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银河系和宇宙的各种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找资料,描述银河系的形状、组成、并通过数学计算的方法来感受银河系的大小,体会宇宙浩瀚的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给宇宙飞船命名,并说明理由,来激发学生的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本课的重点是通过资料、数据分析来认识宇宙的浩瀚;正确说出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宇宙的关系。
2、难点是理解银河系的形状、组成及大小。
学情分析
本节课知识比较抽象,课本中没有形象的内容作支撑,虽然学生对地球及太阳系的相关知识有了初步认识,但对银河系的特征不了解,所以很难想象宇宙的浩瀚。
教学方法
运用网络资源,让学生观看、查找图片、视频等资料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了解银河系及宇宙的特征,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教学中来,不仅能正确地反映科学事实,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同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自主学习,网上选择,检索信息,分类汇总,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培养他们勤于思考、积极探索、勇于求知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牛郎、织女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天河鹊桥相会的故事,大家都听到过。故事中所说的天河就是我们所说的银河。银河系是什么样子的?
出示课件,图片展示银河的形状。
《浩瀚的宇宙》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二、了解宇宙 深入探知
(一)认识银河系
1、根据我们之前学过的地球与太阳系的知识,“关于银河系你知道些什么?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总结中几个主要问题(形状、组成、大小等),引导学生下面的学习。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日常所见的事物开始本节课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了学生对银河系的认知情况,引出本课所要研究的问题。
用课件播放一段银河系视频,让学生说说看了视频以后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给学生以视觉冲击,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进入资源库并在网上查找银河系图片及相关资料。
4、小组讨论,归纳总结银河系的特点:形状、组成及大小,并简单绘制思维导图。
(1)引导学生观察银河系的形状:地球上看像满是星星的带子;侧面看,像梭子、枣核、陀螺……;宇宙看大铁饼、飞船……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并说一说银河系的形状,更形象直观,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形状呢?
(2)银河系组成:银河系由_____颗恒星,______颗行星组成。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银河系中恒星及行星的数量多,用全世界大约有65亿人口,如果把恒星比作一个人的话,那么银河系恒星的数量是世界人口数量的近8倍,初步体会银河系庞大的数字。
银河系大小:介绍光年的概念,并计算1光年的距离是多少?我们以神州7号火箭为例它的速度是7.9千米/秒,如果让神州7号火箭来飞这10万亿千米,飞1光年需要约4万多年!
让学生闭上眼睛体会银河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
(二)认识宇宙
银河系如此庞大,但它只是宇宙的一部分,出示宇宙图片及宇宙是由几十亿、上百亿银河系那样的星系组成的资料
让学生自主进行阅读并理解宇宙是所有的时间和空间以及其中的万物的组合。
通过访问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k3MDc1NzY4.html
3、小组交流,并用语言形容宇宙的浩瀚(无边无垠、广阔无边……)。
4、 观看视频后,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描述“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和宇宙之间的关系”。教师用课件展示以上四者的包含关系。
教
学
过
程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自行上网查阅,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银河系和宇宙有了更加具体深入的了解,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科学课的融合。
三、活动交流
宇宙那么大,那么神秘,到茫茫宇宙中去遨游,是人类自古以来最美丽的梦想之一。随着神州七号的成功发射,我国已经有人能到地球以外的外太空去漫步了,实现了那一美丽的梦想,同学们想不想到宇宙中去看一看呢?现在中国少年科学院的“少年宇航局”将发射一艘宇宙飞船,正在征集宇宙飞船的名字,你想不想参加?
用课件出示要求:a、以英雄人物的名字为它命名,以表彰他(她)的英雄事迹;或以一个科学家的名字来命名,以表彰他(她)在科学探索或研究中的突出贡献。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评出最佳命名奖。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让学生给宇宙飞船命名,一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二是告诉学生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从未停止,激发学生对杨利伟等航天英雄及科学家的敬意和探索宇宙的向往。
深入探究 拓展延伸
你还想知道哪些内容?
预设:有没有外星人?还有没有人类?……
【设计意图】通过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发言,不断探索,使学生对宇宙有更深入的了解,并给学生提供一些网址,供课下学习,再一次实现了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的融合。
课堂小结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做出整体评价,再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包括知识、能力、感想等)对学生进行鼓励。
五、作业
1、由于大气被污染,天文学家已经发出了“星空在消失”的警告,想象一下,如果将来有一天,由于大气污染,我们被剥夺了遥望星空的乐趣,那将是多么孤寂的一幅景象!要保护星空,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2、完善思维导图。
教
学
反
思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说出自己观察到的星空的样子,说说对银河系的了解情况,由学生的观察经验引入到新课的教学上来,过渡比较自然。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将教学环境从实验室搬进微机室,空间发生了改变。学生必然会产生一个想法,在微机室怎么上科学课,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全身心的参与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一人一机,为每位学生创造了参与的机会,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得当应用和实践。学生查阅资料、获取信息,筛选和处理信息,提高了利用信息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 察银河系,从自己平时对星空的观察,到学生课外阅读以及书上的图片等多方面去说说 银河系的样子,然后再让他们自己去总结,总结的时候老师提醒同学可不要像盲人摸象那样,以偏概全,告诉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
4、提出具有诱惑力的课题:给少年宇航局的宇宙飞船起名字。这个问题我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对本课教学进一步拓展,而事实证明学生通过热烈的讨论,而且兴趣很高,有的用英雄的名字命名:刘胡兰 号、雨来号……还有的小组用科学家的名字命名:居里夫人号、牛顿号、杨利伟号……并说出了命名的理由。根据理由的充分程度我们评选出了最佳命名奖,学生的兴致非常高,通过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了爱英雄、爱科学家、爱科学的教育。
通过实际课堂教学,我认为这样进行教学设计比较符合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根 据新课标的要求,突出了教学中的难点,整个教学过程按照:提出问题、搜集信息、整 理信息、展开想象、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的过程设计,教学中合理的利用了大量的图片、 文字、图书、音像资料的辅助,来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事物,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概念,用系统的思维去分析和认识事物。