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地理必修一人教版 第六章 第二节 地质灾害(课件49张PPT+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地理必修一人教版 第六章 第二节 地质灾害(课件49张PPT+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11-13 15:13:31

文档简介

课件49张PPT。第二节 
地 质 灾 害 一、地震
1.含义:
(1)发生条件:地壳中的岩层在_______的长期作用下,
会发生倾斜或弯曲,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
受的限度,岩层突然_____或错位。地应力断裂(2)表现形式:长期积累的能量释放,并以_______的形式
向四周传播。
(3)现象:地面发生_____。地震波震动2.震级:地震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一次地震只有___
个震级。一3.烈度:
(1)概念:地震时地面受到的___________程度用烈度表
示,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2)影响因素:震级、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地面建筑、
震中距等。影响和破坏4.地震构造:①图中C为_____、B为_____、BC为_________、AB为
_______。
②D为_______:是把地面上破坏程度相近的各点连接
起来的曲线。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等震线5.危害:道路、管道、通信生态系统6.分布:
(1)世界:板块交界处是地震易发区,_________和地中
海—喜马拉雅地带是世界主要地震带。
(2)我国:台湾、_____、新疆、_____、云南、_____等。环太平洋西藏青海四川【激疑】
2018年,我国共发生三级以上地震542次(台湾地区4.0级以下地震未统计在内),其中5.0到5.9级26次,6.0级到6.9级5次,最大地震是2月6日在台湾花莲县附近海域发生的6.5级地震。
为什么说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提示:世界有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两大地震带。我国处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故地震多发。二、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1)概念:山体斜坡上不稳定的___________,因河流冲
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_____作
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岩体或土体重力(2)多发区的地理特征: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
___________较差的山地丘陵区以及工程建设频繁的地
区。
(3)危害: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_____,
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植被覆盖度河道2.泥石流:
(1)概念:山区_____中由暴雨、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
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形成的主要条件:_________、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
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3)危害:摧毁聚落,破坏_________________,淤塞江河,
造成人员伤亡。沟谷地势陡峻森林、农田、道路3.我国滑坡和泥石流多发区:_____地区最多。西南[辨一辨]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滑坡的发生必须有水的参与。 ( )
②滑坡和泥石流多发区的共同特点之一是地势起伏大。
( )
③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频发。( )×√×能力1 认识地震
1.地震的分布:2.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
地震的形成、分布与板块构造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的地震多发区,地震带都位于板块交界处或板块内部的构造断裂带。3.我国地震灾情:
(1)特点:东重西轻,特别是地震多发的南北地震带、华北地区及台湾的地震灾情最为严重。(2)地震灾情的变化。
①人员伤亡有所减少。原因是科技进步,防震、抗震设施逐步趋于完善。
②经济损失呈加重趋势。原因是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4.地震的量度指标——震级与烈度:【典例示范】
  (2019·北京高考)中国与东南亚山水相连,人文相通,跨境合作不断深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说明图示区域地震多发的原因和主要危害。【思路点拨】解答该题从以下两点入手:
(1)根据区域图,判断该区域处于板块交界处。
(2)知道地震灾害造成的危害。【解析】地震的原因可以根据本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根据地壳运动特点进行分析,地震对当地的危害有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以及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答案:原因: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
危害: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森林和水等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素养探究】
  2018年2月6日23时50分在台湾花莲县附近海域(北纬24.13度,东经121.71度)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1千米。下图表示了台湾附近海域四次地震的发生地、震级和震源深度。(1)(区域认知)台湾为什么地震灾害频发?
提示:台湾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2)(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台湾发生地震,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比较,哪个地区灾害损失更为严重?为什么?
提示:西部地区。台湾岛的西部地区为平原,东部地区为山地。西部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城市众多。 能力2 分析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成因
1.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成因:2.滑坡和泥石流的异同:3.地质灾害的关联性:【典例示范】
  读“我国西南地区地震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分布图”,完成(1)、(2)题。(1)对该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
A.位于板块交界处,现代地壳活跃
B.地形复杂,山体坡度大
C.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D.气温日较差大,岩石破碎(2)人类活动也可能诱发地质灾害,如破坏植被最可能诱发 (  )
A.地震 B.泥石流
C.火山喷发 D.塌方【思路点拨】解答该类题目主要从以下两点入手:
(1)根据材料或区域图分析该地地壳运动、地势起伏及降水量状况,确定易发生的地质灾害。
(2)根据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喷发等灾害的成因分析人类活动可能诱发的自然灾害。【解析】(1)选D,(2)选B。第(1)题,我国西南地区因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灾害。地震灾害导致地表岩石破碎,再加上地形复杂、山体坡度大、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滑坡、泥石流灾害频发。第(2)题,植被破坏后,地面因缺乏植被保护,易产生大量的松散堆积物,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基础条件。【素养探究】
  2018年6月29日凌晨,受强降雨影响,泸水市上江镇境内突降暴雨,引发泥石流灾害。此次泥石流受灾人口达3 311人,民房受损40间,倒塌21间,农作物绝收193.5亩,50辆车不同程度受损。泥石流灾害在我国时有发生。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1)(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对比甲、乙两地,推测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较大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提示:甲地。地形坡度较大;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2)(区域认知、综合思维)若丙地发生泥石流,据图说明可能造成的主要危害有哪些?
提示:冲毁铁路;阻塞河道。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美国地质勘探局网站消息,北京时间2018年3月28日10时20分左右,巴布亚新几内亚新不列颠岛发生5.1级地震,震源深度25.8千米。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地震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距离震中一样远的地方,地震烈度都相同
B.地震发生时,地面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震中距是指地面至震源的距离
D.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烈度各地不同
2.下列影响地震对地面破坏程度的选项中,组合正确的是 (  )
①震级越大,破坏越大
②震源越深,破坏越大
③震中距越大,破坏越大
④断层越发育,破坏越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1选D,2选C。第1题,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主要有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等。因此距离震中一样远的地方,地震烈度不一定相同;地震发生时,地面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震中距是指地面上一点到震中的距离。第2题,震源越浅,破坏程度越大;震中距越小,破坏程度越大,排除②、③。
【方法技巧】分析地震烈度大小的方法
地震发生时,烈度大小要考虑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地表建筑物和发生时间等因素。如下图所示: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是我国夏季常发的地质灾害,2018年8月29日6时30分左右,普洱市墨江县通关镇突发泥石流灾害,造成8人死亡。据此完成3、4题。
3.关于滑坡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滑坡的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
B.平原地区是滑坡的多发区
C.工程建设频繁的山区,易导致滑坡的发生
D.植被覆盖率越高,越容易发生滑坡
4.泥石流和滑坡发生的共同条件是 (  )
①地势起伏大 ②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
③植被覆盖较差 ④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3选C,4选A。第3题,滑坡的发生不一定必须有水的参与,泥石流的发生必须有水的参与;地势起伏大、植被覆盖率差、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易发生滑坡灾害。第4题,滑坡和泥石流形成的共同条件是地势起伏大、植被覆盖较差、地表岩石破碎。
  (2019·北京高一检测)读某种类型灾害现场图,完成5、6题。
5.图中灾害类型是 (  )
A.干旱 B.泥石流
C.滑坡 D.地面沉降
6.该类型灾害 (  )
A.多发生在平原地区 B.多发生于我国冬季
C.成因与人类活动无关 D.发生过程具有突发性
【解析】5选C,6选D。第5题,读图可知,图中岩体或土体将道路掩埋,因此灾害类型为滑坡。第6题,滑坡多发生在山区,降水集中的夏季是多发季节,人类活动会加剧滑坡的发生,发生过程具有突发性。
【新思维·新考向】
7.(2019·北京朝阳高一检测)北京市气象局等部门于2018年8月11日12时联合发布地质灾害黄色预警:“未来3天,北京市山区发生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风险较高,请注意防范。”据此和相关图表完成下列问题。
北京地区降水预报
日期(8月)
雷阵雨
雷阵雨
转中雨
雷阵雨
转小雨
多云
5~6日

