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地理必修一人教版 第二章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课件55张PPT+30张PPT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地理必修一人教版 第二章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课件55张PPT+30张PPT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11-13 15:09:33

文档简介

课件30张PPT。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第1课时 大气受热过程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A_________。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B_________。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3.受热过程:
A_____________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被加热并以B
_____________的形式射向大气?大气增温。太阳短波辐射地面长波辐射 [辨一辨]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太阳辐射到达地表时,小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
( )
②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都是短波辐射。
( )
③物体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的部分波长就越长。
( )√××④地面是以对流、传导等方式把热量层层向上传递给
大气。 ( )
⑤地面辐射绝大部分被大气截留。 (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大气保温原理:(1)大气增温:_________的长波辐射绝大部分被对流层
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大气吸收_____________
后会增温。
(2)大气保温: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_______
___,其中大部分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_________
___,它把热量传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_______
___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地面辐射地面长波辐射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 [辨一辨]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增温,故太阳是地面
的直接热源。 ( )
②地面增温后形成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后增温,太阳是
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 )
③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
逆辐射,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 (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
共同意义:
缩小了气温的_____差,为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人类的活
动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条件。日较【激疑】
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原因是什么?可能带来什么样的环境问题?
提示: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毁林等使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升高。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容易引起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能力 大气的保温作用
1.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可形象地概括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具体图解如下:2.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2)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提高生产效益。
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丰歉。如: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内陆地区——晴天多,阴雨天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典例示范】
下图是“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1)①~④序号正确的是 (  )
A.①——地面辐射
B.②——大气辐射
C.③——太阳辐射
D.④——大气逆辐射(2)图中,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来自 (  )
A.① B.② C.③ D.④
(3)古人有“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的防御霜冻的做法,该做法使 (  )
A.①减弱 B.②增强
C.③减弱 D.④增强 【思路点拨】解该类题应从以下三点入手:
(1)读图要注意两个“面”即“大气上界面”和“地面”。
(2)依据两个“面”确定四个辐射的方向。
(3)依据辐射方向确定“辐射源”,确定辐射名称和热量传播空间。【解析】(1)选D,(2)选C,(3)选D。第(1)题,读图可知①代表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代表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代表地面辐射;④代表大气逆辐射。第(2)题,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辐射。第(3)题,烟雾能吸收地面辐射,然后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还给地面,所以④增强。【补偿训练】
读下图,完成(1)、(2)题。 (1)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
(  )
A.①—②—③ B.①—④—②
C.②—③—④ D.③—④—②(2)阴天与晴天相比 (  )
A.白天④强,夜晚③弱,昼夜温差大
B.白天④弱,夜晚③强,昼夜温差小
C.白天④弱,夜晚③弱,昼夜温差大
D.白天④强,夜晚③强,昼夜温差小 【解析】(1)选B,(2)选B。第(1)题,地面主要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大气主要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第(2)题,晴天时,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④)强,气温较高,夜晚大气逆辐射(③)弱,对地面保温效果差,温度低,所以晴天时昼夜温差大;反之,阴天时昼夜温差小。【素养探究】
温室,又称暖房。能透光、保温(或加温),是用来栽培植物的设施。在不适宜植物生长的季节,能提供温室生育期和增加产量,多用于低温季节喜温蔬菜、花卉、林木等植物栽培或育苗等。 (1)(区域认知)建温室大棚主要是改善农作物生长的什么条件?
提示:热量(或温度、气温)。
(2)(综合思维)温室大棚的原理是什么?
提示:太阳短波辐射大部分透过塑料薄膜或玻璃被地面吸收,地面增温后放出地面长波辐射,塑料薄膜或玻璃对地面长波辐射是阻隔的,从而把热量保留在大棚里。课件55张PPT。第2课时 
大 气 运 动 一、大气热力环流1.形成原因:地面_________。
2.形成过程:
(1)垂直运动。冷热不均(2)水平运动。3.热力环流:由于地面_________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
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冷热不均 [辨一辨]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垂直方向的气压值总是近地面大于高空。 ( )
②气流的水平运动是由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引起的。
( )
③气流的垂直运动是由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 ( )
④大气运动就是风。 ( )
⑤空气也可以由低气压流向高气压。 ( )√√×××二、风的形成
1.概念:地面受热_____?同一水平面上_________(单位
距离间的气压差即水平气压梯度)?水平_________力?
大气由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作_____运动(风)。不均气压差异气压梯度水平3.影响风的三个力(北半球近地面):等压线低压相反风向右左4.力的作用效果:
(1)在高空,风向主要取决于_____________力和_____
_____力,风向可偏至与等压线_____。
(2)在近地面,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与___
___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总是与等压线_____。水平气压梯度地转偏向平行摩擦斜交[辨一辨]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 )
②随着海拔的升高,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越来越小。
( )
③一般情况下海面上的风力比陆地上大。 ( )
④高空的风只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 ( )
⑤摩擦力只改变风速,不影响风向。 ( )√√√××【激疑】
等压线的疏密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有何关系?对风力有何影响?
