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选修6第二章第二节《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选修6第二章第二节《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教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0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09-08-21 18:4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二章 自然资源保护
2.2 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以能源矿产(石油、煤炭)为例
教案
考纲要求:
(1)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
(2)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石油和煤炭的生产和消费知识,理解非可再生资源的特点
2.认识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的影响,了解我国面临的形势
3.认识煤炭开采中对环境的影响,了解应对的措施
4.能通过图表和信息,分析评价保护非可再生资源的措施的优劣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知识的学习和实际案例的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不盲目悲观,有保护资源的良好意识
与其他三大版本的比较:
地图版 鲁教版 人教版
除资源的利用保护外添加了“循环经济模式”和“资源型城市”。 处理简单,将资源问题和利用保护分开章节。 强调“合理开发”和“利用对策”,注重地域分布和多元化的能源系统。
学法指导:
(1) 主要内容:
石油耗竭与应对措施;采矿中的环境保护;煤炭的利用和环境保护措施
(二)重点:
1.非可再生资源的耗竭与应对措施
2.煤炭资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三)难点:
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保护应对措施,涉及技术性、生产性和社会性等。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石油资源耗竭与应对措施
(一)石油资源潜在危机分析
看书p27-28,分析石油资源枯竭原因:
1.非可再生资源,储量有限
2. 世界经济对石油资源的依赖(需求量大)
3. 石油消耗量远大于新探明的石油储量
(二)石油危机应对措施
* 适度开发,均衡生产
* 节约用油,提高利用率
* 加强地质勘探,增加探明可采储量
* 充分利用国内外石油资源和市场
* 开发新能源
* 进一步扩大石油进口渠道
[思考分析]2006年1月23日,中国、沙特阿拉伯两国达成在海南建大型储油基地的合作协议,这一合作协议可为中国提供1亿吨的石油储备能力。简要分析海南将建成我国最大的石油储备基地的有利条件。
二、采矿过程中的环境保护
反馈练习:
1、下列采矿过程中的哪一环节能造成水污染?
①采掘 ②运输 ③废矿物堆放 ④表土剥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开发矿产资源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是:
A、露天开采,造成水土侵蚀 B、地下采矿,造成地面塌陷
C、废矿石的堆积,占用土地 D、矿区排放未处理的废物,污染环境
3、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措施有:
A、提高经济效益,开发富矿、丢弃贫矿 B、发展技术、降低利用矿物的品位
C、发挥重点优势,只采主矿、丢弃伴生矿 D、增加矿产资源的类型
时间
最主要能源
社会生产力
18世纪以前
木柴时代
水平低
18世纪
煤炭时代
迅速提高,第一次工业革命
20世纪50年代后
石油时代
历史上空前的物质文明
现在
石油、煤、各种新能源
推动作用
案例分析:
我们正在利用的石油资源,在历史上曾经代替了哪些资源?
根据材料分析总结: 我国石油现状
材料一: 近年来石油产量的增长率赶不上国民经济和原油消费量的增长率
由石油出口国变为进口国,而且进口数量迅速上升
1993年
石油出口量





材料二:
我国由石油出口国
变为进口国,而且
进口数量迅速上升
材料三:目前中国石化企业的石油库存量只能维持 20天,远远低于世界平均100多天的库存水平。
美国 日本 德国 中国
石油储备(天)
材料四:我国目前进口石油的结构是:56%来自中东,14%来自亚太地区,23.5%来自非洲,6.5%来自其他地区。
练习:
2004年我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下列措施中,从“开源”方面能有效保证我国“石油安全”的措施有( )
A、大力在海外投资石油的开发经营 B、加速研究开发石油替代产品
C、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库 D、建立多元化的石油进口渠道
E、加速国内石油资源的勘探与开采
1、地下开采
岩层变形、移动乃至破坏,引起断裂、塌陷,甚至地表整体下沉
用碎石、沙、矸石等回填




2、露天开采
地表植被层遭毁灭性破坏,堆放场占用大量土地,造成土地退化
开掘时保护好土层,回填矿区,进行复垦和再种植




三、煤炭资源利用的环境保护措施
优化煤结构
减少原煤直接燃烧量
增加煤炭用于发电、制气等二次能源的量
推广洁净煤技术和煤炭中硫资源综合利用
提高煤炭利用效率


教学结构整合 (小结)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