7~8日

9日

10~11日

13~15日

(1)结合图,说出北京最可能出现滑坡、泥石流的地区。
(2)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北京市发布此次黄色预警的主要依据。
【解析】第(1)题,滑坡、泥石流多出现在山区,从图中可知,北京西、北部多山地。第(2)题,从表中看出,8月5~8日,北京连续降雨。8月11日发布的地质灾害黄色预警,未来3天,即8月14日前,这期间多连续性降雨。
答案:(1)西部、北部的山地(中山地区)。
(2)山地,地势起伏大;前期降水较多,土壤含水量大;8月11~14日,北京降水量大(多日连续降水),易诱发泥石流等灾害。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素养评价 十六 
地 质 灾 害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北京时间2018年9月6日2时8分在日本北海道地区(北纬42.65度,东经142.00度)发生6.9级地震,震源深度40千米。下图为此次地震震源附近区域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日本多地震的原因是 (  )
A.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
B.地处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C.地处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交界处
D.地处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交界处
2.此次地震可能 (  )
A.导致九州岛工业生产停产
B.诱发本州岛雪崩
C.威胁附近核电站安全
D.诱发强烈的台风灾害
【解析】1选A,2选C。第1题,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地壳比较活跃,地震灾害频繁。第2题,此次地震位于北海道,只能影响附近地区,九州岛距离北海道较远,不可能造成九州岛工业停产;9月份没有积雪,因此不会导致雪崩;地震会威胁附近核电站安全;有可能诱发海啸,但不会产生台风。
  2018 年 10 月 11 日巴布亚新几内亚发生 7.0 级地震,震源深度 40.3 千米。地震后,相同区域又发生了三次 5级以上地震。下图示意巴布亚新几内亚部分区域及其所处板块位置。据此完成3、4题。
3.巴布亚新几内亚地震频发的原因是处于 (  )
A.两大板块的生长边界 B.两大板块的消亡边界
C.三大板块的生长边界 D.三大板块的消亡边界
4.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里氏震级来表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美国地震局与中国国家地震台网测定该次地震的震级有差异,这是因为同一次地震有多个震级
B.美国地震局与中国国家地震台网测定该次地震的震级有差异,这是因为距震中远近不同震级不同
C.离震中远近不同的地方烈度不同,说明一次地震有不同的烈度
D.震源深度越浅震级越高
【解析】3选D,4选C。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地处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第4题,震级和烈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能量大小的等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不同的国家测量震级的差异,与测量的技术手段等因素有关。烈度是指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在同一次地震中,离震中越近,烈度越大,反之越小。
  下图为我国某地地质灾害成灾频次示意图,回答5、6题。
5.下列关于该地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有 (  )
①全年降水少,年际变化大
②地表崎岖,地势起伏大
③地表森林广布
④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多
A.②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②
6.该地夏季泥石流发生次数明显高于其他季节的原因是 (  )
A.降水量大 B.地震活动频繁
C.气温高 D.植被覆盖率低
【解析】5选C,6选A。第5题,滑坡和泥石流形成的共同条件是地势起伏大,植被覆盖率差,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多。降水量少,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不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第6题,由图中可以看出,该地6~8月份泥石流灾害发生的频率高,泥石流的发生必须有水的参与,6~8月份为我国的夏季,降水量多,易引发泥石流灾害。
【补偿训练】
  下图为长江三峡库区环境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长江干线越接近水面线,崩塌、滑坡数量越多,其主要原因是越接近水面线
(  )
A.暴雨越多 B.植被越稀疏
C.谷越深坡越陡 D.土质越疏松
(2)长江干线与大宁河口相交水域发生滑坡体对长江干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
A.堵塞河道、引发洪水
B.影响长江航运
C.影响长江三峡发电
D.影响沿岸工农业发展
【解析】(1)选C,(2)选B。第(1)题,在气候条件和地质基础一致的情况下,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与植被覆盖和坡度的陡缓有关;在三峡谷地,“越接近水面线”坡度越陡,主要是河流的下切侵蚀强烈;植被的覆盖情况和“越接近水面线”这个条件没有必然的联系。第(2)题,紧扣对长江干流产生的主要影响,即主要影响长江航运。
  下图为北京市泥石流危害区与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回答7、8题。