提示:等压线密集处,气压梯度大,水平气压梯度力也大,风力也大;等压线稀疏处,气压梯度小,水平气压梯度力也小,风力也小。 能力1 热力环流的成因
1.热力环流的形成: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关键抓住以下两点关系:
(1)温压关系:(结合上图中甲、乙、丙三地图示)。(2)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如图中①②③④所示)。2.热力环流的几种常见形式:
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山谷、山坡的受热不均,人类活动等都可能导致热力环流的形成。具体分析如下:(1)海陆风。(2)山谷风。(3)城市热岛环流。3.等压面的“高凸低凹”规律:
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进而等压面发生弯曲,即等压面凸向高空的为高压,下凹的为低压,可形象地记忆为“高凸低凹”,具体如下图所示:【典例示范】
(2019·江苏高考)下图为“华东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和SO2多年平均浓度日变化曲线图”。两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浓度一般在10时以后下降,其主要原因是( )A.户外活动减少,利于污染物沉降
B.降水频率增加,有利于空气净化
C.热岛效应增强,利于污染物扩散
D.汽车流量减少,尾气排放量减少【思路点拨】解答本题主要把握两个关键点:
(1)根据图例,判读两地区的城市大气变化趋势。
(2)知道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与影响。【解析】选C。PM2.5浓度在10:00以后逐渐下降,有可能是地面温度逐渐升高,气温升高气体受热膨胀上升,热岛效应增强。气体在上升的过程中,带走了污染物,有利于PM2.5浓度的下降;浓度的下降与户外活动的减少无关,材料当中并没有提到降水的频率增加。并且并非10:00以后才产生降雨,汽车流量减少只会让PM2.5浓度保持相对稳定性,而并非下降。【素养探究】
诸葛亮于农历6月的一天,在葫芦峪设下伏兵,打算用火攻全歼司马懿的军队。然而正当火旺人困,司马懿全军行将覆灭之时,一场大雨不期而至,浇灭了诸葛亮的豪情壮志。(1)(综合思维)结合所学“热力环流”知识,推测火烧葫芦峪失败的原因。
提示:盛夏时节,山谷中的空气温度比较高,谷中气流上升,形成谷风,再加上谷中大火,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上升过程中不断冷却,易成云致雨。(2)(地理实践力)尝试结合实践活动,体会其中所含的地理原理。
女同学们想去海边照相,若想照出长发飘飘的感觉,她们应该选择什么时间?应该怎么站位呢?
提示:选择白天的中午前后,面向大海(此时盛行海风)。 能力2 等压线图中风向、风速的判断
1.风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2.等压线图中风向、风速的判断:
(1)风向判断的“三步骤”(以北半球为例)。
第一步:定水平气压梯度力。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过切点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第二步:定地转偏向力。分清图示是哪个半球,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若是北半球,风向向右偏;若是南半球,风向向左偏。第三步:定最终风向。
①近地面:在三力作用下,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定夹角(30°~45°)。
②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按以上步骤绘出的风向(绘成实线箭头)如下(以北半球为例):(2)风速的判断。
①在同一幅等压线分布图上,等压线密集的地方,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速大;反之,等压线稀疏的地方,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速小。
②不同等压线分布图上,要判断单位距离内气压差,气压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反之,则风力越小。判断时要关注比例尺的大小。③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同的情况下,摩擦力越小,风速就越大;反之,就越小,如海面上的风力大于沿海陆地,内陆荒漠地区的风力大于绿洲地区。3.风向的表示和风力大小的判定:
(1)风向表示方法。(2)风力大小判定。
在同一幅图中,等压线密集,风力大;等压线稀疏,风力小。在不同地图中,相同图幅、相同等压距的地图相比,比例尺越大,表示单位距离间的等压线就越密集,则风力越大;比例尺越小,表示单位距离间的等压线就越稀疏,则风力就越小。【典例示范】
下图为1月24日8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此时我国 (  )A.各地均受强大高压脊控制
B.各地均受低压槽控制
C.三亚风力大于昆明
D.北京、上海风向基本相同【思路点拨】解该类题应从以下三点入手:
(1)根据等压线数值确定此图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风的形成受三个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2)此图为北半球,因此风向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右偏转而成。(3)根据等压线的分布可以确定等压线稀疏,进一步推测出所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进一步可以推测出风力大小。【解析】选D。读图可知,该图中西南地区有低压槽存在;北方大部分地区被高压脊控制,天气以干、冷为主;由等压线的疏密情况判断三亚风力小于昆明;北京、上海的风向都为西北风。【补偿训练】
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和高空等压线(单位:hPa)与风向关系的图是 (  ) 【解析】选A。在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实际风向应为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偏,近地面偏转30°~45°,高空偏转90°,所以选A。【素养探究】
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下图为我国西南山区的传统民居景观图和该民居穿堂风示意图。(1)(综合思维)结合所学知识,试解释穿堂风的原理。
提示:白天庭院石质地面升温快,气温高,气流上升;屋后树林升温慢,气温低,气流下沉,近地面风由屋后流向屋前,形成穿堂风。(2)(地理实践力)非洲草原犬鼠(土拨鼠)白天活动,善于挖掘洞穴。其洞穴有两个出口,一个是平的,而另一个则是隆起的土堆(如下图),生物学家很长时间不清楚其中的原因。请借助“穿堂风”的地理原理进行解释。提示:两个洞口形状不同,决定了洞穴中空气的流动方向。吹过平坦表面的风运动速度小,压强大;吹过隆起表面的风运动速度大,压强小。因此,地面上的风吹进了犬鼠的洞穴,给犬鼠带去了习习凉风。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下图中各箭头及其代表符号①②③④⑤表示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之间的热力作用,其中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回答1~3题。
1.农民通常用燃烧秸秆杂草释放烟雾的方法来预防霜冻,其原理是增强了
(  )
A.① B.② C.③ D.④
2.飘浮在大气中的火山灰能使 (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④减弱 D.⑤增强
3.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原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云贵高原大,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 (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1选D,2选A,3选A。第1题,根据箭头方向,图中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②是太阳辐射,③是地面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农民通常用燃烧秸秆杂草释放烟雾的方法来预防霜冻,其原理是增大二氧化碳浓度,增强了大气逆辐射,④对。第2题,飘浮在大气中的火山灰能使①增强,即大气的削弱作用增强;②减弱;④增强;⑤减弱。第3题,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原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云贵高原大,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数值大小有关。②、③、④不是太阳辐射总量差异的主要因素。
