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选修6第五章《环境管理》综合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选修6第五章《环境管理》综合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09-08-21 18:4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章 环境管理
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下列各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请将所选答案的字母代号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1.我国环境保护战略方针中的“三同步”是指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 )
A.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和同步发展
B.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同步进行
C.同步规划、同步预防、同步治理
D.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是 ( )
A.“三同步”战略 B.“三统一”方针
C.三项基本环境保护政策 D.三项主要环境保护政策
3.我国环境管理思想趋于成熟的体现,除了树立了大环境思想以及“强调环境管理模
式”与“两个根本性转变”结合外,还表现在 ( )
A.注重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
B.末端管理向全过程管理转变
C.浓度控制向总量控制转变
D.以行政管理为主,向法制化、制度化、程序化管理转变
4.环境管理的对象是 ( )
A.环境 B.污染源
C.环境保护部门 D.人、物、资金、信息和时空
5.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领域,倡导新的经
济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是 ( )
A.谁污染谁治理 B.等价交换 C.循环经济 D.粗放经济
6.环境管理的基本职能包括规划、协调、监督和指导(服务)四个方面。下列有关环
境管理职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规划是组织开展环境保护的依据,是一个起指导作用的因素
B.协调在于减少相互脱节和相互矛盾,有利于保护环境的共同目标
C.监督可以将环境规划和协调分工付诸行动,真正得以贯彻实施
D.指导是环境管理的一项强制性职能,行之有效的指导可以促进其他职能的发挥
7.下列有关环境规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B.环境规划具有预测性,可以有效地把握人类行为对未来环境的改变,做到趋利避害
C.协调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促进资源、能源的合理利用,是环境规划的重要任务
D.环境规划在现实层面上总有“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嫌疑 ‘
8.中国环境管理的“两个根本性转变”是 ( )
A.由末端管理向全过程管理的转变
B.由注重微观管理向注重宏观管理的转变
C.以行政管理为主,向法制化、制度化、程序化管理的转变
D.环境管理模式与经济体制的转变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9.以保护人体健康,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目标而规定的环境分类标准是 ( )
A.环境质量标准 B.污染物排放标准
C.环保基础标准 D.环保方法标准
10.规定了国家环境政策和环境保护方针、原则和措施的法律是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55 D.《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植物保护法》
北京地球村、世界自然基金会、自然之友、中国民促会、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等9家民
间环保组织在北京联合发起“26度空调”节能行动,呼吁在6月26日至9月9.6 El期间,
办公楼、饭店、商场等公共场所空调温度调至26℃。回答1l~12题。
11.环保组织倡导发起的“26 度空调”节能行动主要作用有 ( )
①缓解夏季电力供应危机 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④保护臭氧层 ⑤减少酸雨的危害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①②③④⑤
12.“26度空调”节能行动重要意义是 ( )
A.增强公民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消费 B.建立节约型社会,提高经济效益
C.履行国际环境保护公约 D.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
下袁是中国、日本、印度和美国四国在20世纪80年代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F)的
一次能源消费平均值。回答下面的13~16题。
13.表中资料表明,那时 ( )
A.美国能源利用效率最高高
B.日本能源利用效率在降低
c.印度能源利用效率及发展趋势均优于我国
D.中国能源利用效率低于其他三国
14.四国中,能源消费年增长率 ( )
A.美国年增长率最低 B.日本年增长率最高
C.印度年增长率最高 D.中国年增长率最高
15.当前中国每创造1美元价值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日本的11.5倍,其原
因是 ( )
①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②能源利用技术水平较低 ③节约意识较差
④煤炭资源丰富,价格低廉 ⑤没有进行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⑤ D.②③⑤
16.提高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最有效措施是 ( )
A.控制经济发展速度 B.提高能源价格
C.倡导绿色消费 D.增强节约意识
读图5—9“我国某地区土地利用”,回答17—20
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生产对象看,该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商品农业
B.从投入产出看,该农业属于 昆合农业
C.从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动情况看,该农业属于生态农业
D.从产业结构看,该农业属于立体农业
18.该农业生产模式的优势是
A.可少占耕地,实现农产品自给
B.打破农业生产的地域性限制,高效地利用了土地资源
C.便于实现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
D.实现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
19.影响该地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是 ( )
A.地形和气候 B.水源与气候
c.文化与科技 D.劳动力素质与生产经验
20.该地区的农民对产品进行了深加工,建立了一系列乡镇企业,综合利用农业资源(如图5--10),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你认为该生产体系 ( )
A.实现了生产污染物零排放
B.促进了甘蔗生产的产业化进程
C.摆脱了生产的季节周期性和地域性
D.实现了生产过程能量和资源的循环利用
21.环境管理的手段有很多,如经济、法律、技术、行政和教育手段。其中,主要的手
段是 ( )
A.经济和法律 B.立法和行政干预
C.法律与教育 D.技术与宣传
22.北京市环保局服务内容主要是 ( )
A.规划 B.协调 C.监督 D.指导
23.环境管理的根本目的是 ( )