7.甲、乙两地多年平均降水量的最大差值可达 (  )
A.49 B.99
C.149 D.199
8.依据泥石流的发生条件,推测乙地区 (  )
A.地势平坦,降水丰富
B.地势陡峻,降水丰富
C.降水丰富,植被茂密
D.地势平坦,植被稀少
【解析】7选C,8选B。第7题,图中相邻两条等降水量线的差值为50,则甲地降水量为700~750 mm,乙地降水量为800~850 mm,两地差值为50~150 mm,故C选项正确。第8题,泥石流多发生在地势陡峻、降水丰富、植被稀疏的地区,图中显示乙地区是泥石流危害重点区,故B选项正确。
  下图为某地自然灾害发生前后对比示意图。据此完成9、10题。
9.该自然灾害是 (  )
A.塌陷 B.台风
C.滑坡 D.泥石流
10.可能诱发该自然灾害的人为原因是 (  )
A.过度灌溉农田
B.过度开采地下水
C.大面积退耕还林
D.大规模平整土地
【解析】9选A,10选B。第9题,图中显示该地有地下充水溶洞,后来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地表塌陷。第10题,两图对照可以看出,地下水位下降,其原因最可能是过度开采地下水。
二、非选择题(共25分)
11.(2019·德州高一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46秒,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东经103.82°、北纬33.20°)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约20千米。截至11日8时,四川省地震台网共记录到余震总数2 318个。此次地震直接经济损失84.43亿元。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四川省多地震的原因。
(2)说明该地震造成经济损失大的原因。
【解析】第(1)题,四川省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因此地震频发。第(2)题,本次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大主要从震级、震源深度、地震对当地经济支柱——旅游业的冲击等多方面分析。
答案:(1)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
(2)震源较浅;震级高;震中距离风景区近;旅游景点密集;旅游景观受到破坏,旅游业经济收入减少。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古乡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上游地区有6条冰川。沟谷有厚度达300多米的堆积物,中游河谷狭窄,冰川末端伸入森林带。每年夏秋季常有冰川泥石流发生,其破坏力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分析古乡沟夏秋季节冰川泥石流破坏力巨大的原因。
【解析】泥石流的成因主要包括降水条件(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汇流速度快、汇流量大)、地面松散物质条件(松散物质多,提供物质条件)、地形条件(坡度大,坡面径流冲击力和物质携带能力大)以及植被覆盖条件,结合具体材料分析可知该处冰川泥石流还有一个重要条件便是冰川消融提供大量水源。
答案:深厚的松散堆积物提供了异常丰富的物质条件;夏秋气温高,冰川强烈消融,此时,降水较为丰沛,冰川融水与降水叠加,提供了极为丰沛的水源;狭窄的河谷,巨大的落差,积累了巨大的能量。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2018年12月16日12时46分左右,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发生5.7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震中位于周家镇,全县范围内都有不同程度震感。下图是地震发生时①、②两地观测站地震横波与纵波的走时曲线。据此完成13、14题。
13.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
A.岩石圈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
14.有关上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横坐标向右增大,则反映出烈度越来越大
B.横坐标向右增大,则反映出震级越来越大
C.越靠近震中,纵波与横波到达时的时间差越小
D.a线表示纵波走时曲线,b线表示横波走时曲线
【解析】13选A,14选C。第13题,震源深度12千米,陆壳的平均厚度为33 km,其中上地幔的顶部和地壳构成岩石圈,地壳位于岩石圈内;地壳与地幔的界面是莫霍界面,约在地下平均17 km深处。从地球表面往下,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地幔与地核的界面是古登堡界面,约在地下2 900 km深处。第14题,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慢,纵波速度快。图中横坐标向右增大,表示离震中越来越远,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烈度越来越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a线表示横波走时曲线图,b线表示纵波走时曲线图;越靠近震中,纵波与横波到达时的时间差越小。
  读下图及结合相关知识,回答15、16题。
15.河流R的流向为 (  )
A.自东向西 B.自西向东
C.自南向北 D.自北向南
16.若此图表示某类地质灾害发生后的地形状况,此灾害最可能为(  )
A.火山喷发 B.滑坡
C.地震 D.泥石流
【解析】15选B,16选B。第15题,根据指向标确定出图上的方向。河流R的流向基本上是东西走向。由图上等高线数值可知该地区地势西高东低,所以河流流向为自西向东。第16题,从图中看,该地区坡度大,结合四种自然灾害特点分析,最有可能的是滑坡。
二、非选择题(共15分)
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上图所示甲、乙两地2014年先后发生了地震,相关情况见下表。
地点
地震时间
震级
震源
深度
地形
状况
植被
状况
人员财产损失