  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4、5题。
4.图中a、b、c三个箭头所表示的辐射依次是 (  )
A.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B.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C.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
D.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
5.夏季,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农村地区,人们白天经常“晒水”(如图),以解决晚上洗澡的热水问题。“晒水”时,覆盖在桶口的薄膜的主要作用是(  )
A.增强a B.增强b
C.增强c D.减少蒸发
【解析】4选B,5选C。第4题,图示a是太阳射向地面的为太阳辐射,b为地面射向大气的地面辐射,c为大气的逆辐射。第5题,“晒水”时,太阳可透过薄膜加热桶内水,水受热形成热空气向上受到覆盖在桶口的薄膜的影响,把热气又返回到桶内;覆盖在桶口的薄膜,起到增强大气逆辐射的作用,会加快桶内水增温。
  (2019·随州高一检测)下图为“美国盐湖城热岛效应空照图”,运用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相关知识和原理探究问题。据此回答6、7题。
6.据图推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市区的空气温度白天小于夜晚
B.市区的表面温度(地面温度)和空气温度的差值夜晚大于白天
C.市区和郊区之间的空气温度差夜晚大于白天
D.郊区的表面温度(地面温度)白天小于夜晚
7.导致地面温度大于空气温度的主要原因是 (  )
A.削弱作用导致空气温度低
B.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
C.保温作用导致地面温度高
D.地面依靠吸收大气辐射而升温
【解析】6选C,7选B。第6题,读图可知,实线与虚线分别表示表面温度、空气温度,白天空气温度波动较小,夜晚空气温度波动较大,市区和郊区之间的空气温度差夜晚大于白天;市区的空气温度白天略高于夜晚;市区的表面温度(地面温度)和空气温度的差值夜晚小于白天;郊区的表面温度(地面温度)白天大于夜晚。第7题,从对流层空气的热源分析,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对流层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地面温度大于空气温度。大气削弱作用会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使地面温度低,气温也随之降低;C、D都是地面温度升高的原因,空气温度也随之升高,并非是地面温度高于空气温度的主要原因。
【新思维·新考向】
8.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表示______ 辐射,②表示射向宇宙空间的______辐射,③表示______ 辐射,④表示______辐射。?
  如今,低碳生活逐渐在我国兴起,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低碳生活可以理解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
(2)倡导低碳生活,可以使______(选择填空)?
A.①减弱 B.②增强
C.③增强 D.④减弱
(3)北京市郊区利用温室大棚种植香蕉、木瓜等南方水果。在温室大棚内,大气可以吸收更多的______(填图中数字),大气温度升高,同时______(填图中数字)增强,______作用增强,满足南方水果生长的热量条件。 ?
(4)暑假去西藏旅游,需准备防晒霜、厚衣服等物品。这是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______作用弱,太阳辐射强;夜晚大气对地面的______作用弱,气温低。?
【解析】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第(2)题,倡导低碳生活,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进而减少大气逆辐射的作用,即④减弱。第(3)题,大气可以吸收更多的地面辐射,使温度升高,同时大气逆辐射增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温度升高,热量充足,从而满足南方水果生长的热量条件。第(4)题,暑假去西藏旅游,需准备防晒霜、厚衣服等物品。主要是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为了防止太阳辐射晒伤,因此需要防晒霜;夜晚由于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因此需要厚衣服来保暖。
答案:(1)①太阳 ②大气 ③地面 ④大气逆
(2)D
(3)③ ④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
(4)削弱 保温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2019·武汉高一检测)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并进行了下图所示实验。完成1、2题。
1.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 (  )
A.温室效应
B.地转偏向力
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昼夜长短
2.上述实验内容影响地理环境的实际案例是 (  )
A.喜马拉雅山的冰川
B.长江的夏汛
C.中国东部的季风
D.海南岛红树林的分布
【解析】1选C,2选C。第1题,该实验通过沙石、水两种不同下垫面的昼夜温度变化情况,测试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沙石代表的陆地升温快,降温也快。水代表的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不能测试温室效应、地转偏向力、昼夜长短差异。第2题,上述实验内容测试的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地理环境的实际案例是中国东部的季风,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喜马拉雅山的冰川是地势高形成的。长江的夏汛是大气降水、水系特征形成的。海南岛红树林的分布是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形成的。
【知识链接】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该实验通过沙石、水两种不同下垫面的昼夜温度变化情况,测试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沙石代表的陆地升温快,降温也快。水代表的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中国东部的季风,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
  (2019·合肥高一检测)读某地近地面等压线图,图中甲处箭头表示甲点空气运动及受力情况。回答3、4题。
3.图中地点一定位于 (  )
A.北半球 B.南半球
C.东半球 D.西半球
4.乙点与甲点相比,风速大小的情况是 (  )
A.相等 B.甲大于乙
C.乙大于甲 D.无法判断
【解析】3选B,4选C。第3题,近地面的大气受三力作用,即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其中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形成风的原动力,方向垂直等压线从高压指向低压。据图可知,A垂直等压线,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则B为风向,C为地转偏向力,D为摩擦力。风向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左侧偏转,可判断为南半球。第4题,同一等压线图中,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据图可知,甲地等压线稀疏,乙地等压线密集,则风速乙地大于甲地。
【新思维·新考向】
5.(2019·运城高一检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风能是绿色能源,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全球变暖可能正一点一点地“侵蚀”着这个能源“新星”。国家气候中心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近50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风速越来越慢——也就是说,风变小了。
材料二 某海岸附近的等压面示意图。
(1)当发生材料二中图1情况时,应出现于图2中的______(时段)。?
