。强度正分布4.地貌:山顶与山麓、___________、迎风坡与背风坡
等,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都影响土壤发育。
5.时间: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_____,土层分化
越明显。
6.人类活动:自然土壤经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形成
_________。阳坡与阴坡越厚耕作土壤[辨一辨]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成土母质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 )
②土壤中有机质来源于生物。 ( )
③高温多雨的地区,植物生长旺盛,土壤中有机质含量
高。 ( )
④从山麓到山顶,由于成土母质的颗粒存在差异,依次
分布着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 ( )√√××三、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1.功能:
(1)联系了四大圈层,是联系_______和_______的关键
环节。
(2)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促使_________
以至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有机界无机界地理环境(3)具有重要的___________功能。
(4)和人类关系十分密切。蓄水、保水2.利用与保护:
(1)对不能满足_____需要的土壤进行改良或改造。
(2)对优良的土壤要注重_________,以保持土壤持续提
供高效肥力的能力。保持土壤肥力的方法有休耕、
_________、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耕作种养结合种植绿肥能力1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自然地理要素与土壤的关系:2.成土母质与土壤:
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化学成分对土壤质地和化学元素的影响如下图所示:3.生物与土壤:
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4.气候与土壤:5.地形与土壤: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6.人类活动与土壤:【典例示范】
下图为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是 ( )
A.气候 B.地形
C.生物 D.成土母质(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成土母质主要影响土壤的土层厚度、水热条件
B.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发育程度
C.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程度、矿物养分
D.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质地特征、肥力特性【思路点拨】解答该类题目主要从以下两点入手:
(1)明确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2)理解各个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解析】(1)选D,(2)选B。第(1)题,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第(2)题,成土母质主要影响土壤的矿物养分,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肥力高低,地形主要影响土层厚度。【素养探究】
东北地区俗称黑土地,主要原因是分布着典型的黑土。黑土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世界上仅有三块黑土平原: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欧洲的乌克兰平原、亚洲的东北平原。(1)(综合思维)黑土肥沃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黑土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肥力高。(2)(区域认知)黑土是在什么样的气候环境中发育形成的?
提示:黑土都分布在纬度较高的地区,说明是在冷湿的环境中发育形成的。能力2 土壤的肥力特性
1.土壤的肥力特性:
(1)土壤的本质属性: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
(2)土壤肥力概念:土壤具有能同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3)土壤的物质组成对土壤肥力的影响。2.理想土壤成分体积比例图的判读方法: 理想土壤成分体积比例图的判读关键是抓住有机质、矿物质、水分、空气所占的比例。在理想土壤中矿物质占45%,有机质占5%,空气和水分共占50%,且各自在20%~30%。故图中A为矿物质,B为有机质,C、D为水分或空气。【典例示范】
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的。据此回答(1)、(2)题。
(1)土壤最重要的成分中,直接影响肥力的形成和发展的是 ( )
A.土壤矿物质 B.土壤有机质
C.土壤水分 D.土壤空气(2)关于土壤肥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土壤肥力就是指土壤供应植物所需养分的能力
B.土壤肥力高低取决于所含有机质数量的多少
C.一些土壤有肥力,一些土壤没有肥力
D.人类耕作对土壤肥力影响很大【思路点拨】解答该类题目主要从以下两点入手:
(1)明确理想土壤中有机质、矿物质、水分、空气所占的比例。
(2)理解土壤组成各要素比例的变化对土壤肥力的影响。【解析】(1)选B,(2)选D。第(1)题,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虽然都是土壤的组成物质,但有机质多集中在表层,含量虽不高,却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第(2)题,土壤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肥力,而肥力的高低取决于肥力四要素:水、肥、气、热之间的协调程度,故A、B、C项错误;而合理耕作经营,可使土壤不断改良,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反之,则会引起土壤退化。【素养探究】
土壤呼吸年通量是指一年中垂直地面单位面积上土壤与大气之间CO2的交换量。它是陆地生态系统最主要的碳释放过程。土壤植物根系和微生物的呼吸是CO2的主要来源。下图示意“我国北方某山地三种典型森林的土壤呼吸年通量”。 (1)(综合思维)影响森林土壤呼吸直接的自然因素是什么?