8月6日
16:30
6.5级
12 km
高山
峡谷
稀疏


10月17日
21:49
6.6级
5 km
丘陵
为主
茂密

甲地损失比乙地大,主要是由于甲地的地震引发了_____灾害,此灾害是如何形成的?请利用表中两条信息加以说明。?
【解析】据表分析可知,甲地地震震级小于乙地,震源深度大于乙地,而地震损失大于乙地,说明甲地地震引发了次生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滑坡、崩塌的发生不一定要有水的参与,而泥石流的发生必须有水的参与,表格中的地震时间可用于判断降水状况。滑坡发生的机制是不稳定的山坡形态、软弱面的存在、破坏平衡的触发作用;泥石流发生机制是充足的水、足够多的堆积物、沟谷坡度;崩塌发生则要求有一定坡度和凌空面的存在。本题中关于次生灾害的形成原因,可根据三种次生灾害的发生机制,提取甲地地震时间、地形状况、植被状况加以分析说明。
答案:滑坡(崩塌、泥石流) A信息:高山峡谷地区,说明:山体坡度大,岩体不稳定。B信息:植被稀疏,说明:地表松散物质裸露,容易滑落。C信息:地震发生时间为8月,说明:正值雨季,降水多。(若答滑坡,则ABC任答两条;若答崩塌,则AB必答;若答泥石流,则C必答,AB任答一条)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