(2)“近50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风速越来越慢——也就是说,风变小了”,若材料二图1为我国现在的等压面示意图,则图中a、b间等压面的弯曲程度应该比50年前______(填“变大”或“变小”)。?
(3)试在材料二图1中画出此时的热力环流方向。
(4)下图为材料二图示地区的水平气压分布图,图中箭头表示所处位置的最终风向。在图中箭头处画出风所受的力,用F1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F2表示地转偏向力,F3表示摩擦力。
【解析】第(1)题,近地面同一水平面上,温度越高,气压越低;温度越低,气压越高。读图1可知,此时近地面同一水平面上,海洋的气压高于陆地,则气温低于陆地,对比图2可知为8~16时。第(2)题,风变小了即风力变小。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故风力变小的直接原因是气压差变小,反映在材料二的图1中即a、b之间气压差变小,故等压面的弯曲程度变小。第(3)题,由第(1)题分析可知,材料二中图1a处气压低,b处气压高,即可画出热力环流。第(4)题,由图中风向可知,b处气压高于a处气压,水平气压梯度力由b指向a,图示风
向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右偏形成,故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摩擦力与风向相反。
答案:(1)8~16时
(2)变小
(3)如下图。
(4)如下图。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素养评价 七 
大 气 运 动
(6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51分)
  读“某自然地理过程模拟实验示意图”,完成1、2题。
1.该模拟实验过程中,烟的运动轨迹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实验主要模拟的是 (  )
A.大气受热过程 B.水循环
C.热力环流 D.全球变暖
【解析】1选B,2选C。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由于热水和冰块使得该地受热不均,冰块的近地面,烟受冷下沉,热水处,烟受热上升,高空中,烟从热水上空流向冰块上空,近地面由冰块流向热水,结合图示,②正确。第2题,本实验演示的是地面受热不均导致的空气运动,属于热力环流。
  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释放了大量的人为热量,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从而引起城市和郊区之间的局地热力环流,称之为城市风。读城市风示意图,完成3~5题。
3.市区和郊区相比,近地面 (  )
A.气温高,气压高 B.气温高,气压低
C.气温低,气压低 D.气温低,气压高
4.若在图中规划布局某化工厂,为了减少城市风对市区的污染,应选择在(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5.根据城市风的原理,今后该城市造林的重点应该选择在 (  )
A.市区 B.农村 C.远郊 D.近郊区
【解析】3选B,4选C,5选D。第3题,由材料可知,市区气温高于郊区。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郊区气温较低,气压较高,近地面形成高压,所以市区和郊区相比,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第4题,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小型热力环流,风由郊区吹向市区,甲、乙、丁三地在热力环流内,丙在环流圈外;化工厂大气污染严重,如果布局在图中甲、乙、丁处,大气污染物会随风吹向市区,对市区造成污染;而丙地则不存在此种问题。第5题,根据城市风形成原理可知,城市风由郊区吹向城市,在城市近郊区造林可以起到净化空气、吸烟除尘等功能,有利于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市区内人口密集,土地价格高,不可能是城市造林的重点,远郊及农村造林对城市环境质量改善的影响很小。
  (2019·重庆高一检测)沿海城市热岛效应和海陆风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据较新的研究表明,海陆风的影响范围可达上百千米。图1为某年天津市春季、夏季、冬季和全年热岛强度平均日变化曲线图,图2为天津市简图。结合图文信息,完成6、7题。
6.据图1可判断天津市 (  )
A.大体上日出前后,热岛效应最强
B.太阳辐射越强,热岛效应越强
C.与春、夏、冬季相比,全年热岛效应最强
D.全年热岛效应平均日变化最大
7.天津热岛效应会导致海风势力增强显著的地点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6选A,7选B。第6题,由图1可知,热岛强度日变化曲线在日出前后为最大值,强度最强;中午太阳辐射最强,但热岛强度较低;热岛效应最强应该为冬季;冬季的热岛效应平均日变化最大。第7题,当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近地面风向与海风风向相同时,两者叠加会使海风增强。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②符合这一条件。
  (2019·福州高一检测)大气的水平运动就是风,风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条件下,风向和风速都是不同的。联系所学知识,回答8、9题。
8.上图中,只影响风向而不影响风速的力是 (  )
A.只有③ B.①和④ C.②和③ D.①和④
9.一架飞机在南半球高空中自东向西飞行,如果飞机是顺风飞行,则高压在飞行员的 (  )
A.南侧 B.北侧 C.东侧 D.西侧
【解析】8选A,9选A。第8题,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而不影响风速,其方向与风向垂直。图中①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为水平气压梯度力,③④合力与①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③④为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②为实际风向。③与风向垂直为地转偏向力,④与风向相反,为摩擦力。第9题,南半球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的基础上向左偏转直至与等压线平行,如果飞机是顺风飞行,则高压在飞行员的左侧,由于飞机自东向西飞行,故高压位于南侧。