提示:影响土壤呼吸的主要因素包括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底物供应(枯枝落叶层)、养分供给、土壤pH和微生物活性等。其中,土壤温度和水分是最直接的影响因子,在土壤温度高、水分充足的区域,土壤呼吸相对较高。(2)(区域认知)近20年来白桦林地土壤呼吸年通量增长较快,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白桦林地处西北坡山坳,为阴坡地带,水分条件好,光照弱,土壤肥沃,有机质丰富,有利于白桦林生长,土壤呼吸年通量增长较快。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读土壤剖面示意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各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为腐殖质层 B.②为淋溶层
C.③为母质层 D.④为淀积层
2.关于②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B.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C.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D.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解析】1选D,2选B。第1题,①为有机质层、②为腐殖质层、③为淋溶层、④为淀积层、⑤为母质层、⑥为母岩层。第2题,②为腐殖质层,其特点是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质、地形、气候、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完成3、4题。
3.影响土壤质地的主要因素是 ( )
A.生物 B.气候
C.成土母质 D.人类活动
4.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 )
①成土母质的风化过程
②有机物质的积累过程
③水分含量的调节过程
④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3选C,4选B。第3题,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影响土壤的质地。第4题,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一是有机质生物积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5.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有 ( )
A.是四大圈层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
B.对地表物质循环有一定作用,对能量转换作用不大
C.为动物生存提供了立足的必要条件
D.是海洋和陆地的过渡地带
【解析】选A。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在自然界中,土壤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非常活跃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并且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
【新思维·新考向】
6.阅读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 下图为欧洲西部局部略图。图中甲区域为欧洲西部著名的小麦产区,其典型土壤是棕色森林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高。
从成土母质、气候和生物三个方面,分析甲区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原因。
【解析】甲区域因位于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故成土母质深厚,这为土壤形成提供深厚的物质基础;甲区域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典型植被温带落叶阔叶林为土壤提供丰富的有机物,温和湿润的气候特点也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
答案:河流冲积物,土层深厚;温带落叶阔叶林,为土壤提供丰富的有机物;气候湿润,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素养评价 十四
土 壤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读耕作土壤剖面图,完成1、2题。
1.图中②层为 ( )
A.腐殖质层 B.淋溶层
C.犁底层 D.耕作层
2.关于图中①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B.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C.由疏松的风化碎屑物组成
D.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解析】1选C,2选A。第1题,耕作土壤剖面从上到下分为耕作层、犁底层和自然土层三部分。②为犁底层。腐殖质层、淋溶层属于自然土壤剖面的构成。第2题,图中①层为耕作层,其特点是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土壤是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及人类活动情况。下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据图回答3~6题。
3.下列有关生物与土壤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B.绿色植物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
C.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关联密切
D.树木根系很深,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多
4.关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及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有机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
B.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
C.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D.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硅的含量明显高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
5.关于气候与土壤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B.在寒冷条件下,有机质分解缓慢
C.从干燥的荒漠地带到热带雨林带,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减弱
D.气候还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6.关于地形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B.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较阴坡好
C.阳坡接受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
D.地形是土壤形成中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解析】3选C,4选C,5选C,6选C。第3题,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密切相关。第4题,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硅的含量明显低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第5题,从干燥的荒漠地带到热带雨林带,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增强。第6题,陡峭山坡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阳坡的蒸发量相对较大,水分状况比阴坡差;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补偿训练】
地处赤道附近的亚马孙平原终年高温多雨,形成生物多样的热带雨林景观,发育成砖红壤。完成(1)、(2)题。
下列成土因素中,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的是
( )
A.地形 B.气候
C.生物 D.成土母质
(2)在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环境下发育而成的砖红壤应该具有的特征是( )
A.有机质含量高
B.多为黑褐色
C.多呈碱性
D.土层厚度大
【解析】(1)选A,(2)选D。第(1)题,缓坡接受沉积,陡坡以侵蚀为主,这影响着土壤厚度;迎风坡和背风坡影响着不同坡向的降水,阳坡和阴坡影响着不同坡向的光热条件,从而影响土壤中的水热状况,因此是间接作用于土壤。第(2)题,热带雨林气候区,土壤风化淋溶作用强烈, 有机质含量低,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为砖红色,土层深厚,质地黏重,呈酸性至强酸性。
(2019·临沂高一检测)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完成7、8题。