A.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B.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
C.促进经济发展 D.解决环境问题
我国已经将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开展了大规模的“三河”、“三湖”水污
染治理工作。回答24~25题。
24.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三河”的水污染防治工程,此“三河”是指 ( )
A.淮河、海河、辽河 B.长江、黄河、珠江
C.黄河、淮河、海河 D.辽河、淮河、黄河
25.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三湖”的水污染防治工程,此“三湖”是指 ( )
A.太湖、巢湖、滇池 B.鄱阳湖、洞庭湖、太湖
c.青海湖、洪泽湖、巢湖 D.太湖、鄱阳湖、洪泽湖
二、综合题(共50分)
26.请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吨价值千元的小麦,经过多次转化循环竞可增值数倍。几年来,莲花集团实施
了以小麦多层次转化增值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构建起了粮食加工和饲养两条产业链,为发展当地农村经济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化经营之路。
生长在小麦主产区的莲花集团,利用当地小麦资源优势,引进谷氨酸生产技术和连续结
晶工艺,实现了利用小麦生产味精的技术突破。在小麦加工成味精过程中,莲花集团利用先进技术分离出高附加值的天然谷物蛋白——谷朊粉。莲花集团将谷朊粉的一部分投放国际市场,一部分加工成前景广阔的素肉食品,成为莲花集团又一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莲花集团还对小麦淀粉进行再加工,配制成市场紧俏的高等级面粉。莲花集团利用环保技术实现了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成功运用了喷雾干燥和喷浆造粒生产工艺,使生产味精产生的高浓度废水全部转化为高效有机复合肥和优质动物饲料。此外,莲花集团充分利用环保产品、小麦麸皮和味精生产下脚料,扩大饲料生产。为带动河南小麦生产,莲花集团先后在周口及周边地区开辟了一个33.3万公顷规模的良种小麦种植带,建立了原料生产和供应基地。大规模生产小麦产生的大量秸秆与玉米秸秆,又是养牛的好饲料,莲花集团把二者结合起来,投资上亿元,实施了牛胚胎移植高技术工程。利胚胎生物技术,快速繁育良种肉牛和奶牛,带动了当地肉牛品种改良、质量提高和结构升级,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奶制品加工能力,带动了区域养牛的良种化和产业化。
(1)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分析,莲花集团在生产过程中共实现了——次经济增值和生
态循环。
(2)莲花集团的经济增值和生态循环过程是:生产味精带动——,小麦加工成味
精、氨基酸、面粉等,实现农产品的第一次加工增值和生态循环;然后对生产废水、副产品进行生物技术加工,变成——,实现第二次加工增值和生态循环。将牛肉、牛奶和皮革
制品销往国内外,实现第——次增值和生态循环。
(3)实现第三次增值和生态循环的途径是——。
27.读下面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12分)
材料一我国约90%的煤炭资源分布在秦岭以北地区;华北地区耕地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40%,水资源总量约占全国的6%。
材料二我国是人口大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在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有十几种探明储量不能满足需要。
材料三我国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率为25%~40%,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为20%~30 9/6。
(1)材料一说明我国的资源问题是,其结果不仅造成运输紧张,同时使增高。
(2)材料二说明我国矿产资源的问题是,因而无论从现实还
是长远看,都对我国经济的 造成很大压力。
(3)材料三说明我国水资源利用的问题是,其原因在于目前我国
的相对落后。
2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要求。(10分)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长江上游森林资源覆盖率为30%~40%,而目前只有10 9/6;1998年,雅砻江沿岸就有3 000多公顷原始森林被砍光。
材料二 由于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淤积,加之围湖造田,使长江流域的湖泊面积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减少了33.3%。因此近年来长江洪水频繁。
材料三长江流域现有4亿多人,就连泄洪区内也住满了人,且发展了相当规模的经济。
(1)长江上游森林对长江流域所起的重要作用是、 。乱砍滥伐这里的森林,会导致长江 增多, 灾害加重。
(2)材料二表明目前长江干支流径流的湖泊 作用大大降低。
(3)材料三反映了长江流域的人口增长与流域的 不相协调,因此我们在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的同时,还要进一步搞好国土 工作。
(4)以上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我国在人口、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都要走的道路。
29.图5—11为中国环境图形标志,请你解释此图的寓意。(8分)
30.简述中国环境管理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特点。(10分)
参考 答案
一、选择题
1.A 2.C 3.A 4.D 5.C 6.D 7.D 8.D 9.A
10.A 11.C 12.A 13.D 14.C 15.D 16.D 17.C 18.
D 19.A 20.B 21.B 22.D 23.A 24.A 25.A
二、综合题
26.(1)四 (2)小麦种植优质饲料和肥料 四 (3)用加工处理后的饲料养牛
27.(1)资源分布不均匀,资源组合不协调生产成本 (2)有的矿产资源相对短缺
可持续发展 (3)水资源利用率低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
28.(1)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泥沙旱涝 (2)调节 (3)环境整治 (4)可持续发展 29.中国环境标志图形由清山、绿水、太阳及十个环组成。环境标志的中心结构表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外围的十个环紧密结合,环环紧扣,表示公众参与,共同保护环境;同时十个环的“环”字与环境的“环”同字,其寓意为“全民联合起来,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30.中国环境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主要表现在“三个转变”上:一是由末端管理向全过程管理的转变;二是由浓度控制向浓度控制与总量控制相结合的转变;三是由以行政管理为主,向法制化、制度化、程序化管理的转变。 第二阶段(1996年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以后)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
是由注重微观管理向注重宏观管理的转变;二是强调环境管理模式与经济体制的转变和增长
方式的转变——“两个根本性转变”的紧密结合;三是树立了大环境管理的思想,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环境保护的地位和作用,开展环境管理工作。
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