  (2019·江阴高一检测)下图为北半球某地热力环流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a、b、c、d四处,气压最高的是 (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11.图中甲处的风向为 (  )
A.东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解析】10选B,11选A。第10题,a处空气上升,近地面是低气压;b处空气下沉,近地面是高气压,a气压小于b;高空的气压小于其地面气压值,所以四地中气压最高的是b处。第11题,近地面的气压a小于b,风是由高气压吹向低气压,风由b吹向a;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右偏形成东南风。
  下图示意某一等高面。P1、P2为等压线,P1、P2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间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据此回答12、13题。
12.若该图表示北半球高空,且P1数值小于P2数值,则O点的风向可能为(  )
A.③ B.④ C.⑦ D.⑧
13.若该图表示南半球近地面,且P1数值大于P2数值,则O点的风向可能为(  )
A.③ B.④ C.⑥ D.⑦
【解析】12选C,13选C。第12题,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垂直等压线,P1数值小于P2数值,①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北半球风向向右偏,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O点的风向可能为⑦ 。第13题,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垂直等压线,P1数值大于P2数值,⑤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南半球风向向左偏,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O点的风向可能为⑥ 。
  下图为某气象科学家绘制的局部地区某时气压(单位:百帕)分布图。读图回答14、15题。
14.图中风速最大的点为 (  )
A.甲 B.乙 C.丙 D.丁
15.甲、乙、丙、丁四点的风向依次是 (  )
A.东南、西南、东南、西南
B.东北、西北、东南、西北
C.西北、东北、西北、东南
D.东南、西南、东南、西北
【解析】14选B,15选B。第14题,从图中可知四地中乙地等压线最密集,风速最大。第15题,根据从高压指向低压和南半球向左偏、北半球向右偏的原则可知,甲位于北半球,风向为东北风;乙位于北半球,风向为西北风;丙位于南半球,风向为东南风;丁位于南半球,风向为西北风。
  读东亚部分地区某时刻地面等压线图(单位:百帕),回答16、17题。
16.此时,盛行西南风的是 (  )
A.哈尔滨 B.北京
C.青岛 D.重庆
17.与乙地相比,甲地该日 (  )
A.气温较高 B.气压较低
C.降水较多 D.日温差大
【解析】16选A,17选D。第16题,判断近地面风向,应先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指向(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垂直于等压线),然后根据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关系(北半球,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右侧约45°;南半球,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左侧约45°)即可判断风向。由此可知,哈尔滨盛行西南风,北京盛行偏北风,青岛盛行偏东风,重庆盛行偏东风。第17题,读图可知,甲地位于高压中心,乙地位于低压中心;甲地为晴朗天气,乙地可能为阴雨天气,因此甲地的气温日较差大于乙地。
二、非选择题(共23分)
18.读“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示意图”,回答问题。(12分)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力的名称:
a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 ,d__________ 。?
(2)a与等压线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 ,其方向由_______________指向_______________。?
(3)若无d,只受a、c影响,b最终将与_______________平行。?
(4)在近地面大气中,b与等压线之间__________。?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箭头a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所以是水平气压梯度力。箭头b是大气实际水平运动的方向(风向)。由此可见b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并不平行,与地转偏向力(c)垂直,与摩擦力(d)的方向相反。在近地面大气中,b同时受到三种力的作用,它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北半球向右偏),假设b同时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种力的作用,b的方向最终将与等压线平行。
答案:(1)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2)垂直 高压 低压
(3)等压线
(4)成一夹角
19.读南半球某地等压线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在图上画出有摩擦力时,A点空气匀速运动的方向V,以及空气所受的三种力F1、F2、F3。
(2)F1是_______________ 力,它与_______________的方向__________ 。F2是_______________力,它与__________ 的方向_______________。F3是_______________力,它与_______________的方向_______________。F1、F2、F3三种力的合力是__________。?