7.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 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8.图示区域 ( )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解析】7选C,8选A。第7题,各种成土因素中,母质(与地质密切相关)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第8题,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关系密切。山坡上因地形坡度大,土壤易被侵蚀搬运,故土壤厚度较薄。土壤的矿物养分来自成土母质,植被是提供有机质的。草地由于根系密集,利于有机质富集,有机质含量较森林土壤高。
【知识拓展】不同的气候条件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
气候条件影响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故不同的气候条件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如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内陆干旱地区,由于矿物质淋失速度慢,形成钙质土。另外,土壤的干湿状况,通过蒸发对空气湿度、温度也有一定的影响,也可通过土壤上生长的植物影响气候。
(2019·安阳高一检测)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图1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2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读图回答9、10题。
9.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
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
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
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
10.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 ( )
A.免耕直播 B.深耕改土
C.大棚温室 D.砾石压土
【解析】9选C,10选B。第9题,从图2可以看出该地土壤表层(0厘米附近)有机质含量低于5,说明地表有机质含量较少,枯枝落叶必须经过分解才能形成有机质;如果人工增施有机肥一般会分布在表层附近;表层土壤受外力作用,肥力流失较多,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为流水侵蚀作用。第10题,免耕直播即不耕情况下直接在土地上种植,可以减少水土流失(特别是气候较为干旱地区作用显著),我国东部地区降水较多;从图中可以看出土层较深地区土壤有机质较丰富,深耕改土可以有效利用土壤肥力;大棚温室是改变热量条件,不会影响有机质含量;砾石压土主要改变土壤水热条件,不能改变土壤有机质含量。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11.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土壤中有机质包括遗留在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如图中的_________________
___和经过微生物的生化作用形成的__________ 。?
(2)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体体现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形成土壤的因素众多,在其过程中,微生物、低等植物、高等植物对成土母质的不断改造具有重要意义。生物的主导作用,具体体现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答案:(1)腐殖质 氮素
(2)通过微生物、低等植物、高等植物对成土母质的不断改造 有机质的积累过程 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12.读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图中字母代表的是组成土壤的A: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
(2)土壤水分和____________________贮存在土壤孔隙中,两者的组成比例常随外界____________________及其他因素的变化而此消彼长。?
(3)性状良好的土壤,能够调节土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既能_______________ ,又能_______________ 。?
【解析】第(1)题,结合图中各成分的比例可知,A为矿物质,B为有机质。第(2)题,土壤水分和空气贮存在土壤孔隙中,两者的组成比例常随外界气候及其他因素的变化而此消彼长。第(3)题,性状良好的土壤,能够调节土壤中的水分、空气和热量,既能通气透水,又能蓄水保温。
答案:(1)矿物质 有机质
(2)空气 气候条件
(3)水分 空气 热量 通气透水 蓄水保温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读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完成13、14题。
13.图中影响土壤形成最活跃的要素是 ( )
A.风化基岩 B.气候
C.地形 D.生物
14.图示区域 ( )
①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负相关
②陡坡上的土壤厚度一般比较浅薄
③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④地下径流量受当地气温影响大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13选D,14选A。第13题,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第14题,植被覆盖率越高,水体下渗越多,地表径流越少,因此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负相关;陡坡上由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水土迁移较快,因此土壤厚度一般比较浅薄;土壤中的矿物养分来自母质;地下径流量受当地降水和植被的影响大。
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图 a是不同气候下(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图 b 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15、16题。
15.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密切相关的因素是 ( )
A.生物 B.地形
C.降水 D.成土母质
16.能代表草原地区土壤发育情况的组合是 ( )
A.甲与 Ⅰ B.甲与 Ⅱ
C.乙与 Ⅱ D.丙与 Ⅰ
【解析】15选A,16选D。第15题,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有机物能够腐烂形成腐殖质,形成土壤中的有机质。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密切相关。第16题,甲淋溶层最厚,是在湿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乙淋溶层最薄,是在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丙淋溶层适中,是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该地区发育着草原土壤。森林表层枯枝落叶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草原土壤,下部淋溶作用强,有机质含量少,可以判断Ⅰ为草原土壤。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17.下图为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关系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写图中数码①②代表的地理事物含义:①表示绿色植物的__________ 作用,②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__________ 。?
(2)气候对土壤的形成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 和__________ 来实现的。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很高,其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 。?
(3)简答成土母质与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解析】第(1)题,从图中信息可以直接得出正确结论。第(2)题,气候是通过气温和降水对土壤的形成产生作用的;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主要从纬度高、气温低、有机质分解少的角度来分析。第(3)题,成土母质的作用可从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来源,以及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等方面来分析;而生物作用可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等方面来分析。
答案:(1)光合 矿物质
(2)气温 降水 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有机质积累较多
(3)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