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兔同笼》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鸡兔同笼》问题。?
?本节课我的教学是以《课标》中指出:数学广角重在向学生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为依据设计的。设计如下:
教材分析? ? ?
“鸡兔同笼”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古代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教材一方面意在让学生感受丰富的古代数学文化,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这类问题的不同方法和策略。“鸡兔同笼”的原题数据比较大,不利于首次接触该类问题的学生进行探究,因此教材先编排了例1,帮助学生先探索出解决该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后,然后再解决《孙子算经》中数据比较大的原题。通过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列表,假设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还不是很强,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困难较大,因此,本课教师的引导作用很重要,通过猜测,验证列表,画图,假设等方法帮助学生参与探究活动,使学生借助展开想象,促进数学思考,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
教学目标? ?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我确定了以下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的结构特点,掌握用列表法、假设法、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策略。
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
3、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
教学难点:
构建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模型。
五、教学过程
本课时我共设计了”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提升-知识运用-总结反馈”六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
利用ppt课件,从《孙子算经》中的一道古代数学趣题入手,从而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目的是为了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浓厚的数学文化气息,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环节:自主控究
利用ppt课件出示例1: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从这个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信息?学生独立思考,如何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交流。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合作交流,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例1中的问题,在这里我只要求学生说出解决的思路即可。我让学生大胆的进行猜测、尝试,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第四环节:展示提升
在上一个环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解决例1问题的画图法,列举法和假设法。并引导学生找出画图法、列举法和假设法的优劣所在,并重点介绍取假设法。帮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假设法的策略,并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第五环节:知识运用:
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并让学感受到《鸡兔同笼》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六环节:总结反馈:
通过提问的方式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每个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六、课后反思:
不足之处:我总结了三点:
本阶段的孩子还不能较好地把数学问题抽象概括出来。根据他们思维发展特点,在教学环节安排上,本堂课更注重以孩子为主体?2.设计课堂练习的时候应该有坡度。? 3.缺乏提问技巧。在课堂上应该多以孩子为本,先反馈班内多数意见,再展示本堂课的教学方法,让孩子比较哪种方法更易于接受,我想效果要比现在好。
重建的构思:
若重新开讲,我将会采取更选取适合孩子们认知的方式,首先用一个诙谐幽默的鸡兔玩游戏的故事引入,让学生上前演示,其他同学弄清鸡兔各有什么特点?鸡学兔走路,地上有几条腿?多的几条腿是谁的?兔学鸡走路,地上有几条腿?少的几条腿是谁的?根据学生已获得的知识,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自己的发现,进行深层次地思考,重点渗透以列表的一一对应思想和算术解决的假设模型等数学思想,并通过猜想、验证,使学生应用所发现的数学知识进行判断,很快掌握了用假设法解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并在学习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数学思想。?
? 通过教学这节课,我在学习、教材研读上,收获颇多。同时也发现了很多不足,但这正是更上一层楼的基石,我会好好把握每一次学习和锻炼的机会,让自己从中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