【解析】绘图步骤:①先绘出水平气压梯度力F1,注意两点:一是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垂直,若等压线为曲线,即与过该点的切线相垂直;二是由高压指向低压。②绘风向V,注意是南半球的情况,所以风向偏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的左侧。③绘出地转偏向力F2和地面摩擦力F3,地面摩擦力F3与风向相反,地转偏向力在风向V的左侧(南半球)并与之相垂直。注意两者合力应与水平气压梯度力F1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样才能使得三力的合力为零。
答案:(1)见下图:
(2)水平气压梯度 等压线 垂直 地转偏向 风
垂直 地面摩擦 风 相反 零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下图中左图为某农业生产设施图,右图为安徽南部山区某谷地地形剖面图。据此完成20、21题。
20.茶园设置黑纱帐的主要目的是 (  )
A.减少茶园水分蒸发 B.吸热利于提高温度
C.削弱太阳辐射强度 D.防止病害虫入茶园
21.每年春季,当地常常出现低温冻害,为最大限度减轻冻害的发生,茶园最宜布局在右图中 (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20选C,21选D。第20题,黑色纱帐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从而减弱茶园内太阳辐射强度,防止太阳暴晒影响茶树叶片的质量和产量。第21题,据图可知,③④位于山谷北坡,为阳坡,且为冷空气下沉的山坡,但茶树种植需要在排水性能良好的坡地上,因此为最大限度减轻冻害的发生,茶园最宜布局在④。
  读“我国部分区域4月某日地面气压(单位:hPa)分布形势图”,完成22、23题。
22.M处的气压值可能是 (  )
A.1 038 B.1 033 C.1 028 D.1 025
23.台北市的风向为 (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解析】22选B,23选A。第22题,M处周边等压线为气压场中小闭合曲线,可能为1030或1025,根据“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原理,M的气压P为:1030  在下图中,甲图表示的是“某滨海地区陆地和海洋表面气温日变化的曲线”,乙图表示的是“该地区海陆之间气流的方向”,据此回答24、25题。
24.有关甲图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①表示的是海洋气温曲线
B.②表示的是海洋气温曲线
C.曲线①所示日温差大主要是昼夜长短所致
D.曲线②所示日温差小主要是纬度所致
25.由甲图推断,乙图中海风出现的时间约为 (  )
A.18时~次日7时 B.8时~当日16时
C.16时~次日8时 D.6时~次日18时
【解析】24选B,25选B。本题组主要考查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海陆风的影响。第24题,根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可知,与海洋相比陆地增温快,降温也快,昼夜温差大。因此甲图中,①表示的是陆地气温曲线,②表示的是海洋气温曲线。第25题,根据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可知,出现海风时,陆地气温高于海洋气温,陆地上为上升气流,海洋上为下沉气流,近地面水平气流由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对应甲图中的时间为8时~当日16时左右。
二、非选择题(共8分)
26.下图为9月14日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地的气压值范围。
(2)比较D地与C地的风力大小,并简述判断理由。
【解析】第(1)题,A地所处天气系统中有锋面,为低压中心。第(2)题,风力的大小可以根据等压线的疏密进行判断。
答案:(1)1 010~1 015 hPa。
(2)D地的风力大于C地。原因:D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风力较大。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素养评价 六
大气受热过程
(6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2019·扬州高一检测)图甲为小明同学拍摄的扬州市郊某蔬菜大棚的照片。图乙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各种辐射。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各辐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能量最强部分是红外线
B.②表示大气逆辐射
C.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D.④表示地面辐射
2.该蔬菜大棚在夏季覆盖黑色尼龙网目的是 (  )
A.增强① B.削弱②
C.增强③ D.削弱④
【解析】1选C,2选B。第1题,①是太阳辐射,能量最强部分是可见光;②表示被大气削弱了的太阳辐射;③是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④表示大气逆辐射。第2题,蔬菜大棚在夏季覆盖黑色尼龙网,可遮挡太阳辐射,削弱②;不可能增强太阳辐射①;对地面辐射③和大气逆辐射④无影响。
  每年冬天,浙江省农业厅专家都要为西湖龙井茶树防冻支招。以下是两种常见的防冻措施:①覆盖防寒(寒潮来前,用网纱等覆盖茶树蓬面,以保护茶树,如图1);②熏烟驱霜(晚霜来前,气温降至2 ℃左右时点火生烟,以减轻晚霜冻害,如图2)。读图回答3、4题。
3.图1中的网纱在冬季主要能够 (  )
A.防太阳暴晒
B.阻隔霜冻直接接触叶面
C.防病虫害
D.防洪、防涝
4.图2中的熏烟能够减轻霜冻,是因为烟雾能够 (  )
A.使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B.使水汽含量增加,太阳辐射增强
C.使地面温度增加,地面辐射增强
D.使大气温度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解析】3选B,4选A。第3题,覆盖防寒,即阻断寒潮、霜冻直接接触茶树叶面。第4题,熏烟能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使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增强,大气逆辐射增强,从而起到保温作用。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害等几个方面。结合下图完成5、6题。
5.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  )
A.减弱了地面辐射
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6.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秋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
A.减弱地面辐射 保持地温
B.反射太阳辐射 降低地温
C.反射太阳辐射 增加光效
D.吸收太阳辐射 增加地温
【解析】5选A,6选C。第5题,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减弱了地面辐射造成的热量损失。地膜不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地膜不能改变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第6题,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秋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利于苹果着色。减弱地面辐射不是主要作用,反光膜不能保持地温。
  (2019·江阴高一检测)“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刘禹锡《秋词》)。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诗句描写的景色约在 (  )
A.2月 B.5月 C.8月 D.11月
8.关于“夜来霜”成因说法正确的是 (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减弱 D.④减弱
【解析】7选D,8选D。第7题,由材料“数树深红出浅黄”可判断出树叶变成红色和浅黄色应为秋季11月。第8题, “夜来霜”的成因是夜间大气逆辐射作用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水汽凝结形成的,图中④是大气逆辐射;①表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表示地面辐射。
  (2019·玉溪高一检测)为了实现对农作物的保温和防晒,绍兴地区部分农民在白色塑料大棚上加一层可收放的黑色尼龙网,如下图所示。完成9、10题。
9.图中塑料薄膜和黑色尼龙网直接影响的辐射分别是 (  )
A.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B.太阳辐射、地面辐射
C.太阳辐射、太阳辐射
D.地面辐射、大气辐射
10.若天气晴朗,农民盖上黑色尼龙网的时段多在 (  )
A.春季晚上 B.夏季午后
C.秋季早晨 D.冬季傍晚
【解析】9选A,10选B。第9题,图中塑料薄膜是透明的,对太阳辐射削弱很少;对地面辐射是隔热层,减少地面辐射热量损失,从而起到保温作用,直接影响的是地面辐射。黑色尼龙网直接影响的是太阳辐射,削弱太阳辐射作用明显,对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影响很小。第10题,黑色尼龙网的主要作用是削弱太阳辐射。若天气晴朗,农民盖上黑色尼龙网的时段多在夏季午后,此时段太阳辐射最强,容易将作物晒伤。春季晚上没有太阳辐射。秋季早晨、冬季傍晚太阳辐射弱。
  (2019·江阴高一检测)下图是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据图回答11、12题。
11.图中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的数字代号按顺序依次是
(  )
A.①②③④ B.③④②①
C.④③②① D.②③④①
12.大气的保温效应主要是由于 (  )
A.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太阳辐射的红外线,臭氧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而增温
B.大气逆辐射是对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补偿
C.大气中的云层和尘埃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
D.大气热容量大,容易降温
【解析】11选C,12选B。第11题,大气热力作用过程的顺序是: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只有小部分被大气吸收,大部分到达地面,被地面吸收,所以④是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产生地面辐射,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等吸收,所以③是地面辐射;大气吸收热量,产生大气辐射,即②,其中一部分热量通过①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返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第12题,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产生大气辐射,大气辐射的一部分方向向下,弥补地面因辐射而散失的热量,因与地面辐射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所以大气逆辐射是对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补偿,起到保温效果。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太阳辐射吸收很少,主要吸收地面辐射。大气中的云层和尘埃主要是对太阳辐射起反射作用。大气温度变化的快慢主要受下垫面性质的影响,比如陆地上空温度变化比海洋上空快。
  (2019·昆明高一检测)上海市人口众多,经济发达,能源供应一直比较紧张。有专家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把上海市两亿平方米的屋顶安装上光伏发电设备,打造屋顶太阳能发电站,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发电。下图示意的是屋顶太阳能发电站。据此完成13、14题。
13.读图,与上海市积极推广“太阳能屋顶发电站”无关的是 (  )
A.上海缺乏煤、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
B.上海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C.太阳能资源清洁、可再生
D.上海人口密集,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
14.读下列四图,若只考虑昼夜和云量情况,下列气温排序正确的是(  )
A.a>b>c>d B.c>d>a>b
C.c>b>d>a D.b>a>c>d
【解析】13选B,14选B。第13题,读图,上海市积极推广“太阳能屋顶发电站”,因为上海缺乏煤、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青藏高原。上海人口密集,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太阳能资源清洁、可再生,有利于环境保护。第14题,读四幅图,若只考虑昼夜和云量情况,白天晴天气温高于阴天气温,c>d。夜晚阴天气温高于晴天,a>b。白天有太阳辐射,气温高于夜晚,气温排序是c>d>a>b。
  (2019·北京高一检测)2018年12月1日生态环境部发布消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长三角地区北部正在发生一次大气重污染过程。截至11月30日,已有5个城市发布了红色预警、73个城市发布了橙色预警、1个城市发布了黄色预警。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5、16题。
15.图中序号代表的含义正确的是 (  )
A.①—大气辐射 B.②—太阳辐射
C.③—大气逆辐射 D.④—地面辐射
16.当雾霾出现时 (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④减弱 D.⑤不变
【解析】15选B,16选A。第15题,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②—太阳辐射,③—地面辐射,④—大气逆辐射。第16题,据图中箭头特点可知,出现雾霾时,大气中颗粒物增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太阳辐射减弱,大气逆辐射增强。雾霾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强,地面升温慢,大气对地面辐射的能量吸收较少,大气射向宇宙空间的能量减少。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17.图甲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乙为“某地晴天和阴天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填写图甲中字母所表示的含义:
A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
(2)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热量来源是__________ (填字母);全球变暖与_______________(填字母)过程增强有关。?
(3)图乙①②两条曲线中,表示阴天时气温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_,据图甲所示原理说明判断理由。?
【解析】第(1)题,根据图甲中箭头指向进行判断即可,根据箭头指向可以判断A为太阳辐射,B为地面辐射,C为大气逆辐射。第(2)题,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热量来源是地面辐射,对应的是B;全球变暖与大气逆辐射增强有关,对应的是C。第(3)题,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进行分析即可,由图中曲线变化可以判断,阴天昼夜温差小,对应的是曲线②;昼夜温差小的原因是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夜晚大气逆辐射作用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
答案:(1)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2)B C
(3)② 阴天时,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气温比晴天时低;夜晚大气逆辐射强,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气温比晴天时高。
18.(2019·安庆高一检测)读“大气的热力作用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4分)
(1)图中甲表示_______________ ,乙表示_______________ ,丙表示_______________,丁表示_______________ 。?
(2)冬半年的霜冻多发生在晴朗的夜间,请解释原因。
(3)请用地理原理解释“高处不胜寒”。
【解析】第(1)题,据图中箭头特点可知,甲指向地面,表示太阳辐射,乙从地面指出,表示地面辐射,丙从大气辐射指向地面,表示大气逆辐射,丁表示另一种削弱方式即散射。第(2)题,据大气的保温原理可知,晴朗的夜间少云,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下降快,气温低,因此出现霜冻。第(3)题,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可知,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的热量来源是地面,而海拔高的地方,获得的地面辐射少,因此气温低。
答案:(1)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散射
(2)晴朗的夜间少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下降快。
(3)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的热量来源是地面;海拔高,获得的地面辐射少,气温低。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青藏高原上的人习惯穿露一只胳膊的不对称大袍,服饰的特点是宽松的腰部、两只可触及地面的长袖,如图1,图2为大气主要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19、20题。
19.不对称是图1中民族服饰的重要特点,形成这一特点的地理原因是(  )
A.山峰多冰川 B.昼夜温差大
C.草原面积广 D.高原光照强
20.与四川盆地相比,青藏高原受热状况的突出特征是 (  )
A.②强④弱 B.①弱③强
C.①强②弱 D.③弱④强
【解析】19选B,20选A。第19题,不对称是图1中民族服饰的重要特点,是受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影响形成的,形成这一特点的地理原因是昼夜温差大,中午天热,脱一只袖子;晚上天冷,再穿上。山峰多冰川、草原面积广、高原光照强不是服饰特点的主要成因。第20题,图中①是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③是地面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与四川盆地相比,青藏高原空气稀薄,受热状况的突出特征是②强④弱。①没有差异。
  (2019·北京高一检测)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图),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内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3 ℃。据此,完成21、22题。
21.甲箱温度比乙箱温度高的主要原因是 (  )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
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22.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  )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大气的热力运动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解析】21选B,22选D。第21题,甲箱温度比乙箱温度高的原因是地面辐射强弱差异。甲底部放一层土,故土层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即太阳暖大地,大气又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即大地暖大气,而乙底部没有放土,玻璃反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弱,故大气温度低。原因是地面辐射强弱差异,乙箱温度低。第22题,由题文信息,“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图),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内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3 ℃”,由此推断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二、非选择题(共10分)
23.(2019·渭南高一检测)根据材料和图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希望中学地理实验小组对某城市四个住宅小区的环境进行观察测算,得到了白天(晴天)6:00至18:00的温升数据并绘制了图1、图2(基准温度取某日平均温度)。
材料一 下表为几种下垫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率情况表。
下垫面
道路(沥青)
混凝土


吸收率
0.8~0.95
0.65~0.9
0.6~0.8
0.65~0.8
下垫面
土壤
沙漠


吸收率
0.6~0.95
0.55~0.85
0.74~0.84
0.9~0.97
材料二 图1中小区①为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率较高的小区,平均吸收率为0.74;小区②为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率较低的小区,平均吸收率为0.64。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下垫面的吸收率对小区气温上升的影响及原因。
(2)分析该实验小组研究成果对小区建筑规划和设计有何启发。
【解析】本题考查热岛效应的影响及成因。分析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的吸收率对小区温度变化的影响及原因,要抓住植被信息进行分析,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吸收率小的地面吸收太阳辐射量小,大气增温小。总结是小区建设要防止热岛效应,从建筑材料、增加建筑间风速等方面建设小区。第(1)题,图示小区①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率较高,平均吸收率为0.74;小区②为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率较低,平均吸收率为0.64;小区①较小区②温度变化大;即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率小的小区的温度上升幅度要小于吸收率大的小区。地面辐射是大气增温的主要原因,而吸收率小的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的太阳辐射量较少,因此它通过地面辐射释放到空气中的热量较少,大气增温幅度也就小。第(2)题,实验小组的研究成果对小区建筑规划和设计告诉我们,①吸收率小的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较少,要尽量使用对太阳辐射吸收率较小的建筑材料,避免采用对太阳辐射吸收率较大的沥青、混凝土来铺装全部地面;②绿地和水面比热容大,增加小区的绿地和水面,以增加下垫面热容量(减少地面辐射量);③风速大有助于减弱小区的“热岛效应”,可通过合理布置小区建筑物(建筑密度布局要适当),加强小区的自然通风,从而有效改善小区“热岛效应”。
答案:(1)影响: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率小的小区的温度上升幅度要小于吸收率大的小区。
原因:吸收率小的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较少,因此它通过地面辐射释放到空气中的热量较少。
(2)①尽量使用对太阳辐射吸收率较小的建筑材料,避免采用对太阳辐射吸收率较大的沥青、混凝土来铺装全部地面;②增加绿地和水面,以增加下垫面热容量(减少地面辐射量);③通过合理布置小区建筑物(建筑密度布局要适当),加强小区的自然通风,从而有效改善小区“热岛效应”。(答案合理